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牛大勇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1

牛大勇男职称:教授 生活剪影:
学历与学位:1995年9月—2000年6月,在职攻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7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
1982年9月—1985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北伐战争时期美、日帝国主义同蒋介石集团的关系》。
1978年10月—1982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中国史专业,1982年7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学位论文:《1927年南京事件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任职简历:
2002年7月—2010年10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2001年2月—2002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12年6月—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特聘教授。
2011年1月—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1999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1999年3月—2002年3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1995年6月—1998年5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
1992年8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1987年8月—1992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1985年8月—1987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教。

所属机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通讯联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ndy@pku.edu.cn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特别是现代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国的政治关系等。目前正在研究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并致力与搜集中外政府与民间的档案文书和口述史料等原始资料。

学术兼职:
2010年3月—201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9年5月—2013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1年9月—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5年8月—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3年7月— 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10年1月—2013年6月,东方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7月—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
2009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
2005年1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2004年4月— 中国史学会理事。
2000年1月—2005年1月,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
1999年9月—至2010年1月,北京市东方历史学会副会长。
1998年7月— 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
1997年—2002年,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
2017年7月— 香港China and Asia: A Historical Journal, 编辑顾问委会(Advisory Editorial Board)委员。
2010年1月— 《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
2007年1月—2013年12月,The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2005年— 美国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编委会委员(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2009年— 《北京档案史料》编委会顾问,2000年—2008年,《北京档案史料》编委会委员。
2004年1月— 《北大史学》编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
2003年1月— 《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编委会委员(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
2007年1月— 《历史学家茶座》编委会委员(山东人民出版社主办)。
2003年1月—2009年5月,香港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学术顾问。
1997年1月— 《百年潮》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共党史研究学会主办)。
2009年7月—2012年2月,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9月—2010年8月,北京大学韩半岛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5月—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所长。
1997年1月— 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任。
2018年10月2日—22日,意大利都灵大学客座教授,1学分课程:China From The Century of Humiliation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2018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日本中央大学政策文化総合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2017年10月3日—10月23日,意大利都灵大学客座教授,1学分课程:China From The Century of Humiliation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2016年11月5日—25日,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客座教授,1学分课程:International Relation History in Asia.
2016年6月1日—2020年3月31日,日本国立岛根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
2018年11—12月,2017年3—4月,2016年11月—12月,2014年10—11月,2012年11—12月,2010年12月,2008年4—5月,2006年4—5月,2004年2—3月,2002年4月,2000年3月、1997年3—4月,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香港树仁大学硕士班访问教授(1995年创建人之一)。
2013年2月—7月,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
2012年10月14日—17日,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 USA.)历史系讲座讲师
2012年1月—4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综合研究科/文学部客座教授。
2011年6月—10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1年2—3月,墨西哥学院讲座教授,1学分课程:现代中外关系学术史专题研究。
2007年11月—2008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综合研究科/文学部客座教授。
1998年 7月—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1997年 9月—1999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1995年 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1993年 1月—12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研究员,兼乔治?
华盛顿大学欧俄欧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87年11月—1988年11月,日本创价大学客员研究员。

社会兼职:
2006年1月—2013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10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2001年5月—200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1年7月—2003年2月,国际高等教育组织“21世纪大学联盟” 经理 (the Universitas 21,简称“U21”)。
2006年12月—2011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第14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9年11月—2009年9月,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组召集人。
1999年10月—2004年10月,北京大学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9年11月—2003年11月,北京大学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

一、 主要论文:
U.S. Policies towards China’s Borderlands: A New Look at America’s Secret Strategy to Aid and Support Tibetan Forces in Exile, 1959–1973, Berliner China-Hefte/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2017, Vol.49, pp. 5-11.
《1950—1960年代国际冷战下的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 des modernen China, Kritik - Empirie - Theorie. (The book title in English: History and Society of Modern China. Critical,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estschrift für Mechthild Leutner. Herausgegeben von Katja Levy (Edited by von Katja Lev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GmbH. 2016.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George H. W. Bush Administration: A Case Study of CAAS Scholar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 13, No. 1(Spring 2006):161-185.
“Background Analysis: US Pressure on the Taiwan Authority to Withdraw Its Troop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rder and the Offshore Islands in the Early 1960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ummer 2004.
