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洛夫

中国石油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9-29


刘洛夫,男,广东台山人,1958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古地理学报》编委会委员、《PetroleumScience》编委会委员、河北省资源勘测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咨询专家。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获工学学士;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同年留所参加工作;1992年在英国Bristol大学化学院获博士学位,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PetroleumScience》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馆长(其间于2004年8月至11月在挪威Bergen大学化学系和石油研究中心任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第1、2作者)16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43篇),独著或合著专著4部;先后参加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研项目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1项。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训生等讲授过英语口语、石油地质专业英语、稳定同位素地质学、应用石油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专题、有机地球化学原理、沉积地球化学、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及矿床学、沉积–成岩地球化学、沉积储层研究进展、地质学研究新进展、油气地球化学(硕士生全英语国际班)、地质学学科前沿课等各类课程共18门。

联系方式:电话:010-89731859;E-mail:liulf@cup.edu.cn;通讯地址: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邮编:102249

代表性科技论文
(1)刘洛夫,胡爱梅,卟啉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地球科学进展》,1994,第9卷,第2期,51-58。
(2)刘洛夫,金属卟啉分析的新方法,《地球科学进展》,1995,第10卷,第1期,78-80。
(3)刘洛夫,煤中金属卟啉研究,《石油勘探新进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95年,144-150。
(4)刘洛夫,马新华,油藏地球化学,《油气藏多学科综合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19-20。
(5)LiuLuofu,MetalloporphyrinsasPalaeo-environmentIndicators,ScientiaGeologicaSinica,OverseasEdition,1995,Vol.4,No.3,371-380.
(6)LiuLuofu,MetalloporphyrinsasMaturationIndicators,ScientiaGeologicaSinica,OverseasEdition,1995,Vol.4,No.3,355-369。
(7)LiuLuofuandWangChunjiang,OrganicMatterCharacteristics,DepositionalEnvironmentsandOilPotentialofTypicalFresh-waterOilShalesinChina,第17届国际有机地球化学大会论文集,1995年9月,西班牙。
(8)刘洛夫,王伟华,王春江,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淡水湖相油页岩有机母质生源与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7月,322-325。
(9)刘洛夫,王伟华,李术元,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沉积学报》,1995,13卷,增刊,147-150。
(10)刘洛夫,王春江,中国淡水湖相富有机质油页岩的有机质特征及沉积聚集环境,《地质论评》,1996,42卷,增刊,161-169。
(11)刘洛夫,王春江,中国淡水湖相油页岩干酪根生油潜力及特征,《地质论评》,1996,42卷,增刊,236-241。
(12)刘洛夫,王伟华,徐新德,毛东风,塔里木盆地群5井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研究,《沉积学报》,14卷2期,1996年6月,47-55。
(13)LiuLuofu,WeiHuaWangandLiShuyuan,ThermalModelingofSecondaryGenerationofHydrocarbon,ScientiaGeologicaSinica,OverseasEdition,1996,Vol.5,No.3,345-348.
(14)刘洛夫,徐新德,含氮化合物与石油运移研究,《勘探家》,1996,第1卷,第2册,石油工业出版社,33-37。
(15)刘洛夫,吴元燕,毛东风,徐新德,黄骅坳陷歧北凹陷层序0的确认及其油气远景预测,《沉积学报》,1996,14卷,3期,81-86。
(16)李术元,刘洛夫,烃源岩催化生烃机制的研究进展,《天然气地球科学》,1996,第7卷,第5期,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情报中心,1-6。
(17)刘洛夫,毛东风,石油运移研究的新方法,《地球科学进展》,1996,第11卷,第6期,607-610。
(18)刘洛夫,王伟华,毛东风,中国油气地球化学理论研究进展,《地质论评》,1997,第43卷,第1期,58-63。
(19)LiuLuofuandG.Eglinton,CoalPorphyrins,ScientiaGeologicaSinica,OverseasEdition,1997,Vol.6,No.2,203-210.
