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饶毅和方方课题组合作发文报道视觉变换的基因分析研究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0
这张图,你看到的是一个花瓶,还是两个人的侧脸?
仔细观察它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有的时候看到的是白色花瓶,有的时候又是黑色的两张人脸,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似乎看到的图像会在花瓶和人脸之间来回自动切换,但是,在任一特定时刻,你看到的都是花瓶或人脸中的一种。
这一变换不是图像的问题,也不是你眼睛的问题:眼睛的视网膜接收到的物理刺激是恒定不变的。
那么,变换在哪里?在你的大脑里。变换不定的是我们大脑中知觉的图像。
这一独特而有趣的视觉认知现象被称为视知觉双稳态,有名的知觉双稳态例子除了前面的人脸花瓶外,还有Necker立方体:由于缺乏深度信息,该立方体既可以被看作左图朝左上方凸出,也能视为右图向右下方凸出(如下图)。
Necker立方体
而当双眼分别呈现不同的图像刺激时,大脑知觉到的图像在一只眼的影像停留几秒钟后就会被另一只眼的影像所取代,往复交替,两只眼睛均力争使自己接收到的图像刺激在大脑的知觉中占主导地位,这一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双眼竞争”。
视知觉双稳态现象在1832年就被研究者Necker以Necker立方体为例展开科学、系统的描述(1)。1838年,另一位研究者Charles Wheatstone则利用自制的立体镜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视知觉竞争的另一分支——双眼竞争(2)。
知觉竞争可以被大脑自上而下地主观控制(3,4)。人类知觉切换速率的快慢和主观控制能力的强弱存在巨大的个体间差异。一些精神疾病(如双向情感障碍、自闭症)的患者会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知觉竞争模式(5-9),表现在知觉切换速率快慢、在每个知觉状态下停留的时间长短等方面,因此,研究知觉竞争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有助于我们寻找这些特定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标记(10)。对人类视知觉竞争及其主观调控的认知科学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心理学行为实验和包括脑电图、脑磁图、脑核磁共振成像等在内的脑成像研究(11-13),鲜少涉及遗传学方面的探索。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实验室已毕业博士生陈碧清和朱子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教授实验室已毕业博士生娜仁等,对近3400人的中国汉族大学生群体的知觉切换行为和大脑的主观调控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室成员选取经典的Necker立方体和基于红蓝立体眼镜的双眼竞争两种视知觉竞争的实验范式,探究了Necker立方体的知觉切换速率受大脑自上而下主观调控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被试的行为和基因组数据,团队发现个体的自发知觉切换速率具有约25%的遗传力,为将知觉切换速率作为潜在的精神疾病生物标记奠定了遗传基础。研究人员还对2441人的大样本从多个水平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用943人的样本进行了验证,挖掘出PRMT1、OR11A1、OR1L6等基因与自发知觉切换速率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4765639、rs75595941、基因MIR1178等与主观调控强度有关联(14)。进一步的大脑核磁共振结构成像实验揭示,rs184765639的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左侧尾部中额叶的皮质表面积存在差异。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双眼竞争和Necker立方体两者之间存在少量共有的关联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但是从行为和遗传两个角度一致发现,视知觉竞争的不同范式之间相关性并不高(相关系数不到0.3),这意味着不同知觉竞争范式存在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机制。
该研究以“Genomic analyses of visual cognition: perceptual rivalry and top-down control”为题,于2018年9月21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杂志》)。陈碧清和朱子建、娜仁为共同第一作者,饶毅和方方为通讯作者。这是饶毅实验室和方方实验室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探索人类的视觉认知行为的生物基础方面开展合作以来,发表的第一篇合作论文,研究结合了饶毅实验室的遗传分析特长和方方实验室的视觉认知特长。合作单位为重庆医科大学。
饶毅实验室研究人类认知行为的分子基础,这篇视知觉竞争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饶毅实验室发表的第四篇关于人类认知的研究、第三篇人类认知遗传分析的文章。其发表的第一篇为2016年朱子建等在Cognition(《认知》)上有关人类记忆干扰与再巩固机制的论文(15),饶毅与心理学系吴艳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第二篇为2018年陈碧清等在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的人类从众行为的全基因关联分析研究(16),通讯作者为饶毅;第三篇为2018年陈碧清、朱子建等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的人类记忆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17),通讯作者为陈碧清和朱子建。
参考文献:
1.Necker LA (1832) Observations on some remarkable optical phaenomena seen in Switzerland; and on an optical phaenomenon which occurs on viewing a figure of a crystal or geometrical solid. LXI. The London and Edinburgh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Science.
2.Wheatstone C (1838) On some remarkable, and hitherto unobserved, phenomena of binocular vision. Philos Trans 128: 371–394.
3.Kornmeier J, Hein CM, Bach M (2009) Multistable perception: when bottom-up and top-down coincide. Brain Cogn 69:138-147.
4.Scocchia L, Valsecchi M, Triesch J (2014) Top-down influences on ambiguous perception: The role of stable and transient states of the observer. Front Hum Neurosci 8:979.
5.Nagamine M, Yoshino A, Miyazaki M, Takahashi Y, Nomura S (2009) Difference in binocular rivalry rate between patients with bipolar I and bipolar II disorders. Bipolar Disorders 11:539-546.
6.Wimmer MC, Doherty MJ (2010) Children with autism’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ambiguous figures: Evidence for pictorial metarepresentation, a research note. Br J Dev Psychol 28:627-641.
7.Allen ML, Chambers A (2011) Implicit and explicit understanding of ambiguous figures by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ism 15:457-472.
8.Vierck E, Porter RJ, Luty SE, Moor S, Crowe MT, Carter JD, Inder ML, Joyce PR (2013) Further evidence for slow binocular rivalry rate as a trait marker for bipolar disorder. Aust N Z J Psychiatry 47:371-379.
