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平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1

陈平原教授

个人简介:陈平原,1954年生,广东潮州人。
在粤东山村插队八年,其间利用“右倾回潮”之机,补读了两年高中。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得以重返校园。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
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5,1998,2003,2009,2013)、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2010,2012)、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第一、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学术著作奖(2016)等。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大学新语》《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2014年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学术成果:专著及论文集: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Translated by Victor Peter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年10月.
《六说文学教育》,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年9月
《大学新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香港:中和出版社,2015年7月
《“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
Sept le?ons sur le roman et la culture modernes en Chine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化七讲〉),Edited by Angel Pino and Isabelle Rabut,LEIDEN·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15.
《神游四方:陈平原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8月;香港:中和出版,2015年3月
《学问、思想与情怀——当代中国的“人文学”》,香港:三联书店,2014年6月
《“文学”如何“教育”》,【台湾】新北市:新地文化艺术,2012年11月
《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7月
Touches of History: An Entry into ‘May Fourth’ China,translated by Michel Hockx,LEIDEN·BOST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11
《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大学、文学与文学教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12年2月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大学有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
《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5月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264页
《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26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327页
《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16页;【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三版,411页
《晚清文学教室——从北大到台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年,223页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78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12页
《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46页; 【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08页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266页
《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220页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台北:二鱼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205页; (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280页
《中国大学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256页
《图像晚清》(与夏晓虹合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31+332页;
《图像晚清》(珍藏本),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24+33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
《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42页
《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270页;台北:立绪出版社,2001年,313页;【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69页【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三版,386页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71页;台北:麦田出版,2000年,4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6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38页
《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92页;后改名《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96页;台北:二鱼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410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396页
《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三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776页
《陈平原自选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348页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26页;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3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22页;韩文译本(李宝暻、朴姿映译),Erum Publishing Co.,2003年,440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87页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236页;台北:麦田出版,1995年,310页;《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插图珍藏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277+7页;(插图本)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2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67页;俄文版,2015年,339页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01页;1997年,361页;后改名《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61页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26页;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35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69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331页;韩文译本《中国小说叙事学》(李琮敏译),韩国拯救出版社,1994年,422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黄子平、钱理群合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10+128页;《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26页
《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287页

书评及随笔集:《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4月,285页
《刊前刊后》,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8月,322页
《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香港:三联书店,2014年4月,267页;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6月,271页
《自序自跋》,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1月,379页
《怀想中大》,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11月,287页
《花开叶落中文系》,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11月,366页
《京西答客问》,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10月,303页
《压在纸背的心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走马观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205页
《学术随感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60页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245页
《日本印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8页
《学术随感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60页
《同学非少年——陈平原夏晓虹随笔》(与夏晓虹合作),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438页
《大英博物馆日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55页;台北:二鱼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184页
《人在北京》,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3年,311页
《陈平原序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42页
《看图说书——中国小说绣像阅读札记》,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39页
《掬水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260页
《茱萸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249页
《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377页
《漫卷诗书──陈平原书话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379页
《游心与游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68页
《漫说文化》(与钱理群、黄子平合作),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23+128页
《阅读日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235页
《书生意气》,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257页
《学者的人间情怀》,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年,265页
《大书小书》,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281页
《书里书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180页

编选或校点:《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431页
《王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温儒敏、陈平原编),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5月,760页
《<文明小史>与“绣像小说”》,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223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382页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485页
《鲤鱼洲纪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342页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台北:大块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1月,135页
《北京读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12页
《筒子楼的故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53页
《红楼钟声及其回响——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41页;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46页
《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14页
《学术史:课程与作业——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为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279页
《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与米列娜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13页
《茶人茶话》(与凌云岚合编),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368页
《胡适论治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231页
《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与王德威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61页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23页
《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14页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与山口守合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567页
《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47页
《<新青年>文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452页
《晚明与晚清——历史承传与文化创新》(与王德威、商伟合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18页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08页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 (文科学士) 毕业论文精选精评· 文学卷》,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358页
《尝试集·尝试后集》,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63+260页
《章太炎的白话文》,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52+166页
《中国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8+972页
《(名著图典)中国小说史略》,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238页
《点石斋画报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78+435页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夏晓虹合编),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3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387页
《北大旧事》(与夏晓虹合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602页
《学者追忆丛书·追忆蔡元培》(与郑勇合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424 页;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428页
《学者追忆丛书·追忆王国维》(与王风合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59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504页
《学者追忆丛书·追忆章太炎》(与杜玲玲合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59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474页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62页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胡适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773页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鲁迅、吴宓、吴梅、陈师曾卷》(合编,负责鲁迅部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23页
《许地山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475页
《漫说文化丛书·读书读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27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96页
《漫说文化丛书·神神鬼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28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97页
《漫说文化丛书·生生死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31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19页
《漫说文化丛书·闲情乐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6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82页
《漫说文化丛书·佛佛道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2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62页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与夏晓虹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628页;1997年,636页

