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0-20


     电话:(010)62009033;E-mail:lurenqi@163.com

 

[12.jpg] 闵  伟,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1988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

“九五”、“十五”期间负责和参加“973”课题、科技部攻关课题、“攀登”项目、中国地震局“网络工程”、国家基金等数十项科研课题。主要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古地震研究,城市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及在工程地震中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

目前在国家基金的支持下,正在开展郯庐断裂带东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活动构造;2.工程地震。

E-mail:dzs_min@163.com

 

 

[13.jpg] 聂高众,男,1964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研究室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数字地球学会综合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以来,从事地震应急、地震灾害、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担任“十一五”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总设计师、专家组组长,“十五”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实施专家组组长。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十余项,包括“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科技支撑课题、基础性专项;中国地震局“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应急基础理论和决策技术研究、地震应急数据指标化技术研究、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与服务技术研究、自然灾害的综合专题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深厚的工作基础和实际工作积累。

E-mail:niegz@ies.ac.cn

 

 

[14.png] 潘  波,男,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资源勘察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12-2016年就读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合作交流。自2007年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活动火山的监测和大型火山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和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3篇,EI论文2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板内大型火山岩浆系统的孕育与喷发过程;(2)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历史的恢复;(3)年轻火山岩的定年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panbo@ies.ac.cn; 010-62009071

 

 

[15.jpg] 苏桂武,男,196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和1995年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分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2013年1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灾害中心(Natural Hazards Center, University ofColorado at Boulder)高级研究学者。1998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IRDR CHINA)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学会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技术协调组专家。

长期从事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地震灾害与地震应急、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1998年以来,先后负责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攻关)、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与美国、英国、日本、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同行有较广泛的联系和实质性合作。在地震灾害脆弱性/韧性与风险、普通民众与地方社会的地震灾害感知/认知与响应/适应,灾害教育与防震减灾宣传、防震减灾能力与地震应急区划、地震灾害(风险)的跨学科调查与分析方法、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案例研究与综合田野调查手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产出了多项重要成果,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3部、大型灾害图集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国家级和学会级科普奖励各1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现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

研究方向:1. 地震灾害的人文社会经济维度研究(脆弱性/韧性/减灾能力和风险;感知/认知;备灾→响应→恢复;环境和社会变化的灾害效应;跨尺度/跨区域/跨文化对比)。 2. 灾害和灾害风险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方法。3.地震灾害与地震应急对策。4. 灾害教育和防震减灾宣传。5. 社区灾害(风险)治理和地方综合减灾示范。

E-mail: suguiwu@ies.ac.cn

 

[16.png] 王丽凤,女,1976年出生,研究员。2010年获德国鲁尔大学(联合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博士学位。曾在新西兰惠灵顿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以色利地质调查局和沙特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德国DAAD奖学金项目(2006.10-2010.4)、德国BMBF-PROGRESS项目(2010.10-2013.12)、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7.6-2019.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5;2017-2020)等。

研究方向包括:基于贝耶斯理论的断层运动学建模、基于损伤力学和摩擦理论的断层动力学建模、基于统计地震学的地震危险性评估等。近年来在结合断层动力学行为的运动学建模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方法、新模型,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可。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电话:010-62009427  E-mail:wanglf@ies.ac.cn

 

[17.jpg] 王  萍,女,1964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震地质专业,2003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0月-1999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习,2000年获第七届宁夏青年科技奖。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第四纪地质及其年代学、古地震、工程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专题等多项课题。目前研究方向:1. 雅鲁藏布江河谷演化与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2. 晚新生代沉积物的测年及其应用研究;3. 古地震的识别及其年代学研究。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部分成果发表在Science、Quaternary Geochronology等杂志。

E-mail:wangping@ies.ac.cn

 

[18.jpg] 尹功明,男,1966年生,博士,研究员。科研处处长。从199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文物保护与考古学会释光与ESR测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新构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负责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等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主要为:第四纪年代学、新构造、第四纪地质,尤其是电子自旋共振、释光测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目前主要工作有:晚新生代以来主要构造事件和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ESR、释光测年技术的理论、实验流程研究。

E-mail:yingongming@sina.com,yingongming@ies.ac.cn

 

 

[19.jpg] 于贵华,女,1966年生,研究员级高工,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震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震害防御标准委员会委员。

主要围绕震害防御开展活动构造——GIS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专项、中国地震局“八五”、活动断层填图项目的数据库专题,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活断层分项技术系统之国家地震活断层信息子系统建设。发表论文40多篇,专著4部,行业标准3项。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二等奖(排名第一)各一次。

近三年主要工作兴趣:基于GIS云平台环境的活动断层数据信息获取、集成、检测、快速呈现、共享与服务一体化策略与实现,地震信息化、震害防御标准研究等。

 

 

 

[20.png] 张竹琪,男,1980年生,副研究员。200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先后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伦斯勒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等作学术访问。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中长期预测研究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地球动力学、地震危险性预测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大陆岩石圈形变机制、地块-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强震动力学机制、地震复发行为与强震概率预测、地震应力迁移与触发。近年来,研究工作集中在鄂尔多斯地块周缘、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东天山活动构造带等地区。

电话:010-62009286   E-mail:zhangzq@ies.ac.cn

 

 

[21.png] 赵勇伟,男,1981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获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奥本大学访问。现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研究室,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多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研究区域涵盖了中国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第四纪火山,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火山地质;2)火山与构造相关性;3)火山岩浆成因与演化。

电话:(010)62009113 E-mail:zilongzhao1981@aliyun.com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