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 -->3.1.本征锑烯
为了和吸附Li原子之后的锑烯做对比, 首先对本征锑烯进行计算. 选取4 × 4本征锑烯超晶胞, 如图1(a)和图1(b)所示, 褐色圆点表示Sb原子, 可以看出Sb原子分为上下两层, 呈六边形周期性分布, 为使立体效果更好, 将俯视图稍做倾斜. 本征锑烯中近邻Sb原子间距为2.87 ?.图1(c)是4 × 4本征锑烯取费米能级EF = 0 eV时的能带图, 从图1(c)可以看出, 锑烯能带中价带顶起伏大、色散较明显, 导带底变化较平缓. 能带图中, 价带顶落在布里渊区中心G点, 导带底在G和K点之间, 计算得到的带隙宽度为1.08 eV, 为间接带隙半导体. 用PBE方法计算存在带隙偏小的问题, 实际锑烯的带隙会更大. 图1(d)是4 × 4本征锑烯态密度图, 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带隙, 而且态密度分布相对于费米能级不对称. 以上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3], 符合一般认识, 表明我们选择的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是可靠的.
图 1 本征锑烯 (a) 俯视图; (b) 侧视图; (c) 能带图; (d) 态密度图
Figure1. Pristine antimonene: (a) The top view; (b) the side view; (c) the band structure; (d) the density of states.
2
3.2.锑烯吸附单个Li原子
为了研究单个Li原子在锑烯上最稳定的吸附构型, 选取4 × 4本征锑烯超晶胞, 吸附一个Li原子, 考虑三种可能的吸附位置: 顶位, 在顶层Sb原子正上方; 谷位, 在顶层三个Sb原子中心, 底层一个Sb原子上方; 桥位, 在顶层两个Sb原子联线中心. 先结构优化, 对体系的各个原子进行弛豫. 结果发现桥位上的锂原子在优化之后回到了谷位的位置, 所以下面我们就谷位和顶位两种结构进行分析. 两种初始构型和优化构型分别如图2、图3所示, 结构图中褐色圆点表示Sb原子, 绿色圆点表示Li原子, 为使立体效果更好, 将俯视图稍微倾斜.图 2 (a)和(c)分别为谷位吸附结构初始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b)和(d)分别为其优化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Figure2. The antimonene structure of Li adsorbed on vacancy site: (a) The top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b) the top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c) the side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d) the side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图 3 (a) 和 (c) 分别为顶位吸附结构初始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b) 和 (d) 分别为其优化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Figure3. The antimonene structure of Li adsorbed on top site: (a) The top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b) the top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c) the side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d) the side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通过对比两种结构的初始构型和优化结果, 可以发现Li原子趋向于吸附在谷位, 也即三个Sb原子形成的中心位置. 从两种结构的俯视图来看, 顶位和谷位初始构型的Li原子经过优化后, 位置没有明显改变. 而从两种结构的侧视图来看, 顶位的Li原子相较于初始结构的高度降低, 谷位的Li原子高度相对变化较小.
表1给出了两种构型的吸附构型、Li原子的吸附能、吸附距离和电荷转移量. 其中吸附能Ead定义为 : Ead = Eantimonene + Eatom ? Eadsorb, Eadsorb是Li原子吸附锑烯之后体系的能量, Eantimonene是本征锑烯能量, Eatom是Li原子能量. 可以看出, Li原子吸附的吸附能适中, 属于化学吸附, 其在顶位的吸附能是1.67 eV, 谷位的吸附能是1.69 eV. 吸附能越大, 通常表示吸附后的结构越稳定, 由谷位的吸附能最大可知, 谷位吸附结构最稳定. 吸附稳定性首先可以从吸附原子成键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成键时配位原子的数量来讲, 谷位的Li原子可以与周围三个Sb原子以及下层Sb原子发生相互作用成键. 而顶位的Li原子只和一个Sb原子进行相互作用成键. 其次, 从优化结构中Li原子和最近邻的Sb原子的距离可以看出, 谷位吸附距离最短, 为2.81 ?, 顶位吸附距离稍长, 为2.83 ?, 成键距离短通常表示相互作用强, 说明谷位Li原子吸附最稳定. 从Barder电荷转移也可以进行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吸附过程中, Li原子几乎完全失去1个价电子, 而邻近的Sb原子得到电子, 特别是吸附Li原子最近邻的Sb原子得到较多的电荷. 谷位吸附结构中, 与Li原子最近邻的Sb原子得到的电荷最多, 为0.32e, 其次是顶位结构, 0.31e, 间接表明了谷位结构中Li原子和Sb原子的相互作用较强.
