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马新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5-09

1、招生信息2、教育背景3、工作经历4、教授课程5、专利与奖励6、出版信息7、科研活动8、合作情况9、指导学生
基本信息
马新文 男 博导 近代物理研究所
电子邮件:x.ma@impcas.ac.cn
通信地址:兰州市南昌路509号
邮政编码:730000


研究领域粒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强库仑场中离子能级精细结构,离子激光谱学以及相关大型实验装置研制。
招生信息
在以下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我们自主发展了动量成像技术,建成了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在“高电荷态离子与原子、分子的碰撞”,“高电荷态离子与团簇及生物大分子的碰撞”和“ 电子、光子与原子、分子的碰撞”动力学研究方面确定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正在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发展“电子与离子的共振散射”实验技术,加速器为基础的“离子激光谱学”技术,期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原子物理新精细谱学技术与放射性束核物理有机结合起来,促成新的融合,探索基本物理现象。

招生专业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招生方向 离子、电子和光子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
原子分子物理

教育背景 1992-09--1998-0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1985-09--199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学士


出国学习工作1998年7月-2000年12月: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博士后,在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开展高电荷态离子结构研究。负责强库仑场中电子关联效应研究;开展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和类氢离子的逆光电效应研究。
2001年5-7月, 德国GSI,访问科学家,在重离子冷却储存环(ESR)上进行类氢U离子辐射电子俘获(REC)和QED效应的研究。
2002年2-5月,日本国立核融合研究所(NIFS),客座教授,开展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碰撞反应截面的研究。
2002年5-6月, 德国GSI,访问科学家,在ESR上进行类氢Pb离子辐射电子俘获效应的实验研究。
2003年7月, 德国GSI,访问科学家,开展类氦和类锂Pb离子QED效应实验研究。
2004年3月, 德国GSI,访问科学家,在ESR上开展类氦U离子中双电子QED效应的实验研究。
2004年11月,法国Lyon第一大学离子分子谱学实验室(LASIM),访问科学家,进行高电荷态离子与金属Cu团簇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2006年2-3月, 德国GSI,访问科学家, 参加“Precision 1s Lambshift Measurement by Crystal Spectrometer”项目, 检验强库仑场中真空极化对QED的贡献。
2006年9-10月,德国马普核物理所(MPI-K),访问科学家,开展快离子与氢原子碰撞电离的完全测量实验研究。
2006年11月,法国LASIM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开展低能离子诱发生物分子碎裂机制研究。
2009年9月,在德国GSI和法国LASIM实验室开展与存储离子相关的合作研究。
2010年4月,在德国GSI的ESR上开展精细测量实验研究。

工作经历1990年7月-1995年12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参加离子与原子碰撞过程总截面测量及内壳层激发实验研究。
1996年1月-1998年6月: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负责低能高电荷态离子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中多电子转移过程实验研究。
1998年7月-2000年12月: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博士后,在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开展高电荷态离子能级精细结构研究。负责强库仑场中电子关联效应研究;参加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和类氢离子的逆光电效应研究。
2001年1月-至今:2000年底,受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高电荷态原子物理实验研究及大型实验装置研制工作。2001年受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研究组组长、实验中心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负责的工作有:(1)研制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开展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实验研究;(2)研制320kV 高电荷态离子综合研究实验平台,为国内外科研团队开展中低能离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实验工作提供先进研究平台;(3)研制在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上开展电子离子共振精细谱学实验装置,开展与放射性束核物理交叉的实验研究。
自2001年回国后,建立了与德国重离子中心(GSI),德国马普核物理所(MPIK),法国里昂第一大学LASIM实验室,日本国立核融合研究所(NIFS)等国际著名机构的合作关系。先后11次赴这些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展碰撞动力学和强库仑场中离子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社会兼职
教授课程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

发表著作
科研活动

参与会议
指导学生已指导学生

朱小龙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钱东斌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魏宝仁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曹士娉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赵环昱 博士研究生 082703-核技术及应用

李斌 硕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汪正林 硕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陈兰芳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张大成 硕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张少锋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李斌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冯文天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张鹏举 硕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许慎跃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闫顺成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现指导学生

孟令杰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王茜 硕士研究生 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

汶伟强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张大成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王之帅 硕士研究生 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

张鹏举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张瑞田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张颖 硕士研究生 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

郭大龙 博士研究生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相关话题/物理 博士研究生 电子 实验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