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颐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1

张颐武教授

个人简介张颐武,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电影和大众文化
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担任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
大众文化研究
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等

获奖信息(2003年之后)2003年,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北京市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2003年, 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中国文联第3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4年,论文《“论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中国文联第4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8年,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想象中的全球化》人民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网“新时期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著述:专著与论集2016年《年轻时2送给十年后不后悔的自己》,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年1月。
2015年《跨世纪的文化瞭望(修订本)(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漓江出版社,2015年1月。
《跨世纪的中国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
2014年《年轻时:张颐武解说人生警语》,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年1月。
《时代侧面的旁白》,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5月。
2013年《中国梦的世纪》,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2009年《到城里去》,外文出版社,2009年10月。
《淡绿色的月亮》,外文出版社,2009年10月。
2008年《一个人的阅读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2006年《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2005年《新新中国的形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
2002年《思想的踪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在言语的旅途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1999年《世纪末的沉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
1997年《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1996年《后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话录》(刘心武、张颐武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7月。
1995年《大转型》(与谢冕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93年《在边缘处追索》,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
编著2012年《全球华语小说大系(10卷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
2009年《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与艺术》(乐正维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
《新中国六十年·学界回眸:文学发展卷》,北京出版社,2009年12月。
2008年《符号中国》(副主编,冯骥才主编),译林出版社,2008年6月。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2006年《北大年选——2005批评卷》(与贺桂梅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005年《现代性中国》(编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1994年《欲望的舞蹈——新状态小说》(编选),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
《破镜的美丽——后现代主义散文》(编选),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
主要论文(2003年后)2016年《寻找与新时代契合的电影批评新路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1月。
《中产三态》,《上海文学》,2016年1月。
《从“霸道总裁文”到<捉妖记>看中华文化传播新径》,《民主》,2016年1月。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中关村》,2016年2月。
《全球化时代如何捍卫网络主权》,《人民论坛》,2016年2月。
《中国网络文学:新增量和新空间》,《山花》,2016年4月。
《中国文学的“全球能见度”》,《文艺报》,2016年4月。
《“80后” “新80后” “90后”》,《山花》,2016年5月。
《“电影生活”的扩展》,《商周刊》,2016年5月。
《90后的“特长”与“特短”》,《解放日报》,2016年5月。
《从狭路到大道》,《光明日报》,2016年6月。
《实现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既让人服又让人信》,《前线》,2016年7月。
《重视国民教育的核心意涵》,《学习时报》,2016年7月。
《为前进的中国歌唱》,《光明日报》,2016年7月。
《真人秀与网络直播》,《中国文化报》,2016年7月。
