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辉教授作为国家****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能源材料研究,在Science、Chem.Soc.Rev.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0篇,引用1.7万余次。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报告中,黄云辉教授指出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寿命、低成本及高安全性是动力及储能电池的发展趋势;材料是储能电池的核心;设计微纳结构、优化性能、规模化制备技术则是发展高性能材料和电池的关键和难点。随后他介绍了其团队在锂电池、燃料电池及下一代电池领域的代表性工作,提出了碳基负极材料的氮活性位点与界表面协同作用的“锂离子蓄水池”储能模型,该模型通过新型界表面机理进行储锂,可大幅度提高储锂容量。最后,黄云辉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利用超声波技术实时监测电池“健康状态”方面的研究成果。
报告结束后,黄云辉与参会人员就超声波监测电池技术、电动汽车储能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