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丽霞副研究员、博士生陈梓明和周天军研究员,研究发现1951年以来东南亚季风区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面积显着增加,并采用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成功检测到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指出人为强迫通过抑制降水和增强蒸发共同增加了1951-2014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概率,人为强迫影响的信号萌芽期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左右(图1)。尽管未来在 CMIP6 最低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以后该地区干旱风险会有所下降,但无论何种情景预估的干旱风险仍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气候内部变率范围。
“我们的工作从检测归因的角度证实了人为强迫对东南亚地区干旱风险的影响,可见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萌芽期已经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未来发展情景的选择对该地区的干旱风险和水资源变化至关重要。”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张丽霞强调。
该研究工作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18YFA0606501、2018YFE01960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5037) 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Zhang L., Z. Chen, and T. Zhou, 2021: Human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ing Drought Risk Over South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Geophys. Res. Lett., 48, e2021GL093777. doi.org/10.1029/2021GL093777
文章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1GL093777?af=R

图1 历史模拟和未来不同情景下预估的东南亚季风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面积的变化。阴影为基于工业革命前参照试验得到的内部变率范围,竖虚线为人类强迫影响的信号萌芽期,即外强迫超过内部变率范围的年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