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的研究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主要是研究原核细胞DNA复制叉里的生化反应,包括复制蛋白/酶的确定及它们生化作用的阐明;第二阶段是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主要是确定真核细胞DNA复制叉里蛋白/酶及阐明它们的生化作用;第三阶段是研究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机理,这个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现在。为什么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的研究有一个专门的阶段呢?主要原因是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过程非常复杂且高度调控,以保证我们基因组的稳定性。
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研究的一个标志性的突破点是经过多年寻找终于在1992年找到了识别DNA复制源的蛋白——ORC(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这个工作是美国冷泉港Bruce Stillman实验室完成的。90年代中期,实验室确定了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的一个核心步骤是pre-RC (pre-replicative complex)的形成,pre-RC形成于细胞周期的G1期;同时也确定了ORC、Cdc6和MCM是pre-RC的组成成分。Cdc6是Leland Hartwell在1973年命名的,确定Cdc6的生物功能与DNA复制相关是后来许多实验室的工作。MCM(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复合体的亚基是1984年Bik Tye通过遗传筛选首先确定的,她的文章里也提到了MCM应该与DNA复制相关,直到90年代后期才证明MCM是DNA复制解旋酶,这个证明过程来自于许多实验室的工作,但业内还是认为MCM是Bik Tye发现的。2000年,Paul Nurse和Marcel Mechali实验室同时证明Cdt1也是pre-RC的成分,但Cdt1是David Beach在1994年首先发现的。在David Beach的文章里,有一个实验数据指出缺失Cdt1基因的裂殖酵母孢子,发芽后不能进入细胞的S期,猜测Cdt1的功能可能与DNA复制相关,但他并没有证明Cdt1是DNA复制蛋白。细胞不能进入S期,可以有很多原因。从1973年到2016年的43年时间里,研究总共确定了四个蛋白/酶是pre-RC的组分,即ORC、Cdc6/Cdc18、Cdt1和MCM;其中,ORC被认为是Bruce Stillman 实验室的发现,MCM被认为是Bik Tye实验室的发现。这四个蛋白在出芽酵母到人细胞,是非常保守的。DNA复制起始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发现pre-RC的成分及它的装配机制。
在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领域,有三个主要问题几十年里一直没有解决。它们是:1.从裂殖酵母到人细胞,pre-RC的装配机制没有阐明;2.从裂殖酵母到人细胞,DNA复制源的结构没有阐明;3.人细胞DNA复制源的位置,即DNA复制起始位点,一直没有在基因组范围内确定。第一个问题关系到对DNA复制起始机制的理解,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关系到理解高等真核细胞如何选择DNA复制起始位点及如何能保证染色体DNA上的每一个片段在一个细胞周期内能被复制一次。
DNA复制起始蛋白Sap1功能总结
最近,孔道春教授研究组发现了一个新的DNA复制起始蛋白,它是pre-RC的一个必需组分,在裂殖酵母里叫Sap1蛋白。它在多细胞生物里的同源蛋白也已经被孔道春教授实验室找到。他们发现Sap1是一个DNA复制源结合蛋白,证明Sap1和ORC结合在DNA复制源上不同的位置,但Sap1和ORC在复制源上相互作用。研究组进一步证明Sap1是募集Cdc18(裂殖酵母里Cdc6的同源蛋白)到DNA复制源上的必需蛋白。孔道春教授和北京大学金长文教授及南方科技大学汪涛副教授合作取得一系列进展:Sap1结合DNA的功能域的晶体结构得到阐明(汪涛老师实验室的工作);Sap1与DNA相互作用的生化机制通过核磁共振的方法得到阐明(金长文老师实验室的工作)。Sap1及其在高等真核生物同源蛋白的发现也阐明了裂殖酵母到人细胞的DNA复制源的结构。与出芽酵母不同,裂殖酵母和多细胞生物的DNA复制源结构由两个必需DNA序列决定,一个序列被ORC结合,另一个被Sap1结合。人细胞DNA复制源的全基因组位点也已经被孔道春教授实验室精确确定,文章待发表。
封面图片
DNA复制起始蛋白Sap1的发现将极大推进人们对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机制的理解。该工作以cover article的形式发表于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92:6056-6075, Apr 14,2017。孔道春、金长文、汪涛三位老师是本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bc.org/content/292/15/6056.abstract
编辑:山石
?
?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生命科学学院孔道春实验室在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发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0
相关话题/细胞 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孔道春实验室阐明真核细胞岗崎片段加工成熟的分子机制
岗崎片段(Okazakifragments)的发现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真核细胞岗崎片段加工的分子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最终确定。人细胞的一次生长分裂,大约合成5x107岗崎片段。一个岗崎片段的平均大小约是125nt,它的5'端含有~34核苷酸的RNA-DNA引物。这段引物是由低保真的primase-DN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在Cell发表论文报道建立具有胚内和胚外发育潜能的新型多能干细胞
2017年4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题为“DerivationofPluripotentStemCellswithInVivoEmbryonicandExtraembryonicPoten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多潜能干细胞系,获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宋艳研究组揭示神经干细胞命运锁定关键机制
2017年3月2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艳研究组题为“Thesuperelongationcomplex(SEC)drivesneuralstemcellfatecommitment”(超级转录延伸复合体驱动神经干细胞命运锁定)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Developm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大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新山团队在多糖人工合成领域获重大突破
多糖是一类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生物大分子,但多糖的结构非常复杂,多糖的合成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合成化学家,令化学家望而却步,严重地制约着人们对多糖的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以及实现它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用途。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新山教授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近期在多糖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罗金才课题组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新机制
内皮细胞构成血管的最内层,介于管壁与血液之间。基于这种独特的位置,内皮细胞在响应外界刺激、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分泌是内皮细胞应对刺激的一种重要手段。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分泌囊泡,储存有多种凝血和炎症相关因子,如vonWillebrand因子(V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生命科学学院赵进东课题组在酰胺酶影响丝状蓝细菌细胞间物质交流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赵进东课题组近日在丝状蓝细菌相邻细胞间的物质交流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项工作发现酰胺酶(amidase)对蓝细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以及异型胞分化是必须的,揭示了细胞间的物质交流对格式(pattern)形成的重要作用。该成果于201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分子医学研究所揭示Eftud2微调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熊敬维和李川昀实验室发现剪切体复合物组分Eftud2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系统分析了Eftud2调控斑马鱼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机制。相关研究于11月28日在“NucleicAcids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下颌骨发育不全及畸形小头症(Mandibulof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大深研院新材料学院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联合在《自然·纳米技术》发表电动车动力电池材料综述与展望文章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电动车动力电池安全性、续航能力、充电时间等方面的需求,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当涉及到设计和构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时候,纳米科技以其特殊的优势在提高电池能力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被人类所重视。鉴于上述现状,北京大学深圳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组发表人类与小鼠胚胎生殖细胞的表观基因组研究最新结果
2016年11月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课题组与北医三院乔杰课题组合作在CellResearch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NAmethylationandchromatinaccessibilityprofilingofmouseandhumanfetalgermcells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大孙育杰课题组研制新型可逆光激活荧光蛋白实现长时间超高分辨率活细胞成像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孙育杰课题组近日成功研制新型可逆光激活荧光蛋白GMars-Q,从而实现了基于并行RESOLFT原理的长时间活细胞超高分辨率成像。该项工作近日在国际著名期刊ACSNANO以封面文章发表。同时,荧光蛋白专家KarinNienhaus和GerdUlrichNien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