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金生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化学计量生态学、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所属系别:生态学系
Tel:
Fax:
Email:jshe@pku.edu.cn
<个人简历>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教研成果>
个人简历
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发表的杂志包括:New Phytologist, Oecologia, Ecology,Ecology Letters,Functional Ecology 等。目前是国内外4个专业期刊的编委,其中包括重要国际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和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研究方向
植物生理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青藏高原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科研条件
1.PE 2400 II CHN 元素分析仪, 美国, 1台
2.Li-Cor 6400 光合作用分析系统 (包括叶绿素荧光), 美国, 2台
3.ADC AM 200 便携式叶面积分析仪, 英国, 2台
4.LI 3100 叶面积分析仪,美国, 1台
5.Retsch Ball Mill,德国, 1台
6.Retsch Centrifugal Mill, 德国, 1台
7.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 加拿大, 1台
8.Li-Cor 8150 八通道土壤呼吸分析系统, 2台
9.Li-Cor 8100 土壤呼吸仪,2台
10.PicarroCO2/CH4/H2O G2301 GHG 分析仪,1台
11.控温控湿培养箱,4台
教育经历
1984.9-1988.7, 兰州大学生物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植物学)
1988.9-1991.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生态学)
1996.9-1998.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生态学)
1999.7-2002.8, 哈佛大学进化与生物学系博士后 (生物学)
工作经历
1991.6-1999.1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实习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副研究员
2002.8- 2008.7 北京大学生态学系,副教授
2008.8- 北京大学生态学系,教授
学术任职
《植物生态学报》编委,2004-
《生物多样性》编委,2009-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I), Associate Editor, 2008-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Springer, SCI), Editorial Board Member, 2007-2014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EAS Journal, SCI), Associate Editor, 2007- 2014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植物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荣誉与奖励
1.1998年,中科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博士论文"神农架地区米心水青冈林和锐齿槲栎林的格局和过程"
2.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贺金生为第3完成人
3.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贺金生为第5完成人
4.2006年,北京大学"宝洁"奖
5. 2007年,Sino-Swi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 Zurich),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6. 2007年,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三等奖
7.201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
8.2014. 北京大学"宝洁"奖
-->-->当前研究领域
1.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围绕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氮循环, 采用实验的手段,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生态系统过程的反应。近期的研究重点是:降雨格局的改变和氮沉降如何影响温带草地、人工林C、N循环的主要过程。
2.植物功能属性:通过野外植物主要生态属性的测定,结合室内植物的解剖结构的分析,在大尺度、多生态系统类型上探讨植物生态属性的变化规律和控制因子。
3.地下生态学:通过典型生态系统地下过程的调查,探讨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关联,重点探讨植物地上部分得到的规律性是否可以应用到地下。
4.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结合实验途径和野外调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别是在C, N经济(C, N economy) 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验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
研究项目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002-2007), 专题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我国温带草地碳库分布、动态与气候控制 (2003-2006), 专题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创新群体”: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2004-2006), 成员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温带草地根系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个体、种群和功能属性的关联 (2005-2007), 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条件下植物叶功能属性特征及环境的修饰作用(2007-2009), 主持
6.中日韩A3前瞻计划项目 (Asia 3 Foresight Program):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in East Asia: toward a network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A3 3+2 (2007-2012) 参加
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7BAC06B00): 藏北高寒草甸区生态稳定性维持技术研究与示范 (专题)(2007.9-2010.12), 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我国主要温带草地优势植物叶片、根系和土壤C:N:P 化学计量学的关联 (2009-2011), 主持
9.欧盟项目(BACCARA):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A Risk Analysis (2009-2011), 专题3
10.科技部国际合作(Sino-EU 0916): Risk analysis ofbiodiversity change: a case study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China (2009-2012),主持
