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发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纳米能源材料特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0

2016年9月7日,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在线刊登了北京大学特刊“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at Peking University”。该特刊为庆祝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MSE)成立十周年特邀约稿,共收录8篇综述、11篇进展报告和1篇研究新闻热点,综合概括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院系教师在纳米与能源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领域包括催化、高效能源转化和储存系统、低维材料与复合结构,以及多孔材料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
?其中,催化领域以数篇综述讨论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可控合成稀土掺杂二氧化铈基纳米催化剂用于水汽变换反应与一氧化碳氧化(严纯华院士课题组);黑色二氧化钛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进展(黄富强教授课题组);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电催化活性材料(邹如强教授课题组);铂基多金属纳米晶用于高效氧还原催化剂(郭少军教授课题组)以及非铂基纳米结构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夏定国教授课题组)。
能源转换系统领域总结了有机或钙钛矿结构太阳能电池、碳纳米管基器件或等离子体增强器件,具体包括: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空穴传输材料(刘志伟副教授、卞祖强副教授和黄春辉院士课题组);从加工化学和载流子光物理学角度进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设计(周欢萍教授课题组);反向结构钙钛矿电池(朱瑞副教授、龚旗煌院士课题组);逐层法加工有机太阳能电池(占肖卫教授课题组);高效碳纳米管红外光探测器(彭练矛教授课题组);金属/半导体复合结构用于等离子体增强光催化和光伏应用(郭雪峰教授课题组);在如何打破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中固定比例关系领域孙强教授也做了相关研究。
能源存储领域包括三篇综述,分别为:纳米结构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侯仰龙教授课题组);不同架构的柔性电极(可弯折,可压缩或可拉伸)设计用于柔性电化学储能如超级电容器和电池(韩平畴教授课题组);不同维度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能应用(李彦教授课题组)。
低维材料领域囊括了过渡金属二卤化物单层的可控制备以及与石墨烯纵向堆叠组成的异质结构(张艳峰教授课题组)和石墨烯/h-BN复合结构的制备技术和及其在能源采集方面的应用(刘忠范院士课题组)。
最后,多孔材料领域有三篇综述,分别总结了:三维各向同性碳纳米管海绵、气凝胶及复合材料作为可压缩储能设备中的电极材料(曹安源教授课题组);三维磁性装配用于环境应用如水净化等(张锦教授课题组);二维沸石用于催化应用(孙俊良教授课题组)。
该特刊由工学院曹安源教授、占肖卫教授、邹如强教授和化学学院刘忠范院士发起。发起人衷心感谢Peter Gregory博士和Carolina Novo da Silva博士,感谢两位主编在本期特刊编辑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友善建议,也对上述所有作者的杰出工作与贡献表示感谢。

特刊封面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立于2006年,即北京大学工学院重建的一年之后,创始人为工学院时任院长陈十一教授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当时称为“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执行系”,立志于推动非传统材料在内的热点先进材料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与其他各学院(包括化学、物理和信息学院)的支持下,过去十年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规范的终身教职制度下,教员数量稳定增长至目前的17人,并有望在近年内达到25人。大部分教员拥有长期于海外从事科研或任教的经历,且他们中大部分人为重点基金获得者或人才计划入选者,包括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及优秀青年基金,此外,最新聘任的教员均为国家“青年****”入选者。他们积极投身于以下几个尖端领域的研究:1)纳米材料和微纳器件,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4)有机高分子与复合材料。近年来该系每年接受的外部竞争性经费稳定于每人200万人民币左右,处于全校最高水平。目前全系共有45名本科生和超过100名研究生(大部分为博士生)在读。
编辑:安宁?

相关话题/材料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