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董豫赣做客“阅读马拉松”领读《身体的语言》

本站小编 北京大学新闻网/2019-05-24

4月24日上午,第二届“阅读马拉松”互联网阅读行动之第五期线下沙龙在新太阳学中心204室举行,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董豫赣副教授担任“领读导师”,带领阅读生们纵横中西文化,共读日本学者栗山茂久的著作《身体的语言》。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新能力”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展现形式,“阅读马拉松”读书计划于2017年11月初上线,一经推出便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网教办与图书馆整合资源、打通渠道,在校友企业北京云舒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下,采取“线上讨论+线下沙龙”的阅读方式,利用互联网打造立体式阅读模式,以达到学生独立自主且怀着兴趣阅读的效果。



董豫赣讲解《身体的语言》

沙龙伊始,董豫赣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应该是挖一口井,而非在大海漫游。读书的目的非为答案,而是为了把它变为自己的问题。董豫赣对《身体的语言》这本书的解读正是依循此理念。他抓住这本书提出的中西方文化比较问题,发散开去。从神学、哲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小说、诗词等各个层面中的身体与语言入手,独到地提出东西方文化深层次上的不同。通过董豫赣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比较分析,同学们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建立起立体的认知,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展。



活动现场

讲座的后半部分,董豫赣以大量的图片和中外著作,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指出西方一元的文化思维和东方基于二元的文化思维;并归纳出中国“生成、烟云、关系”的文化特点和与之相对的西方文化“创造、球体和单体”的特点。董豫赣还从语言、绘画、脉搏观等各个层面对比了东西方的不同,见解独到而犀利。

随后在师生讨论环节,现场同学积极踊跃提问。有同学提问董豫赣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更注重哪些方面;有同学认为,董豫赣的演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中梳理出几何形这样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董豫赣补充说这是由问题而导出的线索,并通过对高更的画、海德格尔哲学的勾勒引出“有朽之人如何面对不朽问题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一观察。而几何形这一传统解答在现代也面临着挑战。还有同学与董豫赣讨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另有同学就讲座中没听懂的问题进一步请教。师生你来我往,畅所欲言,沙龙氛围达到高潮。



董豫赣与部分同学合影

面对互联网时代阅读快餐化、碎片化、肤浅化的现实,网教办立足青年主体性原则,通过整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联合图书馆以“读书”为抓手,在传承与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努力在校园中营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讨的良好读书氛围,让“阅读”变得纯粹,强调北大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


相关话题/阅读 文化 语言 绘画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