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教授课题组在研究几个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Lin et al., Plant Cell, 2015)时,发现两个在花粉粒和花粉管中特异性高表达的成员DROP1(DEFECTIVE REGION OF POLLEN 1)和DROP2,它们若同时缺失时会产生一些外形变成水滴状的花粉粒,在这类水滴状的花粉粒中只含有一个营养细胞核而没有两个精细胞。鉴定到这种没有精细胞的特殊花粉材料,为彻底解决上文提到的基础生物学问题奠定了基础。瞿礼嘉教授实验室挑选出这种水滴状花粉粒,对它们进行花粉管萌发、花粉管生长、花粉管导向、受精过程等生殖生物学过程的研究,结果发现,没有精细胞的花粉粒可以正常地萌发出花粉管;没有精细胞的花粉管可以正常生长,可以正常响应雌方(胚珠)分泌的吸引信号,可以正常抵达胚囊,也可以正常爆裂释放出花粉管的内容物。这一系列实验的结果说明,在没有精细胞存在的情况下,花粉管仍然可以正常地完成生长、导向、识别、爆裂等生殖生物学过程,从而证明了高等植物的花粉管运输方向完全是由花粉管自身控制的,而高等植物精细胞的全部生物学功能就是受精,它们就像是自己不会走路的“乘客”(或是“货物”),“乘坐”具有自动导航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出租车”(花粉管)来到雌性细胞所在地,最终完成受精。这个成果首次为“花粉管是陆生植物适应缺水生活环境演化出的新生殖结构”提供了生物学证据,解决了那个困扰了植物学家们几十年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http://pkunews.pku.edu.cn/xxfz/attachement/jpg/site2/20170608/64006a60c64a1aa2e35b4d.jpg)
这项工作于2017年6月以“Sperm cells are passive cargo of the pollen tube in plant fertiliza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俊博士研究生(现已毕业)、黄清配博士后(现已出站)和钟声博士后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瞿礼嘉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Rutgers大学董娟博士和德国雷根斯堡大学Thomas Dresselhaus教授作为合作者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资助。
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