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音调未谐的变奏——读八位博士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评论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音调未谐的变奏——读八位博士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评论
魏敦友; 1:广西大学 北京100088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魏敦友;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续)———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J].政法论坛,2005,(4).[2]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①本文征引资料据电子版“正来学堂”之“评论批评”专栏,《〈政法论坛〉组稿: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分析和批判》,ht-tp://dzl.legaltheory.com.cn。文中所引八位博士文据此但不具体注明出处。②关于我对该文整体的看法请参见魏敦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http://weidunyou.fyfz.cn。①参见魏敦友:《从文化自觉的观点看———答鸭渡寒塘先生》,文见http://weidunyou.fyfz.cn。①本人对“同情的理解”进一步的分疏性说明请参见魏敦友:《武林与学林———兼答柯岚博士》一文,http://weidunyou.fyfz.cn.①参见魏敦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http://weidunyou.fyfz.cn.①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说明请参见魏敦友:《法治的中国道路———在广西民族学院的演讲》,http://weidunyou.fyfz.cn.①参见魏敦友:《法治的中国道路———在广西民族学院的演讲》,http://weidunyou.fyfz.cn.

相关话题/法学 博士 北京 文化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