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简介(2)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0-05-01


杨学民: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5年7月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1989年在该系获硕士学位后到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工作,1998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获博士学位。1998-2001年在日本国名古屋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在丹麦技术大学化工系进行合作研究。目前主要从事钢铁冶金、能源环保、生物质能量化、资源化和煤炭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的SOx和NOx排放控制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注册发明专利3项。
电话:010-82622893转804;E-mail:yangxm71@home.ipe.ac.cn
李洪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男,1941年1月生。博士学位。发表论文160余篇,撰写并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和4章,获发明专利4项,获实用新型10项,获鉴定成果5项。“气固流态化的散式化理论与方法”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移动床气固两相流理论及应用”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项。培养博士15名,硕士8名,5位博士获院级优秀奖,本人被评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培训委员会主任,流态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工业多相流反应器结构与行为的量化预测理论和优化调控方法;多相流结构与传递和反应的相互关系。
E-mail: hzli@home.ipe.ac.cn
朱庆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5月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多相反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94年8月在本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8-2000年在日本九州工业技术研究所工作;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在荷兰安德霍芬技术大学做博士后,于2002年3月底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回国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纳
微粉体的合成与结构调控、能源转换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全陶瓷牙科材料、流化床反应器在材料制备与资源高值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接受论文31篇、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接受论文24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欧洲发明专利1项。现任Particuology(中国颗粒学报)编委,《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电话:010-62536108;E-mail:qszhu@home.ipe.ac.cn
陈运法: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5年3月生。1984年获河北矿冶学院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科院化工冶金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德国新材料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过程工程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协会高技术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颗粒协会常务理事、《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中国颗粒学报》编辑、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学与应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为纳微粒子的结构调控与工艺设计、颗粒组装技术与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研究、环境净化材料的研制、新型节能材料与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国际邀请报告15次,申请发明专利13项。现在承担国家“973”课题1项、“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1项、中科院方向性课题1项、科技部其它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自然基金课题3项、企业合作课题5项等。在学博士后2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5名。
电话:010-82627057;E-mail:yfchen@home.ipe.ac.cn
叶树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6年12月生。1987年大学毕业后在江西新余钢铁公司三炼钢厂工作, 1995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3月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99年4月进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2月出站留所工作。2002
年1月-2004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做访问学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冶金反应工程、资源与材料化工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已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现主要进行资源与材料化工的研究,以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材料制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应机理、尺寸效应、表面改性、最佳制作工艺和化学制备过程的研究,研制新型环境协调材料,实现冶金废弃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如:脱硫剂、炼焦过程脱硫、催化剂、远红外材料等)以及钢坯高温防氧化涂料、节能保温材料、纳米涂料等研究。
电话:010-62588029;E-mail:sfye@home.ipe.ac.cn
田亚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2年生于山西省平遥县。1994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2001年,在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主要在等离子体化学、能源转化以及纳米碳材料方向进行了研究。2001-05年,先后在南京大学化学系/介观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等著名期刊上)、制备表征了III族氮化物及ZnO等半导体材料的微结构。参加过国家重点基金和“973” 等项目的研究,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基金,参与2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1项纳米专项基金的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5篇,EI收录8篇,ISTP收录5篇,专利2项。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纳微结构制备、生长机理、动力学过程研究;半导体纳微结构的制备和电子输运调控研究;纳微粒子与磁场的作用行为;与环保和能源密切相关(如,温室气体的减排和高效利用等)的材料和技术研究。
电话:010-62588029;E-mail:yjtian@home.ipe.ac.cn