(20)刘洛夫,徐新德,毛东风,于会娟,咔唑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初探,《科学通报》,1997,第42卷,第4期,420-423。
(21)LiuLuofu,XuXinde,MaoDongfengandYuHuijuan,ApplicationofCarbazoleCompoundsinStudyofHydrocarbonMigration,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7,Vol.42,No.23,1970-1973.(被SCI收录,被EI收录)
(22)刘洛夫,妥进才,陈践发,烃源岩的研究现状,《勘探家》,1997,第2卷,第3册,62-64。
(23)刘洛夫,毛东风,妥进才,陈践发,源岩生烃模拟实验的研究现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第16卷,第1期,55-57。
(24)刘洛夫,徐新得,康永尚,热解法评价中国西部某盆地某探井奥陶系碳酸盐岩生油岩,《油气成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5月,石油工业出版社,12-17。
(25)康永尚,刘洛夫,金之钧,张一伟,吕修祥,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地质流体分析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5月,石油工业出版社,158-162。
(26)刘洛夫,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沉积学报》,1997,15卷,2期,184-187。
(27)刘洛夫,王春江,陈践发,大港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学报》,1997,15卷3期,78-83。
(28)刘洛夫,王春江,陈践发,大港油田奥陶系原油金刚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及意义,《地球科学进展》,1997,第12卷,第6期,584-586。
(29)刘洛夫,王春江,陈践发,大港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支链烷烃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地球科学进展》,1997,第12卷,第6期,587-588。
(30)刘洛夫,康永尚,运用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油的二次运移,《地球化学》,1998,第27卷,第5期,475-482。
(31)LiuLuofu,DistributionandsignificanceofcarbazolecompoundsinPalaeozoicoilsfromtheTazhongUplift,Tarim,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1998,Vol.72,No.1,87-93。(被SCI收录)
(32)刘洛夫,大港油田油—源岩对比与孔古3井奥陶系原油的油源探讨,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地震出版社,北京,594-603。
(38)刘洛夫,王春江,陈践发,大港油田孔古3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勘探家》,1998,第3卷,第3册,石油工业出版社:24-27。
(33)LiuLuofu(刘洛夫)andKangYongshang(康永尚),StudyonsecondarymigrationofhydrocarbonsinTazhongareaofTarimbasinintermsofcarbazolecompounds,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EnglishEdition),1999,Vol.18,No.2,97-103.(被EI收录)
(34)LiuLuofuandYangLei,EvaluationofOrdoviciancarbonatesourcerocksintheDagangOilfield,China,EnergyExploration&Exploitation,1999,Vol.17,Nos.3&4,239-257。(被SCI收录,被EI收录)
(35)LiuLuofu,The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andoilpotentialoftheOrdoviciansourcerocksinDagangOilfield,China,第19届国际有机地球化学大会论文集,1999年9月,土耳其,167-168。
(36)刘洛夫,妥进才,于会娟,陈践发,赵磊,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4卷,第1期(总第117期),64-68。
(37)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方家虎,肖中尧,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石油学报》,2000,第21卷,第6期,12-17。(被EI收录)
(38)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方家虎,肖中尧,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形成期次及演化,2000,《沉积学报》,第18卷,第3期,475-479。
(39)刘洛夫,李术元,烃源岩催化生烃机制研究进展,《地质论评》,2000,第46卷,第5期,491-498。
(40)李素梅,刘洛夫,王铁冠,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指标有效性的对比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第27卷,4期,95-98。(被EI收录)
(41)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方家虎,肖中尧,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沉积构造及沥青砂岩的特征,《石油学报》,2001,第22卷,第6期,11-17。(被EI收录)
(42)李素梅,刘洛夫,王铁冠,郭绍辉,黎茂稳,利用非烃技术探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的充注模式,《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第26卷,第6期,621-626。
(43)刘洛夫,方家虎,王鸿燕,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第16卷,第1期,16-22。(被EI收录)
(44)于会娟,刘洛夫,赵磊,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烃源岩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第25卷,第4期(总第126期),24-29。
(45)刘洛夫,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烃源岩的生源与沉积环境,《古地理学报》,2001,第3卷,第2期,82-91。
(46)刘洛夫,朱毅秀,胡爱梅,张占峰,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油气地质特征,《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第24卷,第3期,11-15。
(47)LiuLuofu(刘洛夫),Evidenceofmulti-stagehydrocarbonchargingandbiodegradationoftheSilurianasphalticsandstonesintheTarimbasin,China,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EnglishEdition),2002,Vol.21,No.2,120-130.(被EI收录)
(48)刘洛夫,金之钧,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力烃源岩分布特征,《石油学报》,2002,第23卷,第5期,6-13。(被EI收录)
(49)LiuLuofu(刘洛夫),LiuHongjiang(刘宏江),WangHongyu(王洪玉),ZengJianhui(曾溅辉),TheSilurianreservoirbed-differentiatedasphaltsinTarimbasinandmodelingexperimentsontheirorigin,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EnglishEdition),2002,Vol.21,No.3,206-214.(被EI收录)
(50)刘洛夫,朱毅秀,张占峰,胡爱梅,滨里海盆地盐上层的油气地质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2,第23卷,第5期,442-447。
(51)刘洛夫,康永尚,齐雪峰,唐勇,熊正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烃源岩评价,《沉积学报》,2002,第20卷,第4期,687-694。
(52)LiuLuofu,EvaluationofOrdoviciancarbonatesourcerocksintheDagangOilfield,HuanghuaDepression,BohaiBayBasin,China,Korea/ChinaSymposiumonSedimentaryBasinsinYellowSeaandAdjacentAreas,May27~28,2002,Seoul,Korea,3-27.
