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是地壳物质循环以及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俯冲板片发生脱水或熔融所释放出的流体或熔体交代并引发上覆地幔楔的熔融,是形成岛弧岩浆的主要机制。在俯冲板片脱水或熔融过程中,部分元素表现出活动的性质,随流体或熔体迁移至地幔楔并最终进入到岛弧岩浆。显然,这些活动元素可以示踪俯冲带板片脱水或熔融这一深部过程。岛弧岩浆岩普遍具有比正常地幔更高的187Os/188Os比值,表明其源区中有高放射性成因的地壳Os加入,而部分地幔楔橄榄岩包体也具有比正常地幔更高的187Os/188Os比值,从而支持地幔楔中确实有地壳Os的加入。传统观点解释这是由于板片脱水释放出的富Cl、氧化性流体可以显著提高Os的溶解度,从而导致高放射性成因的Os随流体从俯冲板片加入至地幔楔。然而,前人研究发现,西太平洋Izu-Bonin-Mariana(IBM)岛弧玻安岩中的尖晶石的187Os/188Os值与地幔相当,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升高,表明地壳的Os并没有明显地从俯冲板片加入到弧前地幔中。但是由于缺乏弧前地幔橄榄岩的Os同位素数据,尚不清楚是否因为俯冲板片在弧前脱水时Os是不活动的,还是板片在弧前地区脱水时将Os加入了弧前地幔但最终没有进入到玻安岩。因此,俯冲板片在弧前地区脱水时Os的地球化学这行为仍然不清楚,而对弧前橄榄岩开展Os同位素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图1 新喀里多尼亚地质图及采样点
针对该科学问题,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传周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来自西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开展了Os同位素的研究。新喀里多尼亚蛇绿岩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典型弧前蛇绿岩(图1),其地幔橄榄岩由于遭受了俯冲流体诱发下的高程度部分熔融,从而具有非常难熔的成分(如尖晶石具有非常高的Cr#值)。Os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样品具有非常低的Os(<1 ppb),但是其187Os/188Os比值类似于正常的地幔(即187Os/188Os<0.13),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升高(图2)。这证实了几乎没有地壳的Os通过板片脱水而进入到弧前地幔当中。

图2 地幔橄榄岩Os同位素比值与Os含量的关系
通过对比新喀里多尼亚弧前橄榄岩与地幔楔橄榄岩包体的Os同位素数据发现,当两者的Os含量都小于1 ppb时,部分地幔楔橄榄岩包体具有明显高的187Os/188Os比值,而新喀里多尼亚弧前橄榄岩的187Os/188Os比值没有发生显著升高(图2)。这表明放射性成因的Os并没有显著地从俯冲板片转移至弧前地幔中,从而暗示尽管俯冲板片弧前脱水可以释放富Cl的高氧化性流体,但Os元素在这种流体中是不活动的。他们提出,造成弧前橄榄岩与地幔楔橄榄岩包体的Os同位素的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俯冲板片在不同深度脱水或熔融时,由于硫化物在板片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从而导致Os具有不同的活动性。俯冲板片在浅部发生脱水时,由于硫化物在板片中保持稳定,因此Os被保留在板片中而不会随释放的流体加入到上覆的地幔楔中。但在更深的部位,俯冲板片可能发生熔融或释放超临界流体,此时硫化物将变得不稳定而发生分解,导致Os随熔体或超临界流体加入到地幔楔中。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勘察加岛弧岩浆所携带的、来自不同深度地幔楔橄榄岩包体的187Os/188Os比值变化,即来自浅部受俯冲流体交代的橄榄岩样品具有与正常地幔类似的187Os/188Os比值,而来自深部遭受俯冲熔体交代的橄榄岩样品则具有明显升高的187Os/188Os比值。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3月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地质学权威期刊Geology上(Liu et al. Limited Recycling of Crustal Osmium in Forearc Mantle during Slab Dehydration. Geology, 2018, 46(3): 239-242)。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