Ead/eV | Sb—Li/? | Barder(Sb)/Δq | Barder(Li)/Δq | |
顶位 | 1.67 | 2.83 | 0.31 | ?1.00 |
谷位 | 1.69 | 2.81 | 0.32 | ?0.99 |
注: Ead表示吸附能, Sb—Li表示在吸附后的Sb—Li键长. |
表1锑烯吸附Li原子的两种结构的特性
Table1.Properties of two Li adsorbed antimonene configurations.
由于谷位吸附构型对应于最稳定构型, 所以针对这种构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计算. 计算得到的谷位吸附Li原子的锑烯的能带、总态密度(DOS)和原子分波态密度(PDOS)如图4所示.
图 4 谷位吸附构型 (a)能带图; (b)总态密度; (c) Sb分波态密度; (d) Li分波态密度
Figure4. The band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Li adsorbed antimonene: (a) The band structure; (b) the total density of states; (c)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of Sb atom; (d)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view of Li atom.
从图4(a)与本征锑烯相比较能带有明显的改变. 计算得到的谷位吸附结构费米能级在?1.64 eV处, 比本征费米能级有所升高, 以费米能级为零点做图, 可以看出在EF = 0 eV附近, 带隙间靠近导带底附近出现了杂质能带, 而费米能级穿过杂质能带, 呈现出N掺杂特征. 相比本征锑烯, 吸附后能带在价带顶附近变化不大, 而在导带底附近分布更密, 起伏更大. 从谷位吸附Li原子的锑烯总态密度也可以清楚看出, 相比于本征锑烯, 费米能级EF =0 eV上移进入导带. 更进一步, 从Sb原子和Li原子的分波态密度可以看出, 总体上, 主要是Sb原子的p电子态和Li原子的s, p电子态在?5—2 eV区间发生杂化交叠, 产生出一系列共振峰, 表现出Li和Sb原子杂化成键的特征. 具体而言, 费米能级处的杂质能带是由Sb原子的p电子和Li原子的s, p电子交叠形成, 而价带顶处由于没有共振峰, 所以能带不受影响, 这和前面能带分析的结果一致. 由于费米能级处能带变化较大, 对体系导电特性的影响显著, 而导电性的增强对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而言显然是有利的, 有利于减少充放电时的损耗.
图5给出了顶位吸附Li原子时, 锑烯的总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 从图5可以看出, 两种吸附构型对应的总态密度图相似, 杂化峰位置基本没变, 但相对高度发生了变化; 谷位吸附构型相对于顶位吸附, 在?1—5 eV能量区间, 杂化峰高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显示Sb原子和Li原子相互作用增强. 从Sb的PDOS图中可以看出, 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Sb的p电子轨道贡献; 另外, 对比两种构型Li原子PDOS中p轨道和s轨道对杂化峰的贡献, 发现谷位吸附时p轨道在杂化轨道所占比重上升, s轨道相对下降, 这反映出谷位吸附时Li原子和多个Sb原子成键的状态. 态密度分析结果和前面对吸附能、吸附距离和bader电荷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
图 5 顶位吸附结构态密度图 (a)总态密度; (b) Sb分波态密度; (c) Li分波态密度
Figure5. The density of states of the Li adsorbed structure: (a) The total density of states; (b)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of Sb atom; (c)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view of Li atom.
