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0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摘要&关键词
摘要:干沉降是大气氮沉降的重要组分,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由于干沉降组分复杂、观测技术难度大,我国干沉降观测的站点少、时间短,如何获取精度高、时间序列长的干沉降空间格局数据是评估干沉降对我国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本研究基于干沉降的站点观测数据和NO2、NH3遥感柱浓度数据,分别建立了评估不同形态干沉降的遥感统计模型,生成了2006–2010年、2011–2015年2个时期中国无机氮干沉降通量的空间格局数据集,包括颗粒态NH4+ 、NO3- 、气态NO2、HNO3、NH3和总干沉降通量6个指标,空间分辨率为10 km×10 km,数据格式为tiff。本数据集是第一个基于地面实测数据生成的中国大气氮干沉降可公开共享数据集,可为中国大气氮沉降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数据基础,也可为我国的氮素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中国;干沉降;遥感模型;时空格局

Abstract & Keywords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dry deposition has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dry deposition and the demanding technology in its observation, there were few monitoring stations with a short of observation time in China. Therefore, the way to obtain a spatial pattern dataset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long-term series of dry deposition observation is essential to evaluate its effect on China’s ecosystems. Based on the ground monitoring data of dry deposition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of NO2 and NH3, we constructed remote sensing statistical models for different forms of dry deposition, and compiled the spatial dataset of dry deposition during 2006–2010 and during 2011–2015 in China. The dataset covers 6 dry deposition indices: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ammonium (NH4+ ),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nitrate (NO3), gaseous nitrogen dioxide (NO2), gaseous nitric acid (HNO3), gaseous nitric acid (NH3), and the total nitrogen dry deposition flux,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10 km×10 km in tiff format. This dataset is the first public and sharing dataset of the atmospheric nitrogen dry deposition based on ground monitoring data in China, which can provide basic data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and serve a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making the policy about nitrogen management.
Keywords:?China;?dry deposition;?remote sensing model;?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库(集)名称200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
数据作者贾彦龙、王秋凤、朱剑兴、陈智、何念鹏、于贵瑞
数据通信作者于贵瑞(yugr@igsnrr.ac.cn)
数据时间范围20062015年
地理区域中国大陆区域
空间分辨率10000 m
数据量27.0 MB
数据格式*.tiff
数据服务系统网址http://www.cnern.org.cn/data/meta?id=40575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921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82040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0037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90203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104)。
数据库(集)组成数据集共包括6个指标:NH4+ ,大气颗粒态铵干沉降;NO3- ,大气颗粒态硝干沉降;NO2,气态二氧化氮干沉降;HNO3,气态硝酸气干沉降;NH3,气态氨气干沉降;Total dry N,为总干沉降,即5种类型干沉降之和。 数据集包括12个数据文件,分别为不同时期各形态干沉降空间格局数据,命名规则为XXX_d_YYYY_YYYY.tiff,其中XXX代表氮沉降的种类,d代表干沉降,YYYY_YYYY代表时间段。例如:HNO3_d_2006_2010.tiff是2006–2010年中国大气HNO3干沉降空间格局数据。

Dataset Profile
TitleA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set of atmospheric inorganic nitrogen dry deposition in China (20062015)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YU Guirui (yugr@igsnrr.ac.cn)
Data authorsJIA Yanlong, WANG Qiufeng, ZHU Jianxing, CHEN Zhi, HE Nianpeng, YU Guirui
Time range2006 – 2015
Geographical scopeMainland China
Spatial resolution10000 m
Data volume27 MB
Data format*.tiff
Data service system<http://www.cnern.org.cn/data/meta?id=40575>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921>
Sources of fundingProvin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ebei (C2018204096);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700377);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DA19020302);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016YFA0600104).
Dataset compositionThe dataset covers 6 dry deposition indices: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ammonium (NH4+ ),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nitrate (NO3), gaseous nitrogen dioxide (NO2), gaseous nitric acid (HNO3), gaseous nitric acid (NH3), and the total nitrogen dry deposition flux.
The dataset comprises 12 files indica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data of different forms of dry deposi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name of each file follows the naming rule of XXX_d_YYYY_YYYY.tiff, in which “XXX”, “d” and “YYYY_YYYY” denote “the form of nitrogen deposition”, “dry” and “the study period”, respectively. For example, HNO3_d_2006_2010.tiff record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aseous HNO3 dry deposition flux in China during 2006–2010.