论文及随笔(1988-2016):2016年一代人的“国际视野”,2016年10月21日《文汇报·文汇学人》
政治家的教育梦——孙中山关于教育的六次演说,2016年10月19日《中华读书报》
如何谈论“文学教育”,《文艺争鸣》2016年第10期
大学故事的魅力与陷阱——以北大、复旦、中大为中心,《书城》2016年第10期
小书背后的大时代,《读书》2016年第9期
六看家乡潮汕——一个人文学者的观察与思考,《同舟共进》2016年第7期;2016年7月12日《潮州日报》
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读钱穆讲述、叶龙整理《中国文学史》,2016年6月12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理直气壮且恰如其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 2016年4月15日《文汇报·文汇学人》
“北京学”的腾挪空间及发展策略,《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语文教学的魅力与陷阱,《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5期
历史、传说与精神——现代中国大学的六个关键时刻,《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教育科学文摘》2016年2期;《历史科学(文摘)》2016年2期(6月)
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文艺争鸣》2016年第1期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教育史上的林纾,《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

2015年关于“人才养育”的十句话, 2015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
“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导言,《华夏文化论坛》第14辑,2015年12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
“北京研究”的可能性,《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弹性的“经典”与流动的“读者”,《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1日
南国学人的志趣与情怀——读黄天骥教授近著四种,《羊城晚报》2015年11月29日
“多民族文学”的阅读与阐释,《文艺争鸣》2015年第11期
会思想的芦苇,竟如此坚强——抗战初期北大教授的艰难选择,《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中国或已错过发展民办大学最佳时机,《文汇报》2015年10月30日
“新文化”如何“运动”——关于“两代人的合力”,《中国文化》2015年秋季号
我为什么跨界谈建筑——从老房子说到新文化,《北京青年报》2015年10月10日
作为大学校长的蒋梦麟,《书城》2015年第7期
一个文学教授眼中的中国传媒,《同舟共进》2015年第7期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7期
连天烽火中的遍地弦歌,《读书》2015年第5期;《2015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
在政学、文史、古今之间——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8期
当代中国大学公平发展的步履与生机,《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5期
“道不同”,更需“相为谋”——中美人文对话的空间与进路,《中华读书报》2015年5月13日
休闲时代好读书,《文汇报》2015年4月23日
此情可待成追忆——中国大学内迁的历史、传说与精神,《澳门理工学报》201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转载
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职,《文汇报》2015年1月9日;《2015中国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

2014年岂止诗句记飘蓬——抗战中西南联大教授的旧体诗作,《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转载;《2015中国随笔年选》,花城出版社,2016年1月
作为“北京文学地图”的张恨水小说,《文史知识》2014年10期
从“大侠”到“大学”——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南方周末》2014年9月26日
为何以及如何编“全集”——从《章太炎全集》说起,《中华读书报》2014年6月25日;《新华文摘》2014年18期
作为“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12期转载
内地/香港互参: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探索与争鸣》2014年9期
假如我办“燕京学堂”,《读书》2014年9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陈平原、王德威、藤井省三),《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日文版刊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东方书店发行《中国21》42卷,2015年3月
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学教育”,《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4期;游胜冠、熊秉真编《流离与归属:二战后港台文学及其他》,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10月
在“文学史著”与“出版工程”之间——《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导读,《现代中国》第十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要“项目”还是要“成果”,《云梦学刊》2014年4期
八十年代的王瑶先生,《文学评论》2014年4期
烽烟不绝读书声——中山大学档案中的徐中玉,《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2期
“wenxue”in the Purview of Late Qing Encyclopaedias and Textbooks With a Focus on Huang Ren’s Activities as Compiler,“Chinese Encyclopaedias of New Global Knowledge(1870-1930):Changing Ways of Thought”,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4(239-287)
与程千帆先生对话,《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1期

2013年代际交接的接力棒,《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游侠”,《文史知识》2013年10期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读书》2013年9期
“城市”怎样“阅读”——一个人文学者的追求与困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5期
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文艺研究》2013年4期
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河北学刊》2013年2期
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2期
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南方周末》2013年2月21日

2012年如何“述学”,什么“文体”,《文史知识》2012年11期
校园里的诗性——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学术月刊》2012年11期
如何建立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16日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关于重建“大一国文”的思考,《中华读书报》2012年5月9日
不忍远去成绝响——张长弓、张一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文学评论》2012年2期
人文学之“三十年河东”, 《读书》2012年2期
大学:如何“宁静”,怎样“致远”, 《同舟共进》2012年2期
六城行——如何阅读/阐释城市, 《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8日
“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视野——大学?都市?图像?声音,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1期

