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溅辉

中国石油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9-29

曾溅辉男,1962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1984: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1989: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1–1994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10–1997.4美国Texas大学Austin分校访问学者。1984–1986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室;1989–1991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试验研究中心;1994–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工作,任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成藏机理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油气运移与聚集动力学、盆地流体分析与储层评价、地下水环境与污染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以上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油气成藏物理模拟,油气运移和聚集以及沉积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储层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

Email:zengjh@cup.edu.cn办公电话:010-89733325


研究领域
(1)油气藏形成与分布;(2)油气运移和聚集动力学;(3)盆地流体分析、水-岩相互作用与储层评价;(4)地下水环境与污染;(5)石油与有机物污染与防治

代表性科研工作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砂/泥岩界面碳酸盐溶解/沉淀反应与迁移机制”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09课题“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浅部流体和深部流体相互作用及其成藏效应”
3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断裂输导系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实验模拟”
4中石油集团“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5中石化集团“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级专题“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6中石化集团“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二级课题“济阳、昌潍坳陷深层(沙四-孔店)油气成藏机理及模拟实验研究”
7中石化集团西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大型科研项目“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储层与油气成藏和分布”
8大庆油田合作项目“松辽盆地北部低渗透储层油气成藏模拟实验研究”
9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973”配套项目“黄骅坳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

近年发表的主要著作及论文
1.曾溅辉、金之钧著,2000,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石油工业出版社
2.曾溅辉、王捷等著,2002,油气运移机理及物理模拟,石油工业出版社
3.庞雄奇、曾溅辉、金之钧等著,2003,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图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4.曾溅辉,2000,东营凹陷第三系流体物理化学场及其演化特征,地质论评,46(2),212-219
5.曾溅辉,2000,东营凹陷热流体活动及其对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5(2),133-136
6.曾溅辉、王洪玉,2000,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4),108-111
7.曾溅辉,2000,正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对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7(4),102-105
8.曾溅辉,2000,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沉积学报,18(2),273-278
9.曾溅辉,2001,东营凹陷第三系水-岩相互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石油学报,22(4),39-43
10.曾溅辉、左胜杰,2001,喜马拉雅运动对吐哈盆地油气藏的影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2(4),382-384
11.曾溅辉、王洪玉,2001,静水条件下背斜圈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地质论评,47(6),590-595
12.曾溅辉、王洪玉,2001,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沉积学报,19(4),592-597
13.曾溅辉、张善文、邱楠生、姜振学,2002,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其主控因素,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7(6)
14.曾溅辉、左胜杰,2002,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地球化学、动力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石油勘探与开发,29(1),72-75
15.JinZhijun,ZhangLiuping,ZengJianhui,YangLei,2002,Multi-originalkanesrelatedtoCO2-rich,mantle-derivedfluidinDongyingSag,BohaiBayBasin,ChineseScienceBulletin47(22)
16.ZengJianhui、JinZhijun,2003,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EpisodicOilMigrationalongFaultSystems,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V78-79
17.张善文、曾溅辉,2003,断层对沾化凹陷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8(2)185-190
18.曾溅辉、张善文、邱楠生、姜振学,2003,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石油天然气地质,24(3)219-222
19.宫秀梅、曾溅辉,2003,渤南洼陷古近系膏盐层对深层油气成藏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30(5),24-27
20.曾溅辉、金之钧、张刘平,2004,东营凹陷高青–平南断裂带幔源流体活动特征及其成藏效应,地质论评,50(5),501-506
21.宫秀梅、曾溅辉、左胜杰,2004,渤南洼陷深层油气运移聚集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9增刊,95-102
22.曾溅辉、蔡进功、宫秀梅,2004,潍北凹陷致密气藏的成藏条件研究,天然气地球科学,15(6)
23.曾溅辉,2005,沉积盆地中地质流体运动与油气成藏,海相油气地质,10(1),37-42
24.姜素华、曾溅辉、李涛、姜雨,2005,断层面形态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5(2),245-248
25.于翠玲、曾溅辉,2005,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石油实验地质,27(2),129-133
26.宫秀梅、曾溅辉、金之钧,2005,渤南洼陷深层(沙四段)油气成藏模拟实验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4),26-30
27.宫秀梅、曾溅辉、邱楠生,2005,潍北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天然气工业,25(6),7-10
28.于翠玲、曾溅辉、林承焰、李宝刚、管小燕,2005,断层带流体活动证据的确定–以东营凹陷胜北断裂带为例,石油学报,26(4),34-38
29.王东旭、曾溅辉、宫秀梅,2005,膏盐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天然气地球科学,16(3),329-333
30.JianhuiZeng,CuilingYu,2006,HydrocarbonmigrationalongShengbeifaultzoneinDongyingDepressionofBohaiBayBasin,China:evidencefromgeochemistryandfluidinclusion,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Submitted).
31.JianhuiZeng,GuopingBai,JilinPeng,2006,Possibleeffectsofcarbonatecontentinsourcerockonfluidcompositionandchemicalreaction:apreliminaryexperimentapproach,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Submitted).

获奖和专利情况
1.“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部,2004年(排名第四)
2.“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2(排名第四)
3.“华北平原高氟地下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氟的赋存形式对地氟病发病年率影响的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地质矿产部,1998年(排名第二)
4.曾溅辉,金之钧,王洪玉,刘宝和,200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油气运移聚集模拟实验装置(专利号012642622)
5.曾溅辉,王洪玉,刘宝和,200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功能岩芯流动实验装置及其专用挤压筒(专利号012642614)
6.金之钧,曾溅辉,王洪玉,殷参,2001,实用新型专利:二维油气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装置(专利号012642592)
7.庞雄奇,曾溅辉,王洪玉,2001,实用新型专利:压实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和排驱模拟实验装置(专利号012642606)
8.曾溅辉,金之钧,庞雄奇,王洪玉,刘宝和,2003,发明专利: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装置(专利号01136031.3)
9.金之钧,曾溅辉,殷参,王洪玉,2004,发明专利:二维油气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装置(专利号01136030.5)

学生培养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思路、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采取指导、交流与相互探讨的培养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挖掘其科研潜力。硕士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原则上不要求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主要以上课和查阅相关文献为主,学会撰写科技论文的格式与基本思路,着重了解某方面科研的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学生进入论文阶段后,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个人能力、发展方向和科研项目情况,选定论文题目,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从项目的立项设计、项目研究、中期汇报、与合作单位的协作和交流,以及最终成果验收给予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同时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前至少公开发表论文1篇(含接受)。硕士研究生每人配备台式电脑一台,博士研究生每人配备笔记本电脑一台,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发放生活补助100元/月,进入论文后300-500元/月,博士研究生发放生活补助500-800元/月,并根据各人的工作和成绩给予奖励。


相关话题/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