9.Robertson CE, Kravitz DJ, Freyberg J, Baron-cohen S, Baker CI (2013) Slower rate of binocular rivalry in autism. J Neurosci 33:16983-16991.
10.Ngo TT, Mitchell PB, Martin NG, Miller SM (2011) Psychiatric and genetic studies of binocular rivalry: an endophenotype for bipolar disorder? Acta Neuropsychiatr 23:37-42.
11.Pitts MA, Gavin WJ, Nerger JL (2008) Early top-down influences on bistable perception revealed b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Brain Cogn 67:11-24.
12.Parkkonen L, Andersson J, Hamalainen MS, Hari R (2008) Early visual brain areas reflect the percept of an ambiguous scen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5:20500-20504.
13.Watanabe T, Masuda N, Megumi F, Kanai R, Rees G (2014) Energy landscape and dynamics of brain activity during human bistable perception. Nat Commun 5:4765.
14.Zhu ZJ, Wang YY, Cao ZJ, Chen BQ, Cai HQ, Wu YH, Rao Y (2016). Cue-independent memory impairment by reactivation-coupled interference in human declarative memory. Cognition 155:125-134.
15.Chen BQ, Zhu ZJ, Wang YY, Ding XH, Guo XB, He MG, Fang W, Zhou SB, Zhou Q, Huang AL, Chen TM, Ni DS, Gu YP, Liu JN, Lei H, Rao Y (2018). Nature vs. nurture in human sociality: multi-level genomic analyses of social conformity. J Hum Genet 63:605-619.
16.Zhu ZJ, Chen BQ, Yan HM, Fang W, Zhou Q, Zhou SB, Lei H, Huang AL, Chen TM, Gao TM, Chen L, Chen JY, Ni DS, Gu YP, Liu JN, Zhang WX, Rao Y (2018). Multi-level genomic analyses suggest new genetic variants involved in human memory. Eur J Hum Genet published online July 3rd, 2018.
17.Chen BQ, Zhu ZJ, Na R, Fang W, Zhang WX, Zhou Q, Zhou SB, Lei H, Huang AL, Chen TM, Ni DS, Gu YP, Liu JN, Fang F, Rao Y (2018). Genomic analyses of visual cognition: perceptual rivalry and top-down control. J Neurosci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1, 2018.
编辑:麦洛
相关话题/人类 实验室
汤富酬、乔杰团队与合作者建立人类精子发生过程高精度转录组图谱
人类精子发生过程承载着将父源基因组遗传信息进行精准代际传递的任务,也是人类自身繁育和物种延续的重要保障。全世界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存在不孕不育的问题,其中,男性因素约占50%左右。阐明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是发育生物学的重大科学问题,对理解、诊断和治疗男性不育相关疾病至关重要。2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分子医学研究所李川昀课题组提出人类外显子起源的“核小体标记”假说
在真核生物中,基因组DNA犹如一根长线,紧密地缠绕在大量组蛋白八聚体“线轴”上,形成核小体结构(nucleosome)。已有研究发现核小体在染色体上并非均匀分布。然而,该分布特征是否具有位置特异性,是否在组织与物种间可比,以及是否会发挥长时程、跨物种的调控作用,进而编码物种特有的性状,仍然是该领域亟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乔杰与汤富酬合作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人类植入前胚胎多组学研究新进展
2018年6月1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研究团队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研究员研究团队合作,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CellBiology,IF=20.06)杂志在线发表人类植入前胚胎多组学研究新进展——“人类早期胚胎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Single-cellMulti-omi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汤富酬、乔杰等合作团队首次绘制人类胚胎大脑全皮层转录组图谱并揭示脑区发育异质性
2018年6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课题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课题组联合在学术期刊Cell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patialtranscriptomicsurveyofhumanemb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生命学院汤富酬研究组与合作者最新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人类消化道发育细胞图谱
消化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而消化道作为消化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废物排泄、抵抗微生物入侵等多个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消化道主要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组成。揭示这四种器官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以及“细胞类型图谱”是发育生物学的重大课题。2018年5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生科学院魏丽萍课题组发现正常人类组织中合子后单碱基嵌合突变分布模式
合子后突变指发生在单一个体合子生成后的DNA改变,突变可影响个体的部分细胞或组织。合子后单碱基嵌合突变(pSNM)在肿瘤中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在肿瘤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上,合子后突变是人类所有变异的来源,但表型正常的人类个体的正常器官中的pSNM的分布模式和特性还不明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深研院新材料学院与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合作在二维材料带隙计算方法上取得进展
二维材料作为21世纪的新材料,为后摩尔定律时代的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选择。带隙也成为了二维材料需要被研究的重要性质之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将新开发的WannierKoopmansMethod(WKM)方法使用到了二维材料上,测试得到了准确的二维材料带隙,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美国化学学会计算物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课题组在《自然·人类行为》发表文章揭示气候因素对人格特点的影响
2017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NatureHumanBehaviour)杂志发表题为“RegionalAmbientTemperatureIsAssociatedwithHumanPersonality”的文章。该项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分子医学研究所周专实验室揭示初级感觉神经元中钙离子非依赖电压依赖分泌的机制
神经分泌是神经科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近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周专实验室在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Neuron杂志上发表论文“CaV2.2GatesCalcium-IndependentbutVoltage-DependentSecretioninMammalianSensoryNeurons”,首次揭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工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罗勤博士论文在Springer正式出版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罗勤的博士论文“UnifiedTheoreticalFoundationsofLiftandDraginViscousandCompressibleExternalFlows”在Springer正式出版。刘罗勤博士论文在Springer正式出版刘罗勤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