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康乐研究组研究发现飞蝗体色的变化契合物理学三原色规则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动物的体色绚丽多彩,许多动物通过身体颜色的变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躲避天敌的捕食。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在散居和群居个体之间表现出体色多型性,散居型飞蝗呈现均匀的绿色,群居型飞蝗呈现黑色背板和棕色腹面。当蝗灾发生时,人们总是用黑压压一片来形容蝗群,实际上就是指这样体色的蝗群。反之,绿色个体的散居型蝗虫并不成灾,成为我们童年时的美好记忆。
  这两种体色的蝗虫能够随着密度的改变而发生互变,然而,蝗虫体色随密度变化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最近,中国科学院康乐研究组发现了蝗虫是如何通过改变身体颜色来适应不同环境的。该研究揭示了蝗虫体内一种新的“调色板效应”机制,即群居型黑色的体色并不是黑色素形成的,而是一种携红色素的蛋白形成复合体,扮演开关角色来协调昆虫“绿色和黑色”的转变。也就是说,群居型的黑色体色是在散居型绿色基础上,增加红色形成的。这样一种物理学上的三原色配色规则在蝗虫的体色变化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散居蝗虫的绿色是由于黄色和蓝色素的组合形成,有助于在绿色植物背景中隐藏,使其免受捕食者的侵害。群居型蝗虫背部黑色的成因长期得不到解释,许多科学家认为就是黑色素的沉积。但是,他们发现的黑色素并不能响应种群密度的变化,这说明他们所发现的黑色素与密度制约的体色变化无关。康乐研究员提出了蝗虫体色变化是否在散居虫的绿色背景中加入了额外的红色素后形成的假说。为了阐明此问题,他们发现群居和散居型蝗虫中有一种叫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βCBP)起着关键色彩转变的作用。群居型蝗虫和散居型蝗虫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βCBP)表达差异巨大,而且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正相关变化。随着群居型蝗虫龄期增长,发现其逐渐加深的黑色与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直接相关,而散居型蝗虫则保持不变。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在体内能特异性绑定β-胡萝卜素(β-carotene)。我们发现群居型蝗虫的β-胡萝卜素含量高出散居型近三分之一的量,表明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和β-胡萝卜素与群居型黑色体色直接相关。当将散居蝗虫饲喂β胡萝卜素后进行群居饲养,体内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几乎一半虫子体色由绿色转变成黑色背板/棕色腹面,而其余虫子转变为类似于群居的体色。RNA干扰群居型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基因则产生体色由黑色转变成绿色。体外和群居虫体内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了βCBP与β-carotene形成的复合体是红色的。同时,通过免疫电镜实验发现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βCBP)定位于黑色素颗粒,共同证明了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在体内确实通过绑定红色的β-胡萝卜素来调控黑色体色的形成。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与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的结合与分离受到种群密度的调控,高密度时相互结合呈现红色导致黑色体色的形成,低密度时相互分离,不显红色从而体现本地的绿色。
  蝗虫从绿色变成黑色是种群密度依赖的适应性反映。群居黑色背板/棕色腹面呈现警戒色,既可以使同种相互识别形成庞大的种群,又可以对天敌发出警戒信号抵御捕食。这两种体色可以在野外根据密度变化实现互变。这种灵活的体色变化对蝗虫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绿色个体主要依靠植物来隐藏自己,黑色/棕色的群居型个体主要依靠群体防御机制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康乐研究组首次证明飞蝗的黑色/棕色是由红色的色素复合体所决定,而且这种体色变化是能够响应种群密度的改变。这项研究揭示了动物通过巧妙的利用物理的三原色配色来形成群居体色的一种适应性进化机制。这种体色适应的进化机制可能在其他昆虫和动物中也存在。该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合理地推测,动物斑斓的体色都是三原色的组合实现的。
  该研究结果已于2019年1月在eLife上在线发表。eLife还对此文进行了专文评述(见链接)。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动物研究所杨美玲副研究员,得到国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论文来源:
  Meiling Yang, Yanli Wang, Qing Liu, Zhikang Liu, Feng Jiang, Huimin Wang, Xiaojiao Guo, Jianzhen Zhang, Le Kang. A β-carotene-binding protein carrying a red pigment regulates body-color transition between green and black in locusts. eLife, 2019; 8:e41362. DOI: https://doi.org/10.7554/eLife.41362

