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大小与重量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产量。虽然已知一些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种子大小与重量,但种子发育过程十分复杂,调控种子大小与重量的遗传网络和分子机理尚待研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发现了KIX-PPD-MYC-GIF1信号通路调控拟南芥种子大小与重量的重要机制。李云海研究组前期研究表明KIX-PPD转录抑制复合体调控植物叶片大小,F-box蛋白SAP能够调控KIX-PPD复合体蛋白稳定性(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Li et al., PLoS Genetics 2018)。但其是否调控种子大小及其下游调控的底物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KIX8/9和PPD1/2功能缺失导致增加种子大小和重量。PPD1/PPD2蛋白分别与转录因子MYC3和MYC4相互作用。KIX8/9通过PPD1/2和MYC3/4在体内形成KIX-PPD-MYC转录抑制复合体。MYC3和MYC4功能缺失导致大和重的种子。进一步研究发现KIX-PPD-MYC复合体通过MYC3/4结合到GIF1基因启动子的G-box区,并抑制其表达。GIF1功能缺失突变体(gif1)产生小而轻的种子。遗传学分析表明GIF1作为KIX-PPD-MYC复合体下游因子调控种子大小和重量。因此该研究揭示了KIX-PPD-MYC-GIF1信号通路调控种子大小与重量的新机制。另外,拟南芥KIXs、PPDs和GIF1基因在大豆、苜蓿、玉米和水稻中的同源基因具有调控种子大小的功能,有望应用这些基因提高作物产量。
该研究成果于2020年4月1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DOI:10.1038/s41467-020-15603-3)。李云海研究组博士生刘祖培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云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的资助。
图: KIX-PPD-MYC-GIF1途径调控种子大小的分子机理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李云海研究组发现了种子大小和重量调控的重要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6
相关话题/种子 基因
李家洋研究组与合作者研究发现绿色革命的伴侣基因
植物株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农艺性状,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植物株型的改良,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近年来,超级稻恢复系“华占”育成了一系列超级稻组合,产生了新一轮的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华占为父本审定的品种多达300个以上;2015-2018年期间,华占每年有3-4个组合列入全国种植面积前十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屠强研究组开发Decode-seq方法显著提高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的准确性
鉴定差异表达基因是许多生物医学研究项目的基础步骤,利用转录组进行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 DE)分析是目前最主流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两个常用于转录组DE分析的算法 edgeR 和 DESeq2 已经被引用了超过上万次。 在DE分析中,如果使用的生物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高彩霞研究组建立植物基因组引导编辑技术体系“Plant Prime Editing”
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定向修饰植物基因组,从而大大加速植物育种的进程,是实现作物精准育种的重要技术突破。然而,作物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是由基因组中的单个或少数核苷酸的改变或突变造成的。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组编辑,可利用外源修复模板通过同源重组介导的修复方式(HDR)实现目标基因特定核苷酸的改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刘志勇研究组发现新类型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串联激酶蛋白(tandem kinase protein, TKP)含有两个激酶结构域,是在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中发现的一种新类型的抗病基因。目前从麦类作物中已经克隆到的串联激酶基因有大麦抗秆锈病基因Rpg1,大麦抗散黑穗病基因Un8,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5和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60。 近日,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李传友研究组合作研发新型番茄雄性不育系统用于杂交种子生产
番茄作为一种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番茄生产基本上都是应用杂交种。目前番茄的杂交制种以人工去雄授粉的方式进行,存在制种成本高、杂交种纯度难保证等风险。利用雄性不育系做母本进行杂交种子生产,可减少人工去雄劳动量,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种子纯度以及避免亲本流失。自然发现的番茄雄性不育系多数是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高彩霞研究组与李家洋研究组合作在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方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则通过创制目标基因的突变文库,在施加一定选择压力下能够快速获得目的突变体。目前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高彩霞研究组发表文章详细介绍基因组编辑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翻译效率的实验流程
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基因的5’非翻译区,通常能够抑制下游主开放阅读框pORF的翻译。高彩霞研究组率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uORF进行编辑,发现能够显著提高目标基因的翻译效率,建立了利用基因组编辑调控内源基因蛋白质翻译效率的新方法,相关成果于2018年发表在Nature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李传友研究组揭示MED25调控JAZ基因可变剪切的机制
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ate,JA)信号调控了植物生长和防御过程之间的资源分配,在植物应对病虫侵害或其他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茉莉酸信号的过度激活会大量消耗植物自身能量而抑制其生长发育进程,而茉莉酸信号的响应不足则使得植物无法有效抵御病虫的侵害。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茉莉酸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梁承志研究组开发高质量基因组组装软件
2019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梁承志研究组开发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软件HERA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DOI:10.1038/s41467-019-13355-3)。论文题目为“Assembly of chromosome-scale conti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储成才研究组在水稻NLR类抗病基因突变导致的白叶枯病感病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含有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免疫受体蛋白。NLR类受体通常通过识别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应蛋白来触发小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即ETI(effector-triggered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