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河谷型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雒占福,, 雷德宏,, 李晓慧, 原悦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Identific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in a river valley city: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city

LUO Zhanfu,, LEI Dehong,, LI Xiaohui, YUAN Yue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通讯作者: 雷德宏(1996-),男,甘肃岷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规划设计。E-mail: 1378464073@qq.com

收稿日期:2020-07-22接受日期:2020-10-9网络出版日期:2021-07-1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61034


Received:2020-07-22Accepted:2020-10-9Online:2021-07-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雒占福(1975-),男,甘肃通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规划设计。E-mail: luozf200@163.com






摘要
居住环境质量提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其设施的不均衡性、可获取性与可选择性差异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情感需求具有显著的剥夺影响。本研究以兰州市主城区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类城市设施的POI为数据源,通过构建居住环境剥夺评价体系定量识别其剥夺程度并对影响因素作出分析,结果表明:① 居住环境的综合剥夺在东西狭长的河谷城区上呈现出重心偏东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高剥夺区集中在河谷边缘区以及西部城区,低剥夺区呈现于河谷中心区与东部城区。② 居住环境的正向维度基本呈现出河谷中心区剥夺程度低,河谷边缘区剥夺程度高的态势;负向维度在空间上则呈现出与正向维度反向的分布趋势。③ 河谷型城市居住环境剥夺格局是城市形态、居住区区位、城市的动态扩张次序、居住区密度以及政策规划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其中,城市形态下的空间可达性制约着城市空间的开发时序,进而影响设施的空间配置水平;居住区区位制约着居住区自身对设施的选择性与环境干扰性;城市的动态扩张导致了河谷城市开发周期的不同,进而导致新旧城区设施配置的不同;居住区密度对城市设施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政策规划对居住环境剥夺格局具有重构作用。
关键词: 居住环境;空间剥夺;河谷型城市;影响因素;兰州市

Abstrac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The imbalance, accessibility and selectivity of facil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emotional needs of residents. This study takes the main urban area of Lan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he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rcGIS analysis, takes POI of various urban facilities as the data source,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to quantitatively identify the degree of deprivat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mprehensive depriv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the narrow East-West River Valley presents a "core-periphery"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the center of gravity eastward. The high deprivation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valley edge area and the western urban area, while the low deprivation areas are distributed in valley center area and eastern urban areas. (2) The positive dimens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basically presents a similar "core edge" structure in space, that is, the positive dimens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resents a trend of low deprivation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valley and high deprivation in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valley, while the negative dimension is spatially opposite to the positive dimension, but there are still large differences in local areas. From the overall difference of spa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dical services and urban crime environment is the largest, while that in traffic noise environment is the smallest. (3)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pattern of valley city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urban morphology, residential location, urban dynamic expansion, residential density and policy planning. Among them,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urban morpholog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urban space, and then affects the spatial allocation level of facilities. The loc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restricts the selectivity of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interference of residential area. The dynamic expansion of city leads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cycle of the valley city, and then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facilities allocation between new and old urban areas; the density of residential area has a certain guiding effect on the allocation of urban facilities; policy planning can reconstruct the pattern of depriv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residential environment;spatial deprivation;river valley city;influencing factor;Lanzhou city


PDF (547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雒占福, 雷德宏, 李晓慧, 原悦. 河谷型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 地理研究[J], 2021, 40(7): 1949-1962 doi:10.11821/dlyj020200690
LUO Zhanfu, LEI Dehong, LI Xiaohui, YUAN Yue. Identific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in a river valley city: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J], 2021, 40(7): 1949-1962 doi:10.11821/dlyj020200690