《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对待中苏分歧的》,《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2年第2期。收入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北伐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研究评介》(第一作者),《历史研究》(北京),2005年第3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二O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影响中国前途的一次空运》,《历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6期。《春秋杂志》(香港)、《侨报》(美国)、《文摘报》(北京)、《中国现代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军事史林》(北京)、《南方日报》(广州)、《作家文摘》(北京)等多家报刊转载或摘登,并收入《跨世纪的中美关系》(赵宝煦主编),东方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又以《抗战受降之际美军援助中共的一次战略空运》为题,收入《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1997年3月出版;并收入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英国对华政策与国民革命的危机》,《历史研究》(北京),1991年第4期。
《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历史研究》(北京),1990年第4期。
《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历史研究》(北京),1985年第4期。
《民国时期文物事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科学论坛》(河北),2018年第5期。
《冷战僵持年代的美国对华决策机制:以约翰逊政府为中心的探讨》,陈长伟、牛大勇:《美国研究》2018年第4期,第97-120页。
《中国开创亚非外交新局面的成功范例——万隆会议再探讨》,陈长伟、牛大勇,(北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变迁——以北京大学本科为例》,《中国农业教育》(南京),2018年第1期。
《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专题研究报告),国家文物局招标委托项目。2017年11月27日提交国家文物局并验收通过,内部发行。
《亚非会议的历史经验及对推动当前国际体系变革的启示》(研究报告),第一作者,2015年12月3日提交中国外交部并验收通过为优秀报告。
《美中解冻关系时对日本问题的考量与角力》,《美国研究》(北京),2014年第5期。《美国史研究》公众号2018年6月1日“中美建交40周年纪念专辑”转载。
《农业、进口与外交:中国党的领导与群众意愿互动关系的三项个案研究》,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60: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Edited by William Kirby, Published by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台湾问题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中关系》,徐天新、沈志华主编:《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年)》,第八章,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第285—353页。
《危機與控制:1960年代初期美台關係中的金門馬祖問題》,呂紹理、唐啟華、沈志華編:《冷戰與台海危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7月。
《1960年代初期の中国の核兵器開發に对するアメリカの政策》,(日本)二十世纪研究编集委员会:《二十世纪研究》第9号,京都大学出版会2008年12月。
《中美关系进程中一次错失的机遇》,柯伟林、牛大勇主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化、内化与外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China and East Asia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History,渡边启贵编:《国际关系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视点から》,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太平社印刷所,2005年6月。
《缓和的触角抑或冷战的武器——美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中国粮荒的决策分析》,《世界历史》2005年第3期。收入陶文钊、姜振寰主编《美国与20世纪亚洲的冲突和战争》,重庆出版社2006年5月。
《近代东アジアの国际关系の历史的特征と展望》,《现代中国事情》,创刊第1号,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部中国情报センター,2005年5月10日。
《论肯尼迪时期的美台关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美国迫使台湾当局从华南边境和沿海岛屿撤兵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作家文摘》2003年10月31日第690期第5版摘登。收入牛大勇、沈志华主编 《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5月。
《肯尼迪、赫鲁晓夫与中国的核幽灵》,载《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同名讲座稿刊载于《北大讲座》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栓紧缰绳”与“反攻大陆”:肯尼迪与蒋介石的战略之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12期、2001年第1期。以《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美蒋台海战略之争》为题,被收入满云龙等编:《美国史探研——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续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肯尼迪政府与1961年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之争》,《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简要报导。收入陶文钊、仲掌升主编《中美关系1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冷战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6月号,第59期。转载于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社会科学论坛》(河北),2000年第5期。
《1961年—1963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北大史学》第7辑,2000年10月。收入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稿》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跨越冷战的现代东亚国际关系》,《中国评论》(香港),1998年第5期。
《哈佛大学历史教学情况述评》,《高等教育论坛》(北京),1998年第3期。转载于《学术界》(安徽),2000年第2期。
《不打不成交——抗战前十年间胡适与蒋介石的关系》,李又宁主编《胡适与国民党》,(美国)纽约天外出版社,1998年1月印行。
《武汉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1月。
《北京大学史学系沿革纪略(一)》,《北大史学》(北京),第1辑,1993年6月。另以《北京大学史学系五十年变迁(1899—1949)》为题收入《北大讲座》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国民革命时期影响列强对华政策的若干因素》,《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3期。
