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方精云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3

个人简历 [登录编辑]


方精云,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 研 究 组 :植被结构与功能研究组
民 族:汉
研究领域:
籍 贯:安徽
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59.7
职 称:研究员
毕业院校:日本大阪市立大学
职 务:
毕业时间:1986.03
入职时间:1989.6
所学专业:生物学
电子邮件:fangjingyun@ibcas.ac.cn
学习工作经历
科研项目
所获奖励
主要成果
论文专著

学习经历
1959年7月出生于安徽怀宁
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
1983年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赴日本学习
1989年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年6月~1997年5月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及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7年起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2010年8月起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先后在日本千叶大学生物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派研究员,1992-1993)、加拿大McGill大学生物系(1996-1997)、日本筑波大学生物系(2002)、美国北卡大学生物系(2005)、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系(2007)等进行访问研究或讲学。

现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所长、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 IPCC独立评估组成员、全球陆地观测系统陆地碳观测工作组成员、“全球山地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组成员、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机构(IIASA)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常委、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成员等职务。曾任或现任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cosystems、Ecological Research、BMC Ecology以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
任职经历
暂无信息
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以及遥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重视室内分析研究的同时,十分强调野外观测和数据采集工作。近30年来,对我国西藏、青海、新疆、东北、海南等25个省区和日本的主要植被类型进行过实地考察或定点观测。1995年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高纬地区的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进行过研究。在国内最早系统地开展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需要之中。2009年,受中国科学院学部委托,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测算,并为我国相关的国际气候谈判政策提出了建议。此后,作为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受聘的12位成员之一,对联合国IPCC报告进行独立评估。其主要科研成果归纳如下:
[1] 系统研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作物、灌丛以及土壤)碳储量及植被生产力,发展了陆地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分析了我国陆地植被二氧化碳的源汇功能及其动态变化。
[2] 应用遥感(NOAA/AVHRR NDVI),结合气候、植被等数据以及生态模型等,系统研究了我国近20年来植被动态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成因。
[3] 采用统一的方法和规程对我国主要山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已完成60余座山地的野外调查工作,初步发现了我国植物多样性的某些地理分布规律。
[4] 采用统一调查方法和规程,对我国北方草地(青藏高原、内蒙、新疆等)的碳氮储量分布、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以及主要优势种的生态属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为我国及全球草地碳循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5] 对我国及全球主要国家自1850年以来化石燃料CO2排放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未来的CO2排放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全球减排方案进行了评估,从而为国家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了参考。
[6] 建立了目前最为全面、系统的我国木本植物分布数据库,分析了我国木本植物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版了《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对我国的植被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的划分原则和划分依据,据此提出了我国东部植被带划分的一个新方案。
[7]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植物化学元素的计量特征,提出了“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
[8]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湖泊的分布、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影响,尤其对洞庭湖和江汉平原的湖泊变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9]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水青冈属(Fagus L.)不同尺度的生态学特性(如生态解剖学、群落多样性、生物地理格局)及其地理分异。
[10] 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考,采集了大量动植物和环境数据,对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观测发现在寒冷的冬季,北极冻土有CO2 放出的现象。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科技部气候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0CB950600),2010-2014,项目首席科学家。
[2] “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XDA**),2011-2015,项目首席科学家。
[3] “中国陆地植被的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研究项目 (**),2011-2013,项目负责人。
[4] “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我国牧区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战略研究”,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2011-2012,项目负责人。
[5] “我国北方草地碳源/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计划(**),2008-2011,项目负责人。
[6] “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计量与预测”及延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2007-2012,项目负责人。
[7] “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对IPCC报告的独立评估”,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2009-2010,项目负责人。
[8] “我国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7-2010,项目负责人。
[1] 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 2012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3] 2011年主编的《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4] 201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5] 2009年获国家科技部野外先进工作者
