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简介(3)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0-05-01
袁方利: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7年11月生。1996年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后开始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2003年-2004年,韩国化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专业委员会锌盐协会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其中包括氧化锌压敏陶瓷电阻,聚合物基微波介质材料,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硅等纳米粉体及复合粉体,并开展等离子技术制备特种功能粉体的研究。先后负责完成了科技部“科技兴贸”行动计划项目一项、多项企业委托课题。目前主要侧重在光、电、磁等性能的超细颗粒的形貌和特殊结构调控研究,并开展特种功能复合粉体的研制和应用。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检索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电话:010-82627058; E-mail: flyuan@home.ipe.ac.cn
刘会洲: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2年6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主任。1996年和2000年分别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工作与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分离科学与工程。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863”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42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主持或参加的项目9次获国家、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及部委级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学科评审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海淀区高科技工程师协会理事长。兼任《化学通报》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等。曾获“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和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优秀个人荣誉证书,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候选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
生近二十余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名,首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创业金奖1名;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5名;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1名;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特等奖1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1名;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基金等奖项。
电话:010-62554264;E-mail: hzliu@home.ipe.ac.cn
常志东: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0年2月生。199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获内蒙古工业大学生物化工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现在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与界面现象相关的分离过程基础及应用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气液、液液、液固界面现象的微观及宏观规律,寻找共性及特点,并进而与其他现有分离技术耦合,解决目前医药、环境、石油以及军事工业等领域的一些问题。已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10项。
电话:010-62642032,62555005;E-mail: zdchang@home.ipe.ac.cn
谢渝春: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3年3月生。1983年于贵州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1983-1986年在贵州省化工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1989年在贵州工业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89-1994年在贵州省化冶研究所任工程师,1994年考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1年1月-2002年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8月-2005年8月在宁波化学工业区挂职管委会副主任,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湖北省潜江市挂职副市长。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相中的酶催化反应制备手性药物,微波辅助提取天然产物以及目标组分的进一步分离提纯和工业化放大等。参加或负责多项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
E-mail: ycxie@263.net
郭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女,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系,2000年获中科院过程所博士学位,2000-2002年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工
系博士后。主要从事绿色生化分离工程方向的研究,包括:1. 新型绿色化工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介孔材料)及其在生化工程中的应用;2. 反应分离耦合平台技术:生物大分子的直接捕获技术及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分离。主持国家863“智能磁性纳米生物分离介质直接捕获技术”,国家基金委“超顺磁性双亲嵌段共聚物囊泡基因传递体系”和中科院过程所前瞻性项目“磁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分离过程应用基础平台研究”,并参与国家973、中科院创新基地重要方向、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发表SCI论文30余篇,SCI引用次数107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现指导硕士生2名,协助指导博士生4名。
电话:010-62642032,E-mail: cguo@home.ipe.ac.cn
张懿: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女,原籍辽宁辽阳,1939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9-1991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合作研究环境化学与材料工程。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环境和轻纺学部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为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八十年代初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综合研究的新方向,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废弃物无害化技术耦合的污染防治路线,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优秀示范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九十年代初,率先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与源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持我国第一个清洁工艺国家攻关和863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高效、清洁转化矿产资源的绿色化学化工新过程,已在铬盐重污染行业取得应用突破,并拓展为清洁转化多种两性金属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共性技术。为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拓者之一,国家循环经济规划主要专家。对我国传统产业绿色化提升和工业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主要从事资源利用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方向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1988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中科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200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授予她的研究群体先进集体称号。发表论文170多篇,专著合著9部,申请和授权专利3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8名。 电话:010-62554256;E-mail: yizh@home.ipe.ac.cn
齐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6年8月生。现任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过程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过程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1997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工作,过程所副研究员。1999-2002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四国中心工作,任日本科技厅研究员。2003年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绿色化学化工与清洁生产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绿色过程平台技术建设,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新过程、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高效吸附剂合成与吸附分离工程、电催化合成与工程、多孔材料规模制备及其应用、外场强化绿色分离过程等。在对铬盐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铬渣多组分深度资源化-产品化、高浓度介质蒸发浓缩、外场强化多相分离等系列集成新技术,并获得工业应用;提出了电催化法铬酸盐中间体生产铬酸酐清洁新工艺。针对我国重大战略钛铁矿资源,提出了亚熔盐钛清洁冶金原创性平台技术,拟从生产源头解决传统钛白工艺严重环境污染的重大难题。现主要承担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中科院“十五”院重大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三名),19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名)1项,2001年所在研究群体获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先进集体”称
号,2003年获2002-2003年度中科院-拜耳启动基金奖,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称号。申请国际、日本和中国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40多篇。现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博士后2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生7名。
电话:010-62631710, 82627090;E-mail: tqi@home.ipe.ac.cn
李会泉: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0年12月生。199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留所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工与清洁工艺,目前主要从事化工、冶金领域资源高效利用的清洁工艺与系统集成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新型介孔分子筛上的低碳烷烃催化转化、CO2绿色合成碳酸酯清洁工艺、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等。承担/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五”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课题、中科院“十五”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在J.Phys.Chem.B、Green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SCI索引论文20多篇,合作出版译作一部,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电话:010-62655828, 010-82610244-2;
E-mail:hqli@home.ipe.ac.cn;lihq_3000@163.com
郑诗礼: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年5月生。199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系,199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留所在张懿院士组工作。现主要从事矿矿产资源和废弃物资源高效-清洁-循环生态化利用的绿色过程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品位难分解多元复杂矿产资源清洁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研究,如中低品位一水硬铝石、难分解铌钽矿、钒矿等矿物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研究,重污染铬盐生产的清洁工艺替代技术研究;外场(机械活化、微波、超声等)强化矿物分解过程的研究;电子废弃物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冶金三废(如含铬污泥等)的资
源化利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0篇,合作撰写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
电话:010-62655828,82610244;E-mail:slzheng@home.ipe.ac.cn
曹宏斌: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1年10月生。1993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1993.8~1995.8在南通永通活性碳纤维有限公司从事活性碳纤维的应用开发工作。1995.9~1998.3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炼油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毒有机物对生物膜内硝化细菌代谢活性影响的实验和过程模拟研究。1998.9~2001.6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场作用下生物膜结构、形态和传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获2004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1.6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氮硫钒铬等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具体包括“电-生物耦合处理/测量持久性有机物”、“烟气生物脱硫”、“铬污染固体废弃物生物修复新过程”和“新型绿色无氟聚醚多元醇及聚氨酯泡沫材料开发”等方向。现负责国家“863”青年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院地合作基金1项和企业横向课题8项。已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电话:010-62655828,82610244;E-mail:hbcao@home.ipe.ac.cn
徐红彬: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密市,1996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作为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领域绿色过程与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产品工程、结晶与材料工程、化工热力学与流体力学计算等。现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