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翟德高:亚洲最大银矿床成因 【EG,2020】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03

中亚造山带东段(包括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发育了大量热液脉型银多金属矿床。该成矿带银矿床数量超过30个,银金属储量大于57,000吨,是我国最重要的银多金属成矿带,在全球范围内也颇具重要地位。位于内蒙古的双尖子山银矿床是近年来在该区银矿床勘探的重大突破之一,它的银储量超过16,800t,银的平品位为129g/t,是截止当前亚洲最大的银矿床。虽然该区带内找矿效果显著,银的资源储量巨大,然而有关这些脉状银铅锌矿床的一些基本科学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如形成这些银多金属矿床的金属和流体的来源归属,它们是否在岩浆-热液体系中形成的,以及脉状银铅锌矿床是否与斑岩成矿系统有成因联系等。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浆热液演化与成矿研究群体”的翟德高副教授、刘家军教授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Anthony Williams-Jones院士等合作,选取亚洲最大的银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研、岩心编录、矿物显微结构和成分、原位微区硫和铅同位素及年代学研究,取得主要新认识如下:
(1)银的产出以独立的含银硫盐矿物和硫化物为主,主要包括硫银锡矿(Ag8SnS6)、辉银矿(Ag2S)、银黝铜矿[(Ag, Cu)10(Fe, Zn)2Sb4S13]等;碱金属和银为一个连续矿化过程,银矿物形成一般晚于硫化物,金属元素组合标志为Ag-Pb-Zn-(Cu-Sn-Se-Sb);
(2)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表明硫化物和含银矿物的δ34S 均值为2.11 ± 1.49‰ (n=77),所有金属矿物的铅同位素比值变化都很小;同位素结果指示矿床的硫和金属均为岩浆来源,尤其与区内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关系密切,而矿体围岩板岩则不能提供成矿所需的大量金属;
(3)系统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状矿体附近隐伏的花岗斑岩年龄为134.4 ± 1.0Ma,斑岩体中少量辉钼矿的Re-Os年龄为134.9 ± 3.4Ma,这与脉状银铅锌矿床中黄铁矿的Re-Os年龄135.0 ± 0.6Ma十分一致;结合野外填图、钻孔编录和年代学结果,提出脉状银铅锌矿床与邻近弱钼矿化的斑岩关系紧密;
(4)基于以上研究工作限定了双尖子山超大型银铅锌矿床的成矿过程,认为成矿流体在复式花岗斑岩岩浆演化的晚期阶段出溶,该流体及所携带的金属沿早期形成的断裂或由岩浆晚阶段体积收缩产生的裂隙运移,进而在板岩地层中形成大规模脉状矿体;
(5)双尖子山银矿床的研究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及近端的弱钼矿化与远端的大量银铅锌矿化具有密切成因联系,属于同一个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该认识发现对区域上银铅锌矿床的找矿勘查有重要启发。

图1 双尖子山银矿床矿体和矿石产出特征

图2 双尖子山银矿床隐伏斑岩体、钼矿化和银铅锌矿化的岩心编录和年代学样品采样分布

图3 双尖子山矿区成岩和成矿时间序列和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
上述研究发表于矿床学领域权威期刊《Economic Geology》。Zhai, D.*, Williams-Jones, A.E., Liu, J., David, S., Voudouris, P.C., Tombros, S., Li, K., Li, P., Sun, H., 2020. The genesis of the giant Shuangjianzishan epithermal Ag-Pb-Zn deposit, Inner Mongolia, northeastern China. Economic Geology, 115(1): 101-128 [IF=3.285].
全文链接https:// doi:10.5382/econgeo.4695.



附件20191223100731560913.pdf(2.5837831MB)


相关话题/金属 系统