[6] 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7] 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
[8] 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成就奖”
[9]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学部)
[10]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 (第一完成人)
[11] 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 (第一完成人)
[12] 2001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植被生产力的研究”被评选为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3] 2001年主编的《全球生态学》(2000,高教出版社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联合出版) 获新闻出版署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3等奖 (部级),第一完成人
[14] 199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
[15] 1994年获首届(1994)国家****科学基金,并得到延续
1994年获国家****科学基金
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获****成就奖
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近290篇,其中SCI收录125篇,在美国“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3篇,英国“自然”(Nature) 3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3篇;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议书3份。已培养硕士和博士40余名,其中,两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名获得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13
Chen YH, Han WX, Tang LY, Tang ZY, Fang JY. 2013.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woody plants differ in response to climate, soil and plant growth form. Ecography, 36: 178-184
2012
Fang JY, Shen ZH, Tang ZY, Wang XP, Wang ZH, et al. 2012. Forest community survey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in China. Ecography, 35: 1059-1071
Fang JY, Wang XP, Liu YN, Tang ZY, White PS, Sanders NJ. Ecography, 35: 1072-1082
Qiao XJ, Tang ZY, Shen ZH, Fang JY. 2012. What causes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the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A test from forests in China. Ecography, 35: 1110-1116
Yang YH, Fang JY, Ji CJ, Ma WH, et al. 2012. Widespread decreases in topsoil inorganic carbon stocks China’s grasslands during 1980s-2000s. Global Change of Biology, 18: 3672-3680
Zhao X, Zhou DJ, Fang JY. Satellite-based studies on large-scale vegetation changes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4: 713-728
Fang JY, Wang ZH, Tang ZY, Brown JH. 2012. Large-scale patterns of tree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1: 508-512
2011
Pan YD, Birdsey RA, Fang JY, et al. 2011. A large and persistent carbon sink in the world’s forest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 (co-leading author)
Han WX, Fang JY, Reich PB, Woodward FI, Wang ZH. 2011. Biogeography and variability of eleven mineral elements in plant leaves across gradients of climate, soil and plant functional type in China. Ecology Letters, 14: 788-796
Wang ZH, Fang JY, Tang ZY, Lin X. 2011. Patterns, determinants and models of woody plant diversity in China.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8: 2122–2132
Wang Y, Fang JY, Kato T, Guo ZD, Zhu B, Mo WH, Tang YH. 2011. Inventory-based estimation of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Japan’s forest from 1980 to 2005. Biogeosciences, 8: 2099-2106
Piao SL, Ciais P, Huang Y, Shen ZH, Peng SS, Li JS, Zhou LP, Liu HY, Ma YC, Ding YH, Friedlingstein P,
2010年以前
Liu CZ, Tan K, Yu YQ, Zhang TY, Fang JY. 2010.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Nature, doi:10.1038/nature09364
Yang YH, Fang JY, Ma WH, Guo DL, Mohammat A. 2010. Large-scale pattern of biomass partitioning across China's grassland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9: 268-277
Yang YH, Fang JY, Ma WH, Smith P, Mohammat A, Wang SP, Wang W. 2010. Soil carbon stock and its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from 1980s to 2000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6: 3036-3047
Tan K, Ciais P, Piao SL, Wu XP, Tang YH, Vuichard N, Liang S, Fang JY. 2010. Application of the ORCHIDEE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to evaluate biomass and soil carbon stocks of Qinghai-Tibetan grassland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4: GB1013
Piao SL, Fang JY, Ciais P, Peylin P, Huang Y, Sitch S, Wang T. 2009.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Nature, 458: 1009-1013
Wang ZH, Brown J, Tang ZY, Fang JY. 2009. Temperature dependence, spatial scale, and tree species diversity in eastern Asia and North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106: 13388–13392
Yang YH, Fang JY, Ma WH, Smith P, Tang YH, Chen AP, Ji CJ, Hu HF, Rao S, Tan K, He JS. 2009. Changes in topsoil carbon stock in the Tibetan grasslands between the 1980s and 2004. Global Change Biology,15: 2723-2729
He JS, Wang XP, Flynn DFB, Wang L, Schmid B, Fang JY. 2009. Taxonomic, phylo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tradeoffs between leaf productivity and persistence. Ecology, 90: 2779-2791
Wang XP, Fang JY, Sanders JN, White PS, Tang ZY. 2008.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vs local factors in shaping the regional patterns of forest plant richness across northeast China. Ecography, 32: 133-142
