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文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0

刘文新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地学
所属系别:环境学系
Tel:
Fax:
Email:wxliu@urban.pku.edu.cn

<个人简历>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教研成果>

个人简历
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地学,专长为环境微界面化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多介质环境中污染物跨界面的迁移、转化行为特征、描述模型,及其相应的生物有效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天然颗粒物固-液界面上行为特征及其表面络合模型
利用精确电位滴定法结合表面络合模型研究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以及中国黄土的表面酸碱行为特征,开发新型光声光谱技术测定固液样品中碳酸盐含量,利用现代多光谱技术分析酸碱滴定过程对伊利石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有5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刊物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s,The Analyst,Water Research上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上
区域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质量控制基准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利用国际流行的相平衡分配法和集化学分析、毒性测试、底栖生态为一体的三合一法,在国内首次系统地建立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数值型和生物响应型质量控制基准。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有3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刊物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Applied Geochemistry上发表
参加香港理工大学的RGC项目“珠江口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累积及环境效应”研究,作为第二作者有1篇论文在美国化学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上发表(SCI检索)。作为第一作者另有2篇论文分别发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上
区域多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界面反应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变化
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已有3篇论文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
作为合作者,已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Chemosphere, Archieve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上
教育经历
(1) 1986年09月~1990年0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完成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
(2) 1990年9月~1993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地学专业完成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
(3) 1995年9月~1999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
(4) 1997年9月~1999年12月,在瑞典律勒欧(Lule?)理工大学无机化学分部学习,分别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12月获得瑞典Licentitate(副博士)学位和瑞典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1993年07月~1995年09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实习员;(证明人:汤鸿霄)
(2) 1994年9月~1994年11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沉积物研究所访问合作;(证明人:汤鸿霄)
(3) 1995年10月~2000年09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证明人:汤鸿霄)
(4) 2000年8月~2001年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市政与结构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证明人:李向东)
(5) 2000年10月~2002年0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并担任实验室副主任;(证明人:汤鸿霄)
(6) 2002年07月~ 现在,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副教授。(证明人:陶澍)
会议发言与组织
国际学术会议
(1) X. D. Li, W. X. Liu and Y. S. Li.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contamination in Deep Bay, Hong Kong.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21st Meeting, San Diego, CA, April 2001, Vol. 41: 525-531 (SCI检索)
(2) W. X. Liu, J. L. Chen and S. Tao.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ies of organic micropolluta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Bohai Sea.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2004, Nov. 4-7th, Seoul, South Korea (Oral Presentation, 大会口头报告)
社会服务工作
2000年10月~2002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2年9月~2006年7月,担任环境学院2002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班主任(47人)
杂志任职
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国际SCI期刊
《Applied Geochemist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
《Pedosphere》
国内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生态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地理科学》
《地理研究》
《土壤学报》
《中国环境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科学通报》
《生态环境(原土壤与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
《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
书籍编撰
学术专著
(1) S. Tao, W. X. Liu, Y. J. Chen, J. Cao, B. G. Li, F. L. Xu. Fraction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opper, cadmium and lead in rhizosphere soil. Chapter 10, in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elements in rhizosphere》, CRC Press, 2005
(2) 刘文新。河流沉积物中铜,镉,铅、锌的质量基准。“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第五章。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学术任职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SETAC会员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荣誉与奖励
1. 2000年12月,作为一般成员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及控制技术原理”获中国科学院2000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 2004年02月,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项目“重金属形态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获教育部科技奖励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三
3. 2005年8月,获得中国地理学会第八届“科学杯”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4. 2005年1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持或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2001-2002,中国黄土对锶、钕、铈的吸附行为及其表面络合模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资助的横向课题。主持人(总经费:11万元)
