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博士生招生导师(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3-11-30

 

 

 郑德文,男,1971年生,副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沈阳黄金学院,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

 

2001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低温热年代学工作(裂变径迹和Ar/Ar热年代学)。曾主持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联合基金和科技部技改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祁连山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热年代学制约”和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及祁连山西段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时空演化”。感兴趣的方向:新生代构造、气候与地貌演化,U-Th/He年代学联系电话:62009250E-mail: zhengdewen2002@yahoo.com.cn

 

 

  周本刚,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1986年-1989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程地震与地震区划研究室主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震灾防御技术》副主编。

 

主要从事地震区划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课题、中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项目中相关专题,以及地震行业专项、核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相关项目研究,并参与有关技术规范的编制。发表相关论文50 多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讲授工程地震学课程中的相关地震地质内容。当前承担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不同类型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判别方法、震级上限及其年发生率评估技术;(2)特大地震震源模型参数的评定方法;(3)核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发震构造与弥散地震研究;(4)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E-mail:zhoubg@ies.ac.cn

 

 

 周永胜,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1997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构造物理专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实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研究,包括岩石脆塑性转化-塑性流变和部分熔融、矿物相变等方面实验研究。2005年获得德国DAAD 奖学金于2005-2006年在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流变实验研究。2012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研修学者资助,于2013年赴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目前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研究方向:(1)水、熔体、变质反应、岩石组构对中下地壳岩石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2)断层带流体赋存状态、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作用;(3)汶川地震断层带流变结构与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研究。E-mail:zhouysh@ies.ac.cn

 

相关话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