《英国的两手政策与省港罢工之收束》,《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
《北伐战争时期、日?米?英の国民革命に对する政策》,《辛亥革命研究》(日本),第9号,1990年10月。
《1927年の南京事件に関する考察》,《中国研究月报》(日本),1988年11月号。中文版《1927年南京事件再探讨》,载《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9年第6期。
《汉浔英租界事件前后武汉国民政府之对英外交》,《创大アじア研究》(日本),第10号,1989年。中文版《武汉国民政府外交两重性析论》,载《历史档案》(北京),1990年第3期。
《北伐战争时期日蒋关系的演变》,《江海学刊》(文史哲版),1987年第2期。转载于《环日本海论丛》(日本)第7号,1995年3月。
《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分化政策与美蒋关系的形成》,《近代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6期。转载于《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集,重庆出版社1988年5月。
《日本帝国主义是四一二政变的直接策动者》,《北大研究生论文集》,第二辑,北京大学1984年5月。
《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学术界》2003年第3期。
《“史学危机”与近年来北京大学史学教育的改革》,2001年11月发表于:
http://www.scu.edu.tw/history/activity1.1.htm
《束手束脚的小打小闹》,《百年潮》2001年第7期。
《反攻大陆的梦想与美国的“限制”术》,《百年潮》2001年第5期。
《联合国乐章中不协调的奏鸣——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三)》,《百年潮》2001年第4期。
《跨越文化鸿沟:现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特点和前景》,《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宁静中的风雨——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二)》,《百年潮》2001年第2期。
《同舟共济还是同床异梦?——肯尼迪与蒋介石的关系内幕(之一)》,《百年潮》2001年第1期。
《赫鲁晓夫为何帮中国说话—赫鲁晓夫1961年与肯尼迪会谈纪要》,《百年潮》(北京),1999年第11期。
《中美关系的历史教训》,《美中社会和文化》(美国),1998年第1期。
《美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政策特点和背景之比较》,章长炳主编:《爱国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等1998年出版。
“Beyond The Cold War: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East Asia and The Univers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R.O.K. Oct. 1996; 并收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1998年1月。
《周总理和邓大姐之间》,《光明日报》(北京),1992年3月7日。
《英国弃守汉浔英租界的原因》,《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90年8月18日。
《民众自发冲占汉浔英租界始末》, 《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团结报》(北京),1990年8月11日。
《1927年南京事件之迷》,《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90年5月12日。
《顾维均争国权舌战牧野伸显》,《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8月26日。
《陈铭枢为美国与中共对话奔走》,《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7月11日。
《司徒雷登曾谋求与中共对话》,《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7月1日。
《陈友仁与蓝普森的汉口会谈》,《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3月14日。
《英舰强泊西堤与省港罢工之收束》,《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9年2月7日。
《英国是怎样策划武力压制省港大罢工的》, 《民国史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0月;《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原载《团结报》(北京),1988年12月27日。
“Seeking 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and the Imperialists: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the British Hong Kong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the Canton-Hong Kong Strike, 1925-1926”,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Tokyo, No. 33, 1988
二、 主要学术评论与忆述:
《求解中苏关系史必读的宝贵史料——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2日,第8版。
《中国外交在探索和选择中前行—评牛军新著<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5—1955>》,(北京)《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3期。
《前因后果不应颠倒——评<韩战的意义>》,(香港)《明报》A23《神州论坛》,2013年10月2日。
《论史不弃偏见,无异信口开河——也说<也说韩战>》,(香港)《明报》A19《神州论坛》,2013年10月1日。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
《中国的战后国际史研究》(徐蓝、牛大勇),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孫中山研究に関する中国学術界の新動向》,孙文研究会编集:《孙文研究》第44号,日本神户:王子印刷株式会社2008年9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张国有主编:《人文光彩,社科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23日第8版摘登。
《中米关系の过去と未来—日本とのかかゎりのなかで》,《京都と北京——日中を结ぷ知の架桥》,纪平英作、吉本道雅编,株式会社角川学兿出版2006年12月。
《风雨话沧桑——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医学人文演讲录》(陈晓红、刘振立、汪朝光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南京大屠杀与日军侵华暴行研究的新前沿》,《东学农民革命在东亚史上的意义》,韩国东学农民革命纪念事业会编,2002年9月出版。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举办吴相湘教授中华现代史学术讲座》,《近现代中国的主流与领航者——庆祝吴教授相湘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李又宁主编),纽约天外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
《向“正统史观”发出的有力挑战》,《北大史学》(北京)第6辑,1999年11月;《春秋杂志》(香港),1998年1/2月号(第864/865期)。
“Historical Lessons on Sino-U.S. Relations”, Boston Chinese News, Dec. 19-25, 1997
《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再审视》,《抗日战争研究》(北京), 1997年第1期。
