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研究取得新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团队于2018年7月14日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发表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第1地点)的新研究成果,报道了2009年以来遗址新发掘空间坐标系与20世纪30年代遗址发掘坐标系的对应关系。
  考古学发展之初,多采用“漫掘法”发掘,较少关注出土遗物的空间位置,限制了考古学家对人类行为(如古人类对遗址不同空间的利用等)的解释。自1927年起,中外****联合对北京周口店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刚开始基本延续使用漫掘法,以获取考古遗物为目的,而较少关注遗物的背景信息。裴文中先生后来感叹:“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三年前的工作,真是太无‘方法’了。”1932年,裴文中等发掘者率先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探沟法与探方法结合的“打格分方”法。1933年发掘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时将探方单位定为1米×1米,水平层厚度为0.5米。1934年再次发掘周口店第1地点时,因第1地点包含的大石块较多,1米×1米的探方较难操作,故而变探方单位为2米×2米,水平层厚度为1米。此种发掘方法可将出土遗物框定在2米×2米×1米的方格内,自此遗物有了相对准确的空间位置。当然,现今的考古发掘方法更加精细,遗物坐标测量更加精确,但近100年前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无疑是同时代发掘方法的先进代表。
  周口店第1地点的发掘保存了大量的遗址平、剖面图。借助这些平、剖面图,Boaz等2004年在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发表文章重建了周口店“猿人洞”的空间模型,并将人类化石等重要出土物嵌入三维空间内,讨论遗址的形成过程等学术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这篇文章中错把周口店第1地点2米×2米的探方单位当作1米×1米的,并认为是贾兰坡先生在摹图时错画了比例尺。这一错误虽然不影响遗址出土遗物的相对位置,但其对绝对位置的解释影响我们对遗址空间利用、遗址形成过程等科学问题的理解。此外,周口店第1地点保留下来的平、剖面图是贾兰坡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侵略军手中抢救出来的,我们有责任纠正此错误。
  2009年始,高星团队对周口店第1地点西剖面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在清理发掘前,研究人员对洞壁上保留的探方痕迹进行了仔细探查,并且在洞穴北壁和西剖面上都找到了当时标注的探方和水平层位置。借助当时的坐标体系,研究团队重建了遗址的地方坐标体系,并在西剖面之上按照1米×1米布方进行发掘。通过将20世纪30年代发掘平面图与新坐标体系的拟合,研究者确认30年代发掘的探方单位为2米×2米。同时,大量的老照片也显示当时的探方单位为2米×2米。此项研究一方面纠正了已发表文章的错误,保证了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综合了周口店第1地点以往发掘和新一轮发掘出土遗物的空间位置信息,为今后的遗址空间分析和形成过程分析等打下了基础。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德国洪堡基金会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7248416302251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洞壁保留的探方和水平层痕迹及遗址发掘平面

周口店第1地点第1水平层发掘平面图

周口店第1地点2009—2011年与1934—1937年第20—21水平层发掘平面图


相关话题/空间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