1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居住模式出现了从传统街巷模式-单位大院模式到居住小区模式的重大提升转向[1],居住的宜居性与品质性已成为城市居住功能的基本发展要求,这使得居住环境质量不仅要体现其经济性、物质性基本需求,更要体现其社会性、归属性需求。随着中国城市空间的转型重构与不断加重的居住区空间分异,不同居住空间的内外部环境对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化影响也日渐突出,并由此引致了一系列居住者对居住空间环境的服务可获取性与便捷性、服务可选择性与多样性、服务亲民性与干扰性等感知的差异性及其伴随的情感与价值观等问题,其实质是城市设施配置的不平衡性对居民生活以及心理产生的影响,****将这种资源的空间失衡现象称之为“空间剥夺”[2]。从实证主义过分强调“经济”与“理性”而忽略“人”的价值的认知方式之后,人本主义对人的感知、意识、情感与价值观作用重新挖掘,关于空间剥夺、空间隔离等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城镇发展的重心从快速数量型向常态质量型转向,基于以人为本和城市生活圈理念的居住环境质量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空间剥夺(Spatial deprivation)是指物质在空间上分配和流动的非公正性导致失去或者缺乏满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某种或某些资源的现象,或指处于不利与有利的社会地位的人基于比较而产生的一种失落感,前者称之为绝对剥夺,后者称之为相对剥夺[3]。国外研究开始将空间剥夺思想应用于社会贫困化[4]、社会满意度[5]、社会公平[6]与生活质量[7]等研究中:Hallerod B利用贫困比例剥夺指数(Proportional Deprivation Index)[2]、Sebnem E利用因子权重剥夺指数(Factor Weighted In-dex of Deprivation)[8]分别对社区居民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后来地理****将社会剥夺引入空间要素,Cubbin C等对社区资源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9];Aphrodite N等运用复合剥夺指数对社区与邻里资源的空间剥夺进行了研究[10];Roback J等认为各类城市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个体生活质量的效用产生正面提升或负面剥夺影响,强调各类设施的货币价值及其影响程度[7];近年来,国外****更关注贴近居民生活的相对空间剥夺研究,Witten K认为城市交通劣势对就业机会有一定的剥夺作用,而绿化空间的可达性与吸引力对环境公平有影响[11];HowdenChapman等认为贫困社区的步行能力对居民健康存在剥夺以及医疗可达性对居民满意度具有剥夺作用[12]。总体而言,交通通讯设施、绿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都是社区资源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对社区生活质量存在不同层面的提升与剥夺影响。在国内,针对居住环境剥夺研究成果较少[13],相关的剥夺影响在居住区空间分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城市环境的影响机制中多有涉及:蒋亮等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发现长沙市居住空间分异随着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越远其分异程度逐渐增加[14];赵美风等认为社区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共同驱动了居住空间分异[15];汪丽等认为西安城中村改造从资源、情感和机会三方面加剧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空间剥夺[16];同时,在城市生活设施[17]、医疗设施[18]以及教育设施[19]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中也涉及其空间分异的剥夺问题[20],在城市犯罪[21]、空气质量[22]以及城市噪音[23]等空间研究中也存在其对居住环境与居民心理的剥夺影响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多属于相对剥夺研究。从研究思维看,相关研究一方面认为剥夺感是外部的环境设施所映射的居民精神活动与心理活动,其情感体验与价值行为取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因而通过外部的环境设施的可达性、效用作用、满意度等识别其剥夺程度。但实际上,居住环境的空间剥夺具有复杂性,不同空间区位的城市居民在感受居住环境或使用城市设施时会因设施的可接近性、多样性以及可选择性而产生不同的居住感受,从而决定了居民的习惯、态度、归属感和行为方式的差别[24],亦即相关剥夺研究一定应有明确的研究主体及其空间区位;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设施对居民影响也不是单向的,特别在居住生活尺度上,在一定的服务范围内其影响是积极且良好的,但超过一定的临界距离后,其积极作用将转化为具有剥夺感的消极作用,且不同设施环境的作用衰减特点不同。从研究数据与研究重点看,相关研究多依靠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开展相关研究,对整个城市居住环境及其构成要素的空间剥夺研究不足。目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基于位置的兴趣点数据(Point of Interest,POI)为精细化的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为从微观层面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剥夺识别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以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居住区周边的各类城市设施与环境条件为研究对象,以生活、出行、医疗、休闲、教育、安全、空气以及噪音等八个维度构建居住环境空间剥夺的剥夺评价体系,定量识别居住环境各构成要素的剥夺程度,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造成剥夺的影响因素,认识和解决城市居住空间环境问题与城市设施空间配置问题,进而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质量提供政策借鉴。

2 研究区概况

兰州市作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其主城区坐落于黄河谷地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狭长带状城市形态,其城区空间包括城关、七里河、西固和安宁四个区总共49个街道办和1个高新区(图1)。兰州主城区居住空间随着1998年住房货币化改革而迅速成长起来,商品化居住小区代替了原有的单位制度模式,率先形成了城关区雁滩西居住板块、黄河北居住板块、九州居住板块、安宁北滨河中路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城关区西关-南关-火车站改造板块、七里河敦煌路改造板块、安宁十里店-长风改造板块与西固石化城改造板块,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关区的城东居住板块与青白石居住板块、安宁区北滨河西路板块与迎门滩新城板块、七里河区的西客站-马滩板块-彭家坪板块、西固区的崔家大滩板块。随着近20多年的居住空间的快速发展,不仅形成了以各组团为中心的不断向外扩展的居住区空间发展格局,而且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设施配置快速增长,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到2018年末,兰州市区常住人口269.29万人,建成区面积201.85km2,而居住用地规模达59.34 km2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Fig. 1Research area and research object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3.1.1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结合以往研究中的单维度类别,本研究综合目前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类维度,选择居住环境差异明显且与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环境维度。因此,本研究主要从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休闲服务、教育服务、城市安全、空气质量以及交通噪音等八类环境及26个指标来构建居住环境剥夺的识别体系[13],其中,以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休闲服务以及教育服务来反映居住区的便利性,以城市安全、空气质量以及交通噪音来反映居住区的被干扰性。在构成维度的各指标选择上皆是最具代表性和空间差异性明显的要素,例如用药店、诊所以及卫生院而不采用大型医院来反映医疗服务环境是由于居民对此三者的使用频率较高,而大型医院的服务对象本身并不是相对于居住区而言的且大型医院数量较少,因此其不能很好地反映居住区的医疗环境;在反映城市安全的指标中用城市犯罪来反映社会治安,用交通事故来反映交通安全,以频率较高的火灾代表城市灾害,用消防站点来反映应灾能力等。在计算出1897个住宅区剥夺指数的基础上再用空间差值来识别区域上的剥夺情况。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不同指标以及维度的权重,指标权重计算一致性检验均小于0.1;维度权重构建最大特征值λmax=8.545,一致性检验CR=0.055,CI=0.078(表1)。