2011年永远的“笳吹弦诵”——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追忆及阐释,《政大中文学报》2011年第16期
徘徊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中国文学学报》2011年第二辑
回首烟波浩渺处,《书城》2011年11期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
“三足”能否“鼎立”——都市文化的竞争与对话,《南方都市报》2011年11月8日
人为什么远行、登顶且赋诗,《书城》2011年10期
训练、才情与舞台,《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
转型期中国的“儿童相”,《儿童的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上什么课,课怎么上,《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2期
另一种“双城记”,《读书》2011年1期
为何“文库”,什么“文学”,哪个“海上”,《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1期

2010年在学术与思想之间——王元化先生的“九十年代”,《书城》2010年12期
“文学”如何“教育”——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中国文学学报》创刊号(2010年)
当代中国的“人文学”,《云梦月刊》2010年6期
百年阳光,百年风雨,2010年11月3日《中华读书报》
“中文教育”之百年沧桑——写在北大中文系百年诞辰之际,《文史知识》2010年10期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 《光明日报》2010年5月4日
何为“大学”——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学术月刊》2010年4期
俗文学研究视野中的“潮州”,《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11日
知识、技能与情怀——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下), 《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009年校友与大学文化,《南方都市报》2009年11月7日
“哲学”与“考据”视野中的“文学史”,《学术研究》2009年10期
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读书》2009年9期
中国大学改革,路在何方?——陈平原访谈录,《书城》2009年9期
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光明日报》2009年8月20日。《新华文摘》2009年21期转载
陈平原谈大学中文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2月5日
知识、技能与情怀——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上),《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6期
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2009年春季号
重建“文学史”,《现代中国》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走不出的“五四”?,《中华读书报》2009年4月15日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3期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文汇报》2009年3月14日
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2009年2月9日《解放日报》(《新华文摘》2009年7期转载;收入《2009年中国最佳随笔》,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大学指南》2010年3期)
假如没有“文学史”,《读书》2009年1期
An audible China : Speech and the innovation in modern Chinese writi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3:2,June 2009

2008年燕山柳色太凄迷——读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读书》2008年12期
三读普实克,《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时事出版社2008年12月
经过了三十年,我们与世界思潮同步(答问),《新京报》2008年12月13日
传道授业的责任与魅力——追怀王力、朱德熙、林焘、徐通锵四位先生,《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26日
何为/何谓“成功”的文化断裂——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14日
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2008年10月30日《深圳商报》,附录“80年代初一个文科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10期
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现代中国》第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解读“当代中国大学”,《现代中国》第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Male Gaze / Female Students: Late Qing Education for Woman as Portrayed in Beijing Pictorial,1902-08,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 pp315-347,Leiden/Boston:Brill,2008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书城》2008年8期
请加入这道“风景”,《启迪》2008年8月(上半月)
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出版人》2008年12期
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读书》2008年4期、5期
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饮膳札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
那些让人永远感怀的风雅——任鸿隽、陈衡哲以及“我的朋友胡适之”,《书城》2008年4期
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7日
折戟沉沙铁未销——关于来裕恂撰《中国文学史》,《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2期
学界中谁还能“二十年磨一剑”,《人民日报》2008年2月18日
长向文人供炒栗——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学术研究》2008年1期
从中大到北大,《舟边絮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07年当代中国人文学的“内外兼修”,《学术月刊》2007年11期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14日
六位师长和一所大学——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12日
作为“文化工程”与“启蒙生意”的百科全书,《读书》2007年10期
人文学的困境、魅力及出路,《现代中国》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6期)
Taste and Resistance: Lu Xun’s Scholarly Style and its Receptio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ume 1, 2007
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7年
读书时代的精灵,《不仅为了纪念》,三联书店2007年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如何与汉学家对话,《南方周末》2007年4月5日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文学评论》2007年3期;《新华文摘》2007年17期, 韩文译本
史识、体例与趣味:文学史编写断想,《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
晚清辞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7期;Path Toward Modernity, pp193-219, Prague:The Karolinum Press,2008)
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像,《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2期
“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摩,《云梦学刊》2007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5期)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文汇报》2007年1月15日

2006年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2006年12辑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新课程高中语文读本·高一下学期,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大学的“实”与“虚”,《新民晚报》2006年8月2日
为何人人都爱“说狠话”,《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8期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1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8期;《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文学的自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文學史の視野のなかの大學につぃての‘語り’,(日本京都大学)《中國文學報》第七十一册,2006年4月20日
深情凝视“这一方水土”——《广东历史文化行》引言,《同舟共进》2006年4期
北大校名:如何英译,《学海星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读书》的文体,《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
流动的风景与凝视的历史——晚清北京画报中的女学,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1辑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上), 《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

