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17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2)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05-29



主要科研工作:1998.11~2001.08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作访问学者,主攻GPS的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地壳形变的GPS观测解释。研究涉及美国中东部的地壳形变与地震危险性、加州东部剪切带的构造形变与演化过程,以及旧金山湾区的GPS速度场特征与应变积累等。2003.08~2004.03在欧洲空间局(ESA)作高级访问学者半年期间,负责Galileo /EGNOS导航系统测试数据的分析处理。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变形的GPS密集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差异运动GPS速度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拟》、《青藏高原现今隆升扩展速率及构造形变模式的GPS 观测研究》、《海原断裂带"天祝地震空区"断裂浅层蠕滑精细特征的GPS 观测研究》和科技部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研究》及“973计划”子项目《区域活动构造运动方式和应变分配研究》等十余项,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运行管理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管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地壳形变的GPS观测与分析;2.GPS数据的自动化处理;3.活动构造的GPS约束反演与地震危险性分析;4.GPS时间序列的非构造干扰剔除;5.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运动学解释与动力学模拟;6.高频GPS及GPS地震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有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已培养硕士2名、博士5名。目前在培博士生5名、博士后2名。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4次。

E-mail:wjgan@ies.ac.cn




照片.jpg
韩竹军,1964年9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安评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7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新西兰Insitute of Geological & Nuclear Sciences(IGNS)学习;1995年和1997年两次赴日本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8-9月间参加中国地震局赴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现场考察专家组。2010年、2011年、2014年分别在缅甸西海岸板块俯冲带、东非大裂谷、中美洲板缘地震带进行过调查研究。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任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分析。近年来,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一是断层间相互作用能否作为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中长期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基础?对断层间相互作用在地震危险性评估方面的应用研究,经历了一个对地震触发或抑制效应(对地震可能发生地点的启示)的定性认识、到对地震发生时间改变量以及未来地震发生概率的定量评价过程。二是断裂活动特征能否在相对稳定的长江中下游中强地震危险区评估中发挥作用?通过一些典型中强地震实例研究,一条断裂是否存在断错早、中更新世地层的构造现象,是否发育断层泥条带是判断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一个重要标志。三是小江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是否很弱?如何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动力学环境、尤其是滇东南弧形构造带现今动力学性质?如何认识小江断裂带与红河断裂带的交切关系?




何昌荣
何昌荣,男,1961年生,研究员。1989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及在地球动力学、地震动力学中的应用,涉及岩石摩擦和流变两个领域。“九五”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子课题:“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岩石力学性质及流变参数的实验研究”、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中的课题“气体介质高温高压三轴实验系统”、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4-04-03中的子课题“大陆强震时空迁移规律与前兆特征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高压条件下辉长岩摩擦本构参数的实验研究”研究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的开放研究工作,涉及高温高压下岩石流变以及脆-延性转化、摩擦强度及滑动稳定性等内容。

近年来在下地壳流变和摩擦强度、岩石摩擦本构关系等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部分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Geophysical Research、 Tectonophysics、BSSA、《中国科学》等杂志。

E-mail:crhe@ies.ac.cn




1523-
何宏林,男,1964年生,研究员,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2000年获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地理学专攻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东京大学空间情报科学研究中心、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活动断裂研究中心作特别研究员,2013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访问。

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联合基金会、日本科学协会、日本学术振兴会、东京大学、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多项研究课题,以及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973”课题子专题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等。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计划、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五项。最近几年主要关注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以及青藏高原南东缘第四纪地壳变动的相关研究,并积极倡导和开展数值构造地貌学、实验构造地貌学和断层面形貌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合作出版专著两部。2012年还获得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断层与活动构造;2.GIS技术在震灾预测和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3.数值构造地貌。

E-mail:honglinhe123@vip.sina.com / honglin@ies.ac.cn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