《瑞典文革史国际研讨会纪略》,《中共党史通讯》(北京),1995年第10期。
《北京大学抗日战争史国际研讨会述评》,《抗日战争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
《纽约国际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研讨会侧记》,《抗日战争研究》(北京), 1995年第4期。
《序》,郑明仁:《沦陷时期香港报业与“汉奸”》,(香港)练习文化实验室有限公司,2017年4月初版。
《新年寄语》,《美国史研究》公众号,2017年1月。
《学术经典的三要素——学术经典的产生与传承研讨会发言选登》,《云梦学刊》2016年第1期。
《序》,张静:《美国国务院与中美关系缓和研究(1969—197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中国内政外交战略检讨》,载沈志华、章百家等《还历史本来面目——中苏关系座谈会纪实》,《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8-9期(2015年9月)。
《中国与全球化下的软实力》,牛大勇、翟建军、吕宏军、徐京波主编:《中华文化软实力——2011年嵩山论坛文集》,红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前言》,牛大勇、翟建军、吕宏军、徐京波主编:《中华文化软实力——2011年嵩山论坛文集》,红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墨西哥讲学印象》,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合作与交流》2011年第1期。
《一瓣心香,无尽怀念——献给郑天挺先生》,2009年9月23日发表在:
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09-09/21/content_158291.htm
《我心所依?我心所仪!》,杨爱民主编:《我心所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如此评估,科学吗?》,《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7期第26-28页。原载2009年3月13日学术批评网:
http://www.lilacbbs.com/forum/disparticle.php?boardName=Black_Soil&ID=149611&start=2&listType=1 / 《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第187期(2009年4月出版)以《少做点评估,学术也能繁荣》发表。8月10日科学网修订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8/222315.shtm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赵为民、郭俊玲主编:《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PKU is Mr. De and Mr. Sc.”, Discovering Peking University: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Impact. Edited by He Shu, May 2008, by China Publishing Group Corporation, an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美国人怎么教历史》(口述并校订,张健采访),2007年5月30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网站:
http://www.infzm.com/culture/whjj/200705/t**_19396.htm
(未经本人校订的记者采访稿以《中国和美国,谁更有历史?历史教育不应该是剪辑过的》为题,发表于《南方周末》5月31日纸版第27页“批评”栏。本人的《更正》6月7日发表于该报第27页“批评”栏)。
《培养学生引领世界的能力》(记者访谈),北京大学国际部主办:《合作与交流》,2007年第2期,第52-53页。
《科技与开放是两大课题》,《中国市场经济报》第770期,2000年12月23日,第8版。
《学术环境与社会科学发展》,《学术界》(安徽)2000年第1期。
《信息自由与国际战略研究》,《战略与管理》(北京),1999年第3期。
三、主要著作(含编著):
China’s Intraction with the World: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spects, co-editors, Lit- Verlag GmbH & Co. KG Wien, 2017.
《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嵩山论坛论文集·2012》,第一副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9月。
《软实力:河南文物与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组长,红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中华文化软实力——2011年嵩山论坛文集》,第一主编,红旗出版社2011年12月。
《中华民国史》第六卷(第二著者),中华书局(修订版),2011年8月(第一版1996年2月)。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牛大勇、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7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中西融通:严复论集》,郭卫东、牛大勇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国际化、内化和外化》,牛大勇、柯伟林合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初稿)》,郭卫东、牛大勇主编,2004年9月。
《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牛大勇、沈志华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外学者纵论二十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突破——我们亲历了二十年前的伟大转折》(副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
《从红军战士到军法将军》,袁光口述,牛大勇等整理撰写,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手册》(编纂),1997年2月。
Handbook,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editor, Feb, 1997
《五十年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牛大勇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罗荣渠、牛大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1997年10月再版。
《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一著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四、 译作:
《近代中国与日本情况之比较》(英译汉),原作者:Marion J. Levy,Jr.,《日本学》,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几经风雨,艰难缔造:中曾根前首相访谈录》(日译汉),原作者:横山宏章,《日本学刊》(北京),1992年第6期。
《中日现代化诸因素的比较研究》(英译汉),原作者:Marion J. Levy,Jr.,《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月。
《共产国际人物传记辞典》(英译汉,合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
《中国人民收回汉浔英租界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电报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9年第4期。
《四一二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函电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8年第2期。
