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招生信息2、教育背景3、工作经历4、教授课程5、专利与奖励6、出版信息7、科研活动8、合作情况9、指导学生
基本信息
邵志刚 男 汉族 博导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电子邮件:zhgshao@dicp.ac.cn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通信地址:大连市中山区475号大连化物所
邮政编码:116023
研究领域1、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以氢气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启动速度快、功率密度高、无污染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清洁汽车的最佳候选电源之一。但要使其商业化,必须首先解决燃料电池在车用工况下的低使用寿命和高电池成本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高稳定性抗中毒电催化剂研究;燃料电池寿命快速评价;动态工况下燃料电池的衰减机理;燃料电池环境适应性研究;电池组内各节单电池的分布均匀性研究;单池内分布均匀性研究;廉价的双极板材料;流场结构设计;电池系统模型模拟与优化等。
2、再生氢氧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
可再生氢氧燃料电池系统(RFC)将水电解技术与氢氧燃料电池技术相结合,氢氧燃料电池的燃料 H2、氧化剂O2可通过水电解过程得以“再生”, 从而起到蓄能供电双重作用。而与太阳能发电相结合的可再生氢氧燃料电池是当前最具优势的空间可再生能源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池关键材料、部件开发与优化;特殊环境下应用的燃料电池系统技术;RFC系统集成与优化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081701-化学工程
招生方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电化学工程
再生燃料电池
教育背景1991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3年7月,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年11月,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
学历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研究生
学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博士
出国学习工作2001年至200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年至2005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1996年7月到2000年12月,大连化物所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
2005年4月,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
2005年12月,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组组长;
2007年9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工作简历
社会兼职现任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氢能学会理事。
教授课程
专利与奖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7项,已经授权7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的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2008年度大连化物所科技创新奖,2010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专家。
奖励信息
专利成果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共发表期刊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EI收录70余篇
发表著作
科研活动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企业等各类项目20余项,目前承担在研项目7项。
科研项目
参与会议
合作情况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挪威等国学者有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项目协作单位
指导学生已指导学生
秦晓平 硕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现指导学生
谢峰 硕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王浚英 硕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肖辉 硕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高原 硕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孙树成 博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张耕 博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鲁望婷 博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张林松 博士研究生 081701-化学工程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