Tab. 1
表1
表1居住区环境剥夺评价指标体系
Tab. 1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维度指标服务半径/影
响范围(m)
区间剥夺系数(1, 0.8, 0.6, 0.4, 0.2, 0)区间划分依据方向维度权重指标权重
生活服务超市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商业网点规划+0.1320.356
花鸟鱼虫市场1000[0,1000] [1000,1120] [1120,1240] [1240,1360] [1360,1480] [>1480]商业网点规划+0.125
蔬菜市场1000[0,1000] [1000,1120] [1120,1240] [1240,1360] [1360,1480] [>1480]商业网点规划+0.325
商业街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商业网点规划+0.194
出行环境公交站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10分钟生活圈+0.1510.526
地铁站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10分钟生活圈+0.474
医疗环境药店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10分钟生活圈+0.1040.344
诊所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10分钟生活圈+0.287
卫生院1000[0,1000] [1000,1120] [1120,1240] [1240,1360] [1360,1480] [>1480]10分钟生活圈+0.369
休闲环境滨水景观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10分钟生活圈+0.140.256
公园广场800[0,800] [800,980] [980,1160] [1160,1340] [1340,1520] [>1520]15 分钟生活圈+0.312
影剧院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10分钟生活圈+0.228
KTV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10分钟生活圈+0.204
教育环境幼儿园300[0,300] [300,420] [420,540] [540,660] [660,780] [>780]《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986)》+0.1030.339
小学500[0,500] [500,620] [620,740] [740,860] [860,980] [>980]《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986)》+0.334
中学1000[0,1000] [1000,1120] [1120 1240] [1240,1360] [1360,1480] [>1480]《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986)》+0.327
城市安全社会治安500[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2500] [>2000]*-0.0930.387
交通安全500[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2500] [>2000]*-0.351
灾害应对800[0,800] [800,1600] [1600,2400] [2400,3200] [3200,4000] [>4000]^15分钟消防时间+0.262
空气质量重工业100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三类工业用地到居住区的距离-0.1430.567
汽车尾气500[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2500] [>2500]*-0.433
交通噪音铁路180[0,180] [180,230] [230,330] [330,480] [480,680] [>680]**列车、公交站点、城市道路的噪音分别105dB、95dB、90dB左右,点声源噪声衰减公式:AdiV=10lg[1/(4πr2)];扰民噪音:45~55dB-0.1340.279
火车站180[0,180] [180,230] [230,330] [330,480] [480,680] [>680]**-0.261
公交站80[0,80] [80,130] [130,230] [230,380] [380,580] [>580]**-0.248
城市道路60[0,60] [60,110] [110,210] [210,360] [360,560] [>560]**-0.212
注:区间剥夺系数中[a,b]代表距离区间,区间自左向右依次赋剥夺系数为1,0.8,0.6,0.4,0.2,0;无“*”代表以120m(按人的平均步行速度60m/min进行计算,以2分钟为间距)为区间间距;“^”代表以800m(按15分钟消防时间,从发现火灾、报警、出动、行车到灭火总共需要15分钟时间,其中出动到行车总共需要5分钟,按照城市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50km/h)计算,行驶距离约为4km)为区间间距;“*”代表该区间间距为定性评价;“**”代表该区间间距由噪音衰减规律求得。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1.2 空间剥夺模型 考虑到居住区环境剥夺的影响因素有可达性或被干扰性与可选择性或被干扰程度等两个方面,本文选择以居住区为中心,根据指标的服务半径和影响范围对居住区做出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并对不同缓冲区范围内的城市设施的可达性或环境的干扰性赋予不同的剥夺系数;最后将不同缓冲区上的城市物质数量与剥夺系数的乘积求和,再除以所有缓冲区范围内样本总数得到居住区在负向指标上的空间剥夺指数SDI(space deprivation index)。计算公式如下:

Dij=1Nn=1mCnNn
Dij=1-1Nn=1mCnNn
式中:变量Dij表示居住区ij指标上的空间剥夺指数,其值域在0~1之间,越趋近于1表示剥夺程度越强烈,越趋近于0表示的程度越微弱;变量Cn表示第n个缓冲区上的剥夺系数,本文选择构建1、0.8、0.6、0.4、0.2五个缓冲区上的剥夺系数;变量Nn表示第n个缓冲区上指标的样本数;变量N表示五个缓冲区上的总体样本数;变量m表示缓冲区个数,本文分为5个圈层,即m=5。负向指标采用公式(1),正向指标采用公式(2)。

对于线性指标的计算方法是直接统计出不同缓冲区上的剥夺系数,并将该值作为居住区在该指标上的剥夺指数。

不同维度的空间剥夺指数以及多维剥夺指数计算公式如下[25]

SDI=k=1bDkWkDk=j=1aDijWjk
式中:变量SDI表示多维空间剥夺指数;变量Dk表示维度k的空间剥夺指数;变量Wk表示维度k的权重;变量Wjk表示维度k上指标j的权重;变量a表示指标的个数;变量b表示维度的个数。

3.2 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的26个指标中,铁路、城市道路和滨水景观指标是基于兰州市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矢量化得到;犯罪环境中的指标是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 http://wenshu.court.gov.cn)中2019年的判决文书,结合百度地图爬取犯罪地点与交通事故的经纬度,然后通过矢量化处理得到;其中,交通事故点101个,刑事犯罪点86个;其余指标全部基于兰州市POI数据,获取时间为2019年1月,经过数据筛选、去重等处理工作后,最终确定出居住区1897个,指标中超市602个、花鸟鱼虫市场286个、蔬菜市场403个、商业街39个、公交站950个、地铁站27个、药店1305个、诊所1009个、卫生院216个、公园广场67个、影剧院58个、KTV490个、幼儿园495个、小学160个、中学116个、消防站13个、冶金化工厂64个以及火车站口23个。空间数据均统一到投影坐标系Xian_1980_3_Degree_GK_CM_105E。