(53)刘洛夫,朱毅秀,熊正祥,孙建平,陈利新,朱胜利,孔祥宇,滨里海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古地理学报》,2003,第5卷,第3期,279-290。
(54)LuofuLiu,Young-JooLee,GeochemistryofsourcerocksinthelowerTertiaryNaduFormation,EasternDepressionoftheBaiseBasin,GuangxiProvince,China,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Engineering,2004,Vol.41,Nos.1-3,135-157.(被SCI收录,被EI收录)
(55)朱毅秀,刘洛夫,金强,亚诺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新疆石油地质》,2004,第25卷,第1期,110-113。
(56)赵桂瑜,刘洛夫,李术元,爱沙尼亚干酪根催化降解生烃过程及动力学研究,《沉积学报》,2004,第22卷,第3期,525-528。
(57)陈元壮,刘洛夫,蔡勋育,陈运伟,彭劲,广西百色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第26卷,第3期,1-4。
(58)陈元壮,刘洛夫,陈利新,赵素平,李超,霍红,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第29卷,第4期,473-482。(被EI收录)
(59)李素梅,刘洛夫,王铁冠,尕斯库勒渐新统下部油藏原油成因地球化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第25卷,第6期,666-670。
(60)刘洛夫,赵素平,杜振川,朱胜利,李双文,霍红,陈元壮,陈利新,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古近系那读组烃源岩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古地理学报》,2005,第7卷,第1期,113-124。
(61)朱毅秀,刘洛夫,林畅松,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41卷,第1期,25-31。
(62)朱毅秀,刘洛夫,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第2期,92-94。
(63)SunJianping,LiuLuofu,PangXiongqi,GongGuangshengandLiFengjun,Applicationofamethodforcalculatingtheorganiccarboncontentbywelllogstofaultedbasins,PetroleumScience,2005,Vol.2,No.2,76-81.
