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n TDI of Chinese mainland in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global background
CHENYanhua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6-05-17
修回日期:2016-09-14
网络出版日期:2016-11-25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163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近年来,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10+1、东盟10+3、CEPA等东亚次区域合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是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创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的顺利启动与加速推进,势必对海峡两岸在全球的产业分工和国际参与空间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两岸未来经贸关系的发展定位与前景,即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持续攀升的祖国大陆是否需要继续坚持“同等优先”的惠台理念,台湾是否应当积极地投身“亚投行”“一带一路”并与大陆进行更深层次经济融合等议题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台商投资大陆(TDI)出发,立足全球经济视野,通过对TDI流入、流出及其在两岸投资环境中的经济传导机制进行定量检验与国际比较,明确其在两岸的经济增长贡献及影响地位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思想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刻解析,合理预测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及大陆台资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同时,亦能通过案例对比研究进一步丰富外商直接投资(FDI)及其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体系。关于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双缺口模型”理论[1]、新古典增长理论[2,3]和内生增长理论[4,5]为基础展开的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研究;二是以Dunning[6]提出的IDP(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理论为起点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或ODI)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外****侧重采用多国数据实证检验FDI或O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得到一般性的结论[7-12]。国内****则更多的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将FDI或OFDI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13-17]或国际资本流入或流出的外溢效用(如技术进步[18-20]、就业[21,22]、国内资本与进出口贸易[23,24]、产业与企业结构[25-27]等)、全要素生产率[20,28]等经济传导机制指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FDI流入与流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无论是FDI与东道国的相互作用还是OFDI与母国的经济效应研究均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29-31],而因FDI来源地或OFDI目的地动机与行为差异而导致的外资异质性的存在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于是,外资异质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32-39],来源于不同洲际、国家和地区的FDI对东道国以及不同目的地OFDI对母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国内资本、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溢出机制与程度明显不同,甚至对国内不同区域、省份和地区的影响亦存在差异。目前,有关中国大陆、台湾地区FDI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作为东道国或母国的经济社会效应、东道国的区位选择、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外资企业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地方“根植性”等方面展开[40-45]。其中,有关台商投资大陆(TDI)的研究主要关注了TDI的特征、动因及对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6-49]、TDI在大陆的区位分布、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50-52]、台资产业集群在大陆不同区域/地区的治理模式及成功经验(如苏南模式、东莞模式等)[53-58]、台湾地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创新网络的构建对大陆融入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二者创新机制的异同[59-62]等。
相应地,TDI对两岸经济增长效应及其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就业机会、经贸合作到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发展均有所涉及[46]。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① 研究角度上,已有研究大多将台商投资大陆(TDI)或者台商对外投资(OFDI)作为个案[63-71],缺乏将其置于更大时空背景下探讨大陆TDI与其他来源地FDI、台湾对大陆与对其他目的地OFDI对两岸经济贡献的对比,而此分析对进一步廓清TDI在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两岸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至关重要。② 研究方法上,相当数量的文献基于一定的经济理论,建立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等单一线性方程[63-65]、联立方程[66,67]、宏观经济模型[68,69]等传统计量经济模型分别或者综合度量台商直接投资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而此类计量经济方法无法揭示变量之间随时间推移产生的动态影响,易造成对变量解释力的高估;在对变量交互影响的估计中若不考虑解释变量内生性所产生的估计偏倚,也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而忽略变量非平稳性则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70]。
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利用1991-2014年16个样本国家/地区台商投资流入与流出的面板数据,结合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中的时间序列相关理论,分别构建纳入国内固定资本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进出口贸易等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比研究TDI与其他源地FDI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与其他目的地的OFDI对台湾的经济贡献,系统地深化TDI的流入与流出对两岸经济影响及发展关系的认识,这将有助于从全球维度上理解两岸投资关系的重要性与发展态势,并准确界定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研究的逻辑思路如下:首先,立足大陆,对比TDI与其他源地FDI对大陆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考察台湾在大陆外资中的经济地位;其次,从台湾出发,分析台湾对大陆与其他目的地的OFDI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考察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经济地位;最后,根据TDI在大陆、台湾的经济贡献地位差异,展望台商投资大陆以及两岸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策建议。
2 数据来源与样本
2.1 样本选择
研究的时间尺度定位于1991-2014年。因台湾对大陆的投资热潮始于1991年[71],且部分国家是从1990年开始采用SNA国际统计体系,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样本国家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选取该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的空间尺度涵盖亚洲、北美洲、欧洲的16个代表性的样本国家/地区(图1)。各样本国家/地区的选择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由于受样本时间序列长度的限制,为保证模型自由度与分析的准确性,各选取8个国家/地区进行对比。二是按照1991-2014年大陆实际吸收外资累计投资额和台湾对外投资累计投资额排序,将入围前8位之大陆FDI的亚洲5个国家/地区、北美洲1个国家、欧洲2个国家作为研究台商投资对大陆经济贡献的样本;同时,考虑到中国台湾对外投资主要以美国、大陆和东盟为主,将美国、中国大陆以及入围累计排名前15位的东盟6个国家作为研究台商投资大陆对本地经济贡献地位的样本(图2)。具体而言,大陆实际利用FDI样本国家/地区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台湾OFDI的样本国家/地区包括中国大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此外,因国家间政治因素和经济避税等方面限制导致的台商及其他源地外商通过第三地迂回投资情形的普遍存在,故样本国家/地区的排序筛选过程未含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贸易自由港。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研究区域
-->Fig. 1Study area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1991-2014年中国大陆实际利用样本国家/地区FDI存量分布情况
-->Fig. 2Utilization of FDI stock from sample countries/region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during 1991-2014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1991-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对样本国家/地区OFDI存量分布情况
-->Fig. 3OFDI stock to sample countries/regions in Taiwan during 1991-2014
-->
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为了考察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经济影响的重要程度,构建TDI对大陆经济影响和OFDI对台湾经济影响的VAR模型,选取大陆、台湾GDP分别作为量化大陆、台湾经济的增长指标,即作为被解释变量;与之相对应,选取大陆对台湾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额作为量化台商在大陆投资情况的经济指标,即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作为对比解释变量,分别将中国大陆对日本、美国、韩国、中国香港、英国、德国、新加坡7个不同经济体的实际利用外资额纳入模型(1),将中国台湾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美国7个经济体的投资额纳入模型(2);同时,为了增加模型的解释度,补充大陆、台湾的居民消费水平,大陆固定资产投资、台湾的固定资本形成额,大陆、台湾的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分别作为模型(1)、模型(2)的外生控制变量(表1)。其中,中国大陆居民消费水平、国内投资、进出口总额以及对样本国家/地区(含中国台湾)FDI实际利用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官网、中国商务部官网;中国台湾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本形成额、进出口总额以及对样本国家/地区OFDI(含中国大陆)数据来源于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1991-2015)、中国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1991-2015年统计月报。Tab. 1
表1
表1变量选择
Tab. 1Variance names
类型 | 变量 | 变量名 | 单位 | 变量 | 变量名 | 单位 |
---|---|---|---|---|---|---|
被解释变量 | 大陆GDP | GDP | 人民币亿元 | 台湾GDP | GDP1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台湾外商实际利用额 | TDI | 万美元 | 台湾对大陆投资额 | INVD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日本外商实际利用额 | JDI | 万美元 | 台湾对越南投资额 | INVV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美国外商实际利用额 | ADI | 万美元 | 台湾对新加坡投资额 | INVS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韩国外商实际利用额 | KDI | 万美元 | 台湾对马来西亚投资额 | INVM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香港外商实际利用额 | HDI | 万美元 | 台湾对泰国投资额 | INVT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英国外商实际利用额 | EDI | 万美元 | 台湾对菲律宾投资额 | INVP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德国外商实际利用额 | GDI | 万美元 | 台湾对印尼投资额 | INVI | 千美元 |
解释变量 | 大陆对新加坡外商实际利用额 | SDI | 万美元 | 台湾对美国投资额 | INVA | 千美元 |
控制变量 | 大陆居民消费水平 | CONS | 人民币元 | 台湾居民消费水平 | CONS | 新台币元 |
控制变量 | 大陆内部投资 | INV | 人民币亿元 | 台湾固定资产形成额 | INV | 新台币百万元 |
控制变量 | 大陆进出口总额 | EI | 百万美元 | 台湾进出口总额 | EI | 百万美元 |
新窗口打开
数据预处理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凡以人民币和新台币为单位的数据全部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为美元;二是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以1991年CPI为基期,对除大陆、台湾固定资产形成额外的其他指标进行指数平减,而大陆、台湾固定资产投资则采用1991年为基期的固定资本投资指数进行平减;三是因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所有数据取其自然对数值,以增强数据线性化趋势、消除异方差,同时便于考察各变量对GDP的敏感性。
3 模型构建与检验
3.1 VAR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建模方法分析[72]:① TDI、其他源地FDI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② 中国台湾在中国大陆与其他目的地的OFDI对中国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与其他传统计量经济模型相比,VAR模型对系统中的变量不作任何先验性约束,避免了因经济理论不完善而造成对变量外生性的错误设定,同时也可克服在对变量交互影响的估计中内生解释变量所造成的联立偏倚。而对于研究多变量序列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征,VAR方法更有其独特的适用性[70]。考虑建立VAR模型如下:
假设一:各个经济体对大陆FDI会相互影响且均会对GDP产生影响,则FDI与GDP之间满足内生关系,即存在相互影响机制,建立纳入居民消费水平、国内投资以及进出口总额3个控制性外生变量的不同源地FDI对大陆经济影响的VAR模型如下:
假设二:台湾对各个经济体投资额会相互影响且均会对GDP产生影响,则对外投资额与GDP之间满足内生关系,即存在相互影响机制,建立加入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形成额及进出口总额3个外生控制变量的不同目的地OFDI对中国台湾经济影响的VAR模型为:
式中:t表示各个变量的当期值;k表示各个变量滞后k期的值;A为截距项列向量,包含9个元素;
为考察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滞后结构分析,由图4看出模型(1)、模型(2)的根模倒数均位于单位圆之内,表明所估计的VAR模型是稳定可信的。同时,综合考虑AIC和SC最小值标准和样本容量限制,模型(1)、模型(2)的最佳滞后期k均确定为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模型(1)和模型(2)的倒数模检验图
-->Fig. 4Inverse roots of AR characteristic polynomial on model (1) and model (2)
-->
3.2 变量序列的协整检验
3.2.1 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如果直接用经典计量方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而造成结论无效[72]。因此本文采取ADF检验法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Tab. 2
表2
表2模型(1)和模型(2)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Tab. 2ADF of variances on model (1) and model (2)
模型(1)变量 | ADF统计值 | 临界值 | 结论 | 模型(2)变量 | ADF统计值 | 临界值 | 结论 |
---|---|---|---|---|---|---|---|
-4.06419 | -3.65845** | 平稳 | -2.95069 | -3.62203 | 非平稳 | ||
-2.60284 | -3.64496** | 非平稳 | D( | -4.72141 | -3.01236 | 平稳 | |
D( | -4.00917 | -3.00486** | 平稳 | -4.19766 | -3.62203 | 平稳 | |
-3.69136 | -3.04039** | 平稳 | -2.90865 | -3.62203 | 非平稳 | ||
-3.98442 | -3.62203** | 平稳 | D( | -7.03852 | -3.00486 | 平稳 | |
-3.21514 | -3.00486** | 平稳 | -4.21354 | -3.00486 | 平稳 | ||
-2.80874 | -3.6329** | 非平稳 | -3.0686 | -2.99806 | 平稳 | ||
D( | -5.05315 | -3.00486** | 平稳 | -3.35484 | -2.99806 | 平稳 | |
-7.93985 | -3.6329** | 平稳 | -3.882 | -2.99806 | 平稳 | ||
-1.71393 | -2.99806** | 非平稳 | -2.2485 | -2.99806 | 非平稳 | ||
D( | -5.60865 | -3.00486** | 平稳 | D( | -5.18991 | -3.00486 | 平稳 |
-4.56264 | -3.69081** | 平稳 | -4.10501 | -2.99806 | 平稳 | ||
0.8594 | -2.99806** | 非平稳 | -5.09167 | -2.99806 | 平稳 | ||
D( | -3.32494 | -3.00486** | 平稳 | -3.49064 | -3.69081 | 平稳 | |
1.129209 | -2.99806** | 非平稳 | -3.60978 | -3.62203 | 平稳 | ||
D( | -3.64538 | -3.00486** | 平稳 | ||||
-3.09974 | -3.69081** | 非平稳 | |||||
D( | -3.29338 | -3.00486** | 平稳 |
新窗口打开
通过ADF检验发现:模型(1)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序列
3.2.2 变量序列的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理论的经济意义在于揭示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虽然在短期具有各自的变动趋势,但在长期存在协调发展的趋势。关于协整关系检验和估计的方法主要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72]。鉴于本文中模型(1)、模型(2)中的样本容量均小于30个,并且涉及8个内生变量和3个外生变量,为了克服多变量小样本条件下Engle-Granger两步法参数估计不足,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方法进行协整检验。因模型(1)、模型(2)选择1期滞后,故JJ检验选择0期滞后,结果如表3、表4所示。
Tab. 3
表3
表3模型(1)变量的JJ检验结果
Tab. 3JJ test of variances on model (1)
协整检验 | 特征根 | 迹统计量 | Critical Value(5%) | Prob |
---|---|---|---|---|
无协整关系 | 0.975886 | 354.5015 | 197.3709 | 0.0000 |
最多一个协整关系 | 0.953738 | 268.8272 | 159.5297 | 0.0000 |
最多两个协整关系 | 0.929011 | 198.138 | 125.6154 | 0.0000 |
新窗口打开
Tab. 4
表4