2005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文汇报》2005年12月25日
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现代中国》2005年第六辑
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新青年》研究,《新华文摘》2005年24期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中文自修》2005/Z1
蔡元培与老北大的艺术教育,《现代中国》2005年第五辑
从中大到北大,《同舟共进》2005年11期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他乡有夫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当代学术”如何成“史”,《新华文摘》2005年19期
中国大学百年,《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10期
历史叙事与文学想像的纠葛,《文史知识》2005年5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书城》2005年9期
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历程——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文学评论》2005年5期
想像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
北大“纯文本”,《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27日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7期
我看“大学生就业难”,《新华文摘》2005年8期
在巴黎邂逅“老北大”,《读书》2005年3期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教育学报》2005年1期
学院的“内”与“外”,《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2期
学者与传媒,《上海文化》2005年1期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1期
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关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吴梅《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1期
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大学沉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02年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3期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Novel,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2,No.1,Feb,2002, pp
胡适的述学文体(上、下),《学术月刊》2002年7期、8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2期;《“精心结构”》

2001年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以“引经据典”为中心,《文学评论》2001年4期(《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1月)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一),《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7-8期)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二),《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7-8期)
传统的书院の现代的转换,(日本)《古典学の现在》Ⅱ,2001-2

2000年以图像为中心,《二十一世纪》第59期,2000年6月
Becoming Athached DUSHU,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ummer , 2000
新闻与石印——《点石斋画报》之成立,《开放时代》2000年7期
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读书》2000年2期
在图像与文字之间,《读书》2000年7期
读书时代的精灵,《读书》2000年12期(《中华文学选刊》2001年3期;《不仅为了纪念》,三联书店,2007年5月)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0期
《点石斋画报》之流风余韵,《文史知识》2000年7期
美查的志趣与《点石斋画报》的宗旨,《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6月3日
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潮学研究》第8辑,花城出版社,2000年7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纪事(上),《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1期(《南方日报》1999年12月26日;《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学术界》2000年5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面向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大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他乡有夫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11月)
反思“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22日(《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小说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文汇报》2000年1月3日
学界“世风日下”,《南方周末》2000年3月24日(有感于“学术腐败”,《学术界》2000年4期)
数码时代的写作和阅读,《南方周末》2000年7月7日
我看俗文学研究,《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5日(《民俗》新五期,2001年3月)
阅读“南开”,《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12日
遥远的“时事”与“新知”:关于《点石斋画报》,《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25日
“最好”的感觉,《北京大学校刊》2000年3月31日(《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6日;《美文》2001年3期)
“批评”:文化生产的关键一环,《北京观察》2000年11期
学问中的“情爱”——掬水集之九,《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月1日
小扣大鸣与莫逆于心——掬水集之十,《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3月18日
“中国文章”,《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19日
民间的记忆,《新民晚报》2000年3月12日
文史的北京,《新民晚报》2000年5月14日
过去的大学,《新民晚报》2000年7月16日
看图说书·小引,《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6月6日
看图说书·红楼梦(一、二、三),《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6月13日、6月20日、6月27日
看图说书·金瓶梅(一、二、三、四),《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7月4日、7月11日、7月18日、7月25日
看图说书·剑侠传(一、二、三),《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8月1日、8月8日、8月15日
看图说书·淞隐漫录,《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8月22日
看图说书·聊斋志异(一、二),《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9月5日、9月12日
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现代中国》第一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2期)
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6期
以“图像”解说“晚清”——《图像晚清》导论,《开放时代》2001年5期
令人神往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章太炎的东京讲学,《文史知识》2001年9期
古典学者的当代意识,《东方文化》2001年1期(《程千帆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16日(《2001中国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2001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新课程高中语文读本》高一下学期,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中文自修》2005/Z1)
北大边缘人,《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19日
小说史的历史意识与技术能力,《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
读书无诀窍,《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6月2日(《美文》2001年14期)
编辑的“积极”与“消极”,《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8月4日;《新华文摘》2001年11期
文学是否要重新命名(原题《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1月23日
大英博物馆日记(一),《文物天地》2001年6期

1999年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香港)《岭南学报》新第一期,1999年10期
Literature High and Low :‘ Popular Fic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The Literary Field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pp113-133,Curzon Press,1999,Surrey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1999年6月
五月四日那一天,《北京文学》1999年5期
激烈的好处与坏处:关于刘师培的失节,《东方文化》1999年2期
设议院与开学堂,《文史知识》1999年4期(《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
仪态万方的《点石斋画报》,《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10月19日
从独特编订法看《点石斋画报》终刊时间,《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22日
从《红豆》到“学刊”,《东方文化》1999年1期(《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与《读书》结缘,《读书》1999年4期(《1999年中国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我与三联》,三联书店,2008年11月)
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万象》1卷7期,1999年11月(《1999中国最佳散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大学沉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如何进入历史——《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序,《美文》1999年5期
建设者的姿态——读北大版《胡适文集》有感,《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10日
乡间的野花——回忆我的中学生活,《中华散文》1999年6期(《学习之友》1999年10期;《我的中学时代》,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1999中国最佳散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北大精神及其他》后记,《书屋》1999年6期(《天火——书屋佳作精选》,岳麓书社,2000年2月)
杂志与时代——为《读书》二十周年而作,《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2月20日
历史小说与小说历史——掬水集之七,《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3月27日
“悲凉之书”——掬水集之八,《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0月16日
“学术史丛书”总序,《书品》1999年1期
不知茱萸为何物,《人民日报》1999年8月19日
兼及“青少年”与“非专家”,《博览群书》1999年10期
作为“文章”的著述,《书摘》1999年11期
坦然面对新世纪,《中国文化报》1999年12月31日

