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生命科学学院姚蒙实验室在Heredity发表论文报道白头叶猴种群遗传学及栖息地破碎化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0

2017年5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姚蒙研究组在Heredity杂志上发表题为“Low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ong population structure shaped by anthropogenic habitat fragmentation in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primate,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的封面文章(Heredity 118(6): 542-553)。该研究首次利用微卫星和线粒体DNA全面分析了野生白头叶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导致遗传分化的环境因素。

封面图片
栖息地片段化很可能造成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遗传分化加剧。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是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喀斯特石山地区的我国特有物种。其野生种群目前仅余约1,000只,只分布在由左江、明江和四方岭围绕的狭小地区,已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级(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物种。然而,随着人口增加、人类对耕地和资源需求量的增加,石山之间的平地逐渐被开采成为农田,破坏了白头叶猴栖息地的连续性。该研究即针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栖息地片段化对白头叶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白头叶猴的主要分布范围及采样地点
研究分析了来自白头叶猴主要分布区崇左和扶绥的41个社群(social groups)的214份独立个体样品,获得15个物种特异的多态性微卫星位点、1个性别差异位点(Dead-box)和一段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基因型数据。结果显示白头叶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濒危状态和种群数量相似的其他灵长类物种相比更低。白头叶猴种群表现出崇左(CZ)-扶绥九重山(FS-JCS)-扶绥布噂(FS-BZ)的遗传结构划分,这三个遗传种群间已经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它们之间个体迁移率低。大片非栖息地区域(农田、村庄等)和地理距离是造成种群遗传结构最主要的景观因子。因此,建议通过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内人为活动以及在相邻栖息地片区之间建立迁移廊道等方法,促进猴群间的自然基因交流,避免小种群遗传隔离,以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保障该物种的长期生存和进化潜力。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姚蒙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2011级PTN博士生王魏然为第一作者,2011级硕士生乔宇对本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潘文石教授、李晟研究员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272329和31572283)资助。
编辑:山石
?
?

相关话题/遗传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