表4模型(2)变量的JJ检验结果
Tab. 4JJ test of variances on model (2)
协整检验 | 特征根 | 迹统计量 | Critical Value(5%) | Prob |
---|---|---|---|---|
无协整关系 | 0.946488 | 253.7887 | 197.3709 | 0.0000 |
最多一个协整关系 | 0.905523 | 186.4483 | 159.5297 | 0.0007 |
最多两个协整关系 | 0.848562 | 132.182 | 125.6154 | 0.0187 |
新窗口打开
从表3、表4来看,模型(1)与模型(2)的原假设为“没有协整关系”直到“最多两个协整关系”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在5%水平能拒绝原假设,说明两个模型均存在至少两个协整关系,即模型(1)、模型(2)的变量之间均满足长期均衡。
4 结果分析
4.1 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新息冲击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产生影响的程度。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TDI、其他源地FDI与大陆经济增长波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台商对大陆、其他目的地OFDI与中国台湾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根据Eviews6.0所提供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和函数的图备选项,选择Cholesky分解法为两个模型构建约束条件为上三角矩阵为0,并分别采用组图表示大陆经济增长波动对不同源地FDI、台湾经济增长波动对其不同目的地OFDI的一个标准新息的响应程度,具体结果如图5、图6所示。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不同源地FDI对中国大陆经济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图
-->Fig. 5Response to mainland economic influence of FDI from sample countries/regions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不同目的地OFDI对中国台湾经济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图
-->Fig. 6Response to Taiwan economic influence of OFDI of sample countries/regions
-->
4.1.1 TDI与大陆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为了看出收敛性,选择考察40期。其中1期代表一个时间跨度,因本文考察的是年度数据,故1期代表1年),大陆经济增长在受到不同源地FDI一个标准新息的冲击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态势,即不同源地FDI一个标准新息冲击对大陆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具体而言,首先从影响趋势来看:① 从第1期到13期,大陆GDP受到TDI一个标准信息冲击的负向响应(即增长下降)且呈波动减小趋势,15期以后为趋于平稳的正向响应,30期后开始逐步下降,说明中国台湾投资的一个标准新息冲击对大陆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造成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仍可刺激大陆GDP的正向增长。② 中国大陆GDP受到日本、韩国、美国和新加坡、英国这两组外资源地FDI的一个标准信息冲击表现出了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之处在于日本、韩国、美国的FDI使中国大陆GDP的冲击响应在前7期的值均为负且波动减小,第8期开始转为正值并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第23期左右达到最高峰,此后逐步收敛,而新加坡、英国的FDI对中国大陆的冲击基本表现为前30期左右的负向响应,此后逐步转化为正向响应。这说明日本、韩国、美国的FDI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贡献较TDI更早地得以体现,并且在较长时间段内会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而新加坡与英国的FDI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抑制大陆经济发展。③ 中国香港、德国FDI的一个标准新息冲击使大陆GDP做出的响应基本为负值,只是前8期个别出现零星正值,与前面述及的中国台湾、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的FDI冲击响应表现相反,即从长期来看,中国香港、德国的FDI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内地投资以及其他样本国家/地区的FDI,存在挤出效应,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陆经济增长;其次,从影响幅度来看,TDI与中国香港、新加坡FDI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幅度较大,可达0.04%及以上;而TDI比日本、韩国、美国FDI的最大正向影响幅度分别低0.05%、0.04%、0.03%。
4.1.2 台湾OFDI与台湾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由图6(为了看出收敛性,选择考察10期)发现,中国台湾对不同目的地投资一个标准新息的冲击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亦不同。首先,就影响趋势来言,① 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新加坡、泰国OFDI的一个标准新息冲击做出的响应基本相同,即除了前2期为负向响应外,从第3期开始转为正向并达到峰值,此后呈现减小趋势并逐步收敛,说明对这3个国家/地区的投资对中国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经历了先抑制后促进的过程。② 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受到对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OFDI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值在10期以内均为正值且逐步收敛,说明对这3个国家的投资始终能够正向刺激台湾的经济增长。③ 与中国台湾OFDI对中国大陆、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冲击响应相反,对印尼OFDI使台湾经济增长受到一个标准新息冲击做出的响应值在10期以内基本为负值,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中国台湾经济发展。④ 中国台湾对美国OFDI的一个标准新息冲击作出的响应在前2期为正值,其后在正负值间波动,最后趋于收敛稳定,说明其对台湾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小,经历了先促进后抑制的过程。其次,就影响幅度而言,中国台湾在中国大陆、越南、泰国、新加坡的OFDI对中国台湾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幅度较大(0.12%以上),负向影响幅度最小的是中国大陆(-0.02%)和越南(-0.005%)。
4.2 基于VAR的方差分解分析
基于对脉冲响应函数的估计,方差分解方法将VAR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几个组成部分,由此揭示各系统变量对彼此波动的相对影响贡献率[72]。为了看出收敛性,模型(1)、模型(2)均选择考察20期长度,结果如图7、图8所示。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模型(1)各变量序列的方差分解
-->Fig. 7Variance decomposition on model (1)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模型(2)各变量序列的方差分解
-->Fig. 8Variance decomposition on model (2)
-->
4.2.1 全球背景下台湾在大陆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从图7中可以看出,FDI在20期以后对大陆GDP增长的贡献程度排序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德国>英国,相应的逐渐收敛至32.2%、17.0%、13.6%、7.9%、4.0%、3.3%、2.2%、1.7%。换言之,TDI对大陆GDP影响的重要程度占第五位。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就日本、美国、韩国FDI对中国大陆的经济贡献领先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之FDI来看,虽然1949年以来港台华侨投资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快速增长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伴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出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土地资源成本、投资环境优越等方面的考虑,将其在亚太地区全球战略的重点部署在中国大陆,投资规模日益增大,年增长速率亦稳步提升,远远超过了华侨投资,导致了其对中国大陆GDP的增长贡献排位稳居前列;二是德国、英国等欧盟国家由于地理、语言、政治宣传等方面的障碍,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起步较晚,规模不大,导致了“影响程度最小”,对中国大陆的GDP贡献排位靠后。本文结果与已有研究所认为的“港澳台地区的华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在所有外资中最大,其次为日本、新加坡、韩国外资,而美国和欧盟国家外资的作用较小”[32]的结论不尽相同。其中,除了欧盟国家 “影响程度最小”相同外,华资、亚洲发达国家和美国的投资贡献排位均有变动。这是因为已有相关文献基本将港澳台投资合并作为华资与其他源地外资进行分区域、分类型对比,且未考虑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来源地FDI本应是相互影响的这一因素,即彼此之间存在挤出效应,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与本文结果之间的差异。而本文将样本国家/地区置于同一VAR模型框架内进行了考察,区域可比性较之以往大大增强。
4.2.2 全球背景下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根据图8发现,台湾OFDI在20期以后对台湾GDP的贡献程度排序依次为: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美国,相应的逐渐收敛至15.9%、15.5%、13.9%、13.5%、13.0%、4.2%、1.0%、0.1%,即台商投资大陆对台湾GDP影响的重要程度占第一位。究其原因,从总体区域来看,20世纪90年代,进入国际市场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台美贸易逆差扩大和贸易摩擦增加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台湾对外投资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长期依赖美国转变为投资市场的多元化,且对中国大陆和东盟国家的投资增长速度快于以缓和贸易摩擦、吸收先进技术为导向的美国投资[47]。但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投资环境表现欠佳,如金融危机、政局动荡、劳工不足、工资上涨、房地产价格飙涨等,而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却逐渐回暖,导致中国台湾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规模大幅度减小,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进一步倾斜,因此产生了中国大陆、东南亚6国、美国的投资贡献排位之研究结果。从东南亚内部的具体国别来看,自1990年以来,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重心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相对较稳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而泰国、印尼、菲律宾则分别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内经济及治安恶化、政局不稳定等因素逐渐淡出台商对外投资的主要“阵营”[7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台商对外投资经济贡献的排位。另外,本文结果与已有文献中的“与台湾其他投资区域相比,大陆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结论[47-49]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已有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即通过时间序列的投资数据直观地对TDI的流向进行区域路径演示从而凸显大陆投资的重要性,本文则从定量的角度对此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基于VAR模型研究全球背景下台商投资与两岸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为考察TDI在大陆FDI和台湾OFDI中的地位以及两岸经济依赖关系的认识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研究框架。具体而言,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纳入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之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作为外生变量,从大陆FDI和台湾OFDI两个维度分别构建VAR模型对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贡献地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为:(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显示,TDI冲击对大陆经济增长存在短期负向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仍可刺激大陆GDP的正向增长,而对台湾的经济增长则保持长期影响且幅度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2)方差分解分析表明,与其他主要投资源地FDI相比,TDI对大陆GDP贡献的重要程度占第5位,即小于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香港FDI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与其他主要对外投资目的地相比,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对台湾本地的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最大,即大于美国和东盟位居第1。
5.2 讨论
本文发现两岸经济发展依赖关系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即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祖国大陆。这对两岸未来经贸合作与发展的一体化政策设计具有重要启示:(1)运用地理学思维理解与指导大陆继续惠台。伴随“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和“RCEP”的加速推进,国内投资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加之“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74]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夯实了大陆未来可观的融资前景。这无疑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台商投资逐步丧失优势,而作为大陆外资主要源地的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则因具备满足中国大陆发展高科技或高资本密集产业需要的领先技术和雄厚资本必将取而代之。然而,目前祖国大陆对台商投资仍然采取一贯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惠台法规和政策,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来解析这一做法,确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是根据“地缘学派”所主张的“地域关系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与战略”思想,台湾的地缘政治区位对大陆至关重要,是其他地缘政治势力平衡与大陆政治与经济利益的间接“筹码”;二是结合“区位学派”的核心思想,两岸隔海相邻,经贸往来密切,尤其是台企多年“深耕”大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西区等东南沿海经济区,符合“距离衰减原理和空间相互作用规律”。可见,两岸的地缘政治区位、天然地理区位决定了大陆惠台经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据此,本文立足大陆,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充分利用与台湾地区的地缘优势,完善与加快“海峡经济区”的建设。如可考虑将大陆现有自贸区内的上海港、厦门港、广州港与台湾的高雄港联合共建“海峡自由贸易港”,为两岸经济发展营造更大空间。另一方面,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台企集聚地”为依托,改善和培育大陆本地的产业配套环境,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现有台资企业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2)台湾应调整投资产业形态及其价值链布局策略。目前,台湾经济面临边缘化危机,如已开始“发牌运作”的亚投行以及正式启动的“RCEP”协议(RCEP市场占台湾出口额约70%),台湾均不得其门而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也将进一步制约台湾出口产业的发展,加之台湾经济“大选”之前就早已险象环生的现状[75]等使其逐步陷入了内忧外患之困境。因此,台湾当局唯有搁置两岸政治争议与恐惧,紧密结合祖国大陆,继续推进ECFA协商,积极投身祖国大陆主导的“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方可进一步参与全球区域整合及全球市场开拓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具体而言,建议台湾地区从产业形态、价值链升级与布局两个方面进一步调整投资政策导向:一是在以制造业合作为主的基础上,拓展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以及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新业态,在两岸及祖国大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二是推动大陆台资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均衡发展与空间布局协调。注重现有台资产业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开发与设计、品牌和营销环节的“本土化”,实现从构建两岸共同的“国家价值链(NVC)”到融入“全球价值链(GVC)”,以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同时,还应适当将这些附加值环节投资的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化,通过技术外溢增进大陆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承接新技术的能力,助力两岸产业升级转型与优化的全面铺开。
此外,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说明了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 因数据资料有限、样本容量仅为1991-2014年的年度数据,如能获取季度甚至是月度数据,扩大样本容量,进行不同时间段内的VAR分析能够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更加丰富的结论;② 采用的是宏观层面的国家/地区数据,后续研究可以利用行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进一步对TDI与两岸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相应分析。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63] | , |