4 居住环境的剥夺识别与空间格局分析

文章基于各居住区的剥夺指数测度了八个维度的平均剥夺指数及其多维综合剥夺指数,并分别采用克里金插值进行可视化表达,然后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插值结果分为高度剥夺、中高剥夺、中度剥夺、中低剥夺、低度剥夺和无剥夺六类,结果分析如下。

4.1 多维剥夺的识别与空间格局分析

从多维综合剥夺指数看,兰州市主城区居住环境的平均剥夺指数为0.474,基本属于中度剥夺水平。从空间格局来看,多维环境的综合剥夺呈现出重心偏东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即河谷东部城区和中心区上的居住环境的综合剥夺感要远远弱于西部城区和河谷边缘区域。从单个分区组团看,兰州主城区四个组团上都呈现“核心-边缘”的剥夺格局,即四个区的发展中心区皆是各组团中剥夺感最微弱的区域,但四个区之间的低剥夺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城关中心区的剥夺程度要小于七里河区与安宁区的,西固发展中心区的剥夺程度最为强烈。这说明在单个组团内,该区的发展中心区基本上都是该区剥夺程度最低的区域,越是趋近于外围区,居民所感受到的剥夺感便越强烈(图2)。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兰州市主城区多维居住区环境剥夺格局

Fig. 2The pattern of multidimension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Lanzhou



4.2 单维剥夺的识别与空间格局分析

根据居住环境剥夺的内涵,兰州主城区居住环境的单维剥夺可分为具有正向作用与负向作用两种类型。

4.2.1 正向的“核心-边缘”剥夺格局 从整体来看,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休闲服务和教育服务属于正向维度的居住环境剥夺指标,其剥夺指数分别为0.608、0.577、0.556、0.553与0.550,剥夺程度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在主城区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即河谷中心区普遍表现为无剥夺或低剥夺,而边缘区普遍呈现出高剥夺态势,具体表现为河谷中心区有着更完善或者更多选择的超市、市场、商业街、公交站、地铁站、药店、诊所、卫生院、滨水景观、公园广场、影剧院、KTV、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相比较使得边缘区有较少选择或者不足的设施环境,使得河谷边缘区居民感到明显的剥夺感,而中心区居民的失落感显得相对微弱(图3)。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兰州市主城区单维度居住环境剥夺格局

Fig. 3The pattern of one dimension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Lanzhou



从分区差异来看,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休闲服务和教育服务的居住环境剥夺指标在各分区组团上也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且分区组团的发展中心区基本上都是该组团的低剥夺区,但相互之间也体现出较大差别,城关中心区的剥夺程度要小于七里河与安宁,西固区中心的剥夺程度最高。这种差别与兰州主城区的四区在空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设施完善程度、集聚程度等现状相吻合。不仅如此,不同维度的剥夺指数在各分区的表现也具有差异性:生活服务与医疗服务环境的低剥夺和无剥夺区域基本上连片集中于城关中心区,其剥夺格局呈现出“由里向外,自东向西”的层次性变化,最终形成重心偏东的“核心-边缘”结构,但西固组团生活服务上的剥夺程度高于医疗服务,安宁组团生活服务上的剥夺程度低于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环境在城关、安宁以及七里河组团中的低剥夺核心较为明显;休闲服务环境在城关与安宁组团中的低剥夺核心较为突出,而西固组团的整体剥夺程度远高于其他三个组团,这是由于休闲服务设施的布局更多依赖于自然景观自身的位置限制导致的。

4.2.2 逆向的“核心边缘”剥夺格局 从整体上看,城市安全、空气质量和交通噪音等属于负向维度的居住环境剥夺指标,其剥夺指数分别为0.417、0.394与0.227。城市安全和空气质量等负向维度则呈现出与正向维度相反的分布特点,即河谷的中心区为高剥夺中心,而边缘区则呈现出低剥夺和无剥夺的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河谷中心区相对边缘区有较高的犯罪量、交通事故量、火灾事故量以及更显著的交通污染问题。而交通噪音主要受铁路站场的影响,其高剥夺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客站、兰州火车站、西固货运站、安宁编组站等区域,而公交站与城市道路沿线的噪音相对较弱,从而使得交通噪音维度的居住环境剥夺表现为铁路设施导向性。整体而言,负向维度的居住环境剥夺源于城市发展与各类设施布局的外部性体现。

从分区差异来看,城市安全、空气质量和交通噪音维度的剥夺差异显著。城市安全的高剥夺区域主要分布于城关区,七里河与安宁区也存在一定的剥夺区域;空气质量的高剥夺区域主要分布于城关区的中心区,而中度剥夺区域主要以西固区为主,七里河东部兼有部分,而安宁区的居民在空气质量环境上感受到的剥夺感则最弱;交通噪音的高剥夺区域以铁路设施分布的七里河区中部、西固与安宁西部为主。这既反映了城市安全、空气质量和交通噪音等负向维度的来源与作用特点不同,也反映了主城区四大组团的功能不同,从而使得居住环境的剥夺程度在各区显著不同。

