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连续第十年推出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旨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主要结论如下:
——全球陆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2015年以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火灾及人为的过度砍伐、开垦等因素,导致了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区域三大热带雨林区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森林面积净减少28.41万km2。全球未能实现“到2020年停止毁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森林减少的速度较前五年有所放缓。自然保护地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森林减少的面积比例明显小于非保护地,保护成效显著。
近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山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生长状况呈趋好态势,明显改善的区域有东亚、西欧、东欧和南欧。气候变化造成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干旱等事件仍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
得益于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较大范围内呈有序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植被生长状况明显改善。
——全球典型湖泊生态环境状况。2000年以来,全球197个面积500km2以上的自然湖泊净蓄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174个湖泊水位上升,青藏高原内流区的湖泊群水位上升最为明显。与此同时,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双重影响,中亚和非洲等干旱地区以及高需水地区部分湖泊出现快速萎缩现象,水资源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近20年,全球藻华暴发的湖泊数量呈上升趋势。70个藻华暴发的湖泊中,北美洲和亚洲数量居多,气温条件适宜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比例最高。藻华最大暴发面积呈增长趋势,亚洲增长最明显。
——欧亚大陆草原生态状况。2000年以来,欧亚大陆草原整体变好变绿,80%以上的草原植被生产力、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呈改善趋势,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大部分区域草原植被状况改善明显。从草原类型看,极寒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状况改善最为明显,温性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状况也呈现整体变好的趋势,但年际波动和空间差异较大。
近20年,欧亚大陆主要放牧草原理论载畜量呈上升趋势,近十年较前十年增加15.93%,相当于增加了2.3亿个羊单位所需饲草;与此同时,主要放牧草原的利用强度和地上现存生物量也较十年前有所增加。
尽管气温升高、局部降水增多、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和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设立,总体上有利于欧亚大陆草原植被的生长,但欧亚大陆草原的生态状况仍未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局部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等现象依然存在,草原生态恢复任重而道远。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近十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均有显著增加,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以来,全球粮食年均产量较2010—2015年增长10.9%,凸显了全球为实现零饥饿做出的努力。
大范围的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是导致全球和区域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如2012年和2018年大范围干旱造成全球粮食减产;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区域因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灾害抵御能力不强,产量波动剧烈。
我国农田灌溉比例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灾害对作物生产影响有限,产量波动小,近十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年增长率为0.5%,形成了“南方稳产、北方优势产区集聚”的总体格局。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1年度报告
上述报告内容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均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并提供在线免费共享服务:http://www.chinageoss.cn/geoarc 。未来,将通过全球对地观测组织GEO等国际合作机制平台,积极拓展地球观测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以全球视野进一步推进年度报告工作,助力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
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吕静主持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作为年度报告专家组组长,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柳钦火研究员、吴炳方研究员分别就“全球陆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最新成果进行介绍并接受央视专访。
新闻发布会现场,郭华东院士作为报告专家组组长答媒体问
新华网专家访谈
央视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