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在最近的观测与模式研究中都出现了北极地区(北纬67度以北)剧烈增暖现象(北极放大,AA)。许多机制被提出来解释AA现象,比如海冰减少的作用,极地稳定的垂直温度廓线所导致减少的大气向外长波辐射,增加的云水导致的增加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加的向极的能量输运等。然而他们的相对重要性仍待讨论,而且这些机制并不能解释为什么AA现象发生在冷季以及海冰迅速减少的区域。此外,不同于AA现象形成的冰盖-反照率正反馈机制,太阳能量在北极海水中的季节性的储存与释放也是AA形成的重要过程,在全球温室气体增加情况下,新开放的海水有利于更多热量在暖季的储存以及在冬季的释放。然而海冰减少是否是AA的必要条件?在增加的温室气体浓度下,若没有明显的海冰减少,加热以及辐射过程是否能够造成AA?这些问题仍亟待解决。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Aiguo Dai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罗德海研究员,宋米荣博士,以及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Jiping Liu教授研究了北极地区由于海冰融化导致的海表热量的储存与释放的变化过程对AA现象的影响。基于ERA-Interim观测资料以及CMIP 5中38个耦合模式集合, Aiguo Dai教授,罗德海研究员等分析了1979-2016年期间AA,海冰覆盖(SIC),辐射以及热量通量的历史趋势的季节性变化,发现强的AA效应只发生在冷季,并且只发生在海冰显著减少的地区。具体来讲,暖季期间(5-9月)海冰的消融,导致有更多的海水接受太阳短波(SW)辐射,能量被储存在北极海水上层,在冷季(10-4月)以向外的长波(LW)辐射,感热以及潜热过程释放,加热大气造成AA现象。并且冬季海冰浓度(SIC),表面湍流热通量,海表气温(TAS)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
在历史以及RCP(典型浓度路径)8.5情景下,利用CMIP5 9个模式分析三个历史时期SIC,北极TAS以及辐射与热通量的百年变化趋势,发现当北极海冰完全消融时,AA效应消失。通过38个模式间比较,结果表明一个模式模拟的AA量级与相对于当前气候态的海冰减少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此外,本研究应用CESM1模拟在CO2逐年增加1%情况下,研究固定北极海冰覆盖与自由耦合两种情况下北极温度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当SIC不变时,AA现象也会消失。因此,北极海冰快速融化是导致AA的关键因素,更快速的海冰融化会导致更强的AA现象,而其他物理过程只能通过融化海冰间接影响AA。
该研究最近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工程专项”(XDA19070403),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30533),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GS-1353740),(OISE-1743738),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DE-SC0012602),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15OAR4310086),中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A0605901),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项目办公室(NA15OAR4310163)的资助。
论文信息: Dai A., D. Luo, M. Song and J. Liu. Arctic amplification is caused by sea-ice loss under increasing CO2.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 10.1038/s41467-018-07954-9.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954-9
图 1.(左)CMIP5 38个耦合模式集合平均的季节性的历史趋势(1979-2017年)。灰色条形图(代表海冰覆盖),红线(净的短波辐射,向下为正),紫线(向外的长波辐射,上为正),蓝线(向外的潜热+感热,上为正)。(右)以上模式结果的1979-2017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11-12月平均的表面气温(红线),海冰浓度(填色)以及湍流通量(黄线,上为正)。
图 2. 9个CMIP5模式集合平均的不同月份的百年变化(2270–2299减2170–2199,海冰即将融化完全),彩线的意义与图1相同。
图3. CESM1模拟的每年增加1%的CO2浓度情况下全球平均的表面温度,北极平均的表面温度,以及两者之差,海冰浓度的20年差异的时间序列(左:自由耦合实验;右:海冰浓度固定实验)。
附件下载: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极放大现象的物理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7
相关话题/辐射 过程
华北春季极端“倒春寒”的特征和环流演变过程
东亚地区冬季寒潮/冷涌通常伴随强烈的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和表面气温下降,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给公众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已经有较多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称“倒春寒”)却鲜有研究涉及。我国华北地区是重要的冬小麦产区,春季是冬小麦返青、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极端“倒春寒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考虑人类取用水、地下水侧向流动及土壤冻融界面变化的高分辨率陆面过程模式发展及其应用