5 居住环境剥夺格局的影响因素

以往****多以各类设施(商业、医疗、文体、交通、教育、绿化等)对居住生活质量、就业、环境公平等产生不同剥夺作用的要素影响研究为主[7,11,12,20,21],也有探索居住区空间分异的社区、经济、交通、制度等影响因素研究[15],但居住环境剥夺不仅仅是各类设施(要素)距离居住区的远近而产生剥夺强弱的静态空间表现,更是自然本底的空间制约、居住区空间的动态变化及其服务设施的配套能力、分区空间的功能调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从兰州市主城区居住环境的剥夺格局出发,选择自然因素制约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住区位置及其增长的空间变化、政策规划的空间调整等空间性影响因素,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剥夺作用。

5.1 城市空间形态因素对居住环境剥夺的影响

自然本底的空间制约主要对城市空间形态有重要影响,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其内部空间联系的可达性不同。本文通过规模相同的三类基本城市形态的空间可达性的模拟对比发现,紧凑度越高的城市空间形态(A形态)其综合可达性越高(60),紧凑度越低的城市空间形态(C形态)其综合可达性越低(112),B形态介于中间(表2)。同时,就同一类城市形态而言,其内部不同区域的可达性亦有显著差异,表现为中心区的可达性高于周围区域的可达性,且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的降低,外围区域的可达性较中心区的差距更大。正是城市空间不同区域的可达性不同,影响了空间开发的时序及其设施完善程度,即越是城市的外围区域其空间开发越迟,设施完善程度越低,紧凑度越低的城市空间形态,其边缘区较中心区开发的越晚,设施配套越不完善。兰州市主城区受自然本底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河谷型带状城市形态,其居住环境的空间剥夺指数呈现中间低,东西两侧边缘区高的分布特点,印证了带形城市空间形态对居住环境空间剥夺的作用驱动。

Tab. 2
表2
表2不同城市形态的空间可达性
Tab. 2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different urban forms
城市空间形态模型编号示意模型紧凑度可达性(时间或距离)
综合中心区边缘区中心外围差值
圆形城市A0.75960693
不规则城市B0.683647114
带形城市C0.45511212219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5.2 居住区区位因素对居住环境剥夺的影响

处于城市不同空间区位的居住区其周围设施的等级、规模、数量及其多样性不同,使得其对周围设施的可接近性、可选择性乃至被干扰性也不同。本文通过城市设施(干扰因子)均匀的三类居住区空间位置不同的模拟分析发现(图4),当居住区越趋近于城区边缘(居住区C)布局时,其使用范围或影响范围内所包含的非城区面积越大,其所能够使用的设施数量或被干扰因子越少,反之,城区中心布局的居住区(居住区A)能够使用到的设施数量较多或被干扰因子较多。兰州市主城区的居住环境剥夺结果显示,除了城市噪音维度的剥夺格局具有特殊性外,其他维度基本上都呈现出一种“核心-边缘”结构或者逆向的“核心-边缘”结构,该结果与居住区空间位置下的设施选择性与被干扰程度有较强的关联性。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居住区位与城市设施/干扰因子的关系示意

Fig. 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urban facilities or interference factors



5.3 城市的动态扩张因素对居住环境剥夺的影响

城市是动态发展的,居住区空间增长是城市空间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1998年实施住房货币化政策以来更为显著。依据兰州市居住区建设时间先后划分为7个时段,并进行可视化表达(图1),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的居住区相对分散,但多集中于各分区组团的中心区,而2000年之后快速连片增长,且建设时间越晚,其增长空间越趋于各分区组团的边缘区域。通过统计各时段的居住区环境的平均剥夺指数,结果表明正向维度的7个时段所对应的剥夺指数分别为0.522、0.566、0.589、0.645、0.724、0.797与0.784,其上升的增长趋势表明居住区设施环境剥夺与居住区开发时序具有正相关性,这是由于建设时间较早的居住区越趋于分布在中心城区,相应的配置设施越完善,而建造时间较晚的居住区越分布于边缘区域,相应的配置设施滞后且不足。负向维度呈现出与正向维度相反的趋势,7个时段对应的平均剥夺指数分别为0.456、0.483、0.488、0.513、0.548、0.585与0.572,建设时间越早的城区其城市安全、交通噪音以及空气质量等城市问题表现显著。综合来看,城市动态扩张下的新旧居住建设时序差异及其空间分布差异影响了城市设施配置的完善程度及其被干扰程度(图5)。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不同时段城区的居住环境剥夺指数

Fig. 5The deprivation index of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5.4 居住区密度因素对居住环境剥夺的影响

通过对兰州市居住区的POI数据做核密度分析,依据自然断点法将居住区集聚程度分为5个区间,分别统计各区间上的平均剥夺指数。结果显示,正向维度5个区间自高密度区到低密度区对应的剥夺指数分别为0.385、0.444、0.578、0.644、0.774,这表明正向维度的居住环境剥夺呈现出高密度区剥夺程度低而低密度区剥夺程度高的态势,其实质是居住密集区设施配置水平高于低密度居住区;反之亦然,5个区间自高密度区到低密度区对应的剥夺指数分别为0.467、0.425、0.363、0.329、0.283(图6),表明居住的高密度区同样是城市安全、交通噪音以及空气污染等城市问题发生的集中区,该区域居民的被干扰程度要远高于低密度区的居民。因此,居住环境剥夺的解决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一方面要致力于解决高密度居住区的城市问题对居民的干扰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解决低密度居住区服务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

图6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不同密度居住区上的居住环境剥夺指数

Fig. 6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areas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5.5 政策规划因素对居住环境剥夺的影响