《北伐战争发动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函电选译》,《历史档案》(北京),1986年第3期。

获奖:2005年9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获奖人),教育部颁。
2005年4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获奖人),北京市政府颁。
2004年12月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颁。
2004年9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对待中苏分歧的》),北京大学颁。
2002年10月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1961—1963年》),北京大学颁。
2001年6月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论文《“栓紧缰绳”与“反攻大陆”:肯尼迪与蒋介石的战略之争》,《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颁。
2000年9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哈佛大学历史教学情况述评》,《高等教育论坛》1998年第3期),北京大学颁。
1997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组),国家教委颁。
1997年9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组),北京市政府颁。
1997年4月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组),北京大学颁。
1997年1月获韩国学研究基金奖(论文《东亚国际关系的历史特点、经验和前景》,载《中国评论》1998年第5期),韩国汉城韩国学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合颁。
1995年5月获第二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论文《英国的两手政策与省港罢工之收束》,《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颁。
1994年12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论文《英国对华政策与国民革命的危机》,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北京市高等教育局颁。
1992年11月获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论文《国民革命时期影响列强对华政策的若干因素》,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北京大学颁。
1992年7月获全国优秀社科类畅销书奖 [著作《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一著者)],全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颁。
1991年5月获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一届青年优秀论著评选论文特等奖(论文《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分化政策和美蒋关系的形成》,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中国现代史学会颁。
1991年5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三届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论文《1927年の南京事件に関する考察》,载《中国研究月报》1988年11月号),北京大学颁。
1991年6月获北京大学第二届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英国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北京大学颁。
1989年,1990年两度国际扶轮奖,日本扶轮社颁赠。
1988年10月获创价教育荣光赏,日本创价学会颁。
1986年5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一届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论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北京大学颁。
1987年3月获杨人楩教授世界史青年优秀论文奖(论文《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分化政策和美蒋关系的形成》,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颁。


主要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后期资助项目:《游走在战争边缘的美台尴尬同盟(1961—1968年)》,第二著者。
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规划项目课题:“县域法治与县域善治研究”的子项目“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治理”,主持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8月16日公布《“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立项:《中华茶通典》,项目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2018—2020年子课题:《中美关系解冻之路的政策案例研究》。
北京大学2018年人文论坛立项:“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史瞰”。
中华茶通典资源研究项目(2018年—2020年),与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茶研院、安徽大学等合作,社会横向。
邯郸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战略研究项目(2018—2020年),社会横向。
国家文物局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基础研究,主持人,2016年8月批准立项,2017年12月结项。
中国外交部2015年委托研究课题:《亚非会议的历史经验及对推动当前国际体系变革的启示》,主持人,2016年完成。
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委托课题:古中国文化遗产群运城调研论证项目,主持人。已完成。
中外文化传播史研究(社会横向),主持人,已完成。
世界文化遗产与藏传佛教传播之路第二期调查研究(社会横向),主持人。已完成。
世界文化遗产与藏传佛教传播之路第一期调查研究(社会横向),主持人。已完成。
文艺复兴传播之路调查研究(社会横向),主持人。已完成。
南传佛教传播之路调查研究(社会横向),主持人。已完成。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成员。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重大政策研究”,第三主持人,主持分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重大政策研究”。已完成。
台湾中研院2005—2006年委托项目:“中国大陆史学及相关刊物排序”,主持人。已完成。
北京大学2005—2006年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召集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生创新工程”2003年暑期研究生精品课项目:“全国世界史研究生精品课系列”,主持人。已完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1年度一般项目:“国际冷战中的大国战略关系研究”,第三参加者。已完成。
北京大学“211”二期(2003—2006年)“史学创新工程”总主持人。已完成。
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项目”(985)子项目:“现代史料研究中心建设”(2000—2002年)主持人。已完成。