(64)LiuLuofu,ZhaoSuping,ChenLixinandHuoHong,Distributionofmajorhydrocarbonsourcerocksinthemajoroil-gas-bearingbasinsinChina,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2005,Vol.24,No.2,116-128.(被EI收录)
(65)李双文,刘洛夫,赵建章,张有平,李文格,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三辑),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78-86。
(66)陈忠民,刘洛夫,卞德智,陈元壮,程顶胜,乍得邦戈尔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三辑),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97-103。
(67)郭永强,刘洛夫,吴元燕,朱杰,应用模糊集成法预测油气空间分布─以大民屯凹陷潜山为例,《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第27卷,第6期,854-856。
(68)LiuLuofu,HaraldHoiland,ZhaoSuping,GuoYongqiang,LiShuangwenandChenYuanzhuang,Thegeologicaland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sourcerocksintheTertiaryNaduFormationoftheEasternDepression,BaiseBasin,China,PetroleumGeoscience,2006,Vol.12,No.1,75-83.(被SCI收录)
(69)郭永强,刘洛夫,朱胜利,朱毅秀,阿姆达林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有利区带预测,《新疆石油地质》,2006,第27卷,第2期,260-264。
(70)陈忠民,刘洛夫,卞德智,窦立荣,黄先雄,肖坤叶,乍得南部B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及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第33卷,第2期,250-254。(被EI收录)
(71)郭永强,刘洛夫,朱胜利,朱毅秀,阿姆达林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第33卷,第4期,515-520。(被EI收录)
(72)赵彦德,刘洛夫,李燕,宋春晖,孟庆泉,马文忠,鲁新川,阿尔金山北麓米兰河口新近纪以来碎屑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第28卷,第3期,161-166。
(73)刘洛夫,霍红,李超,赵素平,陈元壮,陈利新,郭永强,李燕,李双文,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石油实验地质》,2006,第28卷,第4期,366-369。
(74)李双文,刘洛夫,李超,姜振学,庞雄奇,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塔中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分布特征,《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9月),第36卷,第5期,813-819。
(75)李双文,刘洛夫,张有平,姚卫江,靳军,赵建章,孙东,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组成,《沉积学报》,2006(12月),第24卷,第6期,819-828。
(76)陈忠民,刘洛夫,卞德智,潘校华,黄先雄,杨松岭,中非地区B盆地下白垩统下油组层序地层学分析及其油气勘探意义,《油气层序地层学新进展─全国第四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学术论文集》,匡立春,顾家裕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6月),163-169。
(77)霍红,刘洛夫,解启来,陈元壮,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运移方向研究,《新疆石油地质》,2007(4月),第28卷,第2期,175-178。
(78)朱毅秀,刘洛夫,南塔吉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新疆石油地质》,2007(4月),第28卷,第2期,257-261。
(79)刘洛夫,郭永强,朱毅秀,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油气特征,《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月),第22卷,第1期,53-63。(被EI收录)
(80)YuanzhuangChen,LuofuLiu,XunyuCai,JianmingMa,andShaofuHuang,CharacteristicsofpetroleumgeologyoftheBaiseBasininGuangxi,China,AAPGBulletin,v.91,NO.10(October2007),pp.1449-1466.(被SCI收录,被EI收录)
(81)LuofuLiu,ChenYuanzhuang,ChenLixin,PangXiongqi,XieQilai,HuoHong,ZhaoSuping,LiChao,LiShuangwen,GuoYongqiang,ZhaoYandeandLiYan,MechanismofSilurianhydrocarbonpoolformationintheTarimbasin,PetroleumScience,v.4,NO.4(Nov.2007),pp.1-16.(被SCI收录)
(82)陈元壮,刘洛夫,蔡勋育,王毅,华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天然气工业》,2007(10月),第27卷,第10期,20-23。
(83)LiuLuofu,ZhaoYande,HuoHong,ChenLixin,ChenYuanzhuang,ZhaoSuping,LiChao,LiShuangwen,GuoYongqiangandLiYan,PetroleummigrationdirectionoftheSilurianpaleo-poolsintheTarimBasin,NorthwestChina,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Journal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v.82,NO.1(Feb.2008),pp.174-183.(被SCI收录)