1998年中国大学百年?,《学人》第十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
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学人》第十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Destiny and Option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of Humanities,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1997-98
From Popular Science to Science Fiction : An Investigation of ‘Flying Machines’,Translation and Creation,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北京大学:从何说起?——老北大的故事之四,《读书》1998年1期(《1998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北大校庆:为何改期?——老北大的故事之五,《读书》1998年3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
不被承认的校长——老北大的故事之六,《读书》1998年4期
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老北大的故事之七,《读书》1998年5期
北大校史:怎样溯源?《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2期
老北大的自画像——校庆感言解读,《北京文学》1998年5期
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期(韩文译本,《民族文学史研究》第16期300-314页,昭明出版社,2000年6月;日文译本,《历史与文学的境界》(日文),东京:劲草书房,2003年3月)
读《(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有感,《东方文化》1998年3期
迟到了十四年的任命——严复与北京大学,《开放时代》1998年5/6期
北大传统:另一种阐释——以蔡元培与研究所国学门的关系为中心,《文史知识》1998年5期
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韩文译本),(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会报》34号,1998年6月
汽球·学堂·报章——关于《教会新报》,《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舆论家的态度与修养——作为北大学生的成舍我,《书与人》1999年3期(《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8月)
无法回避的“一九六八”,《万象》创刊号,1998年11月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方法》1998年5期;《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6月6日
戏谑小说与旅游叙事——掬水集之三,《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1月24日
童心与诗心——掬水集之四,《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8月29日
宝玉的意淫与柳生的侠义——掬水集之五,《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10月17日
艺术感觉与史学趣味——掬水集之六,《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12月5日(《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
再说“北大生日”,《中华读书报》1998年9月16日
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设想,《中华读书报》1998年9月30日
即将消逝的风景,《中华散文》1998年5期(《启明星》29/30期;《青春的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未完成的“家族史”,《钟山》1998年1期(《1998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千年文脉的接续,《人民论坛》1998年12期
失败的英雄,《书屋》1998年5期(日文本刊《人民中国》1998年7期)
北大校名:如何英译,《人民政协报》1998年1月19日(《学海星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百年校庆,《好书》1998年3/4月号
辞“校史专家”说,《新民晚报》1998年5月10日(《夜光杯文萃(1992-1998)》,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3月)
从中大到北大,(香港)《纯文学》复刊三期,1998年7月(《深圳侨报》1998年9月16日;《学术界》2000年3期;《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同舟共进》2005年11期;《舟边絮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三联的学术使命,《文汇报》1998年10月11日
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学者,《群言》1998年12期

1997年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中国文化》1997年15/16期
百家争鸣与诸子遗风:秦汉散文论稿之二,《文学遗产》1997年5期
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1期
四代人的文学史研究图景,《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4(《中外文化与文论》第七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太学”传统——老北大的故事之一,《读书》1997年4期
校园里的“真精神”——老北大的故事之二,《读书》1997年5期(《中华文学选刊》1997年5期)
学问家与舆论家——老北大的故事之三,《读书》1997年11期
回眸《新青年》,《青年思想家》1997年4/5期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读《国学大师丛书》有感,《中华读书报》1997年8月13日
眺望一九九七,《北京晚报》1997年2月11日
大学者应有的素质,《光明日报》1997年2月12日
教育家的摇篮——哥大与北大之一,(美国)《明报》1997年6月28日;《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1日
借来的校园风景——哥大与北大之二,(美国)《明报》1997年6月29日;《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8日《租借来的风景》
洋教授的馊主意——哥大与北大之三,(美国)《明报》1997年6月30日,《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29日
被忘却的汉学家——哥大与北大之四,(美国)《明报》1997年7月1日,《中华读书报》1997年11月19日(《被遗忘的汉学家》)
名誉博士哥大与北大之五,(美国)《明报》1997年7月5日,《中华读书报》1997年12月10日
教育名家——哥大与北大之六,(美国)《明报》1997年7月12日,《中华读书报》1998年2月6日
母校情结——哥大与北大之七,(美国)《明报》1997年7月18日,《中华读书报》1998年2月18日
北大精神——哥大与北大之八,(美国)《明报》1997年7月23日
小说家的小说史论,《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11月1日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12月13日
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书城》1997年6期

