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李明研究组揭示石山叶猴适应喀斯特环境的遗传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与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利用比较基因组、种群基因组及其细胞学功能实验,揭示了乌叶猴属中的石山叶猴种组物种适应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遗传机制,发现石山叶猴的钙离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减少钙离子内流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石山叶猴物种在高钙环境中的正常生活。
  该研究基于对乌叶猴属9个物种23个个体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重建演化历史和种群结构,揭示乌叶猴属中黑叶猴种组、银叶猴种组(T. cristatus group)、郁乌叶猴种组(T. obscurus group)三个种组演化地位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乌叶猴属祖先在历史上约2.9个百万年前分化形成石山叶猴(Limestone langur)和雨林叶猴(Forest langurs)两大类群,而黑叶猴种组黑叶猴(T. francoisi)、白头叶猴(T. leucocephalus)、老挝乌叶猴(T. laotum)、印支乌叶猴(T. ebenus)和越南乌叶猴(T. hatinhensis)的祖先约在1.1个百万年前开始分化。石山叶猴类群内正选择基因富集于“钙离子信号代谢”等通路,并发现了一系列与钙离子信号传导、钙离子跨膜转运以及细胞内钙离子调控相关的正选择基因和扩张基因家族(图1)。通过对位于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蛋白(CAV1.2)的点突变细胞钙离子成像实验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祖先基因型,黑叶猴基因型的CAV1.2通道具有有效减少钙离子内流的作用。研究提示该基因的点突变可能是石山叶猴适应喀斯特环境的机制之一(图2)。黑叶猴与白头叶猴除毛色差异外,生存环境和习性极其相似,基于种群基因组学的选择消除分析提示在白头叶猴中,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受到显著的正选择,且转录组分析揭示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EDNRB在白头叶猴中的表达量远低于黑叶猴。因此本研究推断EDNRB基因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在白头叶猴遗留下来的环境适应性毛色表型的关键机制。该研究首次从基因组和细胞学水平对生活于喀斯特极端环境中的非人灵长类的适应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该研究结果将为其它生活于该环境的适应机制的探讨提供借鉴,同时也可能对探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趋同性适应进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该工作以“Genomic mechanisms o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s of limestone langurs to karst habitats”为题于2019年12月17日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志瑾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张立业、动物研究所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闫忠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任志杰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员、刘志瑾副研究员和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Christian Roos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1133020, 31970390, 31821001, 31772438)以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C0503200)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doi.org/10.1093/molbev/msz301

图1. 石山叶猴基因组中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特异性氨基酸突变

图2. 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蛋白(CAV1.2)点突变细胞钙离子成像实验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 结果显示相比于祖先基因型,黑叶猴基因型的CAV1.2通道具有有效减少钙离子内流的作用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基因 环境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科学家公布斑马鱼1号染色体全基因敲除研究成果
    斑马鱼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俄勒冈大学的George Streisinger教授将斑马鱼首次引入实验室以来,斑马鱼逐渐成为与小鼠、果蝇、线虫并列的四大模式动物之一。在40多年的斑马鱼研究发展历史中,欧美斑马鱼****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斑马鱼随机诱变突变体库(Mullins et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周红章研究组揭示隐翅虫在低能量气候环境下快速辐射的机制
    隐翅虫总科(昆虫纲:鞘翅目)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之一,已知约7万种。然而,现有研究对于隐翅虫总科物种多样性的起源并没有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关于甲虫多样性起源的假说(例如与被子植物共辐射假说)大多适用于植食性甲虫,对隐翅虫这类非植食性甲虫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的解释并不充分。  近日,周红章研究组通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从基因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体进化
    染色体进化是物种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具有显著核型差异的食肉目动物为染色体进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虽然前人通过比较染色体涂色法建立了食肉目内许多物种的染色体比较图谱,但这些研究的分辨率比较低,尚没有深入到精细的核苷酸水平,也不能在核苷酸水平研究不同食肉目物种间的共线性区块,染色体重排以及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德华研究组揭示“肠道菌群—肠—脑”互作调控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机制
    冬季的严寒和食物短缺对于温带地区非冬眠哺乳动物的生存是极大的挑战。恒温动物维持高而恒定的体温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产热(非颤抖性产热)是一种高效迅速的产热方式,受交感神经支配,在小型哺乳动物(包括冬眠动物)的体温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科院动物所团队通过人工合成gRNA骨架进一步拓展Cas12b/C2c1基因编辑工具盒
    近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基于这种技术,科学家们可高效、快速、便捷地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编辑,在基础科研、农业和医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应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此前首次报道开发出基于CRISPR-Cas12b/C2c1的第三种CRISP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张勇研究组建立灵长类特异新基因数据库并系统预测新基因功能
    灵长类特异乃至人特异新基因起源是推动人类表型演化的重要推动力,但只有少量新基因功能已知。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和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使得系统揭示新基因在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演化过程中的贡献成为可能。然而,由于基因年龄推断方法的差别以及较低的新基因注释质量(很难区分新蛋白编码基因和假基因),文献中已经发表的灵长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科院动物所拓展Cas12a基因编辑工具盒并优化其编辑效率
    近年来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出现,依靠其简单、快速、高效等优势,极大的优化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基因治疗等领域带来了变革。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6种类型、20余亚类的CRISPR系统。但是,只有Cas9、Cas12a和Cas12b(被来自动物研究所的同一研究团队首次改造为基因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绵羊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及西藏绵羊的适应性进化
    人类在青藏高原的生活足迹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0年前。在全新世的不同阶段,由于人类可利用的技术(如细石器)和农牧业(如驯化的小麦,青稞和绵羊)的出现,青藏高原上的人口出现了大规模间歇性的扩张。西藏绵羊作为高原牧区重要的家畜,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人类的迁徙而扩散,为史前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藏族人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开发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12b
    近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基于这种技术,科学家们可高效、快速、便捷地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编辑,从而在基础科研、农业和医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应用。  目前CRISPR系统中有两类效应蛋白家族(Cas9和Cas12a/Cpf1)被成功改造成哺乳动物及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李明研究组揭示了中国野生猕猴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
    猕猴(Macaca mulatta)属于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猴亚科(Cercopithecinae)、猕猴属(Macaca)物种,是分布最广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其栖息环境多样化,使它们成为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适应性进化的最佳模型,且由于猕猴在生理上与人类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