[64] | .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日趋紧密。为了探究台湾母公司与大陆子公司之间深层关系,为了清晰把握台湾母公司投资大陆的效果和效益,设计并开展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数据挖掘研究。 本研究在介绍了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的发展,以及数据挖掘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数据挖掘研究。具体包括台商赴大陆投资信息查询系统的维护更新,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同时选取决策树、关联规则分析中的ID3、Apriori算法并将其运用于研究中。研究发现,十年之间,伴随着赴大陆投资台湾企业类别和数量上的增加,企业在内地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效率也有较大提升。与此同时行业类别在企业投资收益率中的作用正逐步减弱,决定企业投资效果更多的依赖于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但行业特征依然是台湾企业投资大陆投资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针对台湾企业各经营指标之间关联关系的挖掘,发现企业经济指标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关系,但大陆子公司的实收资本和台湾母公司经营业绩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关系。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日趋紧密。为了探究台湾母公司与大陆子公司之间深层关系,为了清晰把握台湾母公司投资大陆的效果和效益,设计并开展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数据挖掘研究。 本研究在介绍了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的发展,以及数据挖掘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数据挖掘研究。具体包括台商赴大陆投资信息查询系统的维护更新,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同时选取决策树、关联规则分析中的ID3、Apriori算法并将其运用于研究中。研究发现,十年之间,伴随着赴大陆投资台湾企业类别和数量上的增加,企业在内地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效率也有较大提升。与此同时行业类别在企业投资收益率中的作用正逐步减弱,决定企业投资效果更多的依赖于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但行业特征依然是台湾企业投资大陆投资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针对台湾企业各经营指标之间关联关系的挖掘,发现企业经济指标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关系,但大陆子公司的实收资本和台湾母公司经营业绩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关系。 |
[65] | . , 尽管从贸易理论,上来说****们对投资和贸易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存在着争论,但是实证分析发现,1991-2009年间,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带动了贸易的增长,存在着互补效应。而且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台湾自大陆进口与向大陆出口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 尽管从贸易理论,上来说****们对投资和贸易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存在着争论,但是实证分析发现,1991-2009年间,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带动了贸易的增长,存在着互补效应。而且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台湾自大陆进口与向大陆出口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
[66] | . , 本文建立了一个台湾地区宏观经济模型 ,涉及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国民消费、区内资本形成、货币供给、就业、各级产业、工资、物价、税收、总需求等各个方面。该模型将两岸间进出口贸易设定为外生变量 ,考察两岸间商品进出口贸易变动对台湾宏观经济主要变量的影响程度。 , 本文建立了一个台湾地区宏观经济模型 ,涉及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国民消费、区内资本形成、货币供给、就业、各级产业、工资、物价、税收、总需求等各个方面。该模型将两岸间进出口贸易设定为外生变量 ,考察两岸间商品进出口贸易变动对台湾宏观经济主要变量的影响程度。 |
[67] | . , , |
[68] | . , 20世纪9D年代以来,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当前台湾已 是大陆第4大贸易伙伴,而台湾也已占海外对大陆投资的第4位.现实的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就两岸经济的相互影响给予深入的定量分析,为此,我们研制了一个基于 贸易与资本流动的两岸宏观经济联接模型,并以此为工具,定量研究了两岸间的经济互动关系与相互依存关系.本文主要介绍祖国大陆与台湾宏观经济联接模型的特 点与模型结构,并就模型的动态仿真与初步应用进行了简要说明. |
[1] | , |
[2] | , |
[68] | , 20世纪9D年代以来,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当前台湾已 是大陆第4大贸易伙伴,而台湾也已占海外对大陆投资的第4位.现实的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就两岸经济的相互影响给予深入的定量分析,为此,我们研制了一个基于 贸易与资本流动的两岸宏观经济联接模型,并以此为工具,定量研究了两岸间的经济互动关系与相互依存关系.本文主要介绍祖国大陆与台湾宏观经济联接模型的特 点与模型结构,并就模型的动态仿真与初步应用进行了简要说明. |
[69] | . ,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这种投资对大陆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不仅缓解和弥补了大陆建设资金的不足,改善了大陆的产业结构,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大陆的财税收入,为大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大陆的进出口贸易。本文首先从定性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对大陆的资本形成、三大产业、进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研究表明,台商投资在大陆资本形成中基本上处于一个平稳的态势,占大陆资本形成总额的0.7%左右;在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中,已由传统产业到科技产业又到高科技产业;台商投资主要流向资源开发业和进口替代型产业,而后进口替代型产业又逐渐转变为出口加工型产业,这样,大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大陆的对外贸易;同时,大陆台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为大陆创造就业机会。 然后,为了更好地说明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对大陆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台商投资的大陆宏观经济模型,并设计了两套模拟方案来分析台商增加投资大陆对大陆经济的影响,定量地研究了大陆经济对台商投资的依存关系。 最后,针对掀起的一波又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热潮,本文分析了在新世纪台商投资大陆的趋势和展望。 |
[3] | , This article has no associated abstract. ( fix it ) |
[4] | , |
[69] | ,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这种投资对大陆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不仅缓解和弥补了大陆建设资金的不足,改善了大陆的产业结构,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大陆的财税收入,为大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大陆的进出口贸易。本文首先从定性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对大陆的资本形成、三大产业、进出口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研究表明,台商投资在大陆资本形成中基本上处于一个平稳的态势,占大陆资本形成总额的0.7%左右;在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中,已由传统产业到科技产业又到高科技产业;台商投资主要流向资源开发业和进口替代型产业,而后进口替代型产业又逐渐转变为出口加工型产业,这样,大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大陆的对外贸易;同时,大陆台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为大陆创造就业机会。 然后,为了更好地说明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对大陆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台商投资的大陆宏观经济模型,并设计了两套模拟方案来分析台商增加投资大陆对大陆经济的影响,定量地研究了大陆经济对台商投资的依存关系。 最后,针对掀起的一波又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热潮,本文分析了在新世纪台商投资大陆的趋势和展望。 |
[70] | . , 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已有研究对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 的度量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对两岸经贸交流相对规模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直接经济效益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总体经济效应的度量,以及基于动态系统要求所 进行的度量;而不同度量方法对应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概念的不同外延.关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应当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系统的输入层、作用层和输出层分别 加以界定,相应的度量方法也需予以适当拓展. |
[5] | , |
[6] | , |
[70] | , 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已有研究对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 的度量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对两岸经贸交流相对规模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直接经济效益的度量,对两岸经贸交流总体经济效应的度量,以及基于动态系统要求所 进行的度量;而不同度量方法对应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概念的不同外延.关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应当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系统的输入层、作用层和输出层分别 加以界定,相应的度量方法也需予以适当拓展. |
[71] | . , 台湾作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又属典型的海岛型经济,其对外投资中有相当部分是中小企业,因此其投资活动更多地具有它的特殊性.本文试图首先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来揭示出台湾海外投资的特点及其特殊性的根源. |
[7] | , |
[8] | , Using time-series and panel data from 1986 to 200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 between GDP, exports, and FDI among China, Korea, Taiwan, Hong Kong, Singapore, Malaysia,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the eight rapidly developing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economies. After reviewing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testing the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time-series data, we estimate the VAR of the three variables to find various Granger causal relations for each of the eight economies. We found each country has different causality relations and does not yield general rules. We then construct the panel data of the three variables for the eight economies as a group and then use the fixed effects and random effects approaches to estimate the panel data VAR equations for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The panel data causality results reveal that FDI has unidirectional effects on GDP directly and also indirectly through exports, and there also exists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between exports and GDP for the group.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nel data causality analysis has superior results over the time-series causality analysis. Economic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our analyses are then explored in the conclusions. |
[71] | , 台湾作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又属典型的海岛型经济,其对外投资中有相当部分是中小企业,因此其投资活动更多地具有它的特殊性.本文试图首先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来揭示出台湾海外投资的特点及其特殊性的根源. |
[72] |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全面介绍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要的和全新的发展,并将它们纳入一个完整、清晰的体系之中。《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在数学描述方面适当淡化,以讲清楚方法、思路为目标,不做大量的推导和证明,重点放在如何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方法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建模、预测、模拟等实际操作上。《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中的实际案例大多数是作者在实践中运用的实例和国内外的经典实例,并基于EViews软件来介绍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可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在经济、统计、金融等领域从事定量分析的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全面介绍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要的和全新的发展,并将它们纳入一个完整、清晰的体系之中。《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在数学描述方面适当淡化,以讲清楚方法、思路为目标,不做大量的推导和证明,重点放在如何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方法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建模、预测、模拟等实际操作上。《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中的实际案例大多数是作者在实践中运用的实例和国内外的经典实例,并基于EViews软件来介绍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可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在经济、统计、金融等领域从事定量分析的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
[73] | . ,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投资动机、区位选择条件、投资形式等都同发达国家不同,这就向传统上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 台湾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颇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者。对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与行为进行研究,无疑对现有的为数不多的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对外投资理论是一大补充。本论文以台湾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与实证探索。 论文围绕着台湾企业对外投资动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由于台湾不同企业对外投资目的不同,导致其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论文共分七章,对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台湾对外投资的动机和行为特征与现有理论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由于中国大陆、东盟国家和美国是台湾最主要的对外投资地区,因此,论文的实证分析也以这三个地区或国家为主。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信息时代,台湾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目的以扩张型为主,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则兼具了防御型与扩张型两种特征,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是台湾制造产业向岛外的延伸,其对经济影响利大于弊。 |
[9] | , This study uses a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 and finds new evidence that the positive impact of FDI on growth “kicks in” only after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exceeds a threshold level. Until then, the benefit of FDI is non-existent. |
[10] | , Within Japanese multinational firms, parent exports from Japan to a foreign reg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roduction in that region by affiliates of that parent, given the parent's home production in Japan and the region's size and income level. This relationship is similar to that found for Swedish and U.S. multinationals in parallel studies. A Japanese parent's worldwide exports tend to be larger, relative to its output, the larger the firm's overseas production. In this respect also, Japanese firms resembled U.S. multinationals. A Japanese parent's employment, given the level of its production, tends to be higher, the greater the production abroad by the firm's foreign affiliates. Japanese firms' behavior in this respect is similar to that of Swedish firms, but contrasts with that of U.S. firms. U.S. firms appear to reduce employment at home, relative to production, by allocating labor-intensive parts of their production to affili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wedish firms seem to allocate the more capital-intensive parts of their production to their foreign affiliates, mostly in high-wage countries. We conclude that in Japanese firms and ancillary employment at home to service foreign operations outweighs any allocation of labor-intensive productio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