1999-2002,珠江口及深圳湾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累积及其环境影响。香港研究基金委员会RGC项目,研究助理(总经费:700万港币)
2001-2004,痕量污染物在水体沉积物界面的复杂反应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题负责人(个人经费:20万元)
2001-2003,典型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参加(总经费:100万元)
2003-2006,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第10课题,一般参加(个人经费:20万元)
2004-2007,环渤海西部地区多环芳烃的区域环境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个人经费:20万)
2004-2006,天津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教育部重点项目,课题骨干(总经费:18万元)
2004-2006,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群体项目延续,群体成员(个人经费:15万元)
2004-200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第4课题学术骨干(个人经费:40万元)
2006-2008,土壤中DDTs的锁定过程与微生物降解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总经费:36万元)
2006-2008,区域天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锁定过程与其微生物效应的关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主持人(总经费:50万元)
国际SCI期刊论文
(1) Wenxin Liu, Shu Tao. Comparison of halogenation potential among various fractions of TOC in water from JingMi Canal, Beijing.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8, 105: 667-675
(2) Wenxin Liu, Zhaokun Luan and Hongxiao Tang. Use of the sediment quality triad to assess metal contamination in freshwater superficial sediments from the Le An River.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9, 113:227-236
(3) Wenxin Liu, Zijian Wang, Xianghua Wen and Hongxiao Tang. The application of preliminary sediment quality criteria to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Le An Ri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9, 105(3): 355-366
(4) Wenxin Liu, Zhongxi Sun, Willis Forsling, Qing Du and Hongxiao, Ta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rface acid-bas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illites from different origin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s, 1999, 219: 48-61
(5) Wenxin Liu, Zhongxi Sun, Maine Ranheimer, Willis Forsling and Hongxiao Tang. A Flexible method of carbonate determination by an automatic gas analyzer equipped with the FT-IR photoacoustic measurement chamber. The Analyst, 1999, 124:361-366
(6) Wenxin Liu. Modeling description and spectroscopic evidence of surface acid-base properties of aqueous natural illites. Water Research, 2001, 35: 4111-4125
(7) Wenxin Liu and Hongxiao Tang. Recent developments of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aquatic chemist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 2001, 13: 422-434
(8) Z. S. Chu, W. X. Liu, H. X. Tang, T. W. Qian, S. S. Li, Z. T. Li and G. B. Wu. Surface Acid-base behaviors of Chinese Loes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2, 252: 426-432(Corresponding Author)
(9) W. X. Liu, X. D. Li, Z. G. Shen, D. C. Wang, Onyx W. H. Wai and Y. S. Li.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study of heavy metal enrichment i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3, 121: 377-388
(10) W. X. Liu. R. M. Coveney and J. L. Ch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on a river system contaminated by mining activities.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3, 18: 749-764
(11) Wenxin Liu, R. M. Coveney and Hongxiao Tang. Spectroscopic study on variations in illite surface properties after acid-base tit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 2003, 15(4): 456-463
(12) W. X. Liu, X. D. Li, Y. S. Li, and O. W. H. Wa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enrichment in Deep Bay, Hong K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ina), 2004, 16(1): 9-12
(13) B. Pan, W. X. Liu, Z. Shi J. Cao, W. R. Shen, B. P. Qing, R. Sun, S. Tao. Sample purification for analysi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sediment and fish musc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2004, 39(3): 353-365 (Corresponding Author)
(14) W. X. Liu, J. L. Chen, X. M. Lin, S. S. Xu, S. Tao.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BoHai Se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6, 140: 4-8
(15) W. X. Liu, J. L. Chen, X. M. Lin, S. S. Xu, S. Tao.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AH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BoHai Se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6, in press
(16) W. X. Liu, J. L. Chen, X. M. Lin, Y. S. Fan, S. Tao. Residual Levels of Micropollutants in Benthic Mussel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Bohai Sea. Submitted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6
(17) S. Tao, H. Y. Cao, W. X. Liu, B. G. Li, J. Cao, F. L. Xu, X. J. Wang, R. Coveney, W. R. Shen, B. P. Qin and R. Sun. Fate modeling of phenanthrene with regional variation in Tianj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7: 2453-2459
(18) S. Tao, W. X. Liu, Y. J. Chen, F. L. Xu, R. W. Dawson, B. G. Li, J. Cao, X. J. Wang, J. Y. Hu, J. Y. Fang. Evalu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oot-induced changes of copper fractionation in rhizosphere of a calcareous soi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4, 129: 5-12
(19) X. L. Zhang, S. Tao, W. X. Liu, Y. Yang, Q. Zuo, S. Z. Liu. Source diagnostic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based on species ratio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39: 9109-9114