引 言
引 言
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气态和颗粒态含氮物质沉降到地表的过程,通过降水发生的为湿沉降,在没有降水时通过重力、湍流等作用发生的是干沉降[1]。干沉降是大气氮沉降的重要组分,其在氮沉降中所占比例约为30%–70%,存在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2]。干沉降中的氮素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或沉降到土壤,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吸收、氮循环、温室气体平衡等过程有重要影响。而且,干沉降也是一种指示大气污染的指标,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存、工农业生产等产生影响。因此,获取大气氮干沉降的时空格局数据是评估其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关键。
中国是全球大气氮沉降的三大热点区之一[3],以前对于我国氮沉降的站点监测和空间评估主要集中在湿沉降[4,5,6]。相比大气氮湿沉降,干沉降组分更加复杂,其无机态的形式主要有气态的NO2、HNO3、NH3和颗粒态的NH4+ 、NO3- ,这给干沉降的监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站点尺度的干沉降观测在我国非常少,这也为评估我国干沉降的空间格局带来了挑战。在干沉降空间格局评估上,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是一种主要方法,但是其模拟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近年来,NO2和NH3遥感柱浓度数据先后释放,其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覆盖区域广、时间连续性的特点,如何利用该数据评估大气氮干沉降的时空格局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文献收集的大气氮干沉降站点数据,结合NO2和NH3遥感柱浓度数据,建立了评估大气氮干沉降遥感统计模型,生产了2006–2015年(5年一期,共2期)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的空间格局数据集,指标包括气态的NO2、HNO3、NH3和颗粒态的NH4+ 、NO3- 。本数据集的公开共享可为中国大气氮沉降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数据基础,也可为我国的氮素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1 ?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在本研究中,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的生成是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建立的遥感统计模型,因此,数据集的生产流程包括干沉降站点监测数据收集、遥感数据收集、遥感建模方法、干沉降速率数据处理和干沉降通量空间格局生成5个部分,主要流程见图1。
1.1 ? 干沉降站点观测数据收集
本研究中,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站点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建立的氮沉降观测网络数据(43个站点)[7-8],数据指标包括颗粒态NH4+ 、NO3- ,气态NO2、HNO3、NH3的年均浓度和年通量数据。由于干沉降观测方法难度较大,我国的干沉降数据一直较少,而该网络是目前我国观测较为系统、方法统一、覆盖面广的干沉降观测网络,因此,本研究使用该网络数据作为建立遥感统计模型的站点数据。




图1 ? 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空间格局生成主要流程示意图

1.2 ? 遥感数据收集和处理
本研究利用的NO2遥感数据来源于对流层排放监测网络服务中心(TEMIS,www.temis.nl)发布的OMI探测器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数据。我们下载了2006–2015年NO2柱浓度的月尺度数据产品,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125°,数据单位为1015 molec/cm2,数据格式为ESRI grid。NO2柱浓度的年均值由其月均值算术平均得到。
NH3遥感数据来自于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IASI)。搭载该仪器的卫星于2006年10月发射,2008年开始有NH3柱浓度数据产品发布。我们从ESPRI Data Centre下载了2008–2015年的NH3柱浓度数据,数据单位为1015 molec/cm2。应用MATLAB软件将原始数据产品处理为ESRI grid格式的NH3柱浓度年均值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25°。具体方法详见本研究团队的前期论文[9]

1.3 ? 大气氮化物地面浓度的评估
根据氮排放、转化、沉降的过程,本研究团队基于大气氮化物地面浓度和NO2、NH3遥感柱浓度数据分别建立了估算颗粒态NH4+ 、NO3- 和气态NO2、HNO3、NH3地面浓度的遥感统计模型[9]。利用该模型和NO2、NH3遥感柱浓度数据,我们得到了2006–2015年5年一期共2个时期中国颗粒态NH4+ 、NO3- 和气态NO2、HNO3、NH3地面浓度的空间分布图,空间分辨率为10 km×10 km。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从2008年才有NH3遥感柱浓度数据,且2010年数据有缺失,因此2006–2010年颗粒态NH4+ 和气态NH3地面浓度的空间格局数据由2008、2009年两年的数据平均计算得出。