图6给出了Li原子吸附后, 反映吸附结构中各个原子电荷转移状况的差分电荷密度图. 结构图中褐色圆点表示Sb原子, 绿色圆点表示Li原子, 黄色和蓝色表示电荷密度高低. 由图6可以看出, 总体上谷位吸附结构中Li原子是失去电子的状态, 而Li原子所失去的电荷不但转移到了临近的Sb原子之上, 而且更远处的Sb原子上也发生了电荷的相互转移. 综合前面对态密度的分析, 可以发现, Li原子吸附成键, 类似于金属键, 具有非局域的特征.
图 6 谷位差分电荷密度
Figure6. The differential charge density of the Li adsorbed structure.
2
3.3.锑烯吸附多个Li原子
为研究吸附Li原子的密度对整个锑烯构型的影响, 分别构建锑烯吸附3个、6个和9个Li原子的吸附模型, 吸附位置都选择最稳定的谷位. 图7、图8分别是吸附3个和9个Li原子的模型图, 其中褐色圆点表示Sb原子, 绿色圆点表示Li原子, 采用自动优化的方法对所有原子进行弛豫.图 7 (a)和(c)分别为锑烯吸附3个Li原子结构初始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b)和(d)分别为其优化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Figure7. The configurations of antimonene adsorbing three lithium atoms: (a) The top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b) the top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c) the side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d) the side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图 8 (a)和(c)分别为锑烯吸附九个Li原子结构初始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b)和(d)分别为其优化构型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Figure8. The configurations of antimonene adsorbing nine lithium atoms: (a) The top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b) the top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c) the side view before optimization; (d) the side view after optimization.
由Li原子不同吸附密度的弛豫结果可以看出, 锑烯吸附Li原子之后, 由于和Sb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导致自身原子位置发生偏移. 图7中, 从吸附3个Li原子的结果可以看出, Li原子在水平面内, 相对于谷位位置略有偏移, 和Li原子近邻的Sb原子在水平面内位置变化不大, 底层Sb原子在垂直方向下降, 总体偏移不大. 随着吸附原子数量增多, 如图8锑烯吸附9个Li原子所示, Li原子吸附的周期性结构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无论是平面方向还是垂直方向, 结构变化较大, 可以认为出现了结构混乱, 这和Li与Sb原子间相互作用比较强有关.
我们定量计算的不同数量的Li原子吸附构型中, 平均每个Li原子的平均吸附能Ead定义为: Ead = (Eantimonene + nEatom ? Eadsorb)/n, 其中Eatom 为Li原子的能量, n为吸附Li原子的数量. 锑烯吸附Li原子数量为1, 3, 6, 9时,原子平均吸附能分别为1.69, 1.15, 0.94, 0.97 eV. 可以看出,随着锑烯吸附Li原子数量从1个增大到6个, 原子平均吸附能从1.69 eV逐渐下降到0.94 eV, 这符合化学吸附的一般规律. 一般认为, 随着吸附密度增大, 吸附Li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 会引起Li原子和临近Sb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削弱. 另一方面, 可以看到, 这一变化趋势随着吸附密度的进一步增大而遭到破坏, 当吸附数量达到9个时, 平均吸附能增大到0.97 eV, 而这应该是Li原子吸附引起锑烯结构显著改变引起的.
图9给出了锑烯吸附3个Li原子的态密度, 和图5中吸附单个Li原子态密度比较, 可以看出, 它们有少量不同之处, 总体差别不大. 相似之处在于, 如图9(a)和图9(b)所示, 吸附体系总态密度和Sb原子分波态密度中峰的位置、形状和相对高度大致未变, 显示体系总体电子结构未变; 差别之处是, 如图9(c)中所示, 单个Li原子吸附时, Li原子分波态密度在?5—2.5 eV能量范围呈现为多个分立的共振峰; 3个Li原子吸附时, 靠近?5 eV低能端的峰消失, 变成连续能带,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Li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总态密度图相差不大, 说明吸附Li原子对锑烯整体电学特性的影响不大.
