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朱秉启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2
个人简况
男,1976年出生,安徽宿州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教育、工作背景
1995.9~1999.7 新疆大学地理系 自然地理学专业 理学学士
1999.9~2002.7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自然地理学专业 理学硕士
2002.9~2007.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理学博士
联系方式
电 话:(Office)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邮编100101)
Email:zhubingqi@igsnrr.ac.cn
主持科研项目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可桢********计划(2013RC101):近千年阿拉善荒漠区地下水的大气降水补给研究(2014.4.1-2017.3.3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额济纳荒漠非饱和带记录的大气降水补给及其古环境意义(2014.1-2017.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极端干旱-半干旱气候断面上沙漠表沙的无机盐的组成、来源及其环境响应(2010.1-2012.12)。
参加科研项目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2009CB421300)(2009.1-2013.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末次冰期以来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2010.1-2012.12)。
[3].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新疆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2010.1-2010.12)。
[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19):沙漠高大沙丘的形成、发育与全球变化—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例(2007.1-2010.12)。
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干旱区环境演变,地貌与地表过程,水文/沉积物地球化学,风沙地貌与环境,水循环与碳循环等。
在研究领域上,侧重于干旱环境及其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和表生物质循环过程的研究。近年来,针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水文、第四纪沉积和无机盐沉积开展了地貌学、沉积地质学、水文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研究,力图为理解干旱环境下的水文-地貌演化、陆壳风化、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表生物质循环过程和规律等提供科学证据。例如,认为干旱区(荒漠/沙漠)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三水(地表水、地下水、降水)之间具有不同的区域性循环机制;水文地球化学成因上,干旱环境下受气候因素主导,非干旱区受区域地质地貌因素主控,人类活动对低地形潜水层(如绿洲)水体已造成明显影响;西风气候系统下的西北沙漠(以塔克拉玛干为例),沙物质来源具有粗沙异质、细沙高度混合特征,冰川、风、河流和湖泊过程共同制约了沙的来源和沙漠的形成;沙区陆壳化学风化以碳酸盐富集和钠、钾硅酸盐分解为主,受控于区域活动构造和持续干旱的气候因素,处在大陆风化的早期阶段;北半球中纬度气候梯度带上,含碳无机钠盐决定了中国沙漠沙土壤的基本属性,无机盐组成、分布受控于大尺度气候水热组合条件和风场因素,为大气过程起源,主要来源于区域干沉降;浑善达克沙地晚第四纪地表有机碳密度在2500g/m2和1500g/m2之间变化,沙漠化引起区域有机碳总量损失40%。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Zhu BQ, Yu JJ, Rioual P, Gao Y, Zhang YC, Min LL. Geomorpho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form information in the Ejina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Doi: 10.1007/s12665-014-3927-9.
[2]. Zhu BQ, Yu JJ, Rioual P. Geochemical signature of natural water recharge in the Jungar Basin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2014, Doi: 10.2175/X**804.
[3]. Zhu BQ, Yu JJ, Rioual P, Ren XZ. Particle size variation of aeolian dune deposi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Sedimentary Geology, 2014, 301: 54-69.
[4]. Zhu BQ, Yu JJ. Aeolian sorting processes in the Ejina desert basin (China) and their response to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eolian Research, 2014, 12: 111-120.
[5]. Zhu BQ, Yu JJ, Qin XG, Rioual P, Zhang YC, Xiong HG.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and deserts in Xinjiang, NW China: II.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3): 539-559.
[6]. Zhu BQ, Yu JJ, Qin XG, Rioual P, Liu ZT, Xiong HG.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and deserts in Xinjiang, NW China: I. Provenances of desert sand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1): 177-190.
[7]. Zhu BQ, Yu JJ, Qin XG, Rioual P, Zhang YC, Liu ZT, Mu Y, Li HW, Ren XZ, Xiong HG. Identification of rock weather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 arid catchments (northern Xinjiang) of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3, 66: 277-294.
[8]. Zhu BQ, Yu JJ, Qin XG, Rioual P, Liu ZT, Zhang YC, Jiang FQ, Mu Y, Li HW, Ren XZ, Xiong HG. The Significance of mid-latitude rivers for weathering rates and chemical fluxes: evidence from northern Xinjiang river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3, 486: 151-174.
[9]. Zhu BQ. Climate and geological factors explain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natural water in northern Xinjiang watersheds,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2, 279-280: 563-563.
[10]. Zhu BQ, Yu JJ, Qin XG, Rioual P, Xiong HG. Climatic and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natural water chemistry in an arid environment from watersheds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Geomorphology, 2012, 153-154: 102-114.
[11]. Zhu BQ.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soluble salts in aeolian sands from deserts of north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response on local hydrology and climate.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2, 279-280: 563-563.
[12]. Zhu BQ, Yang XP, Liu ZT, Rioual P, Li CZ, Xiong HG.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soluble salts in aeolian sands from the Taklamakan and Badanjilin deserts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 66(1): 337-353.
[13]. Zhu BQ. The continental chemical weathering of the Taklamakan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aeolian sediment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2, 279-280: 563-563.
[14]. Zhu BQ, Yang XP, Rioual P, Qin XG, Liu ZT, Xiong HG, Yu JJ. Hydrogeochemistry of three watersheds (the Erlqis, Zhungarer and Yili) in northern Xinjiang, NW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011, 26(8): 1535-1548.