(84)LiuLuofu,HuoHong,GuoYongqiang,ChenLixin,LiShuangwen,ZhaoYande,LiYan,WangPingandChenZhijun,ThedistributionandgeologicalsignificanceofcarbazolecompoundsinSilurianpaleo-poolsoftheTarimBasin,NorthwestChina,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v.27,NO.1(Mar.2008),pp.1-8.(被EI收录)
(85)赵彦德,刘洛夫,张枝焕,王旭东,梅玲,李燕,陈雷,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奥陶系原油油源分析,《现代地质》,2008(4月),第22卷,第2期,264-272。
(86)刘洛夫,李燕,王萍,陈治军,王维斌,庞雄奇,姜振学,向才富,杨海军,韩剑发,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I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及有利区带预测,《古地理学报》,2008(6月),第10卷,第3期,221-230。
(87)王萍,刘洛夫,李燕,姜振学,陈治军,庞雄奇,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3亚段储层特征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4月),第29卷,第2期,174-180。
(88)赵彦德,刘洛夫,张枝焕,王旭东,管红,梅玲,李燕,陈蕾,南堡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分布与生烃特征研究,《沉积学报》,2008(12月),第26卷,第6期,1077-1085。
(89)靳军,刘洛夫,曹思远,应用地球物理综合技术识别隐蔽岩性圈闭,《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9月),209-214。
(90)靳军,刘洛夫,余兴云,吴晓智,杨迪生,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气藏勘探进展,《天然气工业》,2008(5月),第28卷,第5期,21-23。(被EI收录)
(91)郭永强,刘洛夫,浅论碳酸盐岩烃源岩排烃机理,《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月),第23卷,第s2期,164-168。(被EI收录)
(92)靳军,刘洛夫,李双文,赵建章,刘河江,用地震属性分析莫8井区J1s21砂体微相展布,《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月),第24卷,第1期,41-51。
(93)郭永强,刘洛夫,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岩性油气藏》,2009(6月),第21卷,第2期,19-23。
(94)LiuLuofu,WangPing,LiYan,ChenZhijun,ZhaoYande,WangWeibin,WangWeili,WuLin,PaleozoicreservoirbedsandtheirfavorablenessinTazhongAreasofTarimBasin,NorthwestChina,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68(2009),pp.1-18.(被SCI收录,被EI收录)
(95)XuJingling,LiuLuofu(通信作者),WangGuiwen,ShenJinsongandZhangChunhua,Geophysicalmethodsforthestudyofsedimentarycycles,PetroleumScience,v.6,NO.3(Sept.,2009),pp.259-265.(被SCI收录)
(96)LuofuLiu,WeibinWang,LinWu,YandeZhao,ZhijunChen,PingWang,JunJin,WeiliWang,JianghuiMeng,JieliZhouandGuodongLiu,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oilsfromChepaiziArea,northwesternJunggarBasin,China,EnergyExploration&Exploitation,v.27,NO.2(Sept.,2009),pp.91-103.(被SCI收录)
(97)赵彦德,刘洛夫,王旭东,艾天杰,张枝焕,梅玲,李燕,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烃源岩有机相特征,《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月),第33卷,第5期,23-29。(被EI收录)
(98)王伟力,刘洛夫,陈利新,罗椿树,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及有利区带预测,《古地理学报》,2010(2月),第12卷,第1期,107-115。
(99)徐敬领,刘洛夫(通信作者),王贵文,曹光伟,李静,应用测井资料的“三瞬”属性进行地层划分及对比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10(4月),第25卷,第4期,408-417。
(100)刘洛夫,王伟力,姜振学,庞雄奇,杨海军,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5月),第39卷,第3期,395-407。(被EI收录)
(101)王萍,刘洛夫(通信作者),宁松华,杨怀义,陈治军,李燕,李健,李永林,滨里海盆地Sagizski区块盐上层系油气藏特征,《科技导报》,2010(3月),第28卷,第6期,69-77。
(102)WangZhaoming,LiuLuofu(通信作者),YangHaijun,WangWeili,ZhangBaoshouandHanJianfa,CharacteristicsofPaleozoicclasticreservoirsandtherelationshipwithhydrocarbonaccumulationintheTazhongareaoftheTarimBasin,westChina,PetroleumScience,v.7,NO.2(June,2010),pp.192-200.(被SCI收录)
(103)陈治军,刘洛夫,王伟力,王萍,李燕,向才富,姜振学,庞雄奇,塔中I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8月),第37卷,第4期,409-429。(被EI收录)
(104)LiuLuofu,KuangJun,WangPing,ChenZhijun,WangWeibin,ZhaoYande,WuLin,JinJun,WangWeili,MengJianghui,ZhouJieliandLiuGuodong,CharacteristicsofoilsourcesfromtheChepaiziswell,JunggarBasin,China,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v.84,NO.5(Oct.,2010),pp.1209-1219.(被SCI收录)
(105)孟江辉,刘洛夫,姜振学,高永进,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类,《现代地质》,2010(12月),第24卷,第6期,1085-1092。