在宏观尺度上,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影响着不同功能区设施配置的性质、类型与数量,进而造成了不同功能分区下的居住环境差异,并进一步引发了具有城市功能分区特征的居住环境剥夺现象。如城关区在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以及教育服务等环境上的低剥夺态势与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2年)至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所承担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的职能相对应;安宁区在空气质量、交通噪音、城市安全以及休闲服务等环境上的低剥夺态势与其在前三版城市规划中所承担的文化教育功能相互吻合;西固区在空气质量环境上的高剥夺态势与其在前三版城市规划中所扮演的重化工业职能相对应。在微观尺度上,街区改造是调节城市局部设施环境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城市设施的配套与更新、土地性质的调整与转变等。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1978—2000年)中整修五泉山、白塔山两个公园,扩建雁滩公园,新建黄河桥头公园、滨河路带形公园、段家滩东湖公园、小西湖公园、安宁植物园、西固公园、盐场堡徐家山公园;扩建、迁建以及新建中小学,以及城市道路改造与地铁建设等,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城市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从而影响了兰州主城区居住环境剥夺的空间格局。

6 结论与探讨

文章以河谷型城市空间为载体,以居住区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识别居住环境剥夺的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定量认识了兰州市主城区居住环境剥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同类型的河谷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的空间特征研究提供借鉴[26]

(1)就兰州市主城区来说,多维居住环境剥夺在东西向的河谷区上呈现出重心偏东的“核心-边缘”结构;从单维剥夺的角度来分析,正向维度也基本上呈现出正向的“核心-边缘”,负向维度呈现出逆向的“核心-边缘”结构。从各维度的剥夺差异来看,兰州市主城区八个维度的综合剥夺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094,表明不同空间上的居民在整体上仍然能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差异性与剥夺感。其中,医疗服务的变异系数为0.222,是八个维度中最高的,表明居民在医疗服务的剥夺感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是生活服务(0.196)、交通出行(0.187)、空气质量(0.173)、休闲服务(0.169)与交通噪音(0.064),最小的交通噪音环境方面,居民之间存在的剥夺感差异不大。这表明要有效改善兰州主城区居住环境的剥夺问题,根据居住区生活圈的建设要求,重点加强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教育服务与医疗服务等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设施不足与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2)河谷型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这种剥夺格局是由城市形态、居住区区位、城市的动态扩张、居住区密度以及政策规划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形态特有的空间可达性制约着城市空间的开发时序,进而影响到设施配置的差异性;居住区区位制约着居住区对城市设施的可选择性与居住区的被干扰性;城市的动态扩张导致了城市开发周期的不同,进而表现出新旧城区上城市设施配置水平的不同与居住区被干扰程度的不同;居住区密度对设施配置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过分的注重密度因素会导致城市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严重失衡,进而造成低密度区的居住环境剥夺;政策规划在宏观尺度的功能分区以及微观尺度的街区改造对居住环境剥夺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重构作用(图7)。从影响因素的性质来看,城市空间形态与居住区区位等先天性剥夺是无法规避的,如带状城市几何特征导致两端居住区到城市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差、边缘居住区对设施数量的可选择性少以及城市扩张区上居住区服务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的剥夺等;而城市扩张、居住区密度以及政策规划等政策性因素是居住环境剥夺产生的关键性环节,其一方面造就了城市设施配置的空间差异,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城市安全、城市噪音以及空气污染等城市问题的空间差异,由此造成了居住区设施可达性以及被干扰性的空间不均衡,从而引起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剥夺感和失落感。

图7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居住环境剥夺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Fig. 7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rivation pattern



(3)居住环境的空间剥夺应从正向环境的亲民性与负向环境的干扰性两方面入手,既要保证城市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又要关注到与居民生活紧密关联的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灾害应对等城市整体安全环境以及噪音以及空气污染环境,加强城市管理从而降低居住区的环境风险。另外,居住环境剥夺的解决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即如果决策的精准性不足可能会加剧设施配置的失衡程度,进而导致居住环境的二次剥夺。因此,在政策制定与城市规划决策的过程当中,应当依据不同区域居民在不同方面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设施配置与规划,提高城市资源的分配效率与质量(图7)。

致谢:

真诚感谢二位评审专家对本文作出的贡献与付出。首先,感谢第一位评审专家对本文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句法问题提出的良好意见;其次,感谢第二位专家在本文“研究区概况”部分、“居住环境剥夺格局的影响因素”部分提供的修改建议使得本文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杨军. 当代中国城市集合居住模式的重构
建筑学报, 2002, 0(12): 29-31.

[本文引用: 1]

[ Yang Jun.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collective living mod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2, 0(12): 29-31.].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969/j.issn.0529-1399.2002.12.010.

URL [本文引用: 1]

王兴中, 王立, 谢利娟, .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人文地理, 2008, 23(6): 7-12.

[本文引用: 2]

[ Wang Xingzhong, Wang Li, Xie Lijuan, et al.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researches on deprivation of space and city community resources abroad
Human Geography, 2008, 23(6): 7-12.]. DOI: cnki:SUN:RWDL.0.2008-06-007.

URL [本文引用: 2]

宋永永, 薛东前, 代兰海, . 陕北能源开发区县域社会剥夺的空间差异与形成机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9, 35(1): 115-123.

[本文引用: 1]

[ Song Yongyong, Xue Dongqian, Dai Lanhai,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deprivation at county-level in energy-developmental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9, 35(1): 115-123.]. DOI: cnki:SUN:DLGT.0.2019-01-017.