北京大学2001—2002年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大学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召集人。
北京大学通选课:“中华民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课程建设立项主持人。已完成。
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冷战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课程建设立项主持人。已完成。

教学:
一、 研究生课程:
中国现代史研究(必修课),3学分,2018年2—6月,2017年2—6月,2016年3-6月,2015 年3—6月,1997年2—7月,1996年2—7月。
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选修课),3学分,2018年2—6月,2017年2—6月,2016年3—6月,2014年2月—6月(与金东吉合开),2012年9月—2013年1月,2008年9月—2009年1月,2006年9—10月,2004年9—12月,2002年3月—7月(本系、课程班),2000年9月—2001年1月,1999年3—7月,1995年9月—1996年1月。
现代中外关系学术史专题研究(选修课),3学分,2015年3—6月,2013年9月—2014年1月,2006年2—6月,2004年2月—6月。
现代中国政治史专题(选修课),3学分:影像史料研究,2014年9月—2015年1月。改革开放的历程,1996年2—7月。
冷战时代的中国与世界(选修课),3学分,2011年9月—12月,2010年9月—2011年1月,2002年9月—2003年1月,2001年2月—6月;1994年9月—1995年1月。
中国现代史外文资料选读(选修课),2学分,2009年9—2010年1月,2007年2—7月,2003年2月—6月,2000年3—7月,1995年9月—1996年1月,1995年2—7月。
中国现代史史料学与方法论(选修课),2学分,2005年2月—6月,2004年2—6月,2001年9月—2002年1月,1999年9月—2000年1月,1996年9月—1997年1月。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选修课):文化大革命史,2学分,2004年9月—2005年1月,1997年2—7月。
中国现代史基本文献研究(必修课,合授),3学分,2002年3月—7月,2001年9月—11月,2000年9月—2001年1月,2000年5—7月,2000年9月—2001年1月,1999年3—7月, 1997年2月—7月, 1995年9月—1996年1月,1994年9月—1995年7月。
中国现代史理论问题研究(必修课),3学分,1995年2—7月。
二、本科生课程:
中国现代史(主干基础课),4(8)学分,2012年4—6月(共和国史);2010年4—6月(共和国史),1989年9月~1990年1月;1986年2月~1987年1月。1985年9月—1986年1月(分校)。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选修课),3(2)学分,2014年2月—6月(与杨奎松合开),2011年9月—12月,1990年9月~1991年1月,1987年2~7月。
冷战与中国(选修课,**),2学分,2014年9月—2015年1月,2013年9月—2014年1月(与金东吉合开),2010年9月—2011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通选课),2学分,2009年2—7月(合开),2007年9—12月(合开),2005年9—12月,2004年9—12月(合开),2003年9月—12月,2002年9月—2003年1月(合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干基础课),2学分, 2008年5—7月,2006年4—6月,2004年4—6月,2003年5—6月;2002年3月—7月,2001年5月—6月;3学分,2000年5月—7月。
中华民国史专题(通选课),2学分,2003年2—6月(与杨奎松合开);2001年11月—2002年1月(合开)。
三、 执行校、系海外教学任务:
2018年11月21日—12月7日,2017年3—4月,2016年11—12月,2014年10月—11月,2012年11—12月,2010年12月,2008年4—5月,2006年4—5月,2004年2—3月,2002年4月,2000年3月、1997年3—4月,(香港树仁学院)北大硕士研究生班 “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中国现代史基本文献研究”等课。
2013年2—7月,按照北大历史学系和香港珠海学院签订的协议,派往香港珠海学院讲授本科生课程“中国通史”,3学分,1班,2班。研究生课程“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2学分。
2011年2—3月,“现代中外关系学术史专题研究”,1学分,执行北大派遣墨西哥学院讲学任务。
1995年暑假、1996年暑假,参加国家教委为香港教联会举办的中学历史教师暑期讲习班,讲授“中国现代史专题”课。
四、指导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18名(外籍5名)。硕士研究生34名(外籍17名)。
五、指导国外进修教师和高级进修研究生:
共19人。其中美国6人,欧洲6人,日本7人。
六、指导国内进修教师:
共6人。
七、指导博士后:
2人。

海外交流:
2018年
10月24日—31日,日本国立岛根大学医学部讲课。
10月2日—22日,意大利都灵大学客座教授,3学分课程“China From The Century of Humiliation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9月29日—10月1日,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冷战国际史学术研讨会。
2017年
10月3日—10月23日,意大利都灵大学客座教授,3学分课程“China From The Century of Humiliation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7月23日—8月10日,法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讨会。
6月21日—7月5日,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工作访问。
2016年
11月5日—25日,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系列讲座(1学分):International Relation History in Asia.
10月13日—23日,美国内华达大学历史学系学术讲座:US-China Relation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9月24日—10月8日,参加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China in World Politics”,提交论文。顺访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
3月22日—26日,参加日本国立岛根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的医疗社会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交论文。
2月14日—26日,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孔子学院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美关系中的软实力”,提交论文(18号)。
2015年
12月1日—31日,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11月20日—29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系与孔子学院合办“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做会议报告。
11月14日—16日,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清末的重新审视”,做会议报告。
11月6日—8日,主持“北京论坛”历史学分论坛(北京)。
9月29日—10月17日,美国匹茨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The 44th Annual Mid-Atlantic Reg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MARAAS).”Keynote address.