1996年从言辞到文章,从直书到叙事:秦汉散文论稿之一,《文学遗产》1996年4期
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文化》1996年13期(《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唐人小说及其流变,《学人》第九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
半部学术史,一篇大文章——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学人》第十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最后一个“王者师”,《读书》1996年3期(《读人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
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读书》1996年12期
中国散文与中国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3期
“通俗小说”在中国,《上海文化》1996年2期
说书人与叙事者:话本小说研究,《上海文学》1996年7期
桐城文章流变,《文史知识》1996年1期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寻根》1996年3期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续一) ,《寻根》1996年4期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续二),《寻根》1996年5期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续完) ,《寻根》1996年6期
唐宋古文运动述略(上),《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1期
唐宋古文运动述略(下),《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2期
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上),《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5期
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下),《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6期
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明代章回小说论略,《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武侠小说中的“剑”,(日本)《京都产业大学论集》26卷3号,平成8年3月
现代中国散文之转型,《文学史》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遥想“九九”,《东方文化》1996年6期(《1999独白》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9月)
知识者介入社会的特殊途径,《书城杂志》1996年3期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中华读书报》1996年5月8日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中华读书报》1996年7月10日
“书信作家”胡适之,《中华读书报》1996年10月16日
古小说中的人神之恋,《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7月20日
关于选家,《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10月12日
杂谈“学术文化随笔”,《文汇报》1996年9月21日

1995年八股与明清古文,《学人》第七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
辞赋、玄言与骈俪,《学人》第八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
唐宋古文家的文体实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6期
关于苏曼殊小说,《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
清代的学者之文,《文史知识》1995年8期
晚明小品论略,《中州学刊》1995年4期
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民族国家论述:从晚清、五四到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1995年6月
“当年游侠人”,《读书》1995年11期(《读人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
九十年代中国の“知识界”(与渡边浩对话),(日本)《思想》1995年7期
“乐谱”としての丸山真男,(日本)《世界》1995年11期
学术史·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现代与传统》第七辑,1995年6月
民族主义及其他(答问),《战略与管理》1995年6期
历史文化散步,《东方》1995年1期(《名人文化游记》,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从东京到江户,《东方》1995年2期(《北方人》2006年6期)
“教育第一”,《东方》1995年3期
“开国纪念”,《东方》1995年5期(《名人文化游记》,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文学碑,《东方》1995年6期(《名人文化游记》,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厕所文化”,《十月》1995年2期(《另一种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四十而惑(五则),《十月》1995年5期(《1995年散文年鉴》,漓江出版社,1997年12月;《十月典藏品·散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王瑶先生的最后一项工程——《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小引,《书城杂志》1995年3期
满枕蝉声破梦来——怀念吴组缃先生,《书与人》1995年1期(《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东京的古寺(外一篇),《中华散文》1995年1期
“萧瑟昌平路”,《北京日报》1995年2月20日
神舆与神社,《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
东洋学系谱,《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7月8日
与学者结缘,《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9月30日
晚清的魅力,《美文》1995年10期

1994年假设与求证——胡适的文学史研究,《学人》第五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2月
章太炎与胡适之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学人》第六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
西乡铜像,《读书》1994年11期(《读人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
台湾行,《读书》1994年6期(《名人文化游记》,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文库文化,《光明日报》1994年3月4日
神田书肆街,《光明日报》1994年3月11日
教养新书,《光明日报》1994年3月18日
丸山“福泽”,《光明日报》1994年3月25日
讲座学术,《光明日报》1994年4月1日
风雨故人,《南方周末》1994年3月18日(《散文》海外版,1994年4期)
木屐,《南方周末》1994年8月5日
读书,读什么书?《中华读书报》1994年9月7日(《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5月)
“北京学”,《北京日报》1994年9月16日(《京都神韵》,华艺出版社,1995年1月)
扪碑记,《文汇读书周报》1994年9月17日
大学百年,《文汇读书周报》1994年10月29日
日本论名著,《文汇读书周报》1994年12月24日
窗外的风景,《美文》1994年11-12期合刊
文学之旅,《大地》1994年11期
流动的な社会情势のなか、基础教育の重要性がぁらためて见直されてぃる,(日本)《文》1994年夏季号

1993年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学人》第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日译本,中岛长文译,《飙风》32号,1997年1期;《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鲁迅其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鲁迅报告》,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二十一世纪》1993年6月号
学者的人间情怀,《读书》1993年5期(《另一种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北大百年散文精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白话的中国》,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小说类型与小说史研究,《文学史》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东方》创刊号,1993年10月(《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小说史研究方法散论,《中国文学史的省思》,(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6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从古典到现代——学通古今的王瑶先生,《文史知识》1993年1期
花开花落浑闲事——怀念黄海章先生,《读书》1993年9期(《读人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陈平原等),《上海文学》1993年9期
《学人》与《文学史》,《美文》1993年1期
学会做梦,《文汇报》1993年4月14日(《读者文摘》1993年7期)

