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晓明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1

陈晓明教授、系主任

个人简介:陈晓明,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早年有过知青经历,1978年春进入大学(77级),1983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年开始担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同时兼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后现代理论与批评。
专业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后现代理论与批评
国外访学经历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高级人文研究中心(IAHS),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Edinburgh University),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院(IIAS),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y of Bochum)等地做访问研究和讲学。
人物专访:【中文·师说】陈晓明:时代语境下的诗歌境况
【中文·名师与名著】陈晓明:"整体性思想"理论的没落
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政编码:100871

讲授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
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研究
中国先锋文学研究
解构主义理论导读
现代性理论导读
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理论导读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外国优秀长篇小说细读
当代外国优秀短篇小说细读

科研项目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名称:“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批准号:10&ZD098,首席专家。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批准号:10JZDW005。
2005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批准号:05JA750.11—44001。已经完成结项。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已经完成结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称:“感性解放感性解放的现代审美潮流——对艺术革命后果的美学阐释”。已经完成结项。

获奖信息《“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质》,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守望剩余的文学性》获腾讯书院首届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
2012年,《德里达的底线》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获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7年,《无边的挑战》(2004年修订版)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2002年,《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获得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获2005年度中 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著述专著与论集2015年《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追寻文学的肯定性》,台湾秀威出版公司,2015年7月。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限度之外——求变时代的理论与批评》,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
2013年《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
2011年《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晓明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009年《审美的激变》,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
《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2013年10月修订再版)。
《向死而生的文学》,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10月。
2008年《现代性的幻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007年《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006年《思亦邪》,山东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1月。
《批评的旷野》,花城出版社,2006年8月。
2002年《陈晓明小说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
《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与杨鹏合作),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12月。
2001年《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2000年《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1999年《文化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1998年《仿真的年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97年《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华艺出版社,1997年7月。
1994年《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
1993年《本文的审美结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修订再版)。
编著2003年《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1993年《中国先锋小说精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1994年《中国女性小说精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国城市小说精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
《抚摸的纯粹感觉--新表象小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
1995年、1996年《中国新本土小说精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晚生代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
“中国女性文学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
主要论文与评论2017年《歪拧的乡村自然史——从<木匠和狗>看现代主义的在地性》,《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
《逃逸与救世的现代史难题——评张炜新作<独药师>》,《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
《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道隐喻》, 《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
《汉学主义:一种新的批判视野》(与龚自强合作),《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2期。
《批评的破与立》,《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3期。
《想象的变异与解放——奇幻、玄幻与魔幻之辨》,《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
《“意图”之殇与作者之“向死而生”》,《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4期。
《在“世界中”的现代文学史》,《南方文坛》,2017年第4期。
《论文学的“当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6期。
2016年《如何讲述当代中国大故事》,《人民日报》,2016年1月。