2014年
12月2日—4日,参加澳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近代澳门与美国的关系。
7月6日—14日,英国 Exeter 大学历史学系国际学术研讨会“National Histori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Histories”。
3月8—10日,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学术团体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新型日中关系的再思考”。
1月20—26日,日本东京大学当代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研讨会“冷战与东亚”主题发言(21日)。
2013年
10月25日,Workshop in Honor of Roderick MacFarquhar:Writing History of the Mao era in the 21st Century,Stanford Center,Peking University。
9月29日—10月20日,美国华盛顿DC,中华能源基金会与乔治城大学伯克利宗教与和平及世界事务中心等主办“中美核心价值对话”论坛,少林禅宗文化中心与哈佛大学神学院等举办“多文明对话”活动,少林禅宗文化中心在洛杉矶举办的禅宗文化节。
7月27日—8月10日,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等主办“Advanced Research Workshop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第二届)主题发言。
2月—7月,香港珠海学院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史”和“现代中外关系史”3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2012年
10月14日—17日,美国普渡大学历史学系讲座:“中美关系史”等3讲。
1月5日—4月5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综合研究科访问教授。
2011年
11月24日—27日,日本琉球大学21世纪论坛讲演:“现代中日美关系及冲绳的角色”。
6月13日—10月31日,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2月25日—3月11日,墨西哥学院讲学,“现代中国的国际角色”等4题。
2010年
10月1日—11月30日,日本驹泽大学访问研究员。
9月15日—20日,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访问研究。
9月9日—10日,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国际学术会议“Transnational History in a Globalized World”,提交论文。
9月7日—9日,英国汉学协会(BACS)年会,发表主题讲演。
4月9日—10日,第二届PESETO(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
2009年
11月6日—8日,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第六届“北京论坛”,提交论文。
10月10日—13日,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联合主办、台湾金门技术学院承办的学术研讨会:“金门、内战与冷战两岸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10月6日—9日,德国海德堡大学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luster of Excellence“Asia and Europe in a Global Context”,“Flows of Images and Media”。
6月21日—7月5日,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讲演,并执行日本住友财团资助的研究项目,在日本外交史料馆、国立公文书馆(National Archives of Japan)查阅档案史料。
4月30日—5月4日应邀参加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60: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提交论文
4月25日—27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访问,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
4月17日—22日,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科,共同学术研讨会:“日中历史的交流与其地域的特征”。提交论文。
2008年
9月3—6日,韩国首尔,东北亚历史财团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合办学术会议“东北亚史的性质”。
7月14日—9月14日,香港科技大学(HKUST)田家炳基金访问学者(Tin Ka Ping Fellow)。
4月14日—4月16日,澳门大学“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对华政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3月27日—3月30日,韩国首尔大学PESETO(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人文学的发展与趋向”。
2007年
11月1日—2008年3月1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访问教授。其间代表北大历史学系与日本同志社大学签订交流协议。
10月20日—23日,日本新泻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东北亚地域网络的历史构成”(Historical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Network in Northeast Asia)。代表北大历史学系与新泻大学文学部续签交流协议。
10月3日—10日,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文化中心学术会议:“跨国史的编纂——东亚三国的共同历史教科书的问题”。
9月13日—17日,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8月15日—9月13日,应邀到德国爱兰根大学 (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历史学系访问研究。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工作访问。
6月26日—7月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国际学术圆桌会:“冷战在亚洲”,马来西亚吉隆坡华人侨社研究中心讲座。
3月27日—31日,日本东京大学Beseto国际人文学研讨会筹备会。
2006年
11月23日—2007年2月23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访问研究员。期间应邀参加了U of Bristol关于中国海关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27日—30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后冷战史学(Post Cold War Historiography)”国际学术研讨会。
7月16日—8月5日,率北京大学暑期学校“东北亚史”班42人赴日本东京大学、青森大学、京都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地教学实习。
7月5日—11日,美国康乃尔大学合作交流研讨会:For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PS-Beida Coopreation。
6月29日—7月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讲学。
6月25日—28日,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会(HSTCC)“1850—2000年中国民族与国家”(Chinese Nation—Chinese State,1850-2000),提交论文(新加坡)。
2005年
12月13日—20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国际研讨会“从京都到北京——人文之光的交汇”。
10月6日—10月9日,韩国首尔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East Asia in Globalization: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韩国哈佛燕京校友会主办,提交论文。
7月7日—30日,率北京大学“奥地利暑期班”学生团共35人赴维也纳、布鲁塞尔、萨尔斯堡等地学习参观。
7月3日—6日,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第20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s, Sydney)。
3月25日—4月5日,赴美国洛衫矶、芝加哥,参加湖林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hina: New Debates,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in 21st Century Asian Studies”。
2004年
12月3日—8日,参加日本県立长崎シーボルト大学举办的“岐路に立つ日中关系の改善方策の共同研究”国际研讨会。
10月21日—11月20日,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讲学。
9月15日—20日,参加国际关系史学会(Commission of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4年东京会议:“国际关系史の再考:アジアの视点から”(东京外国语大学承办)。
8月27日—30日,参加北京大学与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合办的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日本京都)。
6月18日—20日,主持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合开国际会议:“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北京大学)。
5月15日—5月23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国际会议:“当中国遭遇世界:1840年—2000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变迁”。
2003年
12月11日—17日,日本中央大学访问学者。