1.4 ? 干沉降速率数据收集和处理
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干沉降速率最主要的因素[10]。我们收集了不同土地类型下颗粒态NH4+ 、NO3- 和气态NO2、HNO3、NH3的沉降速率,土地利用类型涵盖了森林、草地、农田、城市、灌木、湿地、荒漠、水域等,并将干沉降速率按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平均,得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5种氮化物的沉降速率的均值[11]。然后,结合中国的土地利用分布图(来自Globcover [12]),得到了5种氮化物沉降速率的中国分布图。

1.5 ? 大气氮干沉降通量的评估
基于推算法(Inferential Method),干沉降通量(Fdry )可以表达为氮化物的地面浓度(C)与其沉降速率(Vd )的乘积:
(1)
与其他形态干沉降不同,气态的NH3在以干沉降方式向下沉降的同时,地表的下垫面也同时会以挥发的形式向上排放NH3 [13] ,这种过程被称为NH3干沉降的补偿作用。因此,有别于其他4种氮化物,NH3的干沉降通量的计算公式为:
(2)
其中,C0 表示NH3的补偿点浓度(即当空气中的NH3浓度超过补偿点时才发生净的NH3向下沉降)。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C0 值从文献中得到[14-15]
根据公式(1)和(2),我们通过氮化物的地面浓度与沉降速率来计算了2006–2015年5年一期共2个时期中国颗粒态NH4+ 、NO3- 和气态NO2、HNO3、NH3干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图。


2 ? 数据样本描述
2.1 ? 命名格式
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的命名规则为:XXX_d_YYYY_YYYY.tiff,其中XXX代表氮沉降的种类,d代表干沉降,YYYY_YYYY代表时间段。例如,HNO3_d_2006_2010.tiff是2006–2010年中国大气HNO3干沉降空间格局数据。

2.2 ? 数据样本
本数据集包括2006–2010年、2011–2015年2个时期中国颗粒态NH4+ 、NO3- 、气态HNO3、NO2、NH3和总干沉降通量的空间格局分布图,共12个文件。图2为2011–2015年中国颗粒态NH4+ 、NO3- ,气态NO2、HNO3、NH3和总干沉降通量空间格局图的数据展示,颜色由绿到红代表干沉降通量由低到高,白色区域代表无数据区域。


3 ?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本研究中国干沉降空间格局的生成是基于实测站点的遥感统计模型完成。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但是我国干沉降站点观测数据很少,因此我们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的氮沉降观测网络数据对干沉降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评价指标包括R2、RMSE、回归系数、p值(图3)。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本研究遥感统计模型的结果能够较好地表达中国大气氮干沉降的空间格局分布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对干沉降通量的评估结果。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NO2遥感柱浓度产品。探测器对流层遥感柱NO2浓度反演的误差来源主要是大气质量因子(AMF)的计算,而AMF的不确定性为10%–40%[16]。(2)地面观测站数据。中国农业大学的氮沉降观测网络是目前国内比较系统的观测网络,但由于干沉降观测技术难度较大,其观测也会存在一定误差。(3)干沉降速率的评估。干沉降速率的评估主要来自模型模拟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17],同时,干沉降速率的季节变异也会引起年干沉降通量评估的不确定性。(4)NH3干沉降的补偿点(C0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C0 值是变化的[1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NH3年干沉降通量的评估。鉴于此,我国应加强对大气氮干沉降的联网观测,增加观测点数量、分布的均匀性和长期性,同时增强对干沉降速率的数值模拟,以减少对干沉降空间评估的不确定性。




图2 ? 2011–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通量空间格局图(数据不包括我国台湾省和南海诸岛)A:NO2;B:HNO3;C:NO3-;D:NH4+;E:NH3;F:总干氮沉降。单位Kg N ha-1 yr-1。审图号:GS(2021)2091。





图3 ? 干沉降空间格局评估结果的交叉验证a:NO2干沉降; b:HNO3干沉降;c:NO3-干沉降;d:NH3干沉降;e:NH4+干沉降。单位:kg N ha-1 yr-1


4 ?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本数据集在ArcGIS环境下制作生成,格式为tiff,可在支持以上格式的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查看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本数据集适用于对我国干沉降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时空格局评估,但对于单站点的评估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致 谢
感谢氮沉降观测者和NO2、NH3遥感柱浓度观测分析者的辛勤付出和为科学进步的无私奉献!


