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内蒙古二连盆地原始戴氏貘化石和牙齿演化模式研究新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戴氏貘(Deperetellidae)是貘超科中亚洲特有的一个类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和缅甸的始新世地层中。戴氏貘是貘超科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其上臼齿呈“U”形,与现生貘科中具有明显的后尖不同;在中始新世晚期进步的类群中,其前臼齿已经完全臼齿化;头后骨骼显示出善于奔跑的特征;牙齿釉质具有组合型的施氏明暗带,这和早期犀超科中的成员相似。虽然以往发现了较多的戴氏貘化石,但标本多是一些不完整的上、下颌和一些头后骨骼,所以对这一类群的起源和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有争议。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滨、王元青、毛方园和张兆群,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研究员合作,在PLOS ONE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阿山头组底部,早始新世晚期的原始戴氏貘头骨和腕骨化石的研究,并对其牙齿釉质显微结构,以及前臼齿臼齿化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头骨和腕骨材料的详细描述和比较,研究者认为其代表了目前已知最原始的戴氏貘,并命名了新属种:齐氏二连脊貘(Irenolophus qii)(图1),种名献给曾在二连盆地进行过大量野外和研究工作的齐陶先生。研究者同时认为戴氏貘和貘科一样,很可能都是从原始的沼貘类一支演化而来。这主要表现在戴氏貘和早期的沼貘上臼齿都具有退化且向舌侧挤压的后尖,下臼齿趋于双脊形,以及前颌骨不退化,与鼻骨接触等。根据对下臼齿釉质显微结构的分析,二连脊貘具有垂直型的施氏明暗带,且釉柱中具有明显的中缝(图2)。另外,戴氏貘的前臼齿臼齿化模式也显示出非常独特的特征(图3)。大多数奇蹄类在演化的进程中,前臼齿都有逐渐臼齿化的过程,即早期的类群中前臼齿通常结构较为简单,后期的逐渐复杂,和臼齿的形态接近。这一臼齿化过程通常是从原尖向后伸出一条脊,从而分化出次尖而实现(如沼貘科、貘科,和其他大部分奇蹄类);而在戴氏貘中,臼齿化的过程是通过前小尖和原尖的逐渐分离而形成;这一模式以前仅见于始新世马类的P3和貘犀Metahyrachyus的P2。所以戴氏貘的进步类群Deperetella和貘科中Tapirus前臼齿虽然都已经完全臼齿化,但它们对应的舌侧齿尖和两条横脊并不是同源结构。而两栖犀类的前臼齿臼齿化是通过原尖和后小尖分离而形成的。这三种模式说明了不同类群奇蹄类前臼齿的臼齿化具有不同机制,而这些不同机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本项研究由中科院先导战略专项(XDB26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014,41572021, 41472003)、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163103),以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资助。  
  原文链接

图1: 阿山头组底部早始新世晚期原始戴氏貘——齐氏二连脊貘(Irenolophus qii gen. et sp. nov.)头骨和牙齿 (素描:许勇)

图2: 二连脊貘(Irenolophus)下臼齿釉质显微结构。

图3: 貘超科主要类群前臼齿逐渐臼齿化的演化过程,以及奇蹄类前臼齿臼齿化的三种模式


相关话题/结构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