Yang YH, Fang JY, Tang YH, Zhu B. 2008. Storage, 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Tibetan grasslands.Global Change Biology, 14: 1592–1599
Wang ZH, Tang ZY, Fang JY. 2007. Altitudinal patterns of seed plant richness in the Gaoligong Mountains, south-east Tibet, China.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13: 845–854
Piao SL, Fang JY, Zhou LM, Tan K. 2007. Biomass carbon accumulation by China’s grassland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1: GB2002
Kauppi PE, AusubelJH, FangJY, MatherA, SedjoRA, WaggonerPE. 2006. Returning forests analyzed with the forest identity.PNAS, 103: 17574-17579
Fang JY, Lechowicz ML. 2006. Climatic limits for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beech (Fagus L.) species in the world.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3: 1804-1819
Piao SL, Fang JY, Zhou LM, Ciais P, Zhu B. 2006. Variations in satellite-derived phenology in China’s temperate vegetation. Global Change Biology, 12: 672–685
Tang ZY, Wang ZH, Zheng CY, Fang JY, 2006. Biodiversity in China’s mountain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4: 347-352
Zhao SQ, Fang JY. 2006.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for vascular plants in China’s nature reserv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12: 364–372
Tang ZY, Fang JY. 2006. Temperature variation alo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of Mt. Taibai,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39: 200–207
Fang JY, Brown S, Tang YH, Naruurs GJ, Wang XP, Shen HH. 2006. Overestimated biomass carbon pools of the northern mid- and high latitude forests. Climatic Change, 74: 355–368
Han WX, Fang JY, Guo DL, Zhang Y. 2005. Leaf N and P stoichiometry across 75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China. New Phytologist, 168: 377-385
Fang JY, Piao SL, Zhou L, He JS, Wei FY, Myneni R, Tucker CJ, Tan K. 2005.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lter growth of temperate vegetation.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 L21411
Fang JY, Oikawa T, Kato T, Mo WH, Wang ZH. 2005. Biomass carbon accumulation by Japan’s forests from 1947-1995.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 GB2004
Fang JY, Rao S, Zhao SQ. 2005. Human-induced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lakes of the Jianghan Plain, Central Yangtz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3: 186-192
Fang JY, Piao SL, Field CB, Pan YD, Guo QH, Zhou LM, Peng CH, Tao S. 2003. Increasing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1982 to 1999.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1: 293-297
Piao SL, Fang JY, Zhou LM, Guo QH, Henderson M, Ji W, Li Y, Tao S. 2003.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monthly and seasonal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in China from 1982 to 1999.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108(D14): 4401
Fang JY, Chen AP, Peng CH, Zhao SQ, Ci LJ. 2001.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Science, 292: 2320-2322
Fang JY, Piao SL, Tang ZY, Peng CH, Ji W. 2001.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Science, 293: 1723a
Fang JY, Wang GG, Liu GH, Xu SL. 1998. Forest biomass of China: an estimate based on the biomass-volume relationship.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8: 1084-1091
Fang JY, Yoda K. 1988-1991. Climate and vegetation in China (I-V). Ecological Research, 3: 37-51, 4: 71-83, 5: 9-23, 5: 291-302, 6: 113-125
Fang JY, Zhu JL, Wang SP, Yue C, Shen HH. 2011. Global warming, human-induced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ir uncertainties. Science in China (D-Earth Science), 54: 1458-1468 【方精云, 朱江玲, 王少鹏, 岳超, 沈海花. 2011. 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D), 41: 1385-1395】
Fang JY, Wang SP, Yue C, et al. 2009, Scenario analysis on the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goal proposed in the declaration of the 2009 G8 Summit. Science in China (D-Earth Science), 52: 1694-1702 【方精云, 王少鹏, 岳超, 朱江玲, 等. 2009.“八国集团”2009意大利峰会减排目标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 中国科学(D), 39: 1339-1346】
Fang JY, Guo ZD, Piao SL, Chen AP. 2007.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1981-2000. Science in China (D-Earth Science), 50: 1341-1350 【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陈安平. 2007.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中国科学(D), 37(6): 804-812】
Fang JY, Piao SL, He JS, Ma WH. 2004. Increasing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ctivity in China, 1982-1999. Science in China (C-Life Science), 47: 229-240【方精云, 朴世龙, 贺金生, 马文红. 2003. 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加. 中国科学(C), 33: 554-565】
方精云. 2001. 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 植物学报, 43: 522-533
方精云, 刘国华, 徐嵩龄. 1996.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王庚辰等主编),pp 109-128.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方精云. 1991. 我国森林植被带的生态学分析. 生态学报, 11: 377-387