(106)JinglingXu,LuofuLiu,GuiwenWangandBenyuSu,Researchonstratigraphicdivisionandsandbedcorrelationbasedon“threeinstantaneous”attributespectraofloggingdata,EnergyExploration&Exploitation,Vol.28,No.6(Dec.,2010),pp.467-481.(被SCI收录)
(107)刘洛夫,孟江辉,王维斌,靳军,吴琳,赵彦德,王萍,支东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上、下层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意义,《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3月),第41卷,第2期,377-390。(被EI收录)
(108)孟江辉,刘洛夫,姜振学,周杰丽,刘惠民,高永进,东营凹陷广利—八面河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期次,《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1(4月),第33卷,第4期,17-21。
(109)JianghuiMeng,LuofuLiu(通信作者),ZhenxueJiang,YingWang,YongjinGaoandShuhuiLiu,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crudeoilandoil-sourcecorrelationofthePaleogene“RedBed”inthesouthslopeoftheDongyingDepression,BohaiBayBasin,China,EnergyExploration&Exploitation,Vol.29,No.4(Oct.,2011),pp.397-413.(被SCI收录)
(110)WangWeili,LiuLuofu(通信作者),JiangZhenxue,ZhongNingning,WangYing,WangPing,WuLin,MengJianghui,ZhouJieli,andGuoYongqiang,GeochemistryofsourcerocksintheEs3andEs4membersintheShahejieFormationoftheWesternDepression,LiaoheOilfield,China,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v.30,NO.4(Oct.2011),pp.405-414.(被EI收录)
(111)孟江辉,刘洛夫,张敏,王英,原油芳烃的沉积环境指示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11月),第40卷,第6期,901-907。(被EI收录)
(112)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2月),第36卷,第1期,31-40(110)。
(113)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曾丽媛,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定量评价—以库车前陆盆地北带白垩系为例,《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3月),第34卷,第3期,38-43。
(114)刘洛夫,尚晓庆,孟江辉,陈治军,宁松华,王萍,李燕,滨里海盆地东南部S区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3月),第42卷,第2期,304-311。(被EI收录)
(115)LiuLuofu,ShangXiaoqing,WangPing,GuoYongqiang,WangWeili,andWuLin,Estimationonorganiccarboncontentofsourcerocksbyloggingevaluationmethodasexemplifiedbythoseofthe4thand3rdmembersoftheShahejieFormationinwesternsagoftheLiaoheOilfield,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v.31,NO.4(Oct.2012),pp.398-407.(被EI收录)
(116)LuofuLiu,XiaoqingShang,YingWang,JianghuiMeng,ZhenxueJiang,DongfangQu,JieliZhou,YongjinGaoandShuhuiLiu,ControllingfactorsonoilandgasaccumulationandaccumulationmodesofthePaleogene“RedBed”intheSouthSlopeoftheDongyingDepression,China,EnergyExploration&Exploitation,Vol.30,No.6(Oct.,2012),pp.941-956.(被SCI收录,被EI收录)
(117)李薇,刘洛夫,王艳茹,张枝焕,陆骋,应用测井数据计算泥页岩厚度—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3油层为例,《中国石油勘探》,2012(9月),第17卷,第5期,32-35。
(118)YingWang,LuofuLiu(通信作者),JianghuiMeng,ZhenxueJiang,YongjinGao,ShuhuiLiu.Oil-SourceCorrelationStudyofthePaleogeneRedBedsintheBoxingSagoftheDongyingDepression,EasternChina.RevistaMexicanadeCienciasGeológicasVol.29,No.3,2012,p.725-734.(被SCI收录)
(119)MengJianghui,ZhangMin,ZhaoHongjing,LuofuLiu,WangZhiyong,ZhouJieliandWangYing.GeochemicalevidenceforcoalandcarbonaceousmudstoneasthepossiblemajoroilsourcerockintheJurassicTurpanbasin,northwestChina.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Journal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Vol.86,No.5(Oct.,2012),pp.1171-1181.(被SCI收录)
(120)XiaoyueGao,LuofuLiu(通信作者),ZhenxueJiang,XiaoqingShangandGuodongLiu.Apre-PaleogeneunconformitysurfaceoftheSikeshuSag,JunggarBasin:Lithological,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implicationsforthetransportationofhydrocarbons.GeoscienceFrontiers,Vol.?,No.?(?.,2013),pp.?-?.