《乡村的弃绝与<小说的歪邪之力——评东西新作<篡改的命>》,《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1期。
《“下苦人”的戏里戏外》,《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2期。
《如此荒诞,又如此真实》,《文艺报》,2016年3月。
《城市里的“断魂人”——略论王宏图的城市书写》,《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2期。
《给予本质与神实——试论阎连科的顽强现实主义》,《文艺争鸣》2016年第2期。
《曹文轩的肯定性美学》,《人民日报》,2016年5月。
《陈忠实:现实主义的完成》,《文艺报》,2016年5月。
《先锋的隐匿、转化与更新——关于先锋文学30年的再思考》,《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2期。
《始终开拓心灵的处女地——简论孙绍振的诗学思想》,《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3期。
《80年代的诗性还能复活吗?》《文艺争鸣》2016年第7期。
《守望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光明日报》,2016年7月。
《用十年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文艺报》,2016年9月。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的文学批评论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1期。
《“优美作品之发现”的可能性——略论夏志清的现代小说史研究》,《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5期。
2015年《细节对于小说的意义》,《长城》,2015年1月。
《他披着狼皮写作——从<怀念狼>看贾平凹的转向》,《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
《我们为什么恐惧形式——传统、创新与现代小说经验》,《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1期。
《先锋文学三十年:辨析与反思》,《南方文坛》2015年第3期。
《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古典意蕴与现代小说笔法——读庞贝的<无尽藏>》,《读书》,2015年第3期。
《拒绝遗忘:“贱民”的抗战书写——评何顿新作<来生再见>》,《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4期。
《文学的时代难题与碎片化的疑虑》,《读书》,2015年第5期。
《批评的责任》,《人民日报》,2015年5月。
《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文艺研究》,2015年第6期。
《在灰色的句子间铭刻历史》,《读书》,2015年第8期。
《莫须有的“情怀癌”或与姜文的“一步之遥”》,《上海文化》,2015年第9期。
《先锋派的历史、常态化与当下的可能性——关于先锋文学30年的思考》,《文艺争鸣》,2015年第10期。
2014年《纯文学”的情怀》,《文艺争鸣》,2014年第1期。
《曲折与激变的道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
《历史的颓败与虚化的叙事——阿来的<尘埃落定>及其小说艺术》,《阿来研究》,2014年第1期。
《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写作》,《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余华,睁了眼看现实》,《光明日报》,2014年4月。
《中国先锋文学,无法承载的历史之重》,《滇池》,2014年第5期。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6期。
《当代文学批评的政治激进化——试论姚文元的批评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
《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7月。
《如鼠的疯癫:失去的乡村、土地与自我——评范小青<我的名字叫王村>》(与梁盼盼合作),《扬子江评论》,2014年7月。
《乡土中国、现代主义与世界性——对八十年代以来乡土叙事转向的反思》,《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
《关于现代艺术的思考:小说何以要“现代”》,《人民日报》,2014年9月。
《发现动物与人的消失——关于雪漠<野狐岭>的断想》,《光明日报》,2014年10月。
《20世纪的悲怆之歌——评贾平凹的<老生>》,《文艺报》,2014年12月。
《范稳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他从大地跨入历史》,《文艺报》,2014年12月。
2013年《“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现实如何压倒浪漫?——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生成的历史谱系》,《南国人文学刊》(澳门),2013年1月。
《始终写出人性之美》,《文艺报》,2013年5月。
《萤火虫、幽灵化或如佛一样——评贾平凹新作<带灯>》,《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文学新北京:三十年无法归拢的“新京派”》,《人民日报》,2013年6月。
《70代,向后看,向前看,看透70代》,《文艺争鸣》,2013年6月。
《真切的历史极致的手法——评电视剧<西藏秘密>》,《当代电视》,2013年7月。
《平易、平凡中的文学品质》,《文艺报》,2013年9月。
《以高强度手法表现历史深刻性》,《光明日报》,2013年9月。
《门罗:如此艺术,如此小说》,《文艺报》,2013年10月。
《林白:在自己的命运里写作》,《光明日报》,2013年10月。
《穿过“废都”,带灯夜行——试论贾平凹的创作历程》,《东吴学术》,2013年第5期。
《“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在历史的阴面写作——试论<长恨歌>隐含的时代意识》,《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不可能的三驾马车——试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源起与建构》,《文艺争鸣》,2013年第12期。
2012年《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
《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
《人文文化与文化高品质发展论略》,《光明日报》,2012年2月。
《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
《感性解放引导的现代艺术观念变革——“视听文明”到来之际的美学反思》,《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批评的有效性与批评自觉》,《文艺报》,2012年5月。
《历史语境的意义——关于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回归乡土叙事的<焦裕禄>》,《文艺报》,2012年5月。
《历史尽头的自觉——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审美流变》,《社会科学》(上海),2012年第8期。
《他是“在文学中的人”》,《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渐行渐远”的汉语文学》,《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山东文学》2012年第1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美国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分析》,《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影像中国”的方法——评张英进的跨文化影像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文学如何表现当下现实?》,《文艺研究》,2012年12月。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文学评论》,2012年12月。
《凿空西部的神秘——试论三位西部作家的“生活意识”》,《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
2011年《现实主义理论在“当代”重新确立时的内在差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历史化”与“去-历史化”——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
《雕刻历史时光——海男长篇小说<碧瑟寨如是说>》,《文艺报》,2011年4月。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人民日报》,2011年9月。
《<你在高原>:大气俊朗宽广通透》,《文艺报》2011年9月。
《孤独与友爱的乡村变奏曲——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
《<古炉>:落地的文本》,《中华读书报》,2011年7月。
《文本如何自由——从雪漠的<西夏咒>谈起》,《人文杂志》,2011年第4期。
《自由与敏锐的理论批评——评<乌合的思想>》,《南方文坛》,2011年第4期。
《相信文学:重建启示价值》,《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and the Assess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2011.
