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工程
(专业代码:082320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强调智能交通领域先进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但不忽略基础理论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在智能交通工程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智能交通工程”学科是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是根据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发展起来的。本学科主要依托自动控制工程系。具有“运输自动化与通信”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一批运输自动化及控制领域的知名专
家教授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为硕士生提供了极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环境。本学科研究领域主要以交通运输智能化为核心,在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先进技术实现交通的快捷、高效、舒适、环保,是控制、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交通工程等技术的交叉集成。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智能交通信息检测和融合 本方向主要研究交通信息的准确检测以及如何从大量的交通信息采集装置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而为交通信息服务、交通控制和管理提供支持。本方向包括各种先进的传感技术在交通信息检测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交通信息的融合和数据挖掘等。2.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本方向主要研究城市交通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基于交通信息采集的交通流优化及诱导方法、交通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交通控制系统的仿真理论与方法等。3.交通信息传输理论和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交通信息的实时、可靠传输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包括交通过程中的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处理及交通信息发布等环节所需要的信息传输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4.智能车辆关键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车辆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包括车辆定位导航技术、车辆主动控制技术、车辆安全防护技术、各类避碰及安全预警相关的技术和方法等。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入学之后的第一学期,研究生导师在与研究生本人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文献检索、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及实践等环节的要求和进度做出安排。导师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情况,对于研究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讨论加以解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主导思想,将理论学习、科研工作、社会实践和交往等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表达、写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习年限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年。课程教学一学年分成四个时间段安排,每学期分为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其中课程学习在0.75学年时间内完成,剩下的时间主要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的调研、选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工作。硕士生第二学期根据硕博连读的条件可以提出硕博连读的申请,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一般为4~6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实现学分制,应修最低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11学分。学位课中公共课5分,基础课4学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4分;非学位课中必修环节3分,任选课8学分。任选课中专业选修不少于4分。课程学习一般应在0.75学年时间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说明:对于非本专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要补学导师指定的本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衡量硕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阶段的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其所用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的内容应充分体现硕士研究生的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度的创新能力。1. 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要密切结合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选题报告应包括三部分: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前人已做过的工作、自己准备开展的工作及预期的研究成果综述;3)研究进度安排。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初进行。考核小组据此对研究生选题的科学性进行讨论,指出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研究生合理优化科学研究及论文内容,同时还要对其综合能力做出评价。2. 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硕士生一般要用1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具体要求有:论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理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反映出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答辩应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理论与技术上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只有符合学校有关规定,完成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各环节工作且成绩合格的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由2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所组成。研究生在读期间,鼓励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要求独立完成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经导师签字后与学位论文一起提交答辩委员会审定。六、其他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要求每学期进行1次学术报告,每次不少于30 分钟,鼓励用英语。作为中期考核及毕业答辩资格的一个必要条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至少参加与本专业学术前沿研究相关的5次学术报告。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鼓励研究生参加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省部级以上知识竞赛、创新能力竞赛、文艺比赛、体育比赛、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人文类论文等。附课程设置表(智能交通工程082320)(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 课程性质 | 课程属性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注 |
秋 | 春 |
学位课 ≥17.0 | 公共课 | 00000012 | 第一外国语 | 64 | 2.0 | √ | | |
21009307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0 | √ | | |
2100930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0 | | √ | |
基础课 | 21008302 | 数值分析I | 32 | 2. 0 | √ | √ | ≥4.0 |
21008303 | 矩阵分析I | 32 | 2.0 | √ | √ |
21008304 | 数理统计 | 32 | 2.0 | √ | √ |
21008300 | 随机过程I | 32 | 2.0 | √ | |
专业基础课 | 22001339 | 线性系统理论I | 32 | 2.0 | √ | | ≥8.0 |
22001349 | 最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 | 32 | 2.0 | √ | |
22001326 | 近代数字信号处理 | 32 | 2.0 | √ | |
22001361 | 计算智能理论及应用 | 32 | 2.0 | √ | |
专业课 | 22001346 | 智能交通系统 | 32 | 2.0 | √ | |
22001314 |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 | 32 | 2.0 | √ | |
22001362 | 交通系统建模、仿真与测试技术 | 32 | 2.0 | √ | |
22001363 | 交通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 32 | 2.0 | √ | |
22001354 | GNSS/GIS技术原理及应用 | 32 | 2.0 | | √ |
24001363 | 基于模型驱动(MDA)的安全系统设计 | 32 | 2.0 | √ | |
22001313 | 电磁兼容与测量 | 32 | 2.0 | √ | |
22001376 | 传感器网络 | 32 | 2.0 | √ | |
必修环节 ≥3.0 | 无 | 23001300 | 文献综述 | | 1.0 | | | |
23001301 | 前沿讲座 | 8次 | 2.0 | | |
任选课 ≥8.0 | 无 | | 专业选修课 | | | | | ≥4.0 |
| 自选课程 | | | | | |
| 补修课程 | | | | | 附注一 |
备注: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