1992年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学人》第二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批评空间的拓展》,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
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侠与中国文化》,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4月;《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
“求是”与“致用”——章太炎学术思想覈论,《中国文化》第七期,1992年11期
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关于章太炎的学术品格,《读书》1992年5期
书札中的文人与书局,《读书》1992年6期
史家的位置,《读书》1992年7期
理论整合,《读书》1992年9期
独上高楼,《读书》1992年11期
超越规则,《读书》1992年12期(《新华文摘》1993年2期;《90年代思想文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有思想的学问家,《文学自由谈》1992年2期
新文学: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二十一世纪》第十期,1992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
论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理论,《文学研究》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此声真合静中听——怀念陈则光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4期(《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灯下窗前常自足——怀念唐弢先生,《北京日报》1992年8月19日(《唐弢纪念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5月)
书海遨游之梦——我与北大图书馆,《瞭望》1992年26期(《文明的沃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永远的“高考作文”,《瞭望》1992年38期(《中外书摘》2003年4期)
雨夜漫步,《南方周末》1992年9月18日
漫说“漫说文化”,《北京日报》1992年11月18日
父亲的书房,《群言》1992年12期

1991年在政治与学术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学人》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
在专家与通人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中国文化》5期,1991年12月
论“新小说”类型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2期
兼问苍生与鬼神,《读书》1991年10期
论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9期
“雅俗对峙”与小说史研究——小说史研究方法散论,(日本)《野草》第四十七号,1991年2月(《传奇百家》2期,1991年1月)
武侠小说、大众潜意识及其他:回应郑树森先生,《二十一世纪》5期,1991年6月
浪迹天涯——武侠小说形态分析之一,《上海文论》1991年3期
小说的类型研究——兼谈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上海文学》1991年5期
论小说史体例,《文学评论家》1991年1期(《新华文摘》1991年5期)
书剑恩仇儿女情——二十世纪武侠小说论,《文艺评论》1991年1期
书剑恩仇儿女情——二十世纪武侠小说论续,《文艺评论》1991年2期
学术史研究随想,《学人》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也与武侠小说结缘,《读书》1991年4期
我爱读的书,《文学自由谈》1991年1期

1990年剑与侠——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第二期,1990年6月
未知死,焉知生,《读书》1990年11期6
工诗未必非高僧——说寄禅的“痴诗”,《读书》1990年3期(《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6月)
江湖与侠客——武侠小说形态研究之一,《传奇百家》1990年1期(《通俗文学评论》1992年2期)
小说史体例与小说史研究,(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四号,1990年10月
说“快意恩仇”——武侠小说形态研究之一,《文艺争鸣》1990年6期
论清末民初小说类型理论,(日本)《清末小说》第十三号,1990年12月
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1990年1期
何必青灯古佛旁——文学与佛道,《文学自由谈》1990年2期
千古文人侠客梦——文学作品中的侠,《文艺评论》1990年1期
江湖仗剑远行游——唐宋传奇中的侠,《文艺评论》1990年2期
侠情义胆英雄志——清代侠义小说论,《文艺评论》1990年3期
说书人与叙述者——读《中国白话小说史》随想,《人民日报》1990年9月27日
王瑶先生的烟斗和酒杯,《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2月22日
畅销书的学问——读《畅销书》,《瞭望》1990年5期
书肆与文人——读《琉璃厂小志》,《瞭望》1990年11期
今夜料睹月华明,《瞭望》1990年28期
书卷多情似故人,《瞭望》1990年30期
春花秋月杜鹃夏,《瞭望》1990年31期
我的读书生活,《文学角》1990年3期(《名人自画像》,中央编译局,1995年)
漫卷诗书喜欲狂,《文学自由谈》1990年4期

1989年论“新小说”主题模式,《文艺研究》1989年2期
“进化的观念”与小说史研究,《文艺研究》1989年5期
由俗入雅与回雅向俗——论清末民初小说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2期
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读书》1989年1期
说《九尾鱼》,《读书》1989年2期
谴责小说与狭邪小说的合流——谈《梼杌萃编》,《读书》1989年6期
“小说史意识”与小说史研究,《文史知识》1989年10期
难得浮生半日闲,《读书》1989年11期
佛与道:三代小说家的思考,《上海文学》1989年8期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断想,《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2期
文人但有真性情——怀念王瑶师,《鲁迅研究》1990年1期(《王瑶先生纪念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往事已然苍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读书不能不知书——读《书林清话》,《东方纪事》1989年1期
读书俱乐部开场白,《东方纪事》1989年1期
藏书楼与学术史——读《清代藏书楼发展史》,《东方纪事》1989年2期
学者和书局——读《回忆亚东图书馆》,《东方纪事》1989年3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后记/《新新旧旧》小引/《文化碰撞中的文学》自序,《文学角》1989年4期
逛书摊(小引,一至十三则),《瞭望》1989年2、5、6-7、10、13、15、17、21、25-26、31、36、42、44、51期
读书人语,《随笔》1989年2期