2010年《对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评价》,《北京文学》,2010年第1期。
《回应批评: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在历史愿望与朴素的生活书写之间——重读<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2期。
《中国立场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文艺报》,2010年3月。
《再论中国文学评价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性》,《上海文化》,2010年第3期。
《“动刀”:当代小说叙事的暴力美学》,《上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一体化”:封存还是开放?》,《文艺争鸣》,2010年第9期。
《范稳长篇小说:<大地雅歌>让大爱穿越藏地》,《文艺报》,2010年8月。
《如此黑暗,如此明亮》,《文艺报》,2010年9月。
《“重复虚构”的秘密——马原的<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艾伟:在命运的极限处行走》,《文艺报》,2010年11月。
《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文艺争鸣》,2010年第23期。
《<炼狱之花>》:本真之美的挽歌》,《文艺报》,2010年12月。
The Historic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Personal Recollection: Keep the Red Flag Flying as a Case Study of the Complexity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d. Tao Dongfeng,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0.
On ‘Tian Xia (All under Heaven)’ in Zhang Yimou’s Hero, with Ming-Yeh T. Rawnsley, Global Chinese Cinema: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Hero, ed. Gary D. Rawnsley and Ming-Yeh T. Rawnsley, London: Routledge, 2010.

2009年《“没落”的不朽事业——白先勇小说的审美现代性》,《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
《激情与洒脱——评孟繁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通论>》,《文艺争鸣》,2009年第4期。
《“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南方文坛》,2009年第4期。
《开创与驱除:建国初的文学运动》,《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
《“对中国的执迷”:放逐与皈依——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评述》,《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壮怀激烈:中国当代文学60年》,《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幸存与渐入佳境》,《文艺报》,2009年8月。
《建国初期革命文学中的历史叙事》,《艺术评论》(北京),2009年第10期。
《有一点中国立场如何》,《中华读书报》,2009年11月。
2008年《在绝境中思考法律与正义——论德里达关于法律的解构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电影与文学的情欲大战》,《名作欣赏》,2008年第1期。
《友爱、敌意与他者的单一性——论德里达的“幻影朋友之回归”》,《上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革命与抚慰:现代性激进化中的农村叙事——重论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农村题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在终结的命运中拓路——2007年小说的多向态势》,《山花》,2008年第5期。
《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兼谈当代小说的绝境拓路》,《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
《我对文学批评的理解》,《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给青春中国以激情——评徐坤的奥运小说<八月狂想曲>》,《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重论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从战争中走来》:抵达历史的正义》,《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
《开放中的融合:三十年来的中国理论批评》,《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2007年《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无底的游戏与新的肯定性——对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解读》,《燕赵学术》,2007年(创刊号)。
《2006年文学关键词》(主持和撰写部分),《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
《被劫持的文学性——德里达关于“残酷”文学性的论述》,《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
《“药”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论德里达的<柏拉图的药>》,《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身体的荒诞诡计》,《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期。
《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大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期。
《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论呼喊与细雨》,《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解构的伦理面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他引来鬼火,他横扫一切——阎连科论》,《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
《在不可能性中给予宽恕》,《大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期。
《论罂粟之家——苏童创作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
《向死而生的当代文学》,《长城》,2007年7月第九辑。
《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8期。
《现代性与当代文学史叙述》,《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
2006年《理论的记忆与踪迹》,《长江学术》(武汉),2006年第1期。
《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对抗战文学的反思》,《南方文坛》,2006年第1期。
《“憎恨学派”或后左翼的新生》,《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身体的诡计:当下与历史的合谋》,《长城》,2006年1月。
《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批评的溃败与未来的前景》,《长城》,2006年第2期。
《理论的越界与转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文学:一种奇怪建制?》,《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
《文学性:令人困扰的幽灵》,《长城》,2006年第3期。
《“疯狂”中的思想交锋——德里达对福科的“疯狂史”的批判解构的疯狂》,《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论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战后法国思想冲突与解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谱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学,在法的前面——解析德里达关于文学与法的观点》,《杭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学的类型、法律与女人——论德里达的文学观》,《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2005年《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本源的缺乏——论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关系》,《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1月。
《论德里达的“补充”概念》,《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不说,写作和飞翔——论林白的写作经验及意味》,《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德里达与中国》,《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人民性与审美的脱身术》,《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内在视野”与重建思想史》,《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身体穿过历史现场》,《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
《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说》(译著),《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解构现象学中的历史性问题》,《理论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现代性视野中的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与历史观》,《长江学术》,2005年8月。
《乡土叙事的终结与新世纪文学——评贾平凹的<秦腔>的审美意义》,《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
《后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权力与力比多的辩证法》,《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
Appropriation,Resis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The Aesthetic Connection Between Consumer Culture and Literature,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Marshall Cavendish Acad,2005.