11.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 中国陆地植被的, , 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2011-2013),核心成员
12.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CB950600):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2010-2013),研究骨干
1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植物功能属性与化学计量生态学 (2011-2014),主持
14.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CB954004)(973)“土壤系统碳动态、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2014-2018),首席科学家
-->-->代表性论文
【详细论文目录及下载:http://sourcedb.nwipb.cas.cn/zw/lw/ 】
14. He J-S, Wang X, Schmid B, Flynn DFB, Li XF, Reich PB, Fang J. 2010. Taxonomic identity, phylogeny, climate and soil fertility as drivers of leaf traits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3: 551–561
13. Ma W.H., He J.-S.*, Yang Y.H., Wang X.P., Liang C.Z., Anwar M., Zeng H., Fang J.Y. & Schmid B. 2010.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vary with plant diversity-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s among Chinese grassland site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9: 233–243
12. Baumann F, He J-S, Schmidt K, Kühn P, Scholten T. 2009. Pedogenesis, permafrost, and soil moisture as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soil nitrogen and carbon contents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Global Change Biology 15: 3001–3017
11. Yang YH, Fang JY, Smith P, Tang YH, Chen AP, Ji CJ, Hu HF, Rao S, Tan K, He J-S. 2009. Changes in topsoil carbon stock in the Tibetan grasslands between the 1980s and 2004. Global Change Biology 15:2723–2729
10. He J-S, Wang XP, Flynn DF, Wang L, Schmid B, Fang JY. 2009. Taxonomic, phylo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tradeoffs between leaf productivity and persistence. Ecology 90: 2779-2791
9. He J-S, Wang L, Flynn DFB, Wang X, Ma W, Fang J. 2008. Leaf nitrogen: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 Oecologia 155, 301-310
8. He J-S, Fang JY, Wang ZH, Guo DL, Flynn DFB, Geng Z. 2006. 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 of China. Oecologia, 149:115-122
7. He J-S, Wang ZH, Wang XP, Schmid B, Zuo W, Zhou M, Zheng CY, Wang MF, Fang JY, 2006. A test of the generality of leaf trait relationship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New Phytologist, 170: 835-848
Balvanera P, Pfisterer AB, Buchmann N, He J-S, Nakashizuka T, Raffaelli D, Schmid B. 2006. 6. Quantifying the evidence for biodiversity effe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services. Ecology Letters, 99: 1146–1156
5. He J-S, Flynn DFB, Wolfe-Bellin K, Fang J, Bazzaz FA. 2005. CO2 and nitrogen, but not population density, alter the size and C/N ratio of Phytolacca americana seeds. Functional Ecology, 19: 437-444
4. He J-S, Wolfe-Bellin KS, Schmid B, Bazzaz FA. 2005. Density may alter diversity-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s in experimental plant communities. 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 6: 505-517
3. He J-S, Wolfe-Bellin KS, Bazzaz FA. 2005. Leaf-level physiology, biomass, and reproduction of Phytolacca americana under conditions of elevated CO2 and altered temperature regi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66: 615-622
2. He J-S, Bazzaz FA. 2003. Density-dependent responses of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in Phytolacca americana. New Phytologist, 157: 229-239.
1. He J-S, Bazzaz FA, Schmid B. 2002. Interactive effects of diversity, nutrients and elevated CO2 on experimental plant communities. Oikos, 97: 337-348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性质
学分
作用
开设时间
普通生态学 (I):个体、种群
本科,专业必修
2
主讲
2005-
生态学实验技术
本科,专业必修
2
主讲
2005-2007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研究生,选修
2
主讲
2004-
本科毕业生
年级
姓名
论文题目
毕业去向
成果发表
1999
左文韵 (环境科学)
CO2 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植物气孔及叶解剖的影响
中科院研究生,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生态学报》
1999
韩梅 (北京林业大学)
CO2 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植物叶片解剖特征的影响
本院研究生
《生态学报》
2000
周萌 (环境科学)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主要建群种叶片C, N含量特征
本院研究生
New Phytologist, Co-author
2001
李雪霏 (环境科学)