[73] | ,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投资动机、区位选择条件、投资形式等都同发达国家不同,这就向传统上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 台湾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颇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者。对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与行为进行研究,无疑对现有的为数不多的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对外投资理论是一大补充。本论文以台湾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与实证探索。 论文围绕着台湾企业对外投资动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由于台湾不同企业对外投资目的不同,导致其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论文共分七章,对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台湾对外投资的动机和行为特征与现有理论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由于中国大陆、东盟国家和美国是台湾最主要的对外投资地区,因此,论文的实证分析也以这三个地区或国家为主。台湾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信息时代,台湾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目的以扩张型为主,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则兼具了防御型与扩张型两种特征,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是台湾制造产业向岛外的延伸,其对经济影响利大于弊。 |
[74] | . , 2015-11-4. |
[11] | , |
[12] | , This paper surveys the effe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developed home countr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focus is on the production interactions arising from outward investment 鈥 what is the impact on home country exports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 鈥 but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effects on investment, the balance-of-payments,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and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home country.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outward FDI is beneficial to the investing firm, but that the effects on the home country vary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ment project and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the home and host countries. In most cases, there is only a small impact on total exports and production in the developed home countries, but the net effect on employment may be mildly negative. This is related to a shift in production structure, whereby labor intensive activities are outsourced to host countries with lower wage levels, and more advanced operations are kept at home. Most home countries encourage outward investment, but the fear for negative effects (particularly on the balance-of-payments) has at times motivated restrictions on FDI.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effects on developing home countries, and notes that these are likely to coincide with the effects on developed home countries. One exception is technology-sourcing investments, which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in developed home countries, and which may, at least in theory,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inward FDI as a source of technology for the more advanced developing economies. |
[74] | . , 2015-11-4.] |
[75] | . . |
[13] | . , 定量模型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具显著影响,但并非是促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影响变量。大企业调查表明,外资影响通过产业关联在投资地和非投资地扩散,外资对沿海地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促进作用。 , 定量模型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具显著影响,但并非是促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影响变量。大企业调查表明,外资影响通过产业关联在投资地和非投资地扩散,外资对沿海地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促进作用。 |
[14] | . ,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而上海成为中国全球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上海外资的增长变化、产业分布和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外商在上海工业中的投资特点,最后探讨了外商投资的集聚地—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 ,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而上海成为中国全球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上海外资的增长变化、产业分布和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外商在上海工业中的投资特点,最后探讨了外商投资的集聚地—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 |
[15] | . , 1980年代以来浙江的外商直 接投资迅猛发展。文章利用1983—2004年时间序列,分二个时段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 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超前2年的浙江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长期供给溢出效应作用大于当年的浙江外商 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短期需求拉动作用。无论从短期效应看还是对长期效应而言,后时段(1992—2004年)比前时段(1983—1992年)作用 大。最后提出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 1980年代以来浙江的外商直 接投资迅猛发展。文章利用1983—2004年时间序列,分二个时段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 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超前2年的浙江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长期供给溢出效应作用大于当年的浙江外商 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短期需求拉动作用。无论从短期效应看还是对长期效应而言,后时段(1992—2004年)比前时段(1983—1992年)作用 大。最后提出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
[16] | . , Dunning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理论认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和人均GNP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而反映对外直接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逐步拓宽,投资产业不断延伸,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特征,仍处于Dunning的投资周期理论的第二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短期稳定的正向关系,经济增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Granger原因,但反之不成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要实行区域和产业上的非均衡发展对策,以促进从第二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转变. . , Dunning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理论认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和人均GNP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而反映对外直接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逐步拓宽,投资产业不断延伸,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特征,仍处于Dunning的投资周期理论的第二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短期稳定的正向关系,经济增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Granger原因,但反之不成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要实行区域和产业上的非均衡发展对策,以促进从第二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转变. |
[17] | . ,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存在区域差异。全国、东部以及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大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要远远小于其长期效应。 ,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增长效应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存在区域差异。全国、东部以及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大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要远远小于其长期效应。 |
[18] | . ,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FDI技术溢出机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微观分析,并利用省市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认为,在经济转型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受到低估,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的激励不足,同时制度的缺陷又禁锢了国内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FDI技术溢出机制受到强有力的制约。本文的经验实证结果印证了前面的理论分析,即在控制了制度改善的效率影响之后,我们发现FDI对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是负面的;国内制度的改进有助于FDI技术溢出的发挥,相对完善的国内制度环境已成为FDI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 ,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FDI技术溢出机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微观分析,并利用省市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认为,在经济转型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受到低估,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的激励不足,同时制度的缺陷又禁锢了国内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FDI技术溢出机制受到强有力的制约。本文的经验实证结果印证了前面的理论分析,即在控制了制度改善的效率影响之后,我们发现FDI对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是负面的;国内制度的改进有助于FDI技术溢出的发挥,相对完善的国内制度环境已成为FDI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 |
[19] | . , FDI(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话题,但相关文献多为静态研究。本文认为FDI 的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即FDI 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或挤出效应,随着FDI 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推移而变化。利用2003-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对城市面板数据建立门槛回归模型,研究FDI 技术溢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随着FDI 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推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变化呈扁S曲线:初始,FDI对内资企业表现为明显的挤出效应;3~4 年后,逐渐由挤出效应向溢出效应转变;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溢出效应减缓下降,最终表现为不明显的溢出或挤出效应。此外,对不同所有制的内资企业,FDI技术溢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 , FDI(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话题,但相关文献多为静态研究。本文认为FDI 的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即FDI 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或挤出效应,随着FDI 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推移而变化。利用2003-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对城市面板数据建立门槛回归模型,研究FDI 技术溢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随着FDI 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推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变化呈扁S曲线:初始,FDI对内资企业表现为明显的挤出效应;3~4 年后,逐渐由挤出效应向溢出效应转变;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溢出效应减缓下降,最终表现为不明显的溢出或挤出效应。此外,对不同所有制的内资企业,FDI技术溢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 |
[20] | . ,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对投资母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依据1985~2006年我国对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运用LP模型测算了通过ODI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就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能够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统计数据对投资规模的低估;技术寻求型ODI所占比例较小;海外投资产业集中在技术密集度低的行业。 ,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对投资母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依据1985~2006年我国对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运用LP模型测算了通过ODI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就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能够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统计数据对投资规模的低估;技术寻求型ODI所占比例较小;海外投资产业集中在技术密集度低的行业。 |
[21] | . , 文章利用中国28个省份1985-2004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从东部往西部递增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失衡状态,因此不能依靠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来带动就业,而应该通过优化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来达到这一目的. , 文章利用中国28个省份1985-2004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从东部往西部递增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失衡状态,因此不能依靠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来带动就业,而应该通过优化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来达到这一目的. |
[22] | . , 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 断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文章考察了2003~2009年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首次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和变截距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就业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与国内就业显著正相关,同 时,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不同。 , 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 断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文章考察了2003~2009年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首次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和变截距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就业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与国内就业显著正相关,同 时,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不同。 |
[23] | . , 基于近30年的发展历程,重点揭示了东北地区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通过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投资的经济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具有高投资率和低投资弹性的特征,未来扩大投资具有较大的经济效应空间。对分析结果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结构和区域投资效应的差异性三方面进行阐释,为东北地区今后的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 , 基于近30年的发展历程,重点揭示了东北地区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通过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投资的经济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具有高投资率和低投资弹性的特征,未来扩大投资具有较大的经济效应空间。对分析结果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结构和区域投资效应的差异性三方面进行阐释,为东北地区今后的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