《兼顾“明体”与“达用”》,《人民日报》,2016年7月。
《类型小说的当下性》,《山花》,2016年8月。
《<我的战争>:战争场面与社会认同》,《当代电影》,2016年10月。
《文化供给要让大众文化唱主角》,《人民论坛》,2016年10月。
2015年《文学作品如何面对读者?》,《中关村》,2015年2月。
《用平视心态观察世界和自己》,《北京日报》,2015年2月。
《春晚小品路在何方》,《人民日报》,2015年2月。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人民日报》,2015年3月。
《超越自卑和自负:跨出我们的精神阴影》,《中关村》,2015年4月。
《平凡世界里的不凡故事》,《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
《从“背面”认知电影:一个中国角度的再思考》,《电影艺术》,2015年5月。
《汪国真:被低估的诗人和他的时代》,《民主杂志》,2015年5月。
《科幻的魅力》,《中关村》,2015年7月。
《大作品的期待》,《中关村》,2015年9月。
《超越弱国心态》,《中关村》,2015年9月。
《文化多样性成就精彩世界》,《人民日报》,2015年9月。
《重视现代乡贤》,《人民日报》,2015年9月。
《抗日战争的文化意义》,《前线》,2015年10月。
《网络文学的活力》,《光明日报》,2015年11月。
《新观众的崛起:中国电影新空间》,《当代电影》,2015年12月。
《在传承中创新地展现革命经典》,《中国文化报》,2015年12月。
2014年《春晚,寻求“开门”与“创新”》,《人民日报》,2014年2月。
《中国故事:命运与梦想》,《解放日报》,2014年2月。
《主体重构:2013中国电影新纪元》,《当代电影》,2014年3月。
《两个世纪的80后和90后》,《光明日报》,2014年5月。
《家风与当下中国》,《前线》,2014年5月。
《本土的全球性:新世纪文学的想象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5月。
《<生活启示录>:启示家庭剧创作》,《光明日报》,2014年6月。
《老去的张艺谋归来,时代却已经走远》,《中关村》,2014年7月。
《马尔克斯与中国:一段未经授权的旅程》,《艺术评论》,2014年7月。
《“四跨”与“三改”:“微生活”新论》,《探索与争鸣》,2014年7月。
《从<小时代>思考:消费与文学想象》,《花城》,2014年8月。
《张力的生成——从改编再思中国电影》,《电影艺术》,2014年8月。
《“微时代”的文化生活与文艺评论》,《艺术评论》,2014年8月。
《中国电影的“换代”》,《解放日报》,2014年8月。
《追求社会价值的重构》,《人民论坛》,2014年9月。
《传统文化复兴的三重意义》,《北京日报》,2014年9月。
《追念邓小平的意义》,《中关村》,2014年11月。
2013年《在伤悼饥饿中救赎新生》,《当代电影》,2013年1月。
《“茅奖”:“纯文学”的成就与问题”》,《中国文学年鉴》,2013年2月。
《全球化的全国化:2012年的中国电影图景》,《当代电影》,2013年3月。
《<一代宗师>:飘零命运迟暮英雄》,《当代电影》,2013年3月。
《“吉尼斯中国之夜”的魅力》,《光明日报》,2013年3月。
《在文化发展中寄托“中国梦”》,《光明日报》,2013年3月。
《从<赵氏孤儿案>感悟生命》,《光明日报》,2013年4月。
《生活方式转变的文化表征》,《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
《2020年给朋友的一封信》,《百花洲》,2013年5月。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民日报》,2013年6月。
《寻求真实中的人性关爱》,《文艺报》,2013年6月。
《发展文艺,当有“开门”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7月。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中关村》,2013年10月。
《“小时代”的新想象:消费与个体性》,《当代电影》,2013年10月。
《文化走出去如何少打“折扣”》,《人民日报》,2013年10月。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人民日报》,2013年10月。
《全国化的世界性:华语电影新未来》,《当代电影》,2013年12月。
《中国电影市场新格局之我见》,《中国文化报》,2013年12月。
2012年《”事件“中的时间》,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
《“事件”的冲击:微电影的想象力》,《电影艺术》,2012年1期。
《金陵十三钗:民族的新生与救赎》,《当代电影》,2012年2期。
《中国情感的深沉表达》,《文艺报》,2012年3月。
《“全国化”的“常态化”》,《当代电影》,2012年3期。
《放下的魅力》,《艺术评论》,2012年3期。
《大众文化的旺盛活力》,《人民日报》,2012年3月。
《“四跨”诠释新媒时代》,《人民日报》,2012年5月。
《展示青春中国》,《人民日报》,2012年5月。
《“痴”与“才”》,《中关村》,2012年7月。
《“纯粹”觅得“好声音”》,《人民日报》,2012年8月。
《<搜索>与“第五代”》,《光明日报》,2012年8月。
《在“全国化”的平台上突破瓶颈——2012中国电影的反思》,《当代电影》,2012年9月。
《中国梦仍在前方》,《人民论坛》,2012年9月。
《中国文学的焦虑彻底放下了》,《人民论坛》,2012年10月。
《重塑中国文学的想象力》,《南方日报》,2012年10月。
《“大片”到“后大片”十年:中国电影史的超越》,《当代电影》,2012年12月。
2011年《文学十年》,《新周刊》,2011年第2期。
《重新想象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新空间》,《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
《2010:中国电影新的“临界点”》,《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子弹飞向何方》,《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母亲与中国》,《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2月。
《话语与文字的力量》,《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5期。
《王朔与电影:一个时代精神史的侧影》,《电影艺术》,2011年3月。
《“全国化”与电影》,《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特长”与“特短”通俗与庸俗》,《人民日报》,2011年8月5日。
《焦虑的纯文学》,《南方窗》,2011年19期。
《从“茅盾文学奖”反思文学》,《艺术评论》,2011年第10期。
zizek's China, China's zizek,positions 2011 Volume 19, Number 3: 723-737,2011.11.