人类取用水、地下水侧向流动及土壤冻融界面变化影响陆地水热过程以及陆气间水分能量交换。在陆面过程模式中合理表述这些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陆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陆气相互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谢正辉研究员、曾毓金博士、刘双博士等同时将人类取用水、地下水侧向流及冻融界面变化等参数化方案与已有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台风双眼墙结构及其眼墙替换过程的研究进展
在台风研究领域,对于台风结构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强度变化一直是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强台风发展过程中,大约有80%的台风在主眼墙(primary eyewall formation)外侧可以产生闭合的外眼墙(SEF;secondary eyewall formation),形成所谓的台风双眼墙结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关键大气物理过程的探测、机理与应用”学科方向召开第二次评估工作讨论会
2019年11月9日上午,大气所学科评估方向之四——“关键大气物理过程的探测、机理与应用”召开第二次评估工作讨论会。该学科方向领衔专家郄秀书、雷恒池、卞建春,骨干成员段民征、孙建华、崔晓鹏、潘蔚琳、杨静、胡非、邹捍、刘辉志、张美根等人,会同科技处相关人员2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在第一次讨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关键大气物理过程的探测、机理与应用”学科方向评估工作启动会召开
2019年11月6日下午,大气所学科评估方向之四——“关键大气物理过程的探测、机理与应用”召开评估工作启动会。该学科方向领衔专家郄秀书和卞建春,骨干成员孙继明、崔晓鹏、潘蔚琳、杨静、以及科技处和其他相关人员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郄秀书主持。 科技处常务副处长姚利首先介绍了此次学科评估的背景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测量出非辐射性激波中尘埃的摧毁比例
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综合团组研究人员朱辉博士、田文武研究员与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P. Slane、J. Raymond合作,直接测量出非辐射性激波中尘埃的平均摧毁比例,证明激波中尘埃的摧毁效率被明显低估了。该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杂志》上(ApJ, 2019, 882, 135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原子能院核辐射探测器研发设施助力科研及半导体探测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近期,原子能院核技术所利用核辐射探测器研发条件项目设备、设施(简称核辐射探测器研发设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核探测技术重大科研项目研发工作,标志着该设施已具备为重点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该设施包含的半导体探测器工艺线,是中核集团半导体探测器制备工艺研究设备、设施最为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张劲松研究组和陈受宜研究组揭示生长素介导乙烯反应的信号转导过程
植物激素生长素和乙烯协同调控植物根的生长。乙烯促进了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生长素受体TIR1/AFB2感受到生长素后,结合并泛素化转录抑制子Aux/IAA蛋白,使其通过26S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将转录因子ARF释放出来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目前介导乙烯反应的生长素信号过程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张劲松研究组和陈受宜研究组发现大豆驯化过程中锌指蛋白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大豆油脂含量
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植物油的主要来源。种子中的油脂含量在驯化中受到人工选择而不断提高,成为大豆的重要农艺性状。目前大豆油脂代谢的生化途径已比较清楚,但其调控机理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和陈受宜研究组通过分析大豆种子发育不同阶段以及根、茎、叶等转录组数据中的表达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税光厚研究组发现衰老过程中神经膜上富含DHA的膜微区和线粒体心磷脂的重要关联
大脑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膜脂动力学,以保证包括磷脂和鞘磷脂在内的各种膜脂的脂肪酰基组成的特异性。因此,不同膜脂的脂肪酰基严格的异质性对于维护膜脂完整和大脑的正常运作极其重要。恒河猴,由于与人类基因的高度同源性(约92.5%至95%),在年龄相关表型上会表现出高度类似的正常衰老状态。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工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