[24] | . , 文章选取1988年到2008年山东省GDP、FDI和进出口的统计数据,基于VAR模型,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运用Johansen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FDI、进出口均是山东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FDI也与进出口形成长期的单向因果关系. , 文章选取1988年到2008年山东省GDP、FDI和进出口的统计数据,基于VAR模型,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运用Johansen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FDI、进出口均是山东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FDI也与进出口形成长期的单向因果关系. |
[25] | . ,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 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 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低速徘徊的阶段。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 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 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 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低速徘徊的阶段。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 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
[26] | . , OFDI通过产业转移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补缺效应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修改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型,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10名省份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OFDI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OFDI对我国产业升级有着正向影响,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促进效应较小。最后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OFDI通过产业转移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补缺效应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修改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型,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10名省份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OFDI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OFDI对我国产业升级有着正向影响,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促进效应较小。最后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27] | . ,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东北、长三角、湖北十堰—武汉、重庆市、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六大汽车企业集聚区,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影响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本文以2004年中国2160个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汽车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能显著提升汽车企业效率,汽车企业规模越大、相同产业或相近产业的集聚越能有效促进汽车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信息资源,增进企业的上下游联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汽车企业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城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对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汽车业外资对本地汽车企业没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对本地汽车生产企业有较明显的溢出。 ,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东北、长三角、湖北十堰—武汉、重庆市、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六大汽车企业集聚区,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影响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本文以2004年中国2160个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汽车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能显著提升汽车企业效率,汽车企业规模越大、相同产业或相近产业的集聚越能有效促进汽车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信息资源,增进企业的上下游联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汽车企业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城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对我国汽车企业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汽车业外资对本地汽车企业没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对本地汽车生产企业有较明显的溢出。 |
[28] | . , 梳理了中部地区吸收利用FDI的现状和特征,计算出了中部的 TFP(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构建VAR模型对FDI和TFP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FDI对中部地区的技术 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中部地区在吸收利用FDI过程中要引导技术引进,加强自主创新;创造公平环境,扶持本土企业;鼓 励中外合资,强化技术合作. , 梳理了中部地区吸收利用FDI的现状和特征,计算出了中部的 TFP(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构建VAR模型对FDI和TFP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FDI对中部地区的技术 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中部地区在吸收利用FDI过程中要引导技术引进,加强自主创新;创造公平环境,扶持本土企业;鼓 励中外合资,强化技术合作. |
[29] | ,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Michael Porter's recent volume underestim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s fo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This i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oss-border value added activities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mpinge upon each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diamond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nature and form of this networking and how rec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have increase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economic activity between the leading industrial nations of the world.Key word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globalization; interdependence; created assets; natural assets; firm specific assets; Porter's domestic diamond; global (supranational) diamond; governments.IntroductionIn my introductory remarks, I propose to concentrate on just one issue, which I find is among those least well dealt with in Michael Porter'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Put in question form, it is 'How does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ffe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individual Nation States? Does the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s have any bearing on the determinants of a country's economic well-being, and, if so, what if anything, should National governments do about it?By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 mean a close and intricate cross-border networking of all kinds of commercial intercourse, such that each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linked to the others in a network of 'spider web' relationships. The modes of interdependencies are principally three fold, viz arms length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firm cooperative agreem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globalization for individual countries will depend on how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re in relation to purely national transactions, the kinds of assets and products traded, and the modali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volvement. Clearly,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of a country will vary according to such variables as its size, stage of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attitude toward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c.f. China with Singapore or Switzerland with Albania; but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echn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have considerably strengthened the commercial links between Nation States (1), and, as a consequence, governments are being forced to revaluat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ir domestic economic strategies (Dunning 1993).Glob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How then is globalization (2) affect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ountries? Furthermore, (and this is not the same thing) how is it affec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whose headquarters are domicil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t may be helpful to consider six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global economy of the 1990s. Some of these features have helped foster the territorial outreach of firms (in each of the forms mentioned above); some go hand in hand with globalization; and some of the outcome of it.1. The value generating assets (3) of most countries--and particularly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ies--in a global economy are increasingly taking the form of created assets, e.g. the human capital, (stock of all kinds of knowledge,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rganizational systems,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even Government policy (4)), rather than natural assets, notably land and untrained labor. Increasingly too, the 鈥 |
[30] | , |
[31] | . , 近年来,随着FDI的大量涌入,我国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 系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由于使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差异。本文将重点放在国内文献上,将已有研究分为FDI对中国经济 增长起正面作用,起负面作用和两者相互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 近年来,随着FDI的大量涌入,我国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 系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由于使用的数据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差异。本文将重点放在国内文献上,将已有研究分为FDI对中国经济 增长起正面作用,起负面作用和两者相互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
[32] | . , 文章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与国内资本异质,而且其内部因来源地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的外溢效应上。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的华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所有外资中最大,而来源于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外资的作用较小。 , 文章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与国内资本异质,而且其内部因来源地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的外溢效应上。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的华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所有外资中最大,而来源于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外资的作用较小。 |
[33] | . , 本文在分析西安市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结构的基础上,选取了1996-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因素进行归纳,再用回归分析得到主要因子对西安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港华美因子贡献最大;第二为新台加英因子;第三为日韩澳因子;第四为德澳因子。最后针对不同来源地的具体投资情况提出建议,以利于进一步优化西安市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和提高外商投资质量。 , 本文在分析西安市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结构的基础上,选取了1996-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因素进行归纳,再用回归分析得到主要因子对西安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港华美因子贡献最大;第二为新台加英因子;第三为日韩澳因子;第四为德澳因子。最后针对不同来源地的具体投资情况提出建议,以利于进一步优化西安市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和提高外商投资质量。 |
[34] | . , 针对当前****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挤入或挤出效应结论的多样化,本文从外资不同来源地和中国地区差异的角度具体到单个制造业行业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1999~2006年中国31个省市纺织业的面板数据,本文经验分析的结论是:不论是整体外资还是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其他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东部地区都存在挤入效应,在西部地区都存在挤出效应,在中部地区挤入或挤出效应均不明显;其他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挤入效应和西部地区的挤出效应都要大于港澳台商直接投资;按来源地划分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入或挤出效应大小和整体外资也有差别. , 针对当前****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挤入或挤出效应结论的多样化,本文从外资不同来源地和中国地区差异的角度具体到单个制造业行业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1999~2006年中国31个省市纺织业的面板数据,本文经验分析的结论是:不论是整体外资还是港澳台商直接投资、其他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东部地区都存在挤入效应,在西部地区都存在挤出效应,在中部地区挤入或挤出效应均不明显;其他来源地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挤入效应和西部地区的挤出效应都要大于港澳台商直接投资;按来源地划分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入或挤出效应大小和整体外资也有差别. |
[35] | . , 借鉴C-H模型,本文建立中国OFDI反向技术外溢的计量模型, 对中国OFDI反向技术外溢的存在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并从东道国角度出发,对影响我国OFDI反向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OFDI 具有显著的反向技术外溢,同时这种反向技术外溢受东道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的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道国外资政策对我国反向技术外溢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 著。我国在选择OFDI东道国时,应选择研发投入多、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而在考虑东道国经济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其制度因素,不能仅以外资政策论。 , 借鉴C-H模型,本文建立中国OFDI反向技术外溢的计量模型, 对中国OFDI反向技术外溢的存在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并从东道国角度出发,对影响我国OFDI反向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OFDI 具有显著的反向技术外溢,同时这种反向技术外溢受东道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的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道国外资政策对我国反向技术外溢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 著。我国在选择OFDI东道国时,应选择研发投入多、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而在考虑东道国经济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其制度因素,不能仅以外资政策论。 |