温带草原主要建群种叶片C, N含量特征
University of Zurich
J. Plant Res.
2001
董潇碧 (元培计划)
内蒙古温带草地主要建群种的光合生理特征
Harvard University
2001
杨涯 (生命学院)
针茅 (Stipa) 属植物功能属性的地理变异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杨阔 (生态学系)
中国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
中科院研究生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耿燕 (浙江大学生命学院)
青藏高原土壤呼吸的研究
本校研究生
2004
程雨曦 (生态学系)
内蒙古温带草地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化研究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周文嘉 (生态学系,莙政基金)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温带草原植物N:P化学计量学特征25年的变化(莙政基金)
本校研究生
Biology Letters
2004
甘慧洁 (生态学系,莙政基金)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温带草原植物N:P化学计量学特征25年的变化(莙政基金)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iology Letters
2005
宋超 (生态学系,校长基金, 毕业论文)
内蒙古草原群落水平碳、氮、磷计量学特征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University of Kansas
2005
陈光 (生态学系)
内蒙古温带草地生长高峰期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化
2005
石岳 (生态学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年际变化研究
本校研究生
Biogeosciencs
2007
金哲侬 (生态学系)
基于土壤温度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长度研究
Purdue University
2007
马麟 (生态学系)
围栏封育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本校研究生
2009
刘泽睿
中国植物气孔分布的规律
深研院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包括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年级
姓名
来自院校
毕业论文
2003
韩梅
北京林业大学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内蒙古温带草地优势植物的叶片结构
2004
王亮
中国农业大学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内蒙古温带草地优势植物叶片和细根的属性
2005
周鹏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温带草地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间功能性状的关联
2005
刘畅
复旦大学
河北塞罕坝草甸草原和樟子松、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初步研究——兼论草地造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005
魏天凤
山东大学
降水改变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2006
吴漪
北京大学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内蒙古温带草地优势植物叶片多酚的研究
2007
耿燕
浙江大学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内蒙古温带草地优势植物叶片和细根属性的关联
2008
王永慧
内蒙古大学
土壤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
2008
井新
潍坊学院
土壤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C、N矿化的影响
2008
马建静
吉林大学
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叶片气孔特征的比较研究
2009
石岳
北京大学
2009
马殷雷
中国农业大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呼吸的变化
2009
汪欢
东华大学
2010
黄园园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刘慧颖
内蒙古大学
2011
赵可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研究生
年级
姓名
来自院校
毕业论文
2006
王亮
本院
2010
井新
本院
2010
王永慧
本院
2011
耿燕
本院
2011
张则瑾
中山大学
博士后合作者
加入时间
姓名
来自院校
主要工作
2006.10-2009.5
马文红
北京大学
中国草地植物群落的生态计量学研究
2009.4-2010.12
牛克昌
兰州大学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对放牧的响应: 从植物性状到群落属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整合研究
2010.4
于凌飞
武汉大学
2010.10
金冬梅
中科院植物所
2011.7
宋维民
中科院植物所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贺金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0
相关话题/环境学院 城市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胡建英
胡建英职称:教授、特聘教授所属系别:环境学系点击进入个人主页教育经历环境污染化学:该课程由胡建英老师和刘文新老师共同讲授,是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唯一一门必修课程.微量化学物质的风险评析:该课程由胡老师单独承担,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博士生导师/方向硕士招生招生专业:环境科学(083001)方向:01.环境生物地球化学02.环境毒理和风险评价03.区域环境科学博士招生招生专业:地理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Markku Larjavaara
MarkkuLarjavaara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Treesizeandstructure,Forestgrowth,Climatechangemitigation所属系别:生态学系Email:markku@pku.edu.cn,markku.larjavaara@gmail.com点击进入个人主页个人简历教育经历2001.3–2005.10UniversityofHelsinki,Docto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吉成均
吉成均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生态解剖学、植物生殖生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所属系别:生态学系Tel:Fax:Email:jicj@pku.edu.cn个人简历1970年10月生,生态学系副教授,负责生态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教育经历1988.9~1992.7,西北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学位论文:卤泊滩盐碱地的植物资源及改良利用。1992.9~1995.7,西北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有利
李有利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构造地貌与环境演化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Email:liyouli@pku.edu.cn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宜垠
李宜垠职称:副教授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Email:Lyy@urban.pku.edu.cn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喜青
李喜青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胶体和纳米粒子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污染场地的快速修复,环境中持久性污染物的归宿所属系别:环境学系Tel:Email:xli@urban.pku.edu.cn个人简历05/02–12/05博士(环境工程),美国犹他大学(论文: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实验和理论的比较Dissertation:Colloidtransportinporousmedia:experimentv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本纲
李本纲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环境遥感、环境模型、环境空间分析、气候变化所属系别:环境学系通讯地址:逸夫二楼3660Tel:Email:libengang@pku.edu.cn个人简历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环境遥感(植被遥感、气溶胶遥感)环境模型(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模型、水环境模型)环境空间分析(环境空间分析与制图、环境信息系统)教育经历本科北京大学地理系工学硕士莫斯科测绘学院摄影测量系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林坚
林坚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所属系别:城市与区域规划系Email:jlin@urban.pku.edu.cn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双成
李双成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地理学综合研究;区域生态安全与风险评价;地理学软计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及政策分析;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通讯地址:北京大学电教215Tel:Email:scli@urban.pku.edu.cn教育经历1980-1984年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8-1991年南开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唐廷贵)1997-2000年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文新
刘文新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地学所属系别:环境学系Tel:Fax:Email:wxliu@urban.pku.edu.cn个人简历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地学,专长为环境微界面化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多介质环境中污染物跨界面的迁移、转化行为特征、描述模型,及其相应的生物有效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天然颗粒物固-液界面上行为特征及其表面络合模型利用精确电位滴定法结合表面络合模型研究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 ...北京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