URL [本文引用: 1]

Claudia Hornberg, Andrea Pauli. Child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7, 210(5): 571-580.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ijheh.2007.07.006.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ijheh.2007.07.006URL [本文引用: 1]

Satya R. Chakravarty, Diganta Mukherjee. Measures of deprivation and their meaning in terms of social satisfaction
Theory and Decision, 1999, 47(1): 89-100.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23/A:1005086804195.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23/A:1005086804195URL [本文引用: 1]

Satyar Chakravarty, Diganta Mukherjee. Ranking income distributions by deprivation ordering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9, 46(2): 125-135.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23/A:1006845123997.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23/A:1006845123997URL [本文引用: 1]

Jennifer Roback. Wages, rent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2, 90(6): 1257-1278.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23/A:1006845123997.

DOI:10.1086/261120URL [本文引用: 3]

Sebnem Eroglu. Developing an index of deprivation which integrate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dimensions: extending the work of Townsend, Mack and Lansley, and Hallerod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7, 80(3): 493-510.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07/s11205-006-0004-0.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07/s11205-006-0004-0URL [本文引用: 1]

Catherine Cubbin, Kristen Marchi, Michael Lin, et al. Is Neighborhood deprivation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Evidence from Florida and Washington
Matern Child Health, 2008, 12(1): 61-74.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07/s10995-007-0225-0.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07/s10995-007-0225-0URL [本文引用: 1]

Niggebrugge Aphrodite, Haynes Robin, Jones Andrew, et al. The 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 2000 access domain: a useful indicator for public healt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5, 60(12): 2743-5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socscimed.2004.11.026.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socscimed.2004.11.026URL [本文引用: 1]

Karen Witten. The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s: Mapping variation in access to community resources
Urban Studies, 2003, 40(1): 161-177.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00420980220080221.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00420980220080221URL [本文引用: 2]

HowdenChapman, Phillipa, Crampton. et al. Social Inequalities in Health, New Zealand 1999: A Summary
Wellington: The Ministry of Health-New Zealand, 2000. 76.

[本文引用: 2]

罗庆, 李双金, 刘荣增, .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 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8, 37(10): 1971-1981.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yj201810008 [本文引用: 2]
设计城市多维剥夺度量方法和提高剥夺地理识别的精度,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政府高效建成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根据居住小区规划标准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从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邻近入手构建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框架与识别方法,对郑州居住环境剥夺开展街道尺度的地理识别,并对识别出的街道按照消除剥夺政策措施的相似性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 多维居住环境剥夺指数低的街道呈现“十”字型分布格局,剥夺指数值由“十”字型的中心向外逐渐增加,并且任何两个环境剥夺维度间相互作用对解释多维居住环境剥夺指数的空间分异有非线性增强作用;② 单一维度的剥夺指数值呈现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但不同环境维度的空间变化呈现不同形态;③ 32个街道被识别为多维环境剥夺区,根据剥夺维度将其划分为噪音环境剥夺型、教育医疗剥夺型、生活出行剥夺型、品质生活剥夺型、居住条件缺乏型五种类型。依据不同剥夺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街道居住环境的适宜性和增强其街道活力。
[ Luo qing, Li shuangjin, Liu rongzeng, et al. Ge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deprivation: A case study of Zhengzhou 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10): 1971-1981.].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yj201810008.

URL [本文引用: 2]

蒋亮, 冯长春. 基于社会-空间视角的长沙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经济地理, 2015, 35(6): 78-86.

[本文引用: 1]

[ Jiang Liang, Feng Changchun. The study of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Changsha based on the social-spatial perspective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6): 78-86.].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5957/j.cnki.jjdl.2015.06.011.

URL [本文引用: 1]

赵美风, 戚伟, 刘盛和.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理
地理学报, 2018, 73(8): 1494-1512.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xb201808008 [本文引用: 2]
随着特大城市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流动人口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进而引致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类型趋向多元化,空间分异及形成原因愈加复杂化。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刻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并从社区和个体两个层面剖析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总体呈“环形”绕城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城乡过渡性和景观异质性;同时具有显著的空间类型差异。② 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特征是需求与供给耦合作用的结果,是社区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③ 社区因素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的外部驱动力,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动力,交通因素是空间引导性力量,制度因素是根本力量,空间溢出效应是主导力量。④ 个体因素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的内部驱动力,其中:家庭生命周期是直接动力,社会经济地位是主导力量,人口迁移特征是潜在推力,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非敏感因子。通过本文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及城市规划部门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加高效的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策略,从而促进流动人口聚居区实现差别化转型升级。
[ Zhao Meifeng, Qi Wei, Liu Sheng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mmunities in Beij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8): 1494-151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xb201808008.

URL [本文引用: 2]

汪丽, 李九全. 西安城中村改造中流动人口的空间剥夺: 基于网络文本的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4): 148-152.

[本文引用: 1]

[ Wang Li, Li Jiuquan. The spatial depriv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villages in Xi'an city: Analysis based on web text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4, 33(4): 148-15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969/j.issn.1003-2363.2014.04.027.

