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管作为潜在的第三代晶体管,其手性决定其表现出的金属导体或半导体性能。然而,如何制备手性可控的纳米碳管,成为制约纳米碳管在微纳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应用的关键问题。国外最新实验研究表明:石墨烯纳米条带在纳米碳管的辅助下,可以自组装形成螺旋结构,有趣的是部分实验中发现了自组装纳米碳管的生成。但在石墨烯纳米条带自组装过程中,什么是影响最终自组装结构的主要因素?如何在辅助纳米碳管外(内)表面获得自组装纳米碳管?通过该方式获得自组装纳米碳管的手性是否可以预测?
最近,中科院力学所仿生材料与固体的微尺度力学课题组采用分子动力学数值实验方法,深入地研究了石墨烯纳米条带在辅助纳米碳管上形成自组装结构的稳定性,揭示了系统温度及初始螺旋角是影响自组装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系统恒定温度和初始螺旋角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的结构存在三种稳定构型:螺旋结构、纳米碳管及准直条带结构;进一步通过升温处理的方法,螺旋结构可自发转变为纳米碳管或准直条带结构;再次通过高温退火处理的技巧,准直条带结构可进一步转变为纳米碳管。最后给出了计算自组装纳米碳管手性的理论公式,理论预测与数值实验结果一致。自组装形成纳米碳管的手性主要依赖于石墨烯纳米条带的宽度及辅助纳米碳管的直径,从而为手性可控纳米碳管的制备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25211,11372317)及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37500)的支持,相关成果以Chirality-Controlled Carbon Nanotubes Fabricated by Self-Assembly of Graphene Nanoribbon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上。
原文链接:DOI:10.1021/jp5058308.
附件: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自组装制备手性可控纳米碳管新方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3
相关话题/纳米 结构
植物所科研人员与浙江大学合作成功解析绿藻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大复合体的三维结构
光合作用是植物最重要的特有功能之一,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几乎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光系统II(PSII)作为光合水氧化的场所,是位于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一个重要蛋白质机器,对地球上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它由具有光能捕获、传递功能的捕光天线系统(LHCII)和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植物所与清华大学合作首次解析硅藻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原子水平三维结构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游生物之一,贡献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产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与其光系统(Photosystem,PS)以及外周捕光天线的功能密切相关。不同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线是结合了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c的蛋白(Fucoxanthin C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植物所科研人员在绿藻主要捕光复合物结构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光合生物的光系统I(PSI)是一个极高效率的光能吸收和转化系统,几乎每一个吸收的光子都能产生一个电子,其量子转化效率超过90%。因此PSI高效吸能、传能和转能的结构基础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原核生物蓝藻、真核生物红藻和高等植物PSI超级复合物结构都已被解析,然而绿藻PSI的高分辨率结构长期处于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植物所科研人员在硅藻特有捕光天线蛋白复合体结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游光合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每年约20%的原初生产力,且在地球的元素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线蛋白“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FCP)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江桂斌组在黑磷纳米片(BPNSs)对小球藻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课题组曲广波等在黑磷纳米片(BPNS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本月分别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中心在胞内非标记纳米颗粒示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纳米技术与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宋茂勇研究组在非标记纳米颗粒活细胞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在顶级化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博士生王丰邦为论文第一作者。 纳米材料在众多领域,特别是生命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毒理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陆续发表于ACS Nano(Xu, et al. 2018,DOI: 10.1021/acsnano.8b04906), ACS Applied Material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综述论文讨论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风险与纳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 纳米材料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环境中,从而通过多种暴露途径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风险(如图1所示)。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安全性(EHS)对于促进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日,刘思金、吕永龙研究员与南开大学陈威教授等合作,针对纳米产业可持续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孙志刚研究组在农业系统结构与区域农业布局协同优化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由于气候、土壤、水资源、耕作制度、田间管理措施的差异性,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近5年,研究团围绕农田生态系统多尺度监测平台建设、作物与水土资源监测诊断、农田生态系统要素变化新特征、空间制图与分析方法、农业系统优化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监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程昊、董锁成、李富佳等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省际碳排放转移及产业结构调整的SCI文章
区域间贸易隐含碳转移效应是影响区域碳排放格局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近年来,区域间贸易隐含碳转移效应、机理及对策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之间的隐性碳转移问题,而对一国之内、不同区域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