(121)XuJingling,LuofuLiu,WangGuiwen,ZouChangchunandLaiJin.Studyofsedimentarysequencecyclesbywell-seismiccalibration.PetroleumScience,Vol.10,No.1(March,2013),pp.65-72.(被SCI收录)
(122)GAOXiaoyue,LIULuofu(通信作者),WANGYing,JIANGZhenxue,LIUGuodongandSHANGXiaoqing.ThecharacteristicsofunconformitysurfaceatthebottomofthePaleogeneanditssignificanceinhydrocarbonmigrationintheSikeshuSagoftheJunggarBasin,NorthwestChina.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v.32,NO.2(April,2013),pp.181-190.(被EI收录)

出版的专著、编著
(1)张一伟,刘洛夫,等编,《油气藏多学科综合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38万字)。
(2)LiuLuofu著,InvestigationofMetalloporphyrinsinSelectedChineseTerrestrialSediments,(英文版),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约34.4万字)。
(3)刘洛夫,张守春,高岗等著,《油气生排机理与模式》,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系列丛书.卷四,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36.2万字)。
(4)刘洛夫,朱毅秀编著,《滨里海盆地及中亚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国外含油气盆地研究系列丛书—亚洲卷之五,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年,9月(44万字)。
(5)王良超,高丽主编,马西庚,刘洛夫,付晓文副主编,《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石油高校图书馆员工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41.5万字)。

完成的或在研的有代表性科研项目
1.大港油田奥陶系生油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基金。单独负责
2油气生成和排烃的定量模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二级课题,第一负责。
3.烃源岩催化成烃机制及定量模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三级专题,第一负责。
4.百色盆地成烃成藏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项目,第二负责人。
5.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成因及作为烃源岩的可能性,“九.五”国家攻关四级专题,第一负责。
6.滨里海盆地、亚诺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国勘探项目的三级专题,单独负责。
7.中亚地区及滨里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三级专题,单独负责。
8.产能建设老区调整井提高水淹层解释符合率方法研究,大港油田公司开发事业部项目,项目领导小组成员、项目研究小组副组长。
9.港东港西区块提高水淹层解释符合率方法研究,大港油田集团地质录井公司项目,第一负责。
10.羊三木、羊二庄区块地化解释技术综合研究,大港油田集团地质录井公司项目,第一负责。
11.准噶尔盆地莫7─莫11区块地层对比与沉积储层分析,中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项目,第一负责。
12.塔中复式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主要参加人。
13.轮古、塔中地区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主要参加人。
14.辽河西部凹陷烃源岩质量评价及优质烃源岩分布特征,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负责人。
15.南堡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分布与预测,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项目,负责人。
16.马达加斯加Morondava盆地和Majunga盆地的烃源条件评价,马达加斯加能源国际有限公司、马达加斯加石油国际有限公司的项目“马达加斯加2104和3113区块油气地质条件评价和勘探方向预测”中的一部分内容,负责人。
17.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第三系原油的精细油源对比研究,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物所项目,单独负责人。
18.滨里海盆地东南部S区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与油气成藏研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FIOC公司项目,单独负责人。
19.马达加斯加Morondava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深化研究与3112区块和2101区块有利勘探方向预测,马达加斯加能源国际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之一。
20.中西部重点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有利区预测,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中的专题,第二负责。
21.典型前陆盆地致密储层天然气形成机理与成藏模式(国家重大专项的专题),第二负责人、研究骨干。
22.东营凹陷南坡红层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院项目,主要参加者。
23.东营凹陷广利—八面河地区沙四上油气成藏关键要素恢复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研究科学院项目,第二负责人,研究骨干。
24.博兴洼陷孔店组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研究,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院项目,第二负责人。
25西北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国土资源部项目,副项目长。
26.塔里木盆地中生界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国土资源部课题,课题负责人。
27塔里木盆地致密砂岩气形成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塔里木油田公司项目,研究骨干。
28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有效烃源岩评价,长庆油田分公司项目,项目长。
29彩南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新疆油田公司项目,项目长。
30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致密油资源评价与勘探潜力分析,长庆油田分公司项目,项目长。