著作专著:
[1] Shapiro TH, Diab R, de Brito Cruz CH, Cropper M, Fang JY, Fresco Louise O, Manabe S, Mehta G, Molina M, Williams P, Winnacker E-L, Zakri AH. 2010.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s: Review of the Processes and Procedures of the IPCC. The InterAcademy Council, Alkmaar, the Netherlands. 【此报告是应联合国和IPCC要求提交的评估报告。方精云作为IAC任命的IPCC报告独立评估委员会的12位成员之一,向联合国和IPCC提交了独立评估报告,受到广泛影响,引起IPCC组织机构的变革和IPCC评估程序的改革】
[2] Fang JY, Wang ZH, Tang ZY. 2011. Atlas of Woody Plants in China: Distribution and Climate. Springer-Verlag, Berlin (2 volumes with 1972 pages and 11219 illustrations; Jointly published with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3] 方精云, 赵淑清, 唐志尧等著. 2006. 长江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基础. 北京:高教出版社, 1-278.
[4] 方精云主编. 2000. 全球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Verlag, 北京-Heidelberg.
[5] 戴均虎, 丁枚, 方精云编著. 2001. 温室效应.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6] 孔小宁, 方精云著. 1996. 走进北极. 中国工商联出版社, 北京.
重要报告: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书,2010.“对全球变暖的认识及应对策略建议”,课题组长
[2] 国务院建议书,2009.“关于2009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若干建议”,课题组长
[3] 国务院建议书,2008.“关于改革博士后制度和壮大博士后队伍的建议”,主要负责人之一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植物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马克平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马克平,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森林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籍贯:黑龙江省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58.11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东北林业大学职务:毕业时间:1991.07入职时间:1976.3所学专业:森林植物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冯晓娟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冯晓娟,博士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碳循环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籍贯: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81.2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职务:毕业时间:2009入职时间:所学专业:地理学电子邮件:xfeng@ibcas.ac.cn学习工作经历科研项目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仁忠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王仁忠,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植物适应策略与机制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植物适应策略与机制、种群生态..籍贯:吉林省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4.7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东北林业大学职务:毕业时间:1999.07入职时间:1990.7所学专业:生态学办公电话: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文浩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张文浩,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草地养分利用与调控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籍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4.2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澳大利亚费林德斯大学职务:毕业时间:1993.06入职时间:2004.7所学专业:植物生理学办公电话:(8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玲莉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刘玲莉,博士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籍贯: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76.10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北卡罗莱州立大学职务:毕业时间:2007入职时间:所学专业:办公电话:(86)-电子邮件:lingli.liu@ibcas.ac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凌浩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李凌浩,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草地恢复与管理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64.12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厦门大学职务:毕业时间:1994.12入职时间:1986.9所学专业:植物学办公电话:(86)-电子邮件:l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何维明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何维明,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植物适应策略与机制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植物入侵生态学籍贯:四川省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70.3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植物研究所职务:无毕业时间:2000.08入职时间:2003.1所学专业:生态学办公电话:**传真号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杨元合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杨元合,博士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高寒生态格局与过程研究组民族:蒙古研究领域:籍贯:青海省乐都县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81.8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职务:毕业时间:2008.7入职时间:2012.7所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办公电话:电子邮件:yhyang@ibc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世苹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陈世苹,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草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生态学籍贯:天津市导师资格:硕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75.3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职务:毕业时间:2004.03入职时间:2003.7所学专业:生态学办公电话:电子邮件:s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黄振英
    个人简历[登录编辑]黄振英,研究生教育学历,博士学位研究组:种子生态与沙地植被研究组民族:汉研究领域:籍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导师资格:博士生导师出生年月:1970.8职称:研究员毕业院校:西北大学职务:毕业时间:1999.01入职时间:1999.2所学专业:植物学办公电话:(86)-电子邮件:zh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