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王旭等-GRL:人类活动导致我国北方全新世氮循环变化——来自沉积记录中黑碳的氮同位素证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自20世纪以来,人类通过过度施用氮肥和燃烧化石燃料等方式释放了大量的活性氮素,极大地扰动了自然氮循环过程,并由此产生了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生态胁迫和温室效应增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已有许多关于氮循环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的研究,但是大多数只是基于短时间(最近几年或至多几十年)的观测,制约着对氮循环扰动与环境/生态变化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为全面评价现代氮循环变化,需要一个更宽泛的研究背景,问题是有关人类活动与氮循环的长尺度实证记录非常稀缺。
  欧亚大陆的早期农业活动至少在8000年前业已开始,并被认为是全新世CO2浓度“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最近有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主要农作活动起始于7000年前,然而尚不清楚的是:早期人类活动何时开始影响氮循环?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过程中,氮循环如何演化?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改变氮循环的后果和生态系统对人类氮扰动的响应至关重要。
  氮同位素(δ15N)研究是揭示生态系统氮循环性质的有效手段。例如,较高的δ15N值通常指示较大的氮素可获得性和更开放的氮循环过程。δ15N和氮素可获得性之间的联系主要受控于氮循环中一些关键过程(如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等)对15N的歧视所产生的同位素分馏。当氮素供应高于植物需求时,N会通过上述分馏过程以气体形式失去,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中剩余的N富集15N,即表现为较高的δ15N值。相应地,随着氮可获得性增加,生态系统内氮循环开始从封闭式氮循环(极少氮丢失)转变为开放式氮循环(大量氮丢失)。
  在我国北方岱海湖区,存在着许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图1),原始农业至少开始于7000年前,是研究湖区早期人类活动与土壤-植被系统氮循环之间关系的天然实验室。湖泊沉积物是古环境研究的极佳载体,既能较完好地保存沉积物质,也能通过AMS 14C定年提供精确的年代标尺。但是,由于来源复杂,湖泊沉积有机质δ15N值却不能反映湖区植被的氮同位素信息。相比而言,黑碳是陆地植被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包括元素碳、木炭和部分碳化的植物残体),随着湖区周边火事件的发生被保存到湖泊沉积记录中,其δ15N值可以反映燃烧植被的氮同位素组成。

图1 岱海湖区新石器考古点分布图。蓝色圆点为仰韶文化期(ca. 6500-5000 cal. yr BP),红色三角形为龙山文化期(ca. 5000-4000 cal. yr BP)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王旭副研究员及合作者通过分析岱海湖泊沉积钻孔中黑碳的氮同位素,重建了过去1万年以来我国北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中氮可获得性的变化历史,揭示了氮循环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而发生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自距今7400年前原始农业开始时,黑碳δ15N值显著升高(图2d),说明湖区土壤中氮素的可获得性显著增加,暗示湖区土壤-植被系统的氮循环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状态。该δ15N的升高伴随着树木比例的锐减(如在约7400至7000年前树木百分比从62%快速降低到33%,图2b),而同期降雨的增加(图2b)无法解释该植被变化,所以早期人类通过放火来开垦土地和进行农业活动是氮循环变化的可能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用火会消耗掉土壤表层中贫15N的最上面部分,使得植物从下面层位获取氮素,从而导致植物δ15N值升高;同时,在火发生后,土壤中氮的可获得性增加,硝化反应也会增强,使得土壤中NH4+更富集15N,会导致植物δ15N值进一步升高。
本研究还发现,在原始农业(约6600-3500年前)和隋唐时期传统农业(公元581-907年)的影响下,氮的可获得性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即前者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而后者则表现为快速增加(图2d),表明土壤中氮素可获得性对农业模式的依赖性。原始农业活动主要通过清除森林植被和耕犁土壤来自增加氮素可获得性,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传统农业是通过向土壤中施放含氮肥料(如粪肥)来增加氮素可获得性,这是一个相当快的过程。此外,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隋唐农业结束时,氮素可获得性需要220年才恢复到扰动之前的水平(图3)。鉴于隋唐农业活动在研究区域表现为一次很强的氮扰动事件,伴随着大量活性氮素进入土壤和植被系统,可以被看作现代人类源氮沉降下限的相似型。如果以隋唐时期氮扰动的观测结果作为现代人类氮排放效应的参考下限,即便人类停止活性氮素的排放,温带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至少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自然状态。