图 9 锑烯吸附三个Li原子态密度图 (a) 吸附结构的总态密度图; (b) Sb原子的分波态密度; (c) Li原子的分波态密度
Figure9. The density of states of antimonene adsorbing three lithium atoms: (a) The total density of states of the structure; (b)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of Sb atom; (c)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view of Li atom.
图10给出了锑烯吸附九个Li原子的态密度图, 和图5相比, 锑烯吸附九个Li原子的态密度图变化较大. 从图10(a)和图10(b)中可以看出, 锑烯的总态密度和Sb原子分波态密度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整体更加平缓. 此外, 带隙变窄几乎消失, 呈现典型的金属性. 由图10(c)也可以看出, 原来Li原子分立的共振峰很大程度上消失, 变成连续分布的能带, 说明随着吸附原子数量的增加, 锑烯电子结构有逐渐从孤立原子吸附状态向合金化转变的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随着吸附Li原子数量的增加, 一方面对锑烯的晶体结构造成较大扰乱, 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电子结构的改变. 对于单层锑烯而言, 要达到最大储锂密度, 稳定性应该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实际应用中, 结构更加稳定的多层锑烯模型应该更符合实际状况, 有待下一步研究.
图 10 锑烯吸附九个Li原子态密度图 (a) 吸附体系的总态密度图; (b) 体系中Sb原子的分波态密度; (c) 体系中Li原子的分波态密度
Figure10. The density of states of antimonene adsorbing nine lithium atoms: (a) The total density of states of the structure ; (b)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of Sb atom; (c) the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view of Li atom.
2
3.4.吸附Li原子的迁移
Li原子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内的扩散难易直接影响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为了弄清楚吸附Li原子在锑烯表面的扩散迁移过程, 即从稳定吸附位置迁移到邻近的另一个稳定位置的路径, 采用VASP自带的微动弹性带(NEB)过渡态搜索的方法进行了计算研究. 首先设定初态和终态两个稳定位置, 然后选取插点数量为三个, 通过计算得到从初态到终态的迁移路径上结构和各个状态的能量变化.图11结构图中褐色表示Sb原子, 绿色表示Li原子. 图11中绘出的5个Li原子表示了Li原子的扩散迁移路径, 最左和最右的Li原子分别表示初态和终态的稳定吸附位置, 记为状态1和状态5, 中间三个对应于扩散中间状态2, 3, 4, 其中状态3位于扩散路径的中点. 图12给出了迁移过程中从初态到终态体系能量的变化. 可以看出, 状态3能量明显最高, 而且恰好位于路径中点, 根据对称性判断, 状态3应该对应于势能面鞍点, 称为过渡态. 通常规定初态和过渡态的能量差为扩散势垒, 势垒高度决定了扩散发生的难易程度, 势垒低, 则从一个稳定态迁移到另一个稳定态越容易, 外加电场条件下迁移发生也越快, 反之则越困难越慢. 从图11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扩散势垒高度Eb = 0.07 eV,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快慢程度常用倍率特性描述, 大倍率充放电能力在很多场合非常重要. 其中电极材料对锂离子的扩散能力是影响充放电倍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扩散势垒低说明扩散和迁移更加迅速, 较小的势垒高度表明, 锑烯用作电极材料有利于发生快速充放电.
图 11 Li原子扩散迁移路径 (a) 俯视图; (b) 侧视图
Figure11. The Li diffusion path on antimonene: (a) The top view; (b) the side view.
图 12 Li原子扩散迁移势垒
Figure12. The diffusion energy barrier of Li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