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亚洲季风区湿地甲烷排放:缓慢上升中的停滞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7

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百年内的全球增暖潜能约为二氧化碳的28倍。湿地是最大的自然排放源,每年约贡献全球甲烷总排放量的1/3,且排放量的估算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约35%的湿地位于20°N-30°S的低纬地区,高温和充足的降水使得湿地甲烷的产生和排放能力都远远高于中高纬地区,每年平均排放量超过全球湿地甲烷总排放的65%。因此,理解甲烷释放和气候参数之间的关联,揭示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季风系统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至关重要。
  根据11个用于全球湿地甲烷估算的陆面模式发现,2000-2012年间亚洲季风区湿地甲烷排放整体缓慢上升,但热带(Af)和暖温带季风区域(Cf和Cw)分别在2008年、2011年和2009年出现甲烷排放的显著低值(图1)。
  通过深入研究亚洲季风气候区湿地甲烷排放异常年份的水、热特征,建立了环流特征、水热分布、湿地面积和甲烷排放动态的关联:(1)2008年热带季风区的对流活动偏弱,沃克环流上升支东移,同时伴随着印度尼西亚地区的降水量和甲烷释放偏低;(2)强La Nina事件的衰减年,菲律宾海的对流活动增强,导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影响西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输送,造成暖温带季风区降水量和湿地面积减少,最终出现2009年和2011年湿地甲烷释放停滞的现象(图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潇艳博士生与中科院大气所徐希燕副研究员、贾根锁研究员、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Benjamin Boulter博士、马里兰大学Zhen Zhang博士合作,在Climate Dynamics发表以上成果。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及应用”(2018YFA0606002)的资助。
  参考文献:
  Zhang, X., Xu*, X., Jia, G., Benjamin Poulter, & Zhang, Z: Hiatus of wetland methane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recent La Nina episodes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Climate Dynamics, 2020. https://doi.org/10.1007/s00382-020-05219-0

  图1 亚洲季风区2000-2012年柯本气候亚区湿地甲烷年排放量距平值,a-f为柯本气候亚区,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强La Nina事件、亚洲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副高对Cf和Cw区域降水的调控从而影响湿地甲烷释放的示意图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博士 系统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硝化-反硝化耦合机制主导贫氮生态系统氧化亚氮脉冲排放
    土壤氮转化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氮素的损失途径和潜力,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氧化亚氮(N2O)释放到大气中,使土壤成为大气N2O的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施肥农田土壤是强排放源,自然土壤则为弱排放源。然而,温带至寒带自然生态系统在冬春转换期被广泛观测到脉冲式排放,导致自然土壤在全球N2O排放源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揭示人为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对东亚冬季气温长期趋势的贡献
    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温度也在不断升高,但由于受到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调制,全球不同地区的增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东亚地区近年来就表现出显著的冬季降温趋势,并多次遭遇寒潮、低温暴雪等极端事件的影响。可见,定量揭示气候系统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对最近几十年东亚冬季温度趋势的相对贡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利用干旱指数量化干旱强度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
    干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自古以来就不容忽视。比如白居易赋诗《杜陵叟》“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描述的就是华北地区的春旱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民不聊生。那么,是否有什么办法能量化干旱强度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进行提前预测,减小旱灾带来的损失?  为了量化干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AAS封面故事:探索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
    《大气科学进展》2019年第7期封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书涛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邹建文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胡正华教授和安徽省气象局卢燕宇的合作研究成果“基于温度、降水、叶面积指数模拟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被选为大气所主办的英文期刊《大气科学进展(英)》(Advances in Atmospher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利用100公里分辨率的气候系统模式准确模拟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 (TC) 作为作为最为剧烈的极端天气过程之一,一方面能从热带洋面为陆地带来充沛的降水,另一方面也对受其袭击的沿海城市地区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利用气候系统模式进行热带气旋的模拟和预测是近年来热门的方向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公里及以上水平分辨率的全球高分辨率模式能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研究发现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热带太平洋海气CO2通量年际变率偏差的原因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气候模拟中心开始在其气候系统模式中引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块,构建地球系统模式,从而在气候变化模拟中更好地反映海洋碳循环与气候的反馈作用。但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耦合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在利用地球系统模式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前有必要评估地球系统模式对海洋碳循环的模拟效果。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成里京博士在《Science》撰文:全球海洋变暖了多少?
    自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S. Levitus研究员于2000年在Science撰文正式发布第一条全球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时间序列,发现20世纪下半页全球海洋次表层升温的现象以来,全球海洋到底变暖了多少,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2013年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五期评估报告(IPCC-AR5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源还是汇?
    当谈到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贡献时,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旱地氧化亚氮(N2O)和水田甲烷(CH4)排放,常常忽视了高水肥投入、轮作和秸秆还田等管理措施产生的农田固碳效应,综合考虑碳循环和温室气体交换过程,农田到底是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还是吸收汇?  大气所地气碳氮交换研究团队在汾渭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山东省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上空红色精灵母体闪电的定位结果分析
    雷暴系统通过其内部的闪电电荷传输在中高层大气中产生了多种形式的瞬态发光现象,如红色精灵、巨型喷流和蓝色射流等。  基于闪电近地空间效应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高鹏博士研究团队利用长基线闪电定位网中的甚低频-低频磁场天线记录到了同2015年夏季中国山东省一次不对称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系统五“面向地球科学的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自开工建设以来,工程经理部、工程办公室及各系统按照国家、中科院及大气所相关规章制度,根据合同进度及要求,实时跟进,确保工程建设有序进展。  其中“面向地球科学的高性能计算机”是装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地球系统模拟和区域高精度环境模拟的重要工具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