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浅表层岩体中含有大量不同尺度的非连续结构面,如断层、节理等。在长期复杂的地质作用下,断层、节理等通常被断层泥、石英砂等散体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结构面。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发现,充填结构面作为岩体中的软弱界面对地震应力波的传播和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实际地震监测资料揭示地震应力波传播到近震断层时其能量显著衰减,同时可使近震断层发生动态弱化,诱发二次地震。前人提出声致流化理论(acoustic fluidization)来解释近震断层的动态弱化过程,指出当地震应力波的频率接近于断层的自振频率时,充填物质内部可产生共振声压,断层的有效法向应力降低,充填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流态,断层的变形模量(刚度)和剪切强度迅速降低,同时该过程又反馈影响地震应力波的传播。然而,声致流化效应是否近震断层动态弱化的唯一原因,至今仍有疑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院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动力学学科组黄晓林博士后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团队,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出发,对充填结构面的动态弱化过程及其对应力波传播的反馈影响规律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他们设计了充填结构面压缩变形试验,发现当压缩应力从0逐渐升高时,充填颗粒逐渐被压密,其形貌保持不变(如图1a),此时充填结构面发生初始应变硬化变形,其刚度非线性增加;当压缩应力超过临界值时,充填颗粒被压碎细粒化,且随着压缩应力的增加破碎颗粒数量逐渐增多(如图1b-图1d),此时充填结构面发生应变软化变形,其刚度非线性减小;当压缩应力超过一定值时,随着压缩应力继续增加,破碎颗粒的数量基本不变(如图1e-图1f),此时充填结构面发生二次应变硬化变形,其刚度再次非线性增加。
图1 不同压缩应力作用后充填颗粒的形貌变化。(a) 20 MPa;(b) 30 MPa;(c) 40 MPa;(d) 50 MPa;(e) 60 MPa;(f) 80 MPa
然后,他们对充填结构面的压缩变形过程进行定量刻画,发现前人提出的基于单调双曲函数的Bandis-Barton(B-B)模型只能刻画充填结构面的初始应变硬化变形过程。为刻画充填结构发生初始应变硬化—应变软化—二次应变硬化三阶段的压缩变形过程,建立了基于分段双曲函数的修正Bandis-Barton(MB-B)模型,通过拟合试验数据发现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刻画效果。
最后,他们基于建立的本构模型提出了压缩应力波与充填结构面耦合互馈作用理论模型,并结合充填结构面动力响应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压缩应力波通过充填结构面的透射系数并不随应力波幅值(PPV)增大而单调增加,而是在PPV超过3 m/s后透射系数急剧减小(如图2),该异常现象与结构面刚度急剧降低密切相关,因而从侧面反映了充填结构面发生了动态弱化,究其原因是充填颗粒被压碎发生了应变软化变形。通过对比SHPB试验结果和理论预测结果表明,MB-B模型较B-B模型能更好地刻画压缩应力波作用下充填结构面的动态弱化过程及其对应力波传播的反馈影响规律。
图2 SHPB试验得到的压缩应力波通过充填结构面后透射系数随应力波幅值(PPV:峰值质点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分别根据B-B模型和MB-B模型的预测结果
通过以上研究,他们发现除声致流化作用外,充填颗粒的压碎变形效应也能引起充填结构面的动态弱化,并给出了定量刻画模型,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全新学角度丰富了对近震断层动态弱化过程和机理的认识。
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Huang X, Qi S, Xia K, et al. Particle crushing of a filled fracture during compression and its effect on stress wave propag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8,123:5559–5587. DOI: 10.1029/2018JB016001) (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黄晓林等-JGR:近震断层动态弱化现象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新认识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结构 过程
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田恒次等-GCA:Mg同位素揭示俯冲带超临界流体相关的深部碳循环过程
深部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板片俯冲将地表的沉积碳酸盐岩带入到深部地幔,火山活动把深部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地表,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碳酸盐岩在深部地幔的储存位置是核心问题,它决定了再循环碳的滞留时间。例如,在岛弧地区,俯冲深度大概<120 km,主要是富Ca方解石的溶解,其滞留时间只有5-10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钟俊等-ApJL:水星空间的强驱动磁场重联过程
磁场重联是天体物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能量快速释放的基本物理过程,也是太阳风向行星磁层传输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机制。由于行星空间内部环境及太阳风条件的差异,太阳风通过磁场重联控制行星磁层的程度迥异,研究不同行星的磁场重联对于检验和深入理解地球磁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梳理行星磁层的一般变化规律,探索系外行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高新勃等-QSR:成壤过程中赤铁矿生成的主控气候要素
古气候要素的定量重建是古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土壤磁学性质与气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古土壤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过去学术界对我国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土壤磁学性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定性-半定量古气候重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很多****对土壤磁学的兴趣从亚铁磁性矿物转向赤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刘传周等-Geology:贵金属元素Os在俯冲脱水过程中的活动性
物以稀为贵,地球早期发生核幔分离时,部分元素随着铁镍合金进入地核,从而造成它们在硅酸岩地球(包括地幔和地壳)中的含量极低,因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元素,包括Os和其它七个元素(即Ir, Ru, Rh, Pt, Pd, Ag和Au)。相对于硅酸岩相,这八个元素加上元素Re都强烈倾向于进入金属相和硫化物相,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魏晓拙等-JGR: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球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陆陆碰撞与造山带形成过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生长的前沿地区,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为此,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硕士研究生魏晓拙、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与梁晓峰副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佳敏等-CMP:独居石在泥质麻粒岩等温降压过程中的行为
独居石是应用于造山带高级变质岩石定年的一种重要副矿物((Ce, La, Th)PO4),它在高温变质和深熔过程中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和年龄环带。但是对其成因解释,尤其是建立变质反应和独居石变质年龄/成分的关系,一直是一项挑战。基于此研究背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佳敏博士后及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晓群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人类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2020年5月7日,Developmental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retina identifie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nd species-specific mechanisms control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薛愿超课题组开发RIC-seq新技术系统解析RNA的原位高级结构及作用靶标
2020年5月6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IC-seq for global in situ profiling of RNA–RNA spati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开发了能够捕获细胞内RNA原位高级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的RIC-seq新技术,解析了He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生物物理所合作研究揭示microRNA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生命活动的中心法则是由遗传物质DNA转录生成信使RNA,再由信使RNA翻译成蛋白质,从而完成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各项生理功能。然而,细胞(尤其是高等生物细胞)内还存在着大量不翻译成蛋白质的RNA,被称为非编码RNA。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等关键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以及疾病发生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