[36] | . ,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OFDI)迅速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内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就业方面。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不同投资目的地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的就业,而在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抑制了国内的就业。 ,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OFDI)迅速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内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就业方面。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不同投资目的地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的就业,而在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抑制了国内的就业。 |
[37] | . , 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国际地位显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同时,贸易的边际效益呈下降趋势,而对外直接投资则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但目前促进作用尚不显著,原因在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过小,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贸易效应将会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对发展中地区的投资产生较大的贸易促进作用,原因在于我国对发展中地区的投资动机是获取资源和拓展市场,而对发达地区的投资目的是绕开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制定有差别的对外投资政策,针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应该注重开拓市场和规避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应该注重开拓市场和产业转移,促进多元化的、多格局的对外直接投资体系的建设。 , 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国际地位显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同时,贸易的边际效益呈下降趋势,而对外直接投资则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但目前促进作用尚不显著,原因在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过小,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贸易效应将会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对发展中地区的投资产生较大的贸易促进作用,原因在于我国对发展中地区的投资动机是获取资源和拓展市场,而对发达地区的投资目的是绕开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制定有差别的对外投资政策,针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应该注重开拓市场和规避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应该注重开拓市场和产业转移,促进多元化的、多格局的对外直接投资体系的建设。 |
[38] | . , 回顾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历史,选取10项影响其直接投资潜力的要素指标,构建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进行定量分析认为:(1)广东省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外商直接投资业绩,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业绩指数总体上呈稳定而缓慢的下降趋势。(2)无论是潜力还是业绩,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一直是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高水平区域,珠江三角洲外商直接投资分散化空间分布趋势主导了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分散化趋势。(3)广东省大部分地市外商直接投资业绩水平的增长快于潜力水平的提高,但广州、深圳和佛山等中心城市外商直接投资业绩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潜力。 , 回顾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历史,选取10项影响其直接投资潜力的要素指标,构建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进行定量分析认为:(1)广东省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外商直接投资业绩,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业绩指数总体上呈稳定而缓慢的下降趋势。(2)无论是潜力还是业绩,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一直是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高水平区域,珠江三角洲外商直接投资分散化空间分布趋势主导了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分散化趋势。(3)广东省大部分地市外商直接投资业绩水平的增长快于潜力水平的提高,但广州、深圳和佛山等中心城市外商直接投资业绩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潜力。 |
[39] | . , 用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就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上海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比较.从短期效应看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对三地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对上海的效应最大,浙江次之,江苏最小.从长期效应看,超前两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浙江、上海经济增长的长期供给创造以及溢出作用明显,对浙江的效应最大,上海次之,江苏最小.无论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大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量"的影响,故提出吸引更多高质外资的对策. , 用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就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上海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比较.从短期效应看当年外商直接投资对三地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对上海的效应最大,浙江次之,江苏最小.从长期效应看,超前两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浙江、上海经济增长的长期供给创造以及溢出作用明显,对浙江的效应最大,上海次之,江苏最小.无论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大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量"的影响,故提出吸引更多高质外资的对策. |
[40] | . , 本文基于1991、1996、2000和2005年4个时间断面的注册FDI企业数据,分析了四川FDI对不同行业投资及区位选择的时空发展特征。研究表明:FDI投资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遍在性",到90年代末转变为强烈的"成都指向"性。在行业空间结构上,FDI对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及除旅游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的投资基本都集中在成都主城区,对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房地产业的投资在成都市郊区都有较大量分布,但除制造业在成都市郊区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外,其他行业的投资都在降低。绵阳市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FDI的投资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乐山的旅游业是FDI重点投资的行业。 , 本文基于1991、1996、2000和2005年4个时间断面的注册FDI企业数据,分析了四川FDI对不同行业投资及区位选择的时空发展特征。研究表明:FDI投资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遍在性",到90年代末转变为强烈的"成都指向"性。在行业空间结构上,FDI对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及除旅游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的投资基本都集中在成都主城区,对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房地产业的投资在成都市郊区都有较大量分布,但除制造业在成都市郊区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外,其他行业的投资都在降低。绵阳市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FDI的投资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乐山的旅游业是FDI重点投资的行业。 |
[41] | . , 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相关指标,分析1985-2010年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全国利用FDI水平呈现出变化特征的差异,不同省域FDI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1985-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FDI水平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沿海省份位于实际利用FDI水平的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中国省域FDI利用水平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26年来中国省域实际利用FDI水平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累积效应、基本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政策和市场环境5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相关指标,分析1985-2010年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全国利用FDI水平呈现出变化特征的差异,不同省域FDI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1985-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FDI水平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沿海省份位于实际利用FDI水平的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中国省域FDI利用水平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26年来中国省域实际利用FDI水平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累积效应、基本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政策和市场环境5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
[42] | . , 利用锡尔熵指数、相对熵指数和变异系数以及半对数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泛长三角外资直接投资(FDI)的时空分布和变异以及空间格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FDI在泛长三角地区时空分布上,呈现总体扩散的趋势;扩散路径是沿"Z"形轴线,形式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2001年后,等级扩散显著。FDI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区际之间效率差别显著;FDI的变异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宏观政策在巩固和扩大泛长三角地区FDI的规模同时,应优化FDI空间格局,着眼区域协调发展。 , 利用锡尔熵指数、相对熵指数和变异系数以及半对数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泛长三角外资直接投资(FDI)的时空分布和变异以及空间格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FDI在泛长三角地区时空分布上,呈现总体扩散的趋势;扩散路径是沿"Z"形轴线,形式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2001年后,等级扩散显著。FDI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区际之间效率差别显著;FDI的变异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宏观政策在巩固和扩大泛长三角地区FDI的规模同时,应优化FDI空间格局,着眼区域协调发展。 |
[43] | , HE C. and YEUNG G. The locati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ocation choices made by foreign banks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size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onditional logit models suggest smaller foreign banks tend to pursue the 'follow-the-customer' strategy, while larger banks are likely to use the 'follow-the-competitor' strategy in China.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first-mover cities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location choices make by foreign banks in China. This finding could be partially explained by the location-bounded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that are unable to be fully reconciled with the recent deregulation policies. |
[44] | . ,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内部实现功能空间分离.伴随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进程,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逐步在中国实现地理扩张和功能扩张.本文基于1979-2008 年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产业的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研究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已有投资的城市追加投资,不同功能呈现一定差异性地理分布,但功能之间共聚趋势明显.区域性总部和商务功能聚集在一线城市,生产功能布局于省会和一线城市周边地区,研发功能追随生产功能.条件逻辑模型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存在显著的公司内集聚、跨公司集聚、来源国集聚以及跨功能共聚现象.市场潜力及城市行政地位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集聚效应较制度优势更为重要.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地理集聚提升一线城市的功能,强化顶级城市的领导力和聚集力.跨国公司的功能片段化布局既依托我国的城市等级体系,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体系按价值链等级进行专业化分工并推动区域协作. ,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内部实现功能空间分离.伴随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进程,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逐步在中国实现地理扩张和功能扩张.本文基于1979-2008 年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产业的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研究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已有投资的城市追加投资,不同功能呈现一定差异性地理分布,但功能之间共聚趋势明显.区域性总部和商务功能聚集在一线城市,生产功能布局于省会和一线城市周边地区,研发功能追随生产功能.条件逻辑模型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存在显著的公司内集聚、跨公司集聚、来源国集聚以及跨功能共聚现象.市场潜力及城市行政地位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集聚效应较制度优势更为重要.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地理集聚提升一线城市的功能,强化顶级城市的领导力和聚集力.跨国公司的功能片段化布局既依托我国的城市等级体系,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体系按价值链等级进行专业化分工并推动区域协作. |
[45] | . ,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集群和区位选择均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的热门话题,着眼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东道国国别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过程中较为注重特定的国别状况,东道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贸易开放、资源条件等因素均构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此外本国企业在东道国的海外集群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决策的不可忽视因素。利用浙江省微观企业数据构造二值选择模型,并使用浙江省在某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度量在该国的海外集群状况,研究发现:企业海外集群是东道国吸引新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区位优势,并且这种区位优势在资源越丰富和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发挥的作用也越大。为了消除回归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地理距离作为企业海外集群的工具变量,通过二阶段二值选择模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且通过分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企业海外集群吸引新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影响均保持不变。结果说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集群具有自我延续性,也反映了信息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集群和区位选择均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的热门话题,着眼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东道国国别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过程中较为注重特定的国别状况,东道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贸易开放、资源条件等因素均构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此外本国企业在东道国的海外集群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决策的不可忽视因素。利用浙江省微观企业数据构造二值选择模型,并使用浙江省在某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度量在该国的海外集群状况,研究发现:企业海外集群是东道国吸引新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区位优势,并且这种区位优势在资源越丰富和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发挥的作用也越大。为了消除回归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地理距离作为企业海外集群的工具变量,通过二阶段二值选择模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且通过分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企业海外集群吸引新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影响均保持不变。结果说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集群具有自我延续性,也反映了信息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
