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导师简介(6)

地壳应力研究所 /2013-12-01

1989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活动断裂带遥感应

 

用分析、强震遥感应急及震害评估、干涉成像雷达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近年来,主持了与InSAR技术、震害评

 

估遥感应用技术、活动断层遥感应用技术等相关的课题多项,包括中国地震局地震联合基金课题、“九五”“十五”重

 

点课题、科技部公益专项课题、科技部攻关课题、科技部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国家财政部专项等。参与项目或主持项目获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

已培养硕士生15人。现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

近年来发表遥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

代表性的主要论著目录:

1. 张景发等,活动断裂带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例,《地震地质》(96年1期),1996年4月

 

2. 张景发,谢礼立,陶夏新。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53-58。建筑物震害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与震害评估。

3. 张景发,刘钊,InSAR技术应用于西藏玛尼强震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2,6期)

4. Jing-fa ZHANG, Qiming QIN, Enhancement and feature extraction of RS seismic area and seismic disaster

 

recognition technologies. Proceeding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v

 

5286,n 1,2003.(EI已检索)

5. 张景发,龚丽霞,姜文亮,PS InSAR技术在地壳长期缓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国际地震动态,20060601

6. 张景发,郭庆十,龚利霞,应用InSAR技术测量矿山沉降—以河北武安矿区为例,地球信息科学,2008,3期

 

 

马保起  男,1965年6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副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上岗资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

 

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2002年评为研究生导师

 

,2003年以来每年招收1人,至今招收6人,其中毕业4人,在读2人。

近年来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洪积扇上全新世古土壤年龄与断层活动时间的关系(批准号:

 

40371017);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2项:河套北缘断裂活动习性的定量研究、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的精确研究;地

 

震局“十五”重点项目专题1项:城市活断层定量研究中的地貌学方法研究;地震局“十五”项目:呼和浩特市目标区活

 

断层地质地貌调查与1:5万地质填图;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另外,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

 

萨段断层活动性鉴定、云南国际铁路玉溪至蒙自段断层活动性鉴定、京沪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性评价、京石客运专线地震

 

安全性彭艳菊等重大工程的断层活动性鉴定或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30余项。近年来在第四纪研究、地震地质、

 

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断裂活动性、地貌及环境变化方面的论文10余篇。

近期发表的论文:

1. 马保起,张世民,田勤俭等.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纪研究,2008, 28(4)。

2. 马保起,卢海峰,旺小东.张守仁等. 大兴安岭诺敏河火山喷发时代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6,26(2)。

3. 马保起,苏  刚,侯治华等.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地震地质,2005,27(2

 

)。

4. 马保起,李德文,苏  刚等.云南蒙自-建水一带冲沟走滑断错及其意义.中国地震,2005,21(2)。

5. 马保起,李德文,郭文生.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 第四纪研究,2004, 24(6)。

6. 马保起,李克,吴卫民等.大青山河谷地貌特征及新构造意义.地理学报,1999,4期。

 

 

 

 

 

张世民,男,1965年生。1981年入学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于1985年、1988年先后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

 

2002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构造地质专业在职博士学习,200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活动构造与构

 

造地貌研究。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负责的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分期活动及其与气候变化在时间上的关系”;

 

2.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华北地区第四纪断层活动分期特征研究”;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重大项目“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壳动力学与强震发生机理研究”;4.中国地震局“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地震区划图编

 

制”中的二级课题“高震级档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综合评定”等。

已培养研究生5人,在研硕士生3人。

以第1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中国地震局

 

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主要学术贡献:发现了断块山地山麓剥蚀面与河流阶地的共生关系;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槽探研究古地震的经验引入到

 

隐伏活断层的探测中;基于构造地貌与深部构造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