许光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7年4月生。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获工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本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2006年9月工作于日本与德国,曾依次在日本Gunma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O)产业技术研究员,在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进行洪堡学者研究,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基础技术研究所任代理课长研究员,2006年通过“百人计划”回国工作。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被他人引用100多次,申请国际专利三项,日本专利14项,国内发明专利7项,获2001中科院科技发明一等奖,2003全国优秀发明专利奖等。目前研究先进能源技术工艺,反应器,催化剂,分析测试方法和相关的流动传递基础,具体包括:(1)煤的高值化综合加工,涉及联合煤转化工艺、低污染高效率工业锅炉、宽煤种中小型气化炉、和热解油高值化利用;(2)生物质能技术,涉及煤-生物质混合燃烧设备、燃烧解耦新型气化、和无催化高温改质;(3)应用催化,研究开发合成气利用,生物炼制等方面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催化转化工艺;(4)新型分析仪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于能源转换研发工作的新型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
电话:010-62550075 ;E-mail: gwxu@home.ipe.ac.cn
张伟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8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998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3年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化学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现任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合材料课题组组长。研究方向:1.化学气相沉积及高温复合材料与涂层的制备研究:热解炭、碳化硅、氮化硼等高温材料的沉积动力学、材料微观结构表征和生成机理的研究;炭/炭、炭/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快速致密化和微观结构控制研究;高温抗氧化涂层研究。2.纳米-微米颗粒复合技术的研究:高压氢还原、化学镀和水热合成技术制备特种复合粉体材料研究;3.等离子-火焰喷涂涂层研究:燃气涡轮发动机用多功能涂层、热障涂层、高温固体润滑材料研究。曾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中国专利1项,著有《化学气相沉积》一书(科学出版社,2007)。
电话:010-62520135;传真:010-62659009。
E-mail: wgzhang@home.ipe.ac.cn
朱永平: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7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1990年1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6月于同校获得博士学位,对高富氧冶炼钒钛磁铁矿及其综合利用新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1995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超细粉体材料的制备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相关自然科学基金并参加了SOFC“九五”攻关等。2000年4月~2003年10月,先后在日本高知大学水热化学研究所和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所(RITE),作为非常勤讲师和博士后研究员,从事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主要从事:(1)水热合成LiNiO2系列锂电池电极材料;(2)硅酸盐系荧光材料的制备;(3)废弃玻璃的水热反应及多孔玻璃的制备;(4)单分散纳米石英、方石英粉末的水热合成;(5)乙醇水汽重整制氢的催化及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10月回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粉体材料及涂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主持承担和参加多项新材料研制项目。
电话:010-62659009;E-mail: ypzhu@home.ipe.ac.cn
王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创新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后赴日留学,于2001年获山梨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2004年1月间,在日本京都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先进纳米功能材料和多孔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SCI他人引用过百次;申请专利5项;会议邀请报告7次;荣获1999年度与2000年度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山梨工业会2000年度海外研究发表奖励基金;2003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国人博士后研究员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陶瓷协会第42届基础科学讨论会2004年世界青年学者研讨会优秀讲演奖,2005年度日本
陶瓷协会21世纪纪念国际交流个人冠名奖:仓田元治奖。
电话:010-62533616;传真:010-62631141。
E-mail: danwang@home.ipe.ac.cn
姚建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年7月生。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曾获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第四届论文评比优秀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功能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质的研究;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通过自组装、结构设计、表面修饰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性质进行设计与调控,以达到开发新材料、发现新性质、完成功能化、实现产业化的目的。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中科院国防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 “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电话:010-62533616; Email: yaojianxi@home.ipe.ac.cn
卢旭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4年9月23生,博士,研究员,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荣誉,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与荣誉。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及材料制备强化过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方向有:流态化反应强化新工艺研究、超细粉体料浆的分散与干燥强化技术研究、成型技术研究;多功能复合粒子组成、结构与性能及其制备技术研究;无机功能薄膜结构、性能与制备技术研究;高性能陶瓷材料研究;矿产资源高效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发表论文21篇;撰写《展望21世纪的化学工程》一书中“非金属矿”章节;专利6项;重大科技成果1项。完成主要科研项目四项。主持负责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方向性项目“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工业中试研究开发,通过了中科院验收与成果鉴定,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技术成果属原始
性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话:010-62562448;E-mail:xclu@home.ipe.ac.cn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