[46] | . ,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典型台商投资区,研究大陆利用台资带来的经济效 应。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不仅面临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还肩负着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历史重任。本文研究这些地 区的台资经济效应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快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继续走向双赢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充分利用大陆官方相关统计资料,参考台湾公布的数据补充修正,从投资规模、产业分布、技术层次、投资潜力等方面,分析台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区投 资的不同特征,阐明台商投资呈... ,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典型台商投资区,研究大陆利用台资带来的经济效 应。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不仅面临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还肩负着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历史重任。本文研究这些地 区的台资经济效应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快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继续走向双赢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充分利用大陆官方相关统计资料,参考台湾公布的数据补充修正,从投资规模、产业分布、技术层次、投资潜力等方面,分析台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区投 资的不同特征,阐明台商投资呈... |
[47] | . , 随着岛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 化,50多年来台湾对外投资的区域格局和行业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东南亚和美国是台湾传统的对外投资区,但目前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投资区域。由于台湾资 本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外投资的行业构成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随着岛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 化,50多年来台湾对外投资的区域格局和行业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东南亚和美国是台湾传统的对外投资区,但目前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投资区域。由于台湾资 本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外投资的行业构成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48] | . , 近年来,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大陆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而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对两岸经贸的影响也需要重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具有地域分布上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偏重于高科技产业,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是伴随着两岸经贸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增长的。数据分析表明,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之间呈现出了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由于台商大陆投资具有相当的政策敏感性,因此从政策走向上来看,台湾当局应该采取符合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现实的,更加开放的对大陆经贸政策。 , 近年来,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大陆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而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对两岸经贸的影响也需要重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具有地域分布上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偏重于高科技产业,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是伴随着两岸经贸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增长的。数据分析表明,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之间呈现出了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由于台商大陆投资具有相当的政策敏感性,因此从政策走向上来看,台湾当局应该采取符合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现实的,更加开放的对大陆经贸政策。 |
[49] | . , 一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台湾省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区位分布呈现非均衡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省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总额超过其他地区总和。输入地的区位条件、产业分布、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等是影响台湾省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理条件等不同,台湾省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分布,亦呈现出"东多西少"的非均衡状态。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深入及ECFA后续协议的签订、执行,台湾省对大陆投资将会持续高位运行,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 , 一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台湾省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区位分布呈现非均衡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省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总额超过其他地区总和。输入地的区位条件、产业分布、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等是影响台湾省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理条件等不同,台湾省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分布,亦呈现出"东多西少"的非均衡状态。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深入及ECFA后续协议的签订、执行,台湾省对大陆投资将会持续高位运行,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 |
[50] | . , 在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时间序列演变与东西部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oran指数及Getis-OrdGi方法,进一步对1991年以来台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TDI)在大陆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结论表明:①TDI在大陆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同时表现出沿海向内陆地区不断扩散、转移的趋势;②TDI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大陆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但这一集聚趋势逐渐减弱;③TDI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圈层结构”,冷热点区域波动变化,热点区域近20年不断向北扩展,但环渤海地区至今仍未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区域。 , 在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时间序列演变与东西部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oran指数及Getis-OrdGi方法,进一步对1991年以来台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TDI)在大陆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结论表明:①TDI在大陆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同时表现出沿海向内陆地区不断扩散、转移的趋势;②TDI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大陆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但这一集聚趋势逐渐减弱;③TDI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圈层结构”,冷热点区域波动变化,热点区域近20年不断向北扩展,但环渤海地区至今仍未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区域。 |
[51] | . , 采用1991-2011 年台商大陆投资资料,分析在较长时间尺度上、随台海局势不断变化,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行为的转变,并从大陆整体层面及各经济区两个空间尺度进行驱动机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自1991 年起,台商在大陆地区投资规模(尤其是投资金额) 显著上升,累计金额呈“T”字型分布;TDI 在大陆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及明显的“核心—外围—边缘”梯度结构,投资热点及次热点均向北推移,热点最终停留于长三角地区。台商在大陆直接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由前期(1991-2000) 的地区电信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电力供应水平、高素质劳动力、政策环境、对外开放度,以及交通运输水平,转变为后期(2001-2011) 的前期台资累积量、对外开放水平、地区市场规模、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区域政策环境、电力供应水平,以及产业集聚水平。具体至各经济区,其不同要素的发展水平对TDI的吸引程度不同,文化距离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 , 采用1991-2011 年台商大陆投资资料,分析在较长时间尺度上、随台海局势不断变化,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行为的转变,并从大陆整体层面及各经济区两个空间尺度进行驱动机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自1991 年起,台商在大陆地区投资规模(尤其是投资金额) 显著上升,累计金额呈“T”字型分布;TDI 在大陆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及明显的“核心—外围—边缘”梯度结构,投资热点及次热点均向北推移,热点最终停留于长三角地区。台商在大陆直接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由前期(1991-2000) 的地区电信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电力供应水平、高素质劳动力、政策环境、对外开放度,以及交通运输水平,转变为后期(2001-2011) 的前期台资累积量、对外开放水平、地区市场规模、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区域政策环境、电力供应水平,以及产业集聚水平。具体至各经济区,其不同要素的发展水平对TDI的吸引程度不同,文化距离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 |
[52] | . , 台商投资可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两岸关系稳定。基于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将大陆台资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其时空扩散特征,并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台资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要素。结果表明: ① 大陆台资制造业行业结构有明显的阶段变化,与岛内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② 大陆台资制造业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在集聚主导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扩散态势,并由南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格局发展为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双集聚中心,最后演化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中心; ③ 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南部沿海地区的三类产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高度集聚区,中西部则主要吸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④ 不同阶段影响台商对大陆不同类型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因子不同。 , 台商投资可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两岸关系稳定。基于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将大陆台资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其时空扩散特征,并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台资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要素。结果表明: ① 大陆台资制造业行业结构有明显的阶段变化,与岛内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② 大陆台资制造业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在集聚主导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扩散态势,并由南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格局发展为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双集聚中心,最后演化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中心; ③ 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南部沿海地区的三类产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高度集聚区,中西部则主要吸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④ 不同阶段影响台商对大陆不同类型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因子不同。 |
[53] | |
[54] | , We discuss how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teract with local institutions to shape the ways in which economic development occurs within a region; the region concerned being the Suzhou municipality in China. We argu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s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dustry has largely resulted from (1) 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e 1990s, in which Taiwanese firm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2) the local states’ active role in transforming local institutions to fit the needs of foreign firms; and (3) Taiwanese investors’ engagement in mediating and transplanting related institutions into the locality to meet the demand of global logistics for speed and flexibility. All these have resulted in Suzhou municipality’s rapid growth in the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ts embeddedness in the fusion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contexts. However, we will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power asymmetry of global players and local states in this area has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at are institutionally embedded but technologically delinked from the localities. |
