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亚洲蝮系统发育研究取得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3

亚洲蝮是一类小型剧毒蛇,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亚洲蝮属(Gloydius)隶属蝰蛇科,蝮亚科,该属成员有2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及欧洲边缘。长久以来,关于亚洲蝮属的多样性、系统发育、起源演化、蛇伤防治和生物医药开发等方面,一直是国内外****所关注的热点。近5年来,随着野外工作的不断推进,分子系统学研究日益完善,亚洲蝮属的系统发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并有很多新种被发现和命名,如红斑高山蝮(Gloydius rubromaculatus)、若尔盖蝮(G. angusticeps)和澜沧蝮(G. huangi)等。上述新种隶属高原蝮种组(G. strauchi complex)。该种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北麓的青藏高原及西南山地横断山区。而喜山蝮(G. himalayanus)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是亚洲蝮属高原类群中,唯一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物种。因此,喜山蝮是探讨亚洲蝮起源和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缺乏,喜山蝮的系统分类地位,长久以来都不为人知。
  近日,国际动物学杂志ZooKeys刊登一篇名为"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genusGloydius(Squamata, Viperidae, Crotalin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alpine species 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亚洲蝮属分子系统学研究,兼论2青藏高原新种)。
  本研究中,基于线粒体基因片段12S,16S,ND4和cytb序列,联合构建了亚洲蝮属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涵盖了来自不同产地的亚洲蝮属22个已知种,共计46个样本,并包含了来自印度的喜山蝮的分子数据。

图1.喜山蝮是亚洲蝮属种唯一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物种(Rohit Giri,摄于尼泊尔博卡拉)
  本研究中分子系统发育结果,首次揭示了喜山蝮在现生亚洲蝮属中,处于最为基干的系统位置,并初步推测了亚洲蝮蛇分化和扩散的历史。随着喜马拉雅山体隆升,最先与其他成员产生分化,其中一些支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冰川、河流等地理因素而再度隔离,继续形成新的物种。一些群体在第四纪冰期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数次扩散,形成了现有的分布格局。

图2.本研究中重建的亚洲蝮属分子系统发育树
  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并描述了两个未知的高原蝮蛇新种,分别为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冰川蝮(Gloydius swild)和来自西藏察隅怒江流域的怒江蝮(Gloydius lipipengi)。

图3.新种怒江蝮(Gloydius lipipengi)生态照

图4.新种冰川蝮(Gloydius swild)生态照
  从分子系统关系上看,新种怒江蝮与青海三江源的红斑高山蝮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其配色却与红斑高山蝮的“高原红”截然相反:怒江蝮的体底色主要为青灰色,有浓重的黑色不规则环纹,彼此交错连缀。此外,从目前获取的正模标本上看,怒江蝮上唇鳞不入眶(被一枚小的眶下鳞所分隔)。
  冰川蝮与其他高原蝮类群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纤纤细眉”——不同于其它“浓眉大眼”的同属蝮蛇,冰川蝮眼后的眉纹较细,宽度只有后颞鳞的一半,与蛇岛蝮有几分相似。

图5.新种冰川蝮栖息地附近的冰川湖
  冰川蝮和怒江蝮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青藏高原隆升、冰川形成等地质事件对亚洲蝮分化起到关键作用;而喜马拉雅山脉和西南山区则被视为亚洲蝮重要的演化中心。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结合现生蝮蛇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与化石证据,进一步重建亚洲蝮蛇的起源和演化史。

图6.新种怒江蝮头骨CT 扫描重建彩色渲染3D模型图
  本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静耸博士,英国班戈大学Anita Malhotra教授与史静耸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主要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资助(专题编号:2019QZKK0705)。
  文章来源:Shi J-S, Liu J-C, Giri R, Owens JB, Santra V, Kuttalam S, Selvan M, Guo K-J, Malhotra A (2021)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genus Gloydius (Squamata, Viperidae, Crotalinae), 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alpine species 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ZooKeys 1061: 87-108.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061.70420


相关话题/系统 青藏高原 博士 数据 生态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最新发现揭示巨犀穿越青藏高原的迁徙扩散
    巨犀是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可达24吨,相当于4头最大的非洲象的体重总和。巨犀的腿部很长,站立时的肩高5米,头部可伸达7米的高度。巨犀的体型适合于在疏林中生活,像长颈鹿一样取食树冠的叶片。除了在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发现的少数化石,巨犀主要生活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蒙古、哈萨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古脊椎所发现“盘州暴鱼”,揭示生态适应多样性
    4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 PeerJ 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贵州盘州发现2.44亿年前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盘州暴鱼。它体长26厘米,代表了疣齿鱼科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也是暴鱼属在贵州的首次发现。盘州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过去不为人知的疣齿鱼科生态适应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黄土高原西部MIS 7–6阶段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态适应研究进展
    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不仅完整的保留了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多旋回的古气候记录,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存。甘肃张家川县杨上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兰州大学组织的陇西黄土高原清水河、水洛河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综合研究的重要组成。该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中生代今鸟型类燕鸟科系统学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刘庆国、李志恒、周忠和完成的关于中生代今鸟型类燕鸟科(Yanornithidae)的多样性和分支系统厘定工作,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整个燕鸟科在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东北亚地区更新世晚期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古生态研究新进展
    更新世晚期北半球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l Complex)以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等食草动物的繁盛著称。然而在更新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CT数据三维重建和可视化软件开发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卢静副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生胡雨致和澳大利亚国家计算中心 Ajay Limaye博士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发表了团队在三维重建和可视化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图1. Drishti p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角形类系统发育研究取得新进展
    犀牛和貘虽然在外形上差别巨大,但两者都属于奇蹄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都表明两者构成姐妹群,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统称为角形类(Ceratomorpha)。虽然现生的犀仅包括四属五种,貘仅有一属四种,但在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角形类是非常繁盛、多样的类群。  大约500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早白垩世鸟类繁殖系统研究新进展
    近日,《生物通讯》(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该团队继 2013年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早白垩世鸟类卵泡的精美保存对研究恐龙繁殖行为的意义”的论文之后,对相关标本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恐龙到鸟的演化涉及到一系列关键特征的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工热物理所在CO2近零排放燃煤发电系统集成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究人员围绕超临界水煤气化技术,开展了CO2近零排放的发电系统集成方法与机理研究。研究小组深入研究了超临界水煤气化过程能量转换机理,找到了提升能量利用效率的最大潜力,提出了系统集成原则和方法,进一步发明了CO2近零排放的发电系统,研究表明该系统的净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
  • 研究所在应用机器学习在光伏热电混合系统结构参数优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热电转换技术和光电转换技术是利用能源转换材料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两种主要技术形式。二者在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关键点,一是研究和开发高效热电材料和光伏材料及其组件,二是发展聚光型光伏热电技术。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的核心是热电光伏复合发电单元,聚集太阳光入射后,光伏电池首先利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