2004年《在底层眺望纯文学》,《长城》,2004年第1期。
《现代性: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转载)。
《断裂后的接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归乡的文学与文字》,《长城》,2004年第2期。
《异质性书写与文字之力》,《长城》,2004年第3期。
《本土性与后现代的鬼火》,《文艺报》,2004年,3月
《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杭州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破解整体性——长篇小说变的历史变形记》,《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市场的能动性与多样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4期。
《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柏杨论学术讨论文集》(台湾远流),2004年。
《生态主义:穿不过现代性视角》,《长城》,2004年第4期。
《“胜过”现实的写作:王蒙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审美的童话时代》,《长城》,2004年第5期。
《永远的舞者——重新解读梁晓声》,《艺术评论》(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第8期。
《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海南师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张平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张艺谋的还童术》,《读书》,2004年第10期。
2003年《重返现代性氛围》,《长城》,2003年第1期。
《恢复个人的真实记忆》,《文艺报》,2003年1月。
《重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规范》,《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拨》,《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现代性有什么错》,《长城》,2003年第2期。
《在爱欲的尽头》,《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给文学招魂:差异性自由》,《南方文坛》,2003年第2期。
《在平淡无奇中坚韧地存在》,《长城》,2003年第3期。
《反SARS的解构历程》,《长城》,2003年第4期。
《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杭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德里达拒绝历史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碑,瘤子与乱伦后的谋杀》,《长城》,2003年第5期。
The Extrication of Memory in Tie Ning’s Woman Showering: Privacy and the Trap of History,Privacy and Mordern Chinese Literarure, ed, Bonnie Mcdougall, 2002, London & Amsterdam
2002年《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记忆》(创刊号),2002年。
《走进历史深处――序路文彬<想象与演绎>》,《珠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逃跑的童话――评杨映川》,《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
《历史在别处》,《北京日报》,2002年1月。
《现代性与文学的历史化――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思想背景阐释》,《山花》,2002年第1期。《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个人记忆与历史的客观化》,《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
《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南方文坛》,2002年第3期。
《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消费社会中的文学叙事》,《大家》(云南),2002年第4期。
《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长城》(河北),2002年第4期。
《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近期小说的审美意识流向》,《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执着不变的李锐》,《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5月。
《理想主义年华的绝唱》,《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方法论的焦虑——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
《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历史“回潮”或者在别处》,《长城》,2002年第6期。
《时尚化写作》,《文艺报》,2002年8月。
《摄影文学的先锋性》,《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年9月。
2001年《媒体批评》,《南方文坛》,2001年3月。
《记忆的抹去与解脱――评铁凝》,《读书》,2001年第3期。
《怀着知识的记忆创新》,《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
《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文学评论》,2001第5期。
《文人格调,文人何为?》,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2000年《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的兴起》,《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期。
《暧昧的身份认同――评林白的<玻璃虫>》,《大家》,2000年第1期。
《又见三剑客》,《南方文坛》,2000年第2期。
《批评旷野里的精神之树――评程文超》,《南方文坛》,2000年第3期。
《跨越红土地――评熊正良的小说艺术》,《南方文坛》,2000年第4期。
《经典的危机》,《山花》,2000年第5期。
《解构男人或语言的妄想症――评海男的<男人传>》,《大家》,2000年第3期。
《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
《文化研究与政治上正确》,《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从现代主义到没有主义》,《21世纪》(香港),2000年12月。
《语词写作与修辞的乌托邦》,《九十年代诗歌备忘录》,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分裂的力量――评电影<月蚀>》,《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
1999年《历史终结之后:九十年代文学虚构的危机》,《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
《异类的尖叫》,《大家》,1999年第5期。
《现代主义的兴起与文学的多元化》,《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998年《仿真与审美转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穿过不可知的语言极地——关于徐小斌小说叙事的断想》,《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无望的倾诉——评林白<说吧房间>》,《南方文坛》,1998年第1期。
