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胡有洪课题组前期通过快速、高效的合成方法,发展了一系列具有结构特色的二芳基炔基类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如具有抗肿瘤活性的FGFR抑制剂 (Eur. J. Med. Chem., 2017,126:122-132.),新型抗炎CSF-1R选择性抑制剂(J. Med. Chem., 2020,63(3):1397-1414.)。在此基础上,胡有洪课题组与药物所唐炜课题组合作,在肥大细胞模型上对该激酶库的代表性化合物进行了抗过敏活性导向的表型筛选,发现激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过敏效果,并通过表型筛选研究精细的构效关系,发现了一类新型的强效抗过敏化合物。其中,代表性化合物在RBL-2H3及鼠源原代肥大细胞(PMC)中均具有显著的抗过敏活性,且具有较大的治疗指数(RBL-2H3: IC50 2.54 nM, CC50 377.4 nM; PMC: IC50 48.3 nM, CC50 836.1 nM)。此外,化合物能显著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致敏的相关信号通路,并且具有良好的PK性质。体内药效表明,化合物在被动全身性过敏反应(PSA)及屋尘螨诱导的肺过敏性炎症小鼠模型中均具有显著效果,毒性反应低;代表性化合物通过初步的酶谱分析及与SFKs (Src family kinases)抑制剂SU6656的对比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通过抑制SFKs发挥抗过敏活性。该研究为开发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过敏临床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研究成果于2021年9月3日以“Discovery of Potent Antiallergic Agents Based on an o-Aminopyridinyl Alkynyl Scaffold”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上海药物所胡有洪研究员和唐炜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药物所)谢志铖和向才贵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科委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1c00976

图 1 研究策略

图 2 优选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体内抗过敏活性
责任编辑:高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