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宋小刚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6-02
姓名: 宋小刚
性别: 男
电话: **
Email: sxghohai@163.com
简介:
男,1979年生,内蒙古乌盟人,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项目12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和面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共4项。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Remote Sensing、INT. J. APPL. EARTH OB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国际刊物上。获得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
学习经历:
1997-2001 河海大学获测量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2004 河海大学获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硕士学位
2004-2008 武汉大学获摄影测量与遥感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英国牛津大学地学系,访问****,合作导师:Barry Parsons
研究方向:
1)InSAR与地壳形变。包括InSAR大气改正、InSAR震间微小形变速率场获取与反演, InSAR和GPS联合构建新一代地壳运动速度场等;
2)高分遥感在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于高分卫星立体影像提取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同震形变,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活动断层定量化研究。
代表论著:
1)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航空、卫星影像的1985年乌恰Mw7.0级地震逆冲断层破裂机制及运动特征研究(**),2020.01-2023.12,在研,主持。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光谱与激光探测遥感数据地震应用技术研究(2018YFC**),2019.01-2021.12,在研,专题负责人。
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点项目),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带形变和红外监测(IGCEA1515),2015.10-2018.10,结题,主持。
4)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大量历史SAR存档数据的InSAR轨道、大气误差研究与改正(**),2013/01-2015/12,结题,主持。
5)国防科工委项目,L-SAR卫星先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中的子课题:“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技术研究”,2016/01-2016/12,结题,主持。
6)川滇实验场运维项目:基于InSAR数据的川滇地区断层应力状态分析,2016/01-2016/12,结题,主持。
7)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于子带干涉的大梯度形变及地形信息提取技术研究(IGCEA1404),2014/01-2016/12,结题,主持。
8)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于Offset与宽幅InSAR的同震形变获取技术研究(IGCEA1010),2010/01-2012/12,结题,主持。
9)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基于CR/PS-InSAR技术的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地壳形变观测与研究(LED2010A02),2010/01-2012/12,结题,主持。
1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专题,CR与PS干涉形变测量联合解算方法研究(2008BAC35B04-3),2008/01-2010/12,结题,主持。
11)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专题,龙滩水库库区地球物理场综合观测与水库加卸载及渗透过程(2008BAC38B03-3),2008/01-2010/12,结题,主持。
12)国防科工委项目,“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科研项目”InSAR专题(E0311/1112/JS02),2011/01-2013/12,结题,主持。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青藏高原北部边界阿尔金-海原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机制研究(),2015.01-2017.12,结题,主要参加者。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形变场时空演化特征及断层相互作用研究(**),2014.01-2017.12,结题,主要参加者。
15)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基于长条带Stacking InSAR及GPS观测的鄂尔多斯块体西缘构造带缓慢变形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LED2013A02),2013/01-2016/12,结题,主要参加人。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Xiaogang Song, Nana Han, Xinjian Shan, Chisheng Wang, Yingfeng Zhang, Hao Yin, Guohong Zhang, Wenqun Xiu. Three-dimensional fault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the 2008 Mw7.1 Yutian earthquake revealed by very-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stereo imager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9, 232.
(2) Song, X., Zhang, Y., Shan, X., Liu, Y., Gong, W., & Qu, C., Geodetic observations of the 2018 Mw 7.5 Sulawesi earthquak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kinematics of the Palu faul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46, 4212–4220.
(3) Song, X., Jiang, Y., Shan, X., Gong, W., & Qu, C., A Fine Velocity and Strain Rate Field of Present-Day Crustal Mo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verted Jointly by InSAR and GPS. Remote Sensing, 2019, 11(4), 435.
(4) Xiaogang Song,Yu Jiang,Xijian Shan,Chunyan Qu,Deriving 3D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by combining GPS and InSAR data based on the elastic dislocation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2017,57:104~112
(5) Yanchuan Li,Xiaogang Song(*),Xinjian Shan,Chunyan Qu,Zhenjie Wang,Locking degree and slip rate deficit distribution on MHT fault before 2015 Nepal Mw 7.9 earthquake,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6,119:78~86
(6) Xiaogang Song,Xinjian Shan,Aiguo Zhao,Monitoring deformation evolution in Longtan Reservoir area by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using time sequences of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s,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2013,7(1):1~15
(7) Qu Chun-Yan,Shan Xin-Jian,Song Xiao-Gang,Zhang Gui-Fang,Zhang Guo-Hong,Guo Li-Ming,The PSInSAR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tudy on crustal deformation of the Haiyuan fault zone,J Pharm Pharmaceut Sci,2011,8(03):528~535
(8) Xiaogang Song, Xinjian Shan, Chunyan Qu, Interseismic strain accumulation across the Zemuhe-Daliangshan fault zone in heavily-vegetated southwestern China, from ALOS-2 interferometric observation,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Yokohama, Japan, 2019.7 .28 -2019.8.3
(9) Song X., X. Shan, Y. Jang , C. Qu, A Fine crustal Deformation Field For The Haiyuan Fault system from InSAR and GPS, Fringe 2017, Helsink, 2017
(10) Xiaogang Song,Shan Xinjian,Qu Chunyan,Han Yufei,Zhang Guifang,Guo Limin,ZhangGuoh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W S)8.0 EARTHQUAKE FROM INSAR,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Honolulu, Hawaii 2010.6 .25 -2010.6.30
(11) Xiaogang Song,Xinjian Shan,Chunyan Qu,Guifang Zhang,Co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Wenchuan M8 earthquake from InSAR data analysis,IGARSS,cape town,South Africa 2009.7.12- 2009.7.17
(12) 宋小刚,申星,姜宇,万剑华,单新建,屈春燕,通过InSAR与GPS数据融合获取汶川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地震地质,2015,37(1):222~231
(13) 韩宇飞,宋小刚(*),单新建,屈春燕,汪驰升,郭利民,张桂芳,刘云华,InSAR技术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监测中的误差分析与应用,地球物理学报,2010, 53(7):1571~1579
(14) 宋小刚,李德仁,单新建,廖明生,程亮,基于GPS和MODIS的ENVISAT ASAR数据干涉测量中大气改正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9,52(6):1457~1464
(15) 宋小刚,李德仁,单新建,廖明生,程亮,基于GPS和大气传输模型的InSAR大气改正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9,52(5):1156~1164
(16) 单新建,宋小刚,韩宇飞,屈春燕,张桂芳,张国宏,汶川MS 8.0地震前InSAR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1):2739~ 2745
(17) 姜宇, 单新建, 宋小刚,等. InSAR大气误差改正及其在活动断层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 地震学报, 2017, 39(3):374-385.