《中国大陆的后现代主义现象阐释》,《民报月刊》(香港),1998年第3期。
《绝对现实主义的崛起》,《南方文坛》,1998年第3期。
1997年《文化想象的间隙》(与刘康对话),《作家》,1997年第1期。
《神奇的他者:意指代码在中国电影叙事中的美学功能》,《当代电影》,1998年第1期。
《文本研究:想象的精神飞地》,《大家》,1997年第2期。
《中国大陆的后现代文化》(长篇对话,与王岳川、王一川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第2期。
《想象的位置:回归传统的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先锋派之后:九十的年代的文学流向》,《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
《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21世纪》(香港),1997年第3期。
《九十年代:文学怎样面对现实说话》,《北京文学》,1997年第4期。
《批评的位置》,《作家》,1997年第4期。
《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文艺争鸣》,1997年第4期。
《在创新悬置的文化身份》,《天涯》,1997年第6期。
《晚生代与大陆九十年代文学流向》,《明报》(香港),1997年第8期。
《假想的出路:评第三种批评》,《文论报》,1997年8月。
《后现代主义与大陆文化理论研究》,《幻想的秩序批评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话语》,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7年。
《先锋小说派及其发展》,《中华文学通史》(第九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
1996年《无限的女性心理学:陈染论略》,《小说评论》,1996年第3。
Post-politic in the Nar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Boundary 2, (US), 1997, Autumn.
Anti-radic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1997—1998, Winter, Page:29-44; Sharpe Publishing House.
The Disappearance of Truth: From Realism to Modernism, Critical Studies, Amsterdam - Atlanta, 1996, vol.6, page158-165.
1995年《超越情感:欲望化的叙事法则》,《花城》,1995年第1期。
《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山花》,1995年第1期。
《生动的空想:特定时期的精神轮廓》,《大家》,1995年第2期。
《爱欲、自我与诗性的跨越》,《大家》,1995年第2期。
《怀旧的年代:1994年的精神症候学》,《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后东方视点与当代中国文化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麦田出版社,1995年7月。
《语言与欲望:后本土小说论》,《作家》,1995年第7期。
《只有一个张承志》,《文论报》,1995年7月。
《真实的迷失: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湖南文学》,1995年第7-8期合刊。
《面对生活现场的叙事--何顿小说论略》,《山花》,1995年。
《意外的合谋: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重叠影像》,《今天》,1995年。
1994年《东方主义与后殖民文化》,《钟山》,1994年第1期(与朱伟等合作)。
《拆解娱乐》,《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
《填平鸿沟,划清界限》,《文艺研究》,1994年第1期。
《反激进: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东方》,1994年第1期。
《消费时代的文化走势》,《中国文化报》,1994年1月。
《众声喧哗:走向文化部落的时代》,《原道》,1994年第1期。
《后东方视点:穿透历史表象》,《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钟山》,1994年第2期。
《废墟上的狂欢节》,《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对文学说话》,《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
《先锋的岐途》,《大家》,1994年第2期。
《后现代:文化扩张与文化错位》,《上海文学》,1994年第3期。
《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中国作家》,1994年第3期(与徐小斌合作)。
《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战》,《东方》,1994年第3期。
《表象崇拜:分享剩余意义的叙事法则》,《今日先锋》,1994年第3期。
《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
《表象与状态: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概论》,《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历史布景与个人记忆》,《文艺争呜》,1994年第4期。
《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
《守望与越位:1993年长篇小说概观》,《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
《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5期。
《阅读的胜利:被拖着走的文学》,《中华读书报》,1994年7月。
《彻底的倾诉:在生活的尽头》,《作家》,1994年第11期。
《又见棕榈:无根的迷惘》,1994年。序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再版)。
《语言神话的破损与重建:1979年以来的中国叙事文学》,《奥莱特·历史档案》,1994年。
1993年《主体与幻想之物》,《钟山》,1993年第1期。
《中国当代文化的双重语境》,《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钟山》,1993年第1期。
《王朔漫论》,《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
《历史转型与后现代的兴起》,《花城》,1993年第2期。
《反抗危机:新写实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破裂与见征:新情感的变迁与危机》,《作家》,1993年第3期。
《重返乌托邦》,《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3期。
《精神与欲望:都市末世学》,吴滨《重叠影象》跋,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6月。
《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3期。
《后殖民文化的倾诉》,《中国文化报》,1993年4月。
《城市守望者》,《新生界》,1993年第4期。
《欲望如水:女性的神话》,《钟山》,1993,第4期。
《文化拼贴的时代》,《文艺争鸣》,1993年第5期。
《文化颓败者的狂舞》,《钟山》,1993年第6期(与张颐武等合作)。
《商业时代的窘迫神话》,《文艺报》,1993年8月。
《为"后"一辩》,《文论报》,1993年8月。
《后文化现象与知识分子的两栖心态》,《作家》,1993年第8期(与孙津等合作)。
《孙甘露:绝对的写作》,孙甘露小说集《访问梦境》?跋,1993年9月。
《废都滋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先锋派:当代性与开放性》,《文论报》,1993年10月。
《走向体育神话的时代》,《中国论坛》(台湾),1993年第24期
《1991年军旅文学研究述评》,《1993年文学研究年鉴》,1993年。
《1992年长篇小说概观》,《1993年文学研究年鉴》,1993年。