(20) S. S. Xu, W. X. Liu, S. Ta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emission inventories and emission estimates of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40: 702-708
(21) B. Pan, B. S. Xing, W. X. Liu, S. Tao, X. M. Lin, H. S. Yuan, X. M. Zhang, Y. X. Zhang, Y. Xiao and H. C. Dai. Distribution of Phenanthrene and Pyrene in Different Humic Fractions of Soil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6, in press
(22) S. Tao, F. L. Xu, W. X. Liu, Y. H. Cui, R. M. Coveney. A Chemical Extraction Method for Mimicking Bioavailabilit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to Wheat Grown in Soils Containing Various Amounts of Organic Matt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40: 2219-2224
(23) S. P. Wu, S. Tao, W. X. Liu.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rural and urban atmosphere of Tianjin, China. Chemosphere, 2006, 62, 357-367
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1) 陶澍,邓宝山,张朝生,刘文新,沈伟然,张文具。“引滦水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形态及紫外吸收特征”。环境科学,1993,14:13-16
(2) 陶澍,王永华,刘文新,林滨,冯泉,沈伟然,王君,张文具。“引滦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环境科学学报,1994,14:19-23
(3) 刘文新,陶澍。“京密引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形态”。环境化学,1994,13:296-301
(4) 刘文新,陶澍,王永华。“京密引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中国环境科学,1996,16:369-372
(5)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水体中铝(III)的化学形态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生态学报,1996,16:212-220
(6)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饮用水中铝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环境与健康杂志,1997,14:44-46
(7) Wenxin Liu, Hongxiao Tang and Zhaokun Luan.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aluminum fractions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Le An Riv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1997, 9: 293-297 (EI)
(8) 刘文新,栾兆坤,李莉莉,汤鸿霄。“天然水体及生活饮用水中铝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环境科学学报,1997,17:167-173
(10)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应用多变量脸谱图进行河流与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对比研究”。环境化学,1997,16:23-29
(11) 刘文新,汤鸿霄。“区域沉积物质量基准常用建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20-224
(12) Wenxin Liu, Hongxiao Tang and Zhaokun Lua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river and lake sediments using face graph and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1997, 9: 40-48 (EI)
(13) Wenxin Liu, Hongxiao Tang. Sediment quality criteria for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Le An River with triad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1998, 10: 257-263 (EI)
(14) Wenxin Liu, Hongxiao Tang. Developing sediment quality criteria for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Le An River with equilibrium partitioning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1998, 10: 399-404 (EI)
(15) 栾兆坤,刘文新,汤鸿霄。“受酸性矿水污染的河流中悬浮颗粒物对铜的吸附特征”。环境科学学报,1998,18:385-391
(16) 刘文新,汤鸿霄,栾兆坤。“乐安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初步质量基准研究,I. C-B-T 质量三合一方法(Triad)”。环境科学学报,1999,19:120-126
(17) 刘文新,汤鸿霄,栾兆坤。“乐安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初步质量基准研究,II. 相平衡分配法(EqP)”。环境科学学报,1999,19:230-235
(18)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乐安江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学报,1999,19:206-211
(19)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铝的生物可给性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51-254
(20) 刘文新,汤鸿霄。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表面酸碱特性的比较。环境科学学报,2001,21:695-700
(21) 刘文新,汤鸿霄。新型光声光谱法(PAS)测定总无机碳酸盐含量。中国环境科学,2001,21:556-559
(22) 刘文新,汤鸿霄。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理化性质的多光谱综合表征与比较。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1,9:164-172
(23) 刘文新,汤鸿霄。多光谱综合表征酸碱电位滴定对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表面结构与性质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02,22:111-116
(24) 刘文新,李向东。深圳湾水域重金属的不同相间分布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002,22: 305-309
(25) 刘文新,储昭升,汤鸿霄,钱天伟,李书绅,李祯庭,武贵宾。中国黄土表面酸碱性质。环境科学学报,2003,23:6-10
(26) 刘文新,李向东。珠江口沉积物中痕量金属富集的统计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03,23:338-344
(27) 储昭升,刘文新,汤鸿霄。黄土对钕(III)和铈(III)在不同pH下的等温吸附特性。环境科学学报,2003,23:211-215
(28) 储昭升,刘文新,汤鸿霄。官厅水库-永定河沉积物中AVS-SEM的分析。环境化学,2003,22:313-317
(29) 陈江麟,刘文新,刘书臻,林秀梅,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海洋科学,2004,28(12):16-21 (通讯作者)
(30) 林秀梅,刘文新,陈江麟,许姗姗,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70-75(通讯作者)
(31) 刘文新,陈江麟,林秀梅,许姗姗,陶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DDTs、PCBs及酞酸酯的空间分布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58-63
(32) 潘波,刘文新,林秀梅,袁慧诗,陶澍。水溶性有机碳对菲吸附系数测定的影响。环境科学,2005,26(3),162-166(通讯作者)
(33) 许姗姗,刘文新,陶澍。全国多环芳烃年排放量估算。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476-479
(34) 袁慧诗,潘波,刘文新,张先明,张彦旭,肖扬,戴瀚程,陶澍。多环芳烃在全土及其碱提残余物上的吸附行为。环境化学,2006,25(2):154-158 (通讯作者)
(35) 林秀梅,潘波,刘文新,袁慧诗,张先明,张彦旭,肖扬,戴瀚程,陶澍。天然土壤有机质中菲的分配行为研究。环境科学,2006,(通讯作者)
(36) 许姗姗,许明珠,刘文新,陶澍。全国多环芳烃排放的时空变异特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通讯作者)
(37) 张彦旭,潘波,刘文新,戴瀚程,肖扬,张先明,袁慧诗,陶澍。天然土壤对菲吸附行为的动态变化。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通讯作者)