图2 岱海沉积物DH99a钻孔岩芯的多指标记录对比。(a)黑碳C/N比值,(b)孢粉中的树木百分比,(c)根据黑碳δ13C重建的降雨量变化,(d)黑碳δ15N值,(e)黑碳质量沉积速率(BCMSR)峰值,(f)据BCMSR峰值时间序列估算出的火发生频率(蓝色、绿色和紫色线分别对应1.06、1.10和1.12阈值计算的结果)。该多指标记录与岱海湖区考古遗址记录和人类活动时限进行了对比。石虎山文化(Shihushan)和王墓山文化(Wangmushan)属于仰韶文化期(ca. 6500-5000 cal. yr BP);老虎山文化(Laohushan)属于龙山文化期(ca. 5000-4000 cal. yr BP);ZKG III-IV代表朱开沟文化三期和四期(ca. 4000-3600 cal. yr BP);毛庆沟文化(Maoqinggou)属于鄂尔多斯青铜器期(ca. 2600-2300 cal. yr BP)

图3 汉、隋唐和清代时期黑碳δ15N变化与黑碳C/N比值、树木百分含量及降雨量的对比
  此项工作的研究意义在于:
  (1)首次分析了黑碳的氮同位素,并证实其作为研究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有效的新指标;
  (2)通过更长时间尺度的实例记录,揭示了氮循环过程与人类农业活动的关系;
  (3)为评估现代人类活性氮素排放的影响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数据和参考标准。
  研究成果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Wang X*, Cui L L, Yang S H, Xiao J L, Ding Z L. Human-induced changes in Holocene nitrogen cycling in North China: An isotopic perspective from sedimentary pyrogenic material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46: 4599-4608. DOI: 10.1029/2019GL082306)(原文链接
相关话题/人类 农业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徐德克等-NC:全新世东亚季风与人类活动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变化
    导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约一万年来玛珥湖年纹层花粉记录和考古遗址碳十四年龄概率密度的分析,发现花粉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以及碳十四概率密度揭示的人类活动,都存在约500年周期变化,季风气候驱动的周期性的暖湿/冷干与人类活动的强/弱、以及与史前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晓群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人类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2020年5月7日,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retina identifie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nd species-specific mechanisms control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王晓群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绘制人类海马体发育的细胞图谱和基因调控网络
    2020年1月16日, Nature上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系统阐明了人海马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和细胞命决定因子,绘制了高精度发育细胞图谱,解析了海马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细胞类型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刘光慧等通过编辑长寿基因获得优质人类血管细胞
    干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获得的多种类型细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达到促进病损组织再生、恢复组织器官稳态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细胞治疗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碍了该技术的普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王志珍和刘光慧课题组合作揭示二甲双胍延缓人类细胞衰老的新机制
    2018年4月16日,《Aging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课题组与刘光慧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Metformin alleviates human cellular aging by upregulating theendoplasmic reticulum gl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研究揭示近5年东北露天农业秸秆燃烧显著增加
    露天生物质燃烧(包括农业秸秆、森林或草地等)严重影响区域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东北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秸秆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且森林和草地覆盖面积也较高。因此,这一地区露天生物质燃烧对大气霾污染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这一区域研究基础薄弱,生物质燃烧在不同下垫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尚不清楚。  中科院大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人类活动驱使夏季复合型高温风险显著上升
    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有广泛的影响。昼夜都呈现异常高温的极端事件的影响更大。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合作团队将夏季期间昼夜温度均高于当日历史记录的第90百分位者定义为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开展了首个此类极端事件的长期变化归因和预估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植被变化和人类用水已成为影响黄河流域干旱形成的重要因素
    流域尺度的干湿变化不仅受气候的影响,土地利用和人类用水等人类活动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区分并量化人类活动对流域尺度干湿变化的贡献对于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如何量化人类活动对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的作用仍是一个难点问题。  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早于20世纪
    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气候变化的归因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科学依据。然而,近年来相关研究的绝大部分工作聚焦在了近几十年的器测资料时段,而且主要是针对变暖趋势和极端气候事件个例开展了归因研究。目前的广泛认识是,人类活动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温变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黄河流域水循环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问题,其中蒸散发的确定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环节。黄河流域自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然而,植被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尚存在争议,且可获得的水循环变量数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