1992年《颠倒等级与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1期。
《语言的迷津》,《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1期。
《解构的界线》,《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漫谈刘震云的小说》,《文艺争鸣》,1992年第1期。
《后悲剧风格—<风琴读解>》,《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2期。
《文化记忆与历史叙事》(香港),《现代艺术思潮》,1992年第2期。
《知识的增长与批评的权威性》,《文学评论家》,1992年第3期。
《难能的小说》,《钟山》,1992年第4期。
《理论话语:从容启示的时代》,《艺术广角》,1992年第4期。
《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
《终止逃避》,《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4期。
《空缺与重复:格非的叙事策略》,《当代作用评论》,1992年第5期。
《小说的困难:回到生活深处,《工人日报》,1992年6月。
《挽歌悠唱—评刘心武<风过耳>》,《当代作用评论》,1992年第6期。
《常规与变异——当前小说形势与流变》,《文艺研究》,1992年第6期。
《永无归期的流放》,《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
《无望的救赎:从形式到历史》,《花城》,1992年第6期。
《新时期的终结与九十年代的新课题》,《文汇报》,1992年7月。
《彷徨与蜕变:1991年中国大陆文学形势透视》(台湾),《文化论评》(三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抒情的时代》,《上海文学》,1992年第11期。
《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模仿》,《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13期。
《大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14期。
《悖离与超越——再论大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15期。
《保守性与合法化》,《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16期。
《灰蓝色与失语证——时代的情感记忆》,《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17期。
《王朔现象与大陆的民间社会》,《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18期。
《文革记忆:永久的文化幽灵》,《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19期。
《重唱革命歌曲》,《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20期。
《写作与政治:第三世界文化的历史境遇》,《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21期。
《传统文化在商业社会中的命运》,《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22期。
《新情感的危机》,《中国论坛》(台湾),1992年第23期。
1991年《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
《历史颓败的寓言——先锋小说的后历史主义倾向》,《钟山》,1991年第3期。
《无底的游戏:论解构》,《艺术广角》,1991年第3期。
《生存之境:文学价值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
《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末路寻踪:都市与历史》,《花城》,1991年第5期。
《反神话与神话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5期。
《诡秘的南方——论南方的先锋派》,《福建文学》,1991年第5期。
《琼瑶、三毛与大陆的精英文化》,《中国论坛》(台湾),1991年第7期。
《旧梦难圆——大陆八O年代文化论争》,《中国论坛》(台湾),1991年第8期。
《寻根的谬误》,《中国论坛》(台湾),1991年第9期。
《走出低谷——大陆的先锋小说》,《中国论坛》(台湾),1991年第10期。
《反抗与逃避:先锋文学的女性意识》,《文论月刊》,1991年第11期。
《西学化与国学化》,《中国论坛》(台湾),1991年第11期。
《文化救赎》,《中国论坛》(台湾),1991年第12期。
《折解神话:回到真实的生活深处》,《福建文学》,1991年第12期。
《文学史杰作》,《大公报》(香港),1991年。
1990年《无望的超越:从深度到本文》(获《福建文学》优秀评论奖),《福建文学》,1990年第1期。
《冒险的迁徙:后新潮小说的叙事转换》,《艺术广角》,1990年第3期。
《折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当代电影》,1990年第5期。
《道德轴心的破裂》,《电影艺术》,1990年第6期。
1989年《文学的巴比伦塔已经倒塌》,《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
《文学:向着亚文化形态开放》,《百花洲》、1989年第2期。
《边缘的萎缩: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广角》,1989年第2期。
《拆除深度模式》,《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苦闷的文学》(与程麻、李洁非等合作),《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
《现代主义意识的实验性催化》,《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
《无边的存在:小说语言的临界叙述》,《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幽暗国度里的光明——论文学作品的深度性》,《花城》,1989年第4期。
《理论的赎罪》,《文艺报》,1989年5月。
《先锋派与文明解体》(与靳大成等合作),《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
《无法拒绝的存在——论王朔》,《文化春秋》,1989年第6期。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先锋小说》(与王宁合作),《人民文学》,1989年第6期。
《后新潮小说的叙述变奏》,《上海文学》,1989年第7期。
《倾斜与变奏:王朔电影的都市二重奏》,《光明日报》,1989年11月。
《宗教衰落之后:艺术的命运》,《电影艺术》,1989年第12期。
1988年《在现代精神边缘的选择》,《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2期。
《理解的艰难》,《文学研究参考》,1988年第3期。
《悟性的空间》,《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论文学本文的语义蕴涵》,《艺术广角》,1988年第5期。
《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当代电影》,1988年。
《王朔电影:亚文化的象征》,《中国电影报》,1988年。
1987年《论象征的审美特性》,《美学新潮》,1987年第3期。
《论文学视界——文学的文化形态学研究》,《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3期。
《复调和声的二元变奏——论<金牧场>》,《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5期。
《超越粗陋理性》,《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
《论艺术表现的个体敏感性》,《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
1986年《作家群与读者群的文化反应》,《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自然美发现的历史透视》,《美学新潮》,1986年第2期。
《文学的苦闷》,《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