《齐泽克的中国中国的齐泽克》,《文汇报》,2011年12月19日。
2010年《从街头看城市》,《百花洲》,2010年第1期。
《“魅力中国”走出去》,《人民日报》,2010年2月23日。
《回首十年:新世纪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新世纪中国文学:一个新开端的价值》,《北京文学》,2010年第3期。
《小成本喜剧的前世今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三枪拍案惊奇>:从喜剧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当代电影》,2010年第2期。
《<三枪>和<阿凡达>之后: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的新空间》,《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重新认知:“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问题》,《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
《中国:俄罗斯文学的“发明”与“发现”》,《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蔡国强的<农民达芬奇>:一个“中国梦”的奇迹》,《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
《<唐山大地震>的两重涵义》,《艺术评论》,2010年第8期。
《在“极限性”中回到原初的激情》,《当代电影》,2010年第8期。
《世界城市文化创意》,《文明》,2010年11期。
《再想象和再结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电影艺术》,2010年第6期。
2009年《我们似乎太看低了自己的时代》,《上海文化》,2009年1月。
《传统复兴的意义与问题》,《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1月。
《“公民身份”与“新世纪文化”》,《文艺争鸣》,2009年4月。
《当下文学的转变与精神发展》,《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
《传统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平行发展的新格局》,《文艺报》,2009年8月。
《中国梦:想象和建构新的认同——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从“新中国文学”到“新世纪文学”》,《山花》,2009年第9期。
《全球华语电影资源的整合》,《当代电影》,2009年第9期。
《文化中国的行进记忆》,《光明日报》,2009年9月。
《建国大业:国家合法性的庄严表达》,《当代电影》,2009年11期。
2008年《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集结号: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
《新文学的“严肃性”与当下文学的“后严肃性”》,《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本土或全球?本土即全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后严肃性”与新世纪文学》,《花城》,2008年第3期。
《新世纪文化:全球本土化时代的展开》,《山花》,2008年第2期。
《三十年:中国文学与世界》,《文艺争鸣》,2008年12月。
2007年《中国之眼:改编的跨文化问题》,《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历史临界点的回溯》,《山花》,2007年第2期。
《抽象观众与具体观众》,《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
《两对基本概念:抽象观众/具体观众视觉性/文学性》,《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文艺复兴再思——以李长之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前提》,《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
《规范的建构和影视研究的发展》,《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后原初性:认同的再造和想像的重组》,《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80后:寻找超越平庸的空间》,《黄河文学》,2007年12期。
Recent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rends”World Literature Today2007 7-8
2005年《张艺谋与全球想象》,《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回归想象与下降史观》,《上海文化》,2005年第1期。
《传奇与优雅:跨出新文学之后》,《山花》,2005年第2期。
《第五代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时期的思考》,《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2004年《超越启蒙论和娱乐论》,《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新文学的终结》,《山花》,2004年第10期。
“The Magic of two TV Series in the 1990s in China” Cultural Studies in Asia,首尔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3年《全球化:认同或追问》,《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英雄〉:新世纪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论“新世纪文化”的电视文化表征》,《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第四代与现代性》,《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5月。
《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现代性”文学制度的反思》,《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4期。
《追寻李长之的文学精神》,《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5期。
《跨出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的精神》,《山花》,2003年第11期。
《全球化时代批评理论的新空间》,《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相关话题/北京大学 语言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曹文轩
    曹文轩教授基本资料姓名:曹文轩(CaoWenxuan)性别:男出生日期:1954年现任职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1970年12月,于江苏省盐城县河夹寺中学高中毕业1974年9月—197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职历1985年-198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讲师1987年-198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1988年-199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3年-19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臧力
    臧力副教授个人简介臧力(臧棣),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64年4月出生在北京。198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0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1990年至1983年任中国新闻社记者。1997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新诗所研究员,《新诗评论》杂志编委。专业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诗中国新诗史现代诗学中西诗学比较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杨
    李杨教授个人简介李杨,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研究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担任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艺与文化研究晚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小说与民族国家建构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十七年文学研究文革文学研究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获奖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计璧瑞
    计璧瑞教授个人简介计璧瑞,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台湾文学。专业领域中国当代文学台湾文学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担任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城市小说当代散文研究台湾文学专题台湾小说十家台湾文化事件解读台湾文学两岸文学关系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殖民文化与台湾文学大学语文科研项目2011独立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蒋朗朗
    蒋朗朗副教授个人简介蒋朗朗,男,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偏重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先后担任中文系党委书记、副主任等职。2012年3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兼)。专业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偏重台湾文学、海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邵燕君
    邵燕君个人简介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生产机制研究和文学前沿研究。2004年创立“北大评刊”论坛,任主持人。与曹文轩教授共同主编《中国小说年选》(2004—2009,共六本,北京大学出版社)。著有《倾斜的文学场——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美女文学现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新世纪文学脉象》(安徽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贺桂梅
    贺桂梅教授个人简介贺桂梅,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199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女性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化批评。2015年度教育部首届青年****。社会职务:担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杂志《现代中国》(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韩毓海
    韩毓海教授个人简介韩毓海,男,1965年11月生,山东省日照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东京大学教育教养学部特任教授。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并获得第九届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年度中国好书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晓明
    陈晓明教授、系主任个人简介:陈晓明,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早年有过知青经历,1978年春进入大学(77级),1983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被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泳超
    陈泳超教授个人简介陈泳超,男,1966年1月23日生,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古典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年4月起,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员,2011年4月—2012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为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