[15]. Zhu BQ, Yang XP.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soluble salts in the sand seas of northern China. Geomorphology, 2010, 123(3-4): 232-242.
[16]. Zhu BQ, Yang XP. Chemical weathering of detrital sediments in the Taklamakan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47(1): 57-70.
[17]. Zhu BQ, Yang XP. The ion chemistry of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s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of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12): 2123-2129.
[18]. Rioual P, Lu YB, Chu GQ, Zhu BQ, Yang XP. Morphometric variation of Seminavis pusilla (Bacillariophycea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alinity in inter-dune lakes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ner Mongolia, China. Phycological Research, 2014, 62: 282-293.
[19]. Ren XZ, Yang XP, Wang ZT, Zhu BQ, Zhang DG, Rioual P. Geochemical evidence of the sources of Aeolian sands and their transport pathways in the Minqin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34-335: 165-178.
[20]. Rioual P, Lu YB, Yang H, Scuderi L, Chu GQ, Holmes J, Zhu BQ, Yang XP. Diatom-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a transfer function for conductivity in lakes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ner Mongolia, 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2013, 50(2): 207-229.
[21]. Yang XP, Scuderi L, Liu T, Paillou P, Li HW, Dong JF, Zhu BQ, Jiang WW, Jochems A, Weissmann G. Formation of the highest sand dunes on Earth. Geomorphology, 2011, 135(1-2): 108-116.
[22]. Yang XP, Ma NN, Dong JF, Zhu BQ, Xu B, Ma ZB, Liu JQ. Recharge to the inter-dune lakes and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western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2010, 73(1): 10-19.
[23]. Yang XP, Zhu BQ, Wang XM, Li CZ, Zhou Z, Chen J, Wang X, Yin J, Lu Y. Late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08, 61(1-2): 70-78.
[24]. Yang XP, Zhu BQ, White P D. Provenance of aeolian sediment in the Taklamakan Desert of western China, inferred from REE and major-elemental dat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7, 175(1): 71-85.
[25]. 朱秉启, 于静洁, Patrick Rioual, Yan Gao, 王平, 张一驰, 闵雷雷, 杜朝阳, 王训明, 熊黑钢. 荒漠地下水的大气降水补给及其环境意义-以阿拉善高原晚全新世记录为例. 第四纪研究, 2014, 34(5): 994-1012.
[26]. 朱秉启, 于静洁, 秦晓光, 刘子亭, 熊黑钢. 新疆地区沙漠形成与演化的古环境证据. 地理学报, 2013, 68(5): 661-679.
[27]. 朱秉启, 杨小平, Patrick Rioual, 刘子亭, 李朝柱, 熊黑钢. 沙漠风成沙的可溶盐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第四纪研究, 2011, 31(6): 1029-1044.
[28]. 朱秉启, 杨小平. 塔克拉玛干沙漠天然水体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科学通报, 2007, 52(13): 1561-1566.
[29]. Zhu BQ, Yu JJ, Rioual P, Gao Y, Zhang YC, Xiong HG. Climate effects on recharge and evolution of na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middle-latitude watersheds under arid climate. In: Ramkumar MU, Kumaraswamy K, Mohanraj R (E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 Ecosystems. Springer-Verlag, 2015. DOI: 10.1007/978-3-319-13425-3_5. (ISBN: 978-3-319-13424-6).
[30]. Zhu BQ, Yu JJ, Qin XG, Rioual P, Xiong HG, Liu ZT. Natural and human influences on the inorganic water chemistry in an arid land of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In: Gotsiridze-Columbus N. (eds), Gavyn L. Kuhn and Jason R. Emery (Editors). Watersheds: Processes, Management and Impact.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12. (ISBN: 978-1-62081-057-6). pp.45-74.
[31]. 朱秉启, 杨小平, 秦小光, 刘嘉麒. 新疆沙漠的形成与演变. 见: 刘嘉麒(主编), 新疆地区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170-2660-0). pp. 69-107.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招生方向:干旱区地貌与地表过程,水文地球化学,沉积相与环境,水循环与碳循环。
更新日期:2015年2月26日
相关话题/地理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高江波
个人简况 男,1984年生,山东临沂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2012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学位;2010-20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和方向: 研究领域:土地系统变化,气候变化 研究方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马英
个人简况 女,1982年生,河北昌黎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水文与水土环境过程的试验、同位素示踪与模拟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田层状非饱和带-地下水系统水分转化机理的同位素示踪与模拟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裴亮
个人简况 裴亮(1982.3-),男,博士,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团委书记、志愿者协会会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西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多个著名期刊特约审稿人;陕西省优秀博士称号获得者、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奖获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宋伟
个人简况 男,1981年生,山东沂源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8-2002年就读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2006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许端阳
个人简况 男,河南洛阳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土壤学博士学位。2009-201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5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土地沙漠化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孙莉英
个人简况 女,197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工作。2012年2月至5月到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ni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平
个人简况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8至2000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学习。2000-2008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质系学习,获俄罗斯联邦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水文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地下水水文学及生态水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干旱区地表水地下水交换及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东升
个人简况 男,博士,副研究员。1997-2004年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11月起在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崔惠娟
个人简况女,辽宁沈阳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2005-200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获学士学位;2009-2015年就读于美国TexasA&MUniversity水资源管理与水文学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2015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卜红梅
个人简况女,河北保定人,生态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6月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生态学专业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出站,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第一作者SCI他引570次。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