1988年“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文学评论》1988年1期
清末民初小说理论概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3期
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五辑,三联书店,1988年11月
小说理论更新的先兆——读三部小说理论译作有感,《读书》1988年1期
重提两部早该遗忘的小说论,《读书》1988年4期
译本比较与文学史研究,《读书》1988年7期
评价的标准与研究者的心态,《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7期
通俗小说的三次崛起,《人民日报》1988年7月26日
江南读书记,《读书》1988年2期
江南读书续记,《读书》1988年3期
小说叙事的两次转变(与黄子平对话),《北京文学》1988年9期
诗文家的书话,《人民日报》1988年1月26日
传统与现代——评《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人民日报》1988年2月16日
京华买书记,《中国文化报》1988年2月7日、3月27日、5月1日、8月21日
告别诗歌,走向散文(学术随感录一),《瞭望》1988年30期
“文摘综合症”(学术随感录二),《瞭望》1988年33期
学问不等于人生(治学问题随感录),《人民日报》1988年8月20日(《散文选刊》1989年2期)
“愤怒”与“穷”(学术随感录三),《瞭望》1988年37期
关于“学术语法”(学术随感录四),《瞭望》1988年38期(《报刊文摘》1988年10月18日;《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不靠拼命靠长命”(学术随感录五),《瞭望》1988年44期
注重过程,消解大家,《文艺报》1988年9月24日

专业领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
担任的课程:本科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名著》;
研究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国小说类型研究》、《现代中国学术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研究》、《中国学研究百年》、《章太炎思想研究》、《中国散文史》、《明清散文研究》、《中国小说史》、《晚清文学与文化》、《北京文化研究》、《现代都市与现代文学》、《现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中国近现代文化与文学》《鲁迅与胡适》《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等。
获得奖项:2016: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第四届王瑶学术奖学术著作奖(《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2013: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2012: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2010: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2010年9月);
2009:教育部颁发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2009: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年9月);
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2006: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大学十讲》);
2005:教育部“****”特聘教授;
2003: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200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
2001: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世界经典散文新编》,集体项目,本人独立选编其中的《中国散文选》);
2001:广东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陈平原等主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1999: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中华文化通志》,集体项目,本人独立撰写其中的《散文小说志》);
1998: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三等奖(《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1997: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小说史:理论与实践》);
1996:第九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学者的人间情怀》);
1995: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1991: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0: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颁发的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

相关话题/北京大学 语言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旭东
    张旭东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讲席教授、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PKU)主任个人简介:张旭东,北京出生,在上海接受中小学教育。1982-1986年在北大中文系学习,获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1995年在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国际批评理论中心(NYU)主任。著有《批评的踪迹》、《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ChineseMod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国华
    李国华预聘制副教授、研究员个人简介:李国华,江西省于都县人。1998-2002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2002-200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2005-2008年在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任教,2008-201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2012-2018年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预聘制副教授,研究员。著有《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联系方式:北京市颐和园路5号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曹文轩
    曹文轩教授基本资料姓名:曹文轩(CaoWenxuan)性别:男出生日期:1954年现任职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1970年12月,于江苏省盐城县河夹寺中学高中毕业1974年9月—197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职历1985年-198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讲师1987年-198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1988年-199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3年-19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颐武
    张颐武教授个人简介张颐武,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电影和大众文化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担任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等获奖信息(2003年之后)2003年,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北京市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03年,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臧力
    臧力副教授个人简介臧力(臧棣),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64年4月出生在北京。198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0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1990年至1983年任中国新闻社记者。1997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新诗所研究员,《新诗评论》杂志编委。专业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诗中国新诗史现代诗学中西诗学比较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杨
    李杨教授个人简介李杨,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研究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担任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艺与文化研究晚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小说与民族国家建构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十七年文学研究文革文学研究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获奖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计璧瑞
    计璧瑞教授个人简介计璧瑞,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台湾文学。专业领域中国当代文学台湾文学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担任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城市小说当代散文研究台湾文学专题台湾小说十家台湾文化事件解读台湾文学两岸文学关系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殖民文化与台湾文学大学语文科研项目2011独立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蒋朗朗
    蒋朗朗副教授个人简介蒋朗朗,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偏重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先后担任中文系党委书记、副主任等职。2012年3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兼)。专业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偏重台湾文学、海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邵燕君
    邵燕君个人简介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生产机制研究和文学前沿研究。2004年创立“北大评刊”论坛,任主持人。与曹文轩教授共同主编《中国小说年选》(2004—2009,共六本,北京大学出版社)。著有《倾斜的文学场——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美女文学现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新世纪文学脉象》(安徽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贺桂梅
    贺桂梅教授个人简介贺桂梅,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199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女性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化批评。2015年度教育部首届青年****。社会职务:担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杂志《现代中国》(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