URL [本文引用: 1]

韩增林, 李源, 刘天宝, .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分异分析: 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1): 1701-1711.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8306/dlkxjz.2019.11.006 [本文引用: 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论文基于高德地图获取的地图数据,使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UNA)对大连市沙河口区内的6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对区内90个社区的居民出行可达设施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测度,最后对各个社区进行总体评价。结果表明:① 大连市沙河口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呈现出“一主多次”的“廾”字形的结构,主要分布在西安路商业区周边和各个街道的次级商业区;② 居民可达设施数量空间差异大,北多南少,各街道均有1或2个区域可达设施数量较多;③ 居民可达设施类型数量存在一定差异,70%以上的住宅楼中的居民可以获得全部6类公共服务设施;④ 各社区居民可达设施总体处于差异较小的均衡状态,但仍有个别社区存在内部差异较大的现象。设施的分布、地物的阻隔和社区的封闭程度对居民获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影响较大,建议构建“设施完善、便捷可达”的15 min社区生活圈。
[ Han Zenglin, Li Yuan, Liu Tianbao, et 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in community life circle: A case study of Shahekou District in Dalian Cit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 38(11): 1701-1711.].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8306/dlkxjz.2019.11.006.

URL [本文引用: 1]

肖冀星, 王振. 基于GIS的邯郸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 43(1): 137-140+144.

[本文引用: 1]

[ Xiao Jixing, Wang Zhen.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medical service facilities in Handan city based on GIS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20, 43(1): 137-140+144.]. DOI: cnki:SUN:DBCH.0.2020-01-040.

URL [本文引用: 1]

任梦云, 程钢. 城市教育设施的可达性分析: 以龙岗区小学为例
地理信息世界, 2019, 26(4): 61-67+73.

[本文引用: 1]

[ Ren Mengyun, Cheng Gang. Analysis of accessibility of urban education facilities: Case study of taking Longgang district primary school
Geomatics World, 2019, 26(4): 61-67+73.]. DOI: cnki:SUN:CHRK.0.2019-04-013.

URL [本文引用: 1]

湛东升, 张文忠, 陈丽,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及趋向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06-519.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8306/dlkxjz.2019.04.004 [本文引用: 2]
公共服务设施是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构成。国内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主题有所差异,国外研究主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位选择、可达性、空间公平和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加重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布局、可达性、空间格局、社会分异、居民需求和满意度以及配置影响因素等内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论文认为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空间规律、社会公平、绩效评价和空间优化等方向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的理论总结与评述,以期促进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提升与科学实践。
[ Zhan Dongsheng, Zhang Wenzhong, Chen L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urba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lloc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 38(4): 506-519.].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8306/dlkxjz.2019.04.004.

URL [本文引用: 2]

吴韬, 严建伟.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度量及评价: 以天津市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0, 36(1): 75-81.

[本文引用: 2]

[ Wu Tao, Yan Jianwei.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s: An application in Tianjin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0, 36(1): 75-81.]. DOI: cnki:SUN:DLGT.0.2020-01-012.

URL [本文引用: 2]

郭雅琦, 陈鹏. 基于时空临近重复效应的犯罪热点特征及成因分析: 以北京市抢劫案件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804-814.

DOI:10.18306/dlkxjz.2020.05.009 [本文引用: 1]
时空临近重复效应是犯罪活动的一种重要时空特征。为深入研究犯罪热点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论文以北京市内城六区2012—2014年抢劫案件为例,通过核密度估计、时空临近重复计算及定义时空临近重复案件链等方法分析了犯罪热点的案件构成,并从犯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对犯罪热点内的案件特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内城六区的抢劫案件存在有“a”“b”“c”三个主要的空间热点,并且热点内的大部分案件均具有显著的时空临近重复效应;其中热点“a”位于双井、劲松一带,热点“c”位于南四环大红门桥一带,且2个热点内案件的犯罪人特征在一致性程度上高于环境类特征,表明热点的形成源于犯罪人在热点区域内重复作案的可能性较大;而热点“b”位于东南三环的分钟寺地区,热点内案件的环境类特征在一致性程度上高于犯罪人特征,表明该热点的形成为不同犯罪人在热点区域内集中作案的可能性较高。研究对警务部门开展针对性的犯罪打击和防控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 Guo Yaqi, Chen Peng. Ormation and feature analyses of crime hotspots using near repeat principle: A case study of robbery in Beijing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5): 804-814.]. DOI: cnki:SUN:DLKJ.0.2020-05-009.

URL [本文引用: 1]

杨忠霖, 游介文, 邹滨, . 两型模式下长株潭主城区PM2.5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 42(5): 65-68+72.

[本文引用: 1]

[ Yang Zhonglin, You Jiewen, Zou Bin, et al.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analysis of PM2.5 concentrations in Chang-Zhu-Tan agglomeration under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mode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9, 42(5): 65-68+7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969/j.issn.1672-5867.2019.05.020.

URL [本文引用: 1]

Andre Langlois.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dimensions of urban deprivation in Montreal: An analysis of the 1996 census data
Urban Studies, 2001, 38(1): 119-139.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00420980020014848.

DOI: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00420980020014848URL [本文引用: 1]

刘愿理, 廖和平, 张茜茜, . 西南喀斯特区贫困空间剥夺的识别及空间格局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5): 284-294.

[本文引用: 1]

[ Liu Yuanli, Liao Heping, Zhang Qianqian,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poverty spatial deprivation in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9, 35(15): 284-294.].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975/j.issn.1002-6819.2019.15.035.

URL [本文引用: 1]

张修芳, 牛叔文, 冯骁, . 天水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动因分析
地理研究, 2013, 32(12): 138-149.

[本文引用: 1]

[ Zhang Xiufang, Niu Shuwen, Feng Xiao, et al.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of a valley city: A case study of Tianshui city in wester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138-149.]. DOI: cnki:SUN:DLYJ.0.2013-12-014.

URL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空间 城市 环境 交通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