31马达加斯加3112石油区块东部构造带油气储量评价,马达加斯加南方石油公司,负责人之一。

科研奖项
(1)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3)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200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4)国外含油气盆地研究—亚洲石油地质特征与战略选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6)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201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7)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201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开设的课程
(1)沉积地球化学:硕士研究生课程,32学时。
(2)地质学研究新进展:博士生必修课,合上课程,48学时。
(3)普通地质学:本科生必修课,48学时。
(4)Oil&GasGeochemistry:硕士生全英语国际班必修课,全部用英文讲授,32学时。
(5)地质学学科前沿课(硕士生必修课):合上课程,32学时。

完成的或在研的社科项目、教改项目、重点课程建设
1.石油专业期刊篇名数据库建设,石油大学(北京)2002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2jgX124),第一负责。
2.中国石油科技期刊的研究与分析,石油大学(北京)《石油科学》(英文版)编辑部调研项目,单独负责。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石油类核心期刊与我馆馆藏石油类核心期刊比较研究,石油大学(北京)2003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03jgx120),第一负责。
4.《石油信息检索教程》,石油大学(北京)2003年校级教材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3jcx125),第一负责人。
5.《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状况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承担,第一负责人。项目来源: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6.学生在图书馆的行为表现与教育对策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6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第一负责人。
7.《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第4版)TE石油、天然气工业类核心期刊表的研制,TQ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表的研制,第一负责人。
8.我校石油主干学科文献保障率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第一负责人。
9.国际石油石化类一流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第一负责人。
10.工科院校人文知识教育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关系探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三批党建、思想教育及行政管理研究课题,负责人。
11.硕士生全英语国际班课程《Oil&GasGeochemistry》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第一负责人。
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示范性双语课程建设项目,普通地质学(PhysicalGeology),负责人。

发表的教改或社科类论文
(1)刘洛夫,王伟华,毛东风,英国的高等教育见闻,《石油教育》,1995,12,50-52。
(2)刘洛夫,刘国臣,也谈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29-234。
(3)刘洛夫,李立,邵弘,杨蕾,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TE)类期刊的研究与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13卷,第4期,214-223。
(4)杨雷,刘洛夫,邵弘,石油高校学报办刊优势与发展前景—以《石油科学(英文版)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第17卷,第2期,271-273。
(5)杨雷,刘洛夫,邵弘,国内石油科技期刊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科技编辑研究》,2006,第18卷,第1-2期,21-24。(EI检索源刊,中文核心期刊)
(6)步宏婕,刘洛夫,刘玉平,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优势及发展思路,《情报学报》,2006,第25卷,增刊,198-200。
(7)张剑,步宏婕,刘洛夫,有效互动—保证科技查新质量的重要手段,《情报资料工作》,2008增刊(5月),197-198。
(8)刘洛夫,谈谈诗词写作,《中国石油大学校报》,2006,12月20日,第28期,总第775期,第4版。
(9)刘洛夫,我和水仙花度过一个温馨夜晚(散文),《中国石油大学校报》,2010,3月18日,第5期,总第866期,第4版。
(10)刘洛夫,我心目中的考拉(散文),《中国石油大学校报》,2010,11月18日,第24期,总第885期,第4版。
(11)刘洛夫,企鹅(散文),《中国石油大学校报》,2010,12月17日,第27期,总第888期,第4版。
(12)刘洛夫,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解读,《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2,36-38。
(13)刘洛夫,周学智,鲍远,刘鹏鸽,工科院校人文知识教育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关系探讨,《石油教育》,2012,第5期,总第174期,63-66。

编写的教材讲义
(1)朱毅秀,刘洛夫编,《沉积盆地流体矿产与矿床学讲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2009年2月,14万字。

获得的教改类奖励
(1)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图书资料先进工作者,2005年9月16日。

荣誉称号
(1)1994—1996年度石油大学(北京)优秀教师称号。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5—2009年“校机关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2009年12月30日。
(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0年度“工会积极分子”,2010年12月30日。

人才培养
博士后5名(其中1名为来自韩国);博士生17名;硕士生35名;工程硕士生10名;本科生毕业论文32名;大学生科技创新7组(其中国家级2组);指导青年教师2名。

持有的业余职业岗位证书
(1)石油科技期刊主编证书(新闻出版署颁发);
(2)科技查新员证书(教育部颁发);
(3)科技查新审核员证书(教育部颁发)。
相关话题/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