(18) 韩娜娜, 单新建, 宋小刚. 高空间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测量技术及其在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J]. 地震学报, 2017, 39(3):436-450.
(19) 李彦川, 单新建, 宋小刚,等. GPS揭示的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及滑动亏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11):4022-4034.
(20) 庾露,单新建,宋小刚,屈春燕,基于子带干涉测量技术的巴基斯坦地震形变获取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6,59(4):1371~1382
(21) 单新建,屈春燕,宋小刚,张桂芳,刘云华,郭利民,张国宏,李卫东,汶川M_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9,52(2):496~504
(22) 黄宝伟,宋小刚等. 基于D-InSAR技术的唐山万达广场地区沉降监测及其安全性评价. 遥感信息,2012年04期
(23) 黄宝伟,宋小刚等. 基于D-InSAR和GIS技术的葛亭煤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工程勘察,2012年04期
(24) 宋小刚,单新建等,基于InSAR和GPS技术的则木河断裂带三维形变速率场获取,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北京,2016年10月
(25) 宋小刚,姜宇,单新建,基于InSAR和GPS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变应力积累状态,第三届国际成像雷达会议,长沙,2016年11月
(26) 宋小刚,姜宇,单新建,Richard Walters, 基于InSAR和GPS的海原-六盘山转换带精细速率场获取,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台湾,2015年6月15日至21日
(27) 宋小刚,单新建,Barry Parsons,R.J.Walters,基于大气改正的InSAR速率场的海原断裂东段现今滑动速率估计,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北京,2014.10.20 2014.10.23
获奖及荣誉:
1.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域预测模型研究与系统研制,2015年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8,2015年12月
2.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地震监测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排名第三,2012.08
相关话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孙浩越
姓名:孙浩越性别:男电话:**Email:sunhaoyue@ies.ac.cn/sunhaoyue0312@sina.com简介:2005/09-2009/06,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学士2009/09-2015/0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2015/07-2017/11,中国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陶玮
姓名:陶玮性别:女电话:Email:简介:陶玮,生于1971年11月,副研究员。1994年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谭锡斌
姓名:谭锡斌性别:男电话:**Email:tanxibin@sina.com简介:受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开始,按时间倒排序)2007/092012/07,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2003/092007/0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士研究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覃金堂
姓名:覃金堂性别:男电话:**Email:jtqin@ies.ac.cn简介:1983年2月生,重庆奉节人,副研究员,理学博士。教育经历:2005/92012/7,北京大学,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2001/92005/7,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理学学士;工作经历: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凯英
姓名:王凯英性别:女电话:Email:简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教育经历2003/1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博士1998/092000/08,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硕士1994/091998/07,桂林工学院,岩土工程,学士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阎昭
姓名:王阎昭性别:女电话:**Email:wangyanzhao@ies.ac.cn简介:女,河北唐山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2004.9-2009.7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大陆构造形变场模型研究及其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韦伟
姓名:韦伟性别:男电话:**Email:weiwei@ies.ac.cn简介:1982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地球动力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9月至今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魏本勇
姓名:魏本勇性别:男电话:**Email:bywei1982@163.com简介:男,1982年生,山东青岛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理学博士教育背景:2001.09-2005.06: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地理科学专业2005.09-2010.06:北京师范大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魏占玉
姓名:魏占玉性别:男电话:**Email:简介:1981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理学博士2000.09-2004.06: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获地理信息系统学士学位;2007.09-2007.0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吴熙彦
姓名:吴熙彦性别:女电话:**Email:xywu@ies.ac.cn简介:1984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活动断层探测数据汇交与共享管理中心技术骨干和业务联系人工作经历:2010.07-2018.1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程师;2010.07.-2013.07.中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