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直博)
(专业代码:081101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生应具有高尚的品格,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应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本学科前沿、相关领域及交叉学科方面的有关知识有敏锐深入的认识,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和创造性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能力,能在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设有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自动化系统与装置”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是这几个二级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控制理论研究、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学科点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支撑计划、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在国内外权威的学术刊物,包括IEEE TRANS., AUTOMATICA, 上发表学术论文几百篇,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及教科书,获得发明专利若干项。本学科点已与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单位和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已经在国内外控制理论界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如下1.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习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智能交通理论及应用等。2.交通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控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控制系统;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车辆自主导航与控制;磁浮交通控制系统等。3.智能控制理论与智能工程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神经元网络控制、模糊控制、专家系统、多智能体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融合、协调控制,自适应容错控制等,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等。4.复杂系统信息处理、建模、仿真和控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各种复杂大系统的信息处理、挖掘、建模、仿真和控制等。5.过程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方向。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直博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方式,由导师组织指导小组;博士生导师负主要责任,选择有资格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为副导师,协助导师指导博士生学习和科研实践。硕博连读生的课程学习以听课、教师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硕博连读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课题研究与撰写论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硕博连读生具备思维活跃、勤奋研究、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具备独立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硕博连读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硕博连读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在理论与应用研究上有所创新和有所贡献。加强硕博连读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使研究生在德、智、体都得到全面发展。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主导思想,将理论学习、科研工作、社会实践和交往等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于培养研究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表达、写作的能力。2.学习年限本学科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直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6年,其中课程学习集中不超过2年(包含硕士课程学习和博士课程学习),用不少于2年的时间主要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的调研、选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工作。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现学分制,学分要求最低为38学分,其中学位课25学分,非学位课13学分。学位课中公共课9分,基础课4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12分;非学位课中必修环节5分,任选8分。直博生除博士课程要求外,要求完成本专业硕士方案中学位课与任选课的相应要求。博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考虑到学科发展的需要,导师指定、专业学位分委会批准的在课程设置表以外的课程可以作为学位课程。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生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过程的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其所用时间不少于2年。论文的内容应充分体现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博士资格考试博士生资格考试是直博生完成硕士和博士阶段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型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考核由导师和学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分委会负责,研究生应就课程学习情况、参与科研情况向考核小组进行汇报。考核小组应由3名及以上成员组成。2.开题报告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现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应包括三大部分: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自己打算开展的工作、所用的方法、前期研究进展、预期创新点及研究成果等的综述;3)研究进度安排及论文的结构框架。考核小组据此对研究生选题的科学性进行讨论,指出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研究生合理优化科学研究及论文内容,同时还要对其综合能力做出评价。考核小组应由3名以上成员组成。开题报告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在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1年。3.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四学期进行,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考查小组由3-5名教授组成。4.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在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要求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方可申请正式答辩。具体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若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详细情况参照《北京交通大学对研究生研究成果要求的有关规定》。只有符合学校有关规定,完成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各环节工作且成绩合格的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论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理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反映出研究生在论文中的创新点和具有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答辩应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理论与技术上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达到的研究成果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对博士研究生研究成果要求的有关规定》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学位论文应由7位(及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及以上、单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一般为正高职)的专家所组成。
六、其他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研究生期间的培养,使研究生完成学业并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不仅要具有本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积极参加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活动,参加文艺、体育比赛等。同时,学生自己还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方面的修养,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自我保护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能力的锻炼。
附课程设置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直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38.0分) | 课程性质 | 课程属性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注 |
秋 | 春 |
硕士阶段 | 学位课 ≥17.0 | 公共课 | 00000012 | 第一外国语 | 64 | 2.0 | √ | | 5.0 |
21009307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0 | √ | |
2100930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0 | | √ |
基础课 | 21008302 | 数值分析I | 32 | 2. 0 | √ | √ | ≥4.0 |
21008303 | 矩阵分析I | 32 | 2.0 | √ | √ |
21008304 | 数理统计 | 32 | 2.0 | √ | √ |
21008300 | 随机过程I | 32 | 2.0 | √ | |
专业基础课 | 22001339 | 线性系统理论I | 32 | 2.0 | √ | | ≥8.0 |
22001350 | 最优控制理论及应用 | 32 | 2.0 | √ | |
22001349 | 最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 | 32 | 2.0 | √ | |
22001377 | 智能控制理论 | 32 | 2.0 | √ | |
专业课 | 22001308 | 道路交通控制工程 | 32 | 2.0 | √ | |
22001344 | 预测控制理论及应用 | 32 | 2.0 | √ | |
22001378 | 鲁棒与变结构控制 | 32 | 2.0 | | √ |
22001324 | 集散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 | 32 | 2.0 | √ | |
任选课 ≥8.0 | 无 | | 专业选修课 | | ≥4.0 | | | |
| 自选课程 | | | | | |
博士阶段 | 学位课 ≥8.0分 | 公共课 | 00000010 | 第一外国语 | 64 | 2.0 | √ | | |
11009010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0 | √ | | |
基础课 | 11008300 | 随机过程II | 32 | 2.0 | √ | | ≥4.0 |
11008304 | 泛函分析II | 32 | 2.0 | √ | |
11008306 | 现代数学讲座 | 32 | 2.0 | | √ |
12001328 | 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 | 32 | 2.0 | | √ |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 12001326 | 应用非线性控制 | 32 | 2.0 | | √ |
12001319 | 学习控制 | 32 | 2.0 | √ | |
12001324 |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与应用 | 32 | 2.0 | | √ |
12001322 | 鲁棒与自适应控制 | 32 | 2.0 | √ | |
12001321 | 道路/轨道交通控制 | 32 | 2.0 | | √ |
12001327 |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 32 | 2.0 | √ | |
12001323 | 模糊控制与神经元网络 | 32 | 2.0 | √ | |
必修环节 ≥5.0 | 无 | 13001300 | 前沿讲座 | 8次 | 2.0 | | | |
13001301 | 博士论坛 | 2次 | 1.0 | | |
13001302 | 开题报告 | | 1.0 | | |
13001303 | 论文中期检查 | | 1.0 | | |
任选课 | 无 | 00000011 | 第二外国语 | 64 | 2.0 | | | 附注一 |
| 补修课程 | | | | | 附注二 |
备注:公共课及基础课开课时间以当年开课目录为准。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附注二:对非本专业入学的博士生,应补学由导师指定的本专业主干硕士课程,或本科本专业主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