[1]
SEINFELD J H & PANDIS S N.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From Air Pol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2nd Edition[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6.

+?CSCD?·?Baidu Scholar

[2]
VET R, ARTZ R S, CAROU S, et al. A global assessment of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and deposition of sulfur, nitrogen, sea salt, base cations, organic acids, acidity and pH, and phosphoru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 93: 3-100.

+?CSCD?·?Baidu Scholar

[3]
DENTENER F, DREVET J, LAMARQUE F, et al. Nitrogen and sulfur deposition on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 multimodel evaluation[J/OL].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6, 20. Doi:10.1029/2005 gb002672.

+?CSCD?·?Baidu Scholar

[4]
LIU X J, ZHANG Y, HAN W X, et al. Enhanced nitrogen deposition over China[J]. Nature, 2013, 494: 459-462.

+?CSCD?·?Baidu Scholar

[5]
JIA Y L, YU G R, HE N P, et al. Spati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in inorganic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in China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y[J/OL].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 DOI: 10.1038/srep03763.

+?CSCD?·?Baidu Scholar

[6]
贾彦龙, 王秋凤, 朱剑兴, 等. 199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湿沉降空间格局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1.zh.

+?CSCD?·?Baidu Scholar

[7]
XU W, LUO X S, PAN Y P, et al. Quantifying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through a nationwide monitoring network across China[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5, 15: 12345-12360.

+?CSCD?·?Baidu Scholar

[8]
XU W, ZHANG L, LIU X J. A database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deposition from the nationwide monitoring network in China[J/OL]. Scientific Data, 2019, 6. DOI: doi.org/10.1038/s41597-019-0061-2.

+?CSCD?·?Baidu Scholar

[9]
YU G R, JIA Y L, HE N P, et al. Stabilization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424-429.

+?CSCD?·?Baidu Scholar

[10]
ZHANG L, BROOK J R & VET R. A revised parameterization for gaseous dry deposition in air-quality models [J]. Atmospheric Chemistry Physics, 2003, 3: 2067-2082.

+?CSCD?·?Baidu Scholar

[11]
JIA Y L, YU G R, GAO Y N, et al. Global inorganic nitrogen dry deposition inferred from ground- and space-based measurements[J/OL].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19810. DOI: 10.1038/srep19810.

+?CSCD?·?Baidu Scholar

[12]
ARINO O, RAMOS J, KALOGIROU V, et al. GlobCover 2009[C]. ESA Living Planet Symposium, Bergen, Norway, 2010.

+?CSCD?·?Baidu Scholar

[13]
SUTTON M A, BURKHARDT J K, GUERIN D, et al.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models to describe measurements of bi-directional ammonia surface–atmosphere exchange[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8, 32: 473-480.

+?CSCD?·?Baidu Scholar

[14]
ZHANG L, WRIGHT L P & ASMAN W A H. Bi-directional air-surface exchange of atmospheric ammonia: A review of measurements and a development of a big-leaf model for applications in regional-scale air-quality model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0, 115. DOI: 10.1029/2009JD013589.

+?CSCD?·?Baidu Scholar

[15]
SHEN J L, TANG A H, LIU X J, et al. High concentrations and dry deposition of 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at two sit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Environment Pollution, 2009, 157: 3106-3113.

+?CSCD?·?Baidu Scholar

[16]
BOERSMA K F, ESKES H J, VEEFKIND J P, et al. Near-real time retrieval of tropospheric NO2 from OMI[J]. Atmospheric Chemistry Physics, 2007, 7: 2103-2118.

+?CSCD?·?Baidu Scholar

[17]
FLECHARD C R, NEMITZ E, SMITH R I, et al. Dry deposition of reactive nitrogen to European ecosystems: a comparison of inferential models across the NitroEurope network[J]. Atmospheric Chemistry Physics, 2011, 11: 2703-2728.