6月17—25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1世纪大学联盟(U21)文科院长会议。
3月13日—18日,访问莫斯科大学,落实北大—莫大联合培养研究生事宜。
2002年
12月3日—13日,美国华盛顿出席北美研究生院年会,顺访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调研。
3月6日—9日,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21世纪大学联盟(U21)经理会。
2001年
11月8日—12日,台北东吴大学学术研讨会“史学教育的危机与转机”。
8月1日—11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国际化—内化与外化”。
5月31日—6月4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东学农民革命”(韩国全州)。
5月6日—18日,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中国周学术讲座。
2000年
7月27日—7月31日,亚洲历史学家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第16届大会(Kata Kinobalu, Malaysia, 马来西亚哥达基诺巴卢)。
7月1日—8日,奥地利萨尔斯堡研讨班:国际高教体制的变革。
5月6日—17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国际研讨会:“布什总统任期内的中美关系,1989—1992年”。
1999年10月7日—23日,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市美国口述历史学会年会。顺访新英格兰地区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口述史中心。
1998年7—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97年9月—1999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进修生,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1996年8月,香港教工联合会暑期班教学。
1996年1月9日—14日,香港大学历史学系国际冷战史研讨会:“冷战与亚洲”。
1995年10月12—17日,韩国汉城大学,校庆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教育”。
1995年8月14日—9月7日,美国纽约、夏威夷,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5年1月10日—2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学者,参加中国文化大革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2年12月—1994年5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术中心冷战史项目研究员,乔治华盛顿大学欧俄欧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87年11月—1988年11月,日本东京,创价大学文学部客员研究员。

相关话题/北京大学 历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立新
    王立新男,辽宁省兴城市人。职称:教授电子信箱:wanglx@pku.edu.cn研究方向: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国际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办公地点:人文学苑5号楼104室生活剪影:个人简况男,1966年10月生,辽宁省兴城市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主任:辛德勇
    辛德勇男教授生活剪影:学位或学历:历史学博士所属机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研究任职简历::2004年12月起,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1994年至2004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1992年至1993年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至19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金东吉
    金东吉(KimDonggil)男职称:长聘教授生活剪影:通讯方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邮编:100871dgkim@pku.edu.cn学历:2001年9月~2002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研究生院高级进修生2003年9月~2004年8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访问学者,研究中苏关系1999年9月~200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任职简历:2018年2月~至今,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帆
    张帆男职称:教授zhangfanbd@263.net生活剪影:出生年月:1967年3月学历:1992年7月于北大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任职简历: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1995年7月至2007年7月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07年7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2008年4月至2015年2月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主任:罗新
    罗新男,1963年生,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E—mall:luoxin@pku.edu.cn生活剪影:学位或学历:1981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2年-199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的民族形势与社会整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民族史。◎论著目录:1《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主任:颜海英
    颜海英女职称:教授yanhaiying@pku.edu.cn生活剪影:出生年月:1967.5.学历:1994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任职简历:1996年7月至2008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08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所属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埃及学担任本科教学:世界上古史论著:◎著作与教材:《古代埃及文明探研》(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党宝海
    党宝海男职称:副教授生活剪影:出生年月:1973年7月学历:2003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1996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学士1999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所属机构: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任职简历:2008.8-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5-2008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2003-2005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民族史、元史论著:◎论文:十二方元代八思巴字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彭小瑜
    彭小瑜男职称:教授生活剪影:学位或学历:1998年5月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博士1990年5月美国天主教大学文学硕士1986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1982年2月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任职简历:2007年4月,教育部“****特聘教授”2007年9月-12月,美国马凯特大学神学系访问教授2006年1月-2006年2月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COLEDESHAUTESETUDESENSCIENCESS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朱孝远
    朱孝远男职称:教授zhupku@sohu.com,zhupku@yahoo.com.cn生活剪影:出生年月:1954年2月学历:1978-1982上海师大历史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1986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历史系学习,获硕士学位(欧洲中世纪史)。1986-1990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近代早期欧洲史)。导师:美国科学艺术院院士ThomasA.Brady,Jr.教授。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隆国
    李隆国男职称:副教授生活剪影:学位或学历: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任职简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07年8月至今)所属机构:世界史研究院通讯联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llguo@pku.edu.cn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西欧中古史;西欧中世纪史担任本科教学:世界古代史、史学概论、20世界历史学家与历史学主要论著:◎论文:叙事理论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以修昔底德的写作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