喜欢群居的群居虫和喜欢独居的散居虫

喜欢群居的群居虫和喜欢独居的散居虫

β-carotene结合蛋白携带红色素调节飞蝗绿色和黑色体色之间的转变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动物 实验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建立新型单倍体干细胞:小鼠孤雌单倍体滋养层干细胞
    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在细胞核中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二倍体细胞中有两套染色体,这是哺乳动物遗传信息的呈递模式。而单倍体细胞中只具有一套染色体,这降低了其基因组的复杂程度,有利于隐性纯合体的获得,是极具价值的遗传学研究工具。  2011年及2012年,小鼠的孤雌与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被成功建立。此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发现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课题组与李伟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Asymmetric expression of LincGET biases cell fate in 2-cell mouse embryos”于2018年12月13日在Cell在线发表。该研究发现小鼠发育过程中的第一次细胞命运决定事件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开发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12b
    近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基于这种技术,科学家们可高效、快速、便捷地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编辑,从而在基础科研、农业和医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应用。  目前CRISPR系统中有两类效应蛋白家族(Cas9和Cas12a/Cpf1)被成功改造成哺乳动物及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突破哺乳动物同性生殖障碍
    同性生殖的现象在动物中并不罕见,例如在爬行类的蜥蜴,两栖类的蛙,以及多种鱼类中,都有“孤雌生殖”现象:即不经过与雄性的交配,雌性个体即可生下后代。作为有性生殖的补充,孤雌生殖能在缺乏雄性的情况下,维持个体的繁衍与种群的更新。与孤雌生殖对应的孤雄生殖则极其罕见,迄今只在一种斑马鱼中发现孤雄生殖。然而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动物研究所合作揭示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的关键通路
    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首次实现了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宇实验室发表HIT-Cas9,进一步完善药物诱导CRISPR工具箱
    在生物学研究中,如何对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的动态生物系统进行有规律的操控,主要取决于是否可对靶细胞基因组进行有效而精准的调控。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针对特定位点的基因编辑以一种更为简便、自如的方式进行,而将药物调控元件与CRISPR/Cas9技术的融合则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和模式,赋予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德华研究组揭示肠道菌群介导动物聚群行为节省能量的机制
    社会性动物(包括人类)具有群居生活的习性。群居生活的益处是能够提高动物获得食物的可能性、缓解压力、降低被捕食风险,以及提高自身和群体的适合度。聚群行为(Huddling)是社会性动物在恶劣环境下为提高自身适合度进化出的一种合作适应性行为。社会性体温调节(Social thermoregulatio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动物所合作研究揭示RNA修饰酶Dnmt2在精子获得性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段恩奎/张莹研究组和周琪研究组,与美国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的Qi Chen实验室以及德国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Frank Lyko实验室合作,揭示了RNA甲基转移酶Dnmt2在精子RNA介导的获得性代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伍一军实验室发现NRG/ErbB信号通路在有机磷迟发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有机磷化合物用途广泛,常作为农业上的杀虫剂、除草剂和工业上的润滑剂、阻燃剂、塑化剂等,以及医学上的治疗药物。随着广泛的使用,有机磷的毒性问题也越来越被研究者所关注。有机磷毒性中研究较多的是神经毒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急性神经毒性;另一种是迟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induced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詹祥江实验室阐明RNA复杂性产生的新机制
    转录本多样性在有机体功能多样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对于其产生机制及生物意义仍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通过分析猎隼的血液转录组和甲基化组、家鸡以及小鼠多组织转录组,揭示了一个转录本多样性产生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表达量越高的基因越倾向于拥有更多的转录本。对猎隼血液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