(38) 林秀梅,陈江麟,刘文新,段永红,陶澍。多元统计在渤海表层沉积物中PAHs源解析上的应用。海洋环境科学,2006,(通讯作者)
教学工作
1. 2003年春季首次开设环境学院本科生新课程:《生态毒理学》,2学分
2. 2003年春季首次开设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新课程《多介质环境地球化学》,2学分
3. 2004年开始与胡建英教授联合讲授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环境污染化学》,4学分(负责2学分),并被列入2004年度“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负责其中“无机污染化学”的课件制作及讲授
指导本科学位论文:
刘书臻(2003年毕业,转为陶澍教授直博生,论文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海洋科学)
许姗姗(2004年毕业,转为本人硕士研究生)
指导2004年度本科生“校长基金”?“华北地区典型土壤对DDTs的吸附作用”(经费:3000元)。项目荣获北京大学2005年度“挑战杯”二等奖
学生成员:环境学院2002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张彦旭、戴瀚程和肖扬
指导2005年度本科生“校长基金”?“室内空气PAHs含量”(经费:3000元)
学生成员:环境学院2003级环境科学专业的魏志成,邱炜珣,常彪
指导研究生
1. 2000~2002年,协助汤鸿霄院士指导博士研究生一名(储昭升),该学生于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
2. 协助陶澍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一名(潘波),该学生于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独立全程指导硕士研究生
林秀梅(2002级,2005年已毕业,获硕士学位)
许姗姗(2004级,2007年毕业)
范永胜(2004级,2007年毕业)
胡璟(2005级,2008年毕业)
对课程和实验室建设贡献
1. 全程负责建设14C放射性示踪专用实验室,包括各种仪器和设备的购置、调试以及实验室装修等
2. 负责本科生新开课程《生态毒理学》的课程建设
3. 负责研究生新开课程《多介质环境地球化学》的课程建设
4. 与胡建英教授联合授课的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环境污染化学》被列入2004年度“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获得课程建设费10000元,本人负责其中无机污染化学的课件制作及讲授

相关话题/环境学院 城市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鸿雁
    刘鸿雁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植被生态学与生态遥感,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所属系别:生态学系Tel:Email:lhy@urban.pku.edu.cn教育经历198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大学环境地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9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峻峰
    刘峻峰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气化学与气候耦合模拟,街区到全球多尺度大气污染模拟分析,区域经济与能源-环境-气候政策分析所属系别:环境学系通讯地址:5YiheyuanRoad,HaidianDistric,ChinaTel:Email:jfliu@pku.edu.cn个人简历研究方向大气污染(如灰霾、雾霾空气)不仅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国家形象以及和邻国的关系;而污染治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卢晓霞
    卢晓霞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1)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2)新型污染物的健康效应所属系别:环境学系Tel:Fax:Email:luxx@urban.pku.edu.cn个人简历研究方向(1)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2)新型污染物的健康效应教育经历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0年8月至2002年8月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9月至2005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马亮
    马亮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可持续交通与土地利用所属系别:城市与区域规划系Tel:**Email:liang.ma@pku.edu.cn点击进入个人主页教育经历2009-2014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城市研究与规划)2004-2007北京大学,理学硕士(人文地理学)2000-200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学士(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经历2019-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陆雅海
    陆雅海职称:教授、特聘教授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学、微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球化学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Email:luyh@pku.edu.cn个人简历学士1983,农学,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硕士1988,农学,浙江农业大学博士1998,土壤学,浙江农业大学工作经历14-北京大学特聘教授04-1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特聘教授02-04德国马普学会陆地微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00-02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蒙吉军
    蒙吉军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变化科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Tel:Email:jijunm@pku.edu.cn教育经历1999年7月获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8~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2002.10~2003.9兰州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挂职干部)1999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马建民
    马建民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大气和有机污染物环境过程所属系别:环境学系Email:jmma@pku.edu.cn个人简历研究方向大气和有机污染物环境过程教育工作经历1991年-1994年:澳大利亚JamesCook大学数学和物理学院,大气与环境物理博士学位1995年-1997年:加拿大气象局空气质量研究所,博士后1997-2014年:加拿大环境部空气质量研究所研究员2013-2016年:兰州大学特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彭建
    彭建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Tel:Email:jianpeng@urban.pku.edu.cn教育经历2003.9-2007.7北京大学博士1999.9-2002.7北京大学硕士1995.9-1999.7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工作经历2011.8-至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2009.11-2011.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2007.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莫多闻
    莫多闻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地貌过程与沉积、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Email:dmo@urban.pku.edu.cn个人简历研究方向地貌过程与沉积、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著作)100多篇(部)会议发言与组织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三届(2002)、第四届(2006)、第五届(2012)环境考古大会,合作主编出版了《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和第四辑学术任职中国第四纪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朴世龙
    朴世龙职称:教授、特聘教授研究方向: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所属系别:生态学系Tel:Email:slpiao@pku.edu.cn,shilong.piao@gmail.com教育经历1995.9~1999.7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科学专业1999.9~2004.6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工作经历2004,8~2007.8博士后,LaboratoiredesSc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