[55] | , Transborder investment by Taiwanese information-technology (IT) companies has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pace in the Greater Suzhou Area (GSA) of China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In this paper we aim to explor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expa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We found that foreign brand-name companies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propelling this wave of investment in the GSA by Taiwanese IT companies. At the same time, their business strategies have influenced the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se Taiwanese companies鈥 supply chains and have forged the dynamic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We argue that the transborder extension of the production networks is interwoven with the exercise of power betwee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dependence among firms in close geographical proximit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symmetrical power relations embodied i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a point emphasized by economic geographers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ransborder production shifts that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industrial spa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if these production networks can respond collectively to such a strict environment through instituting suitable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then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ll be enhanced, while also benefiting the host region鈥檚 development through localization. |
[56] |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 vestment (FDI) o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s of Taiwanese firms. Our model regarding the FDI decisions of heterogeneous firms with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suggests that firms located in areas with mor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 are more produc- tive, while those engaging in FDI may not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firm productivity. Using plant-level dat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icator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o apprais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on firm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data for 578 manu- facturing firms and the agglomeration indicator, we estimate a cross-sectional econometric model to empirically assess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DI.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 exert a positive contribu- tion that may enhance firm productivity, but that FDI in China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
[57] | , ABSTRACT I attempt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o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rough a study of Kunshan City. I investigate the restructuring process,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nature of global – local networks to understand trajectories and model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 highlight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Chinese stat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and regional assets in shaping the trajector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 argue that Kunshan’s pathway to global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state centered and heavily dependent on global forces, which has made Kunshan a TNC satellite district and a dual city segmented between TNCs and domestic firms. I also argue that TNCs’ local embeddedness has to be positioned in their global and external networks and that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to be conditioned upon a region’s specific contex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either new regionalism nor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perspectives can fully explai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huge domestic markets and large regional disparities. I promote an alternative, middle-ground perspectiv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to better integrate global forces, state institutions, and local contexts. Such a third approach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the potential to localize TNCs and to develop indigenous capacities. |
[58] |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survey in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s Suzhou municipality, we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02technology linkages tha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make with domestic firms. We found that TNCs’ domestic supply and client linkages and their decentralization of decision making had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domestic firms and TNCs. However, such linkages were constrained by the technology gap between TNCs and domestic firms and they are focused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 for the domestic Chinese market.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that domestic Chinese firms face in establishing ‘global pipelines’ of knowledge exchang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on technolog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licies in China are also assessed, and we argue that China has potential to pave a new way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y taking advantage of its indigenous capacity and sizable domestic market. Keywor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TNC), technology linkag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dustry, technology and FDI policies, Suzhou, China |
[59] | .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compare two distinguishing innovation systems. For recognizi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systems, six major functions of generic types of institutions involved in the systems are examined: policy formulation, performing R&D, financing R&D, promo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bridging, and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Not only does it describe the role and performance of particular institutions, but this framework also explores four major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institutions for illustrating the dynamics and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systems, that is, R&D collaboration, informal interac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personnel mobility.The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compare the innovation systems of Taiwan and China, revealing that they both hav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le also sharing numerous complementary features. In addition, the two economies have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racial and historical similarities, plus their geographical proximity. Consequently, these phenomena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n this paper proposes possible approaches to achieving cooperation for the two sides. |
[60] | ,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wo different science par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both Taiwan and China considerable resources are being devoted to science parks as policy instruments aimed at promoting R&D-based as well as innovation activities. For this study, we chose the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ZJHP) of China and the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HSIP) of Taiwan to compare innovation capacity. Based on Porter’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1990; Cluster and Competition: New Agendas for Companies,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on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998; Econ. Develop. Quart. 14 (1990, 1998, 2000) 15) model for the innovation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to analyze the science parks in innovation capac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We found differences in determinants for innovation capacity between the ZJHP and HISP, such as the “bas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sophisticated and demanding local customer base”, and “the presence of clusters instead of isolated industries”. |
[61] | In order to detect the Painlevé property, several tests have been devised since the first one of P. Hoyer in 1879, and a critical comparison can be found in Bureau’s contribution to this volume. We concentrate here on the two most recent ones, widely known as the “Painlevé tests”, historically developed fo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DE) by Ablowitz et al. (ARS, 1980) and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DE) by Weiss et al. (WTC, 1983). If we consider an ODE as a particular PDE obtained by the canonical reduction ( x, t ) → x , then the Laurent series involved in the ODE version of the test is not the reduction of its counterpart in the PDE version. This is a major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we explain how to resolve it and, incorporating the recently proven homographic invariance (Conte, 1989), we present a version of the Painlevé test common to both ODE and PDE, by construction invariant under homography. |
[62] | , China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a growing number of Taiwan-based firms have indeed set up R&D units in China. Taking into account China's substantial regional varia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knowledge productivity, such notions a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and local innovative milieu may become more relevant to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its inward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refore, the key issue for this paper is what locational advantages of an RIS within a host country affect the network linkages and networking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offshore R&D units. The paper aims to enrich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several ways. First,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R&D networking underlying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Taiwan-based firms in Chin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sub-national level inside China. Second, the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link between the literature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at of RIS, with a modified version of Dunning's eclectic paradigm. Efforts are made to ma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subsidiaries' local R&D networks and their host RISs inside China. Third, the paper takes advantage of a government databank to adopt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he Seemingly Unrelated Bivariate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with foreign subsidiaries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to highlight the role played by some aspects of the RIS in determining the local R&D networking of Taiwanese subsidiaries in China. Our evident shows that MNCs' offshore R&D units that purse home-based technology exploitation strategy, the mainstream strategy regarding the developing host country, tend to be located in a host region with a strong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subsystem, while an RIS with a strong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diffusion subsystem, within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as China, may induce MNCs' local R&D units to pursue home-base technology augmenting strategy. On balance, not only the location choice but also the local R&D linkages of MNCs' offshore subsidiaries are related to appropriate fits between the RIS and the subsidiaries' innovation network inside the host country. (C) 2012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
[63] | . , |
[7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