《觉醒与蜕变》,《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5期。
《在野性与强力的后面》,《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5期。
《文化冲突与文学张力》,《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
1985年《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福建论坛》1985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全文转载)。

相关话题/北京大学 语言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韩毓海
    韩毓海教授个人简介韩毓海,男,1965年11月生,山东省日照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东京大学教育教养学部特任教授。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并获得第九届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年度中国好书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泳超
    陈泳超教授个人简介陈泳超,男,1966年1月23日生,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古典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年4月起,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员,2011年4月—2012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为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娟
    王娟副教授个人简介王娟,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民俗学硕士。1996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民俗学系访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副教授。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著作和编著《中华大典?民俗典?物质民俗分典》,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年。《中国古代歌谣:整理与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中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黄卉
    黄卉副教授个人简介黄卉,女,1962年生人。1981年9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85年7月毕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专业教研室、民间文学教研室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曾任新闻出版署编辑专业高等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联系方式e-mail:ggzjc@vip.sohu.com论文专著与论集《元代戏曲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今评新注元曲三百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连山
    陈连山教授个人简介陈连山,1963年生于河南洛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1985—1987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0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clshy@pku.edu.cn学术著作1.陈连山,《山海经学术史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2.陈连山,《话说端午》,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时胜勋
    时胜勋副教授个人简介时胜勋,河南郑州人,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起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12月起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期间曾兼任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援藏教师(2012-2013年),受邀赴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任教(2017-2019年),现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周兴陆
    周兴陆长聘制教授个人简介周兴陆,1971年6月生,安徽合肥人。2000年7月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讲师、副教授(2003)、教授(2011)、博士生导师(2012)。2019年10月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教授。社会兼职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教学主要讲授“中国文学批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丽丽
    王丽丽教授个人简介王丽丽,女,祖籍浙江天台,1969年11月出生于浙江三门,1986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1990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在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助教,1995年任讲师。2002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任副教授,2017年8月任教授。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专著与论集《七月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柳春蕊
    柳春蕊副教授个人简介:柳春蕊,又名柳磬如,江西都昌人,197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2006-2008年,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晚清文学思想史”研究。博士论文《晚清古文研究》被评为2008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从事中国古代文论、汉语文章与修辞学、中国思想史研究;关注青年成长、乡村文化建设和中学语文教育。被评为北京大学2010-2011年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北京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金永兵
    金永兵教授、党委书记、副系主任(兼)个人简介:金永兵,1973年12月出生于安徽,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党委书记兼副系主任。教育部青年****(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艺理论、美学。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论文:1.《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旨趣及其文化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