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0-20




[1.png] 陈顺云,男,1976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2006年于中国地震局地所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发表期刊论文近50篇(第1作者论文23篇);先后主持科研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1)应力应变与温度响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目标是岩石变形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2)基岩温度观测,目标是地壳应力动态变化与断层滑动引起的温度变化,及其流体热效应;(3)卫星热红外遥感影像分析,目标是强震前后热信息的时空演化过程;(4)岩石变形过程的声发射研究,目标是震源物理过程。

E-mail:chenshy@ies.ac.cn;电话:010-62009112

 

 

 

[2.png] 陈晓利,女,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在日本进修“沉积灾害管理技术”(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Technology on Volcanic Eruption, DebrisFlow and Landslide Mitigation)。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部委等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过SCI论文10多篇,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近年来一直从事区域性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法以统计分析模型和物理模型为主。目前正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地震滑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2. 区域性地震滑坡预测技术及GIS在地学中的应用等; 3. 强震区地质灾害体的长期演化规律。

电话:010-62009056;        Email:chenxl@ies.ac.cn

 

 

 

[3.png] 郭  飚,男,1974年生,博士,副研。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系,2009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至2015年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与日本爱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宽频带地震学理论和方法以及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及方向:1.多尺度地震走时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 2.全波形伴随层析成像理论研究及应用;3.基于多尺度模型参数化技术的多种参数、多种观测数据的联合反演技术研究;4.青藏高原及邻区岩石圈上地幔结构及动力学研究。目前主持和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东缘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伴随层析成像研究”,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多尺度速度和密度联合成像研究”等。

电话:(010)62009117    E-mail:guobiao@ies.ac.cn

 

 

 

[4.jpg] 韩竹军,1964年9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安评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7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新西兰Insitute of Geological & Nuclear Sciences(IGNS)学习;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日本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8-9月间参加中国地震局赴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现场考察专家组。2010年、2011年、2014年分别在缅甸西海岸板块俯冲带、东非大裂谷、中美洲板缘地震带进行过调查研究。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任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分析。近年来,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一是断层间相互作用能否作为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中长期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基础?对断层间相互作用在地震危险性评估方面的应用研究,经历了一个对地震触发或抑制效应(对地震可能发生地点的启示)的定性认识、到对地震发生时间改变量以及未来地震发生概率的定量评价过程。二是断裂活动特征能否在相对稳定的长江中下游中强地震危险区评估中发挥作用?通过一些典型中强地震实例研究,一条断裂是否存在断错早、中更新世地层的构造现象,是否发育断层泥条带是判断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一个重要标志。三是小江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是否很弱?如何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动力学环境、尤其是滇东南弧形构造带现今动力学性质?如何认识小江断裂带与红河断裂带的交切关系?

E-mail:zjhan0904@163.com

 

[5.jpg] 何昌荣,男,1961年生,研究员。1989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及在地球动力学、地震动力学中的应用,涉及岩石摩擦和流变两个领域。“九五”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子课题:“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岩石力学性质及流变参数的实验研究”、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中的课题“气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实验系统”、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4-04-03中的子课题“大陆强震时空迁移规律与前兆特征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摩擦本构参数的实验研究”研究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的开放研究工作,涉及高温高压下岩石流变以及脆-延性转化、摩擦强度及滑动稳定性等内容。

近年来在下地壳流变和摩擦强度、岩石摩擦本构关系等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部分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GeophysicalResearch、 Tectonophysics、BSSA、《中国科学》等杂志。

E-mail:crhe@ies.ac.cn

 

 

[6.jpg] 李传友,男,1971年生,研究员,活动构造研究室副主任。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1-2012.1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古地震、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已主持和参加国家基金委、国家计委、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等部委的基金、研究专项等二十几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甘孜-玉树断裂带活动性及其地震事件;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走滑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量与滑动速率的确定;活动断裂上断塞塘的沉积作用与古地震事件等。

当前主要研究领域:1.构造活动性;2.活动断裂相关构造地貌分析;3.地震构造;4.古地震学;5.活动构造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E-mail:chuanyou@ies.ac.cn

 

 

 

[7.png] 刘彩彩,女,1984年生,博士,副研究员。 2005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201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获得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2012年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质学专业博士后。2014年赴德国波茨坦大学(Potsdam)地球科学学院及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交流访问。2012年8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与地貌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磁性地层学及磁组构等磁学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盆地演化历史及构造变形过程;通过磁性矿物学、粘土矿物分析等方法研究活动断裂带内断层泥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利用岩石磁学,环境磁学等方法研究新生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及第四纪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红土沉积所记录的气候演化历史,进一步探讨气候对红土沉积重磁化的影响。现已完成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南方红土古地磁记录的复杂性机理研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祁连山地区门源盆地磁性地层学研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祁连盆地磁性地层学研究)。目前主持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沉积磁组构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响应)。

联系电话:010-62009433;E-mail:liucaicai@126.com

 

[8.png] 刘进峰,男,1977年生,副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获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工作。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曾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北欧释光测年中心访问学习,随后与该中心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目前正在开展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岩石暴露年龄的光释光测年方法探索”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火山熔岩烘烤层释光测年”。已在国内外地学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论文17篇。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及方向:(1) 释光测年方法及其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的应用研究;(2) 岩石表层暴露(埋藏)年龄或曝光(埋藏)历史的释光测年方法研究。

E-mail:liujf81@ies.ac.cn, 电话:010-62009111

 

 

[9.jpg] 刘  静,女,1969年生,二级研究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4年获国家地震局地质所硕士,200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博士,之后法国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博士后。2003年获法国Chateaubriand 基金会学者,06年获中国科学院 “****”择优支持,08年获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12 年获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7 以来任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构造地震地质、地表侵蚀与构造地貌、古地震和地震破裂过程等研究。先后主持基金委面上和杰青等4项,其他如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重要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地震行业专项、地调项目等10项。在研课题包括: 1. 古地震探槽选点与事件判别的综合对比研究; 2.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水系侵蚀下切速率及对区域地面抬升的响应; 3.海原和阿尔金活动断裂典型地段的地震构造地貌演化; 4. 青藏高原东缘三江地区河流发育的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5. 西藏南部活动断裂体系对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的变形响应。02年以来发表论文48篇,其中国际SCI文章30篇。近年来为国际学术刊物审稿20余篇。与美国和法国多家研究大学和研究机构教授有长期合作关系。独立培养了6名硕士和1名博士。在读硕士生1名,博士生4名,博士后2名。

E-mail:liu-zeng@ies.ac.cn

 

[11.png] 鲁人齐,男,1982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5年、2008年分别获成都理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2011年- 2014年在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07月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工作。2016-2018年期间美国哈佛大学、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面上、特别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重点、面上)课题,中国地震局川滇实验场专项子课题等。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区域包括中国西部环青藏高原域(新疆、四川、云南),中国东部华北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构造解析与三维建模;断层几何学、运动学以及活动断层的定量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GRL、JGR、SRL、Tectonics、Tectono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地学前缘、地震地质、地质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构造解析与三维建模;(2)、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方法;(3)、活动断层探测与定量研究。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