+?CSCD?·?Baidu Scholar

[18]
DENMEAD O T, FRENEY J R, DUNIN F X. Gas exchange between plant canopies and the atmosphere: case-studies for ammoni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 3394-3406.

+?CSCD?·?Baidu Scholar


数据引用格式
贾彦龙, 王秋凤, 朱剑兴, 等. 200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9. (2019-12-18). DOI: 10.11922/sciencedb.921.

稿件与作者信息

论文引用格式
贾彦龙, 王秋凤, 朱剑兴, 等. 200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1, 6(2). (2021-04-19). DOI: 10.11922/csdata.2019.0078.zh.
贾彦龙Jia Yanlong

主要承担工作:实验设计、数据整理与质量控制。
(1986—),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

王秋凤Wang Qiufeng

主要承担工作:方法指导。
(1973—),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碳氮水循环。

朱剑兴Zhu Jianxing

主要承担工作:数据提取和数据整理。
(1991—),男,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

陈智chenzhi

主要承担工作:数据收集。
(1986—),女,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碳循环。

何念鹏He Nianpeng

主要承担工作:方法指导。
(1976—),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形状、功能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

于贵瑞Yu Guirui

主要承担工作:总体方案设计。
yugr@igsnrr.ac.cn
(1959—),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与碳氮水循环。


相关话题/数据 空间 大气 遥感 观测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2003–2010年禹城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简称禹城站)地处黄河下游灌区,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灌溉农田的典型代表。禹城站是中国最早开展碳水通量长期观测的农田站之一。本数据集为禹城站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2003–2010年通量观测数据,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1957–2018年海南尖峰岭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气象数据月动态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世界热带森林复杂多样,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中难度最大和了解最不透彻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尖峰岭生态站”)是我国地理上分布最南端、最早开始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定位研究站。本文将尖峰岭生态站热带半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1961–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逐日气象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本数据集覆盖了整个中巴经济走廊地区,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时间跨度从196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基于中巴经济走廊及其周边地区65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以该地区DEM数据为协变量,采用ANUSPLIN软件进行空间插值。以研究区其他未进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四川盆地紫色岩及其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数据集(1990年以前)
    摘要&关键词摘要:紫色土因其成土方式及速度,成为世界土壤中一种受科学界瞩目的特殊土壤种类。成土母质主要是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地质时期形成的紫色砂页岩残积物、坡积物及风化壳等。紫色土在颜色、理化性状、矿物组成等方面继承母岩/母质特性。本数据集基于《中国紫色土》(上篇)中紫色岩及其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2016–2017年淘宝网受保护鹦鹉和龟类销售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野生动物贸易是生物多样性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了解其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于高效投入保护资源和科学制定保护策略尤其重要。电子商务平台虽然可能会为野生动物交易提供便利,但也成为大空间尺度调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数据集以淘宝网作为调查平台,收集了2016–2017年间受保护鹦鹉(120天)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1985–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降水观测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降水量观测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布设降水量观测站网12处,从1985年开始进行降水量观测。截至2018年共累计33年长时间序列观测降水量资料。本数据集为1985–2018年时段的数据,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1987–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场观测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径流场监测与试验是认识不同侵蚀形态水土流失特征与规律,揭示水土流失与其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蚀严重,过程复杂多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劣。为综合分析黄土丘陵水沙特征,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天水站”)自1943年以来,先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1985–2018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径流泥沙是反映水土流失趋势、水沙变化的重要基础指标。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1954年在罗玉沟流域沟口布设径流泥沙观测站,本数据集为1985–2018年时段的罗玉沟口径流泥沙数据。该数据集是探索、研究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规律的基础数据。依据测流断面的观测的水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1954–2018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泥沙观测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站”)1954年在南小河沟流域十八亩台布设径流站,进行径流和泥沙等项目的观测试验,开展小流域在不同暴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本数据集为1954–2018年十八亩台径流泥沙数据。由专业人员通过观测水位、流速和含沙量,计算出流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2013、2016年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罗玉沟流域下垫面调查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采用2013年的资源三号2.1m分辨率卫星影像和2016年0.2m无人机航摄影像作为两期数据源,利用人工解译的方式判读了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之后对解译成果进行野外实地验证,因流域面积小,所以